宋代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慈禧的偶像,她是怎麼逆襲的

2020-12-14 騰訊網

章獻皇后——劉娥

說起這位叫劉娥的皇后,可能大家並不熟悉,但是說起宋仁宗年幼時垂簾聽政的太后、民間戲劇「狸貓換太子」,大家就會恍然大悟了。

劉娥(公元969~1033年),是宋朝宋真宗趙恆的皇后,諡號章獻,祖籍太原,從小在四川長大,她的一生可以說的上逆襲了。

從一個打鼓賣藝女成為了歷史上最後一個身穿龍袍的皇后,成為北宋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

但是,說她逆襲吧,其實,她也算是官宦之女。

劉娥的祖父劉延慶在後晉、後漢時當的最大的官是右驍衛將軍,父親劉通在宋太祖時做到了四川樂山刺史(當時叫嘉州),然而在劉娥出生不久後,劉通便出徵戰死沙場,家中沒有了頂梁柱,只能屈居母親娘家人的屋簷下。

但是這段寄人籬下、看人臉色的經歷可以說是塑造了劉娥不屈不撓的性格,讓她後來能蟄伏15年卻咬牙堅持讀書寫字,在宋朝官員瞧不上這個妃子、皇后時,能夠聰明的周旋其中。

最後還能被史學家稱為古代三大女主之一,其他兩位大家也很熟悉:漢代呂后、唐代武則天武后。

劉娥也被稱為:

「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她的人生是怎麼一步步逆襲的呢?我們按照時間線來說說

一、出身的神話色彩,自強不息的性格,賣藝的她讓趙恆對她一見鍾情

劉娥的母親在懷劉娥的時候,曾經夢到了明月入懷,醒來便生下一女,因此,取名劉娥(嫦娥的娥),當然,統治者在出名之後總是喜歡給自己加一個神話似的出身,符合君權神授的統治思想。

但是她和宋真宗趙恆可以說是一個在京城,一個在四川,是如何相遇的呢?

原來,劉娥在與宋真宗之前,還有一段姻緣,這個人叫龔美,正史記載兩人是兄妹,來掩蓋第一任婚姻的存在。

當時龔美的生意不好,要去京城另謀生路,但是和劉娥不想分開,於是,兩人一起上京,龔美繼續做銀匠,劉娥天生聰慧,學過打鼓,還打的不錯,於是這個女子,開始打鼓補貼家用。

由於鞀鼓京城人很少見過,打鼓的還是豆蔻年華、容貌出眾的姑娘,於是劉娥火了,很多人來看她表演,還傳到了襄王趙恆的耳朵裡,趙恆在看過劉娥表演後,對她一見鍾情。

龔美順水推舟,劉娥自己也歡喜,進了襄王府做了侍女,被趙恆專寵,從此開啟了劉娥傳奇的一生。

二、金屋藏嬌,養精蓄銳,苦熬15年

但是兩人身份天差地別,宋太宗得知,原來自己兒子專寵的是一個來歷不明,還結過婚、出身低賤的女子,要宋真宗趙恆將劉娥趕出去。

但是趙恆正是少年用情專一的時候,鮮活的劉娥,和普通的大家閨秀不一樣,有一種別樣的風情,怎麼會放棄劉娥呢?

於是,豁出去了,趙恆將劉娥金屋藏嬌,送到了親信的家裡,當時的情況這麼做還是很危險的,但是劉娥能夠讓趙恆甘願冒著不當襄王、不當太子的危險,也要留住她,可以隱隱看出劉娥的聰慧與厲害之處。

更讓人敬佩的是,這個女子,在金屋藏嬌,被掩藏15年,都不能擁有一個正當的身份,被人當做卑賤的人,如果一個普通的女子,估計早已失去了鮮活的靈動,自尋短見,或者對趙恆苦苦哀求,最終逃不過被趙恆捨棄。

然而劉娥她竟然沒有崩潰,還咬牙養精蓄銳,苦讀書、識字,來給自己充電,補充自己的學識

這種忍常人不能忍,難怪她能步步高升,一路逆襲。

據說,劉娥之所以能夠苦熬15年,是因為她早年碰到了一個相士,這位相士的一句話從此成為了劉娥的信念,一直支撐著她。

因為相士說,劉娥「后妃之相」,如果這位相士給她要了錢,估計聰明的劉娥也不會相信,然而這個相士卻分文未收,劉娥雖仍然心有懷疑,不知道真假,但是這就像是一個安慰,每每在她走入困境時,激勵著她。

這就像是,我們現代人也會有一個精神支柱,每次到感覺無路可走時,都能讓我們咬牙再堅持一下,我們的精神支柱也許是戀人、家人,而劉娥的精神支柱就是權勢,滔天的權勢。

三、重見天日,以退為進,當上皇后

在公元997年,趙恆即位了,立刻就召劉娥進宮,進宮後,劉娥節節高升,美人後不久就被晉為德妃。這時候的劉娥已經不再青春貌美了,然而劉娥就是有一種魅力,即使年華逝去、容顏蒼老,還能讓宋真宗依舊迷戀

可以說這與劉娥本身的天資聰穎,而且善於運用自己的聰敏來學習上層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劉娥逐漸通曉經史,朝廷之事,也逐漸會分析其中利益關係。

劉娥想做皇后,當然這古代的妃子誰不想越做越高?但是她出身卑微,在宋真宗的第一任妻子死後,娶了郭氏,封了郭氏做皇后,但是劉娥不急,她在等時機

終於,郭皇后去世,劉娥37歲,是宮中資歷最老的了,與皇后之位就差一步之遙

這時,劉娥竟然還懷上了孩子,同時,李氏也懷孕了。由於宋朝皇帝的子嗣實在是不容易,於是這個孩子可以說是宋真宗萬分期盼的。

然而,命運就像跟劉娥開了個玩笑,生出來的孩子竟然夭折了,但是,沒關係,已經深諳謀略、狠辣的劉娥,將李氏的孩子抱過來,說是自己生的。

關於這段歷史,可以說眾說紛紜,「狸貓換太子」就是講的這段歷史,說是李氏先生下來皇子,然後劉娥劉德妃將一隻剝皮的狸貓換走了太子,讓宋真宗以為李宸妃就是生下了怪胎,便對李宸妃加以嚴懲。

使得李宸妃流落民間,被出世的包青天包拯遇到,還事情真相。

這個說法是民間加工過的,將時間稍稍錯位的事件合在了一起,事實上在劉娥生子的時候,包拯還年輕呢。

不過,不管民間說法怎樣,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劉娥有了當皇后名正言順的理由了。

宋真宗屈尊降貴找趙安仁商量,本來該賣皇帝一個面子的,然而宋代文人是出了名的清高,趙安仁認為劉娥出身卑微,堅決反對立她為後,宋真宗又找了其他大臣,然而結局都是強烈反對

劉娥立後的事情也讓宰相王旦強烈反對,忽然稱病不上朝了,其實就是表明立場。劉娥很是失望啊,但是這個心中不屈的女人並沒有硬來

因為聰明的她知道,硬來只會讓這群文人更反感,所以,來了一招以退為進,上表對宋真宗表示,自己可以不做這個皇后的。

這就是對反對自己的朝臣說,我劉娥不貪皇后之位,我雖然出身卑賤,但是我這個人是清高有尊嚴的,也對宗真宗表明自己的賢良淑德

結果,宋真宗看自己那麼寵愛為自己「生」了兒子的劉貴妃受委屈,立後的決心更大了,群臣見此也不好太苛刻,顯得與婦人過不去多小氣似的。

其中也有政治周旋的因素,總之,以退為進,劉娥得償所願,被立為皇后

四、垂簾聽政,龍袍祭祖

宋真宗死後,讓劉娥處理政務,開啟了劉娥長達11年之久的垂簾聽政之路。

古代宮中女子,最理想的職業晉升之路就是由妃子做到四妃,再做到皇后,皇帝死了,自己成為宮中的老大——太后,還是有實權的那種——垂簾聽政的太后

劉娥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這麼過來的。

但是垂簾聽政也是一件不好做的差事,大臣們都防著外戚幹政、武后再世,不過劉娥很聰明,她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垂簾聽政已經是看在宋真宗的面子上,以及皇帝宋仁宗確實年幼。

因此,張弛有度的度過了自己這11年,這11年也是政績斐然

除掉奸臣、重用能臣,雖然裡面有剷除異己的私心,但是確實選拔了能臣為宋朝所用。

還有一件事很有意思,劉皇后不是出身卑微嘛,於是,她想改變自己的出身,想讓朝中姓劉的權臣認下自己,她去找了劉綜,說「把你家族譜拿出來,說不定咱們是親戚」

宋朝的士大夫多清高啊,怎麼可能答應這個要求,直接就把劉娥拒絕了。

劉娥又去找劉燁,劉燁家裡是代代為官,家世顯赫,可以說就是劉娥想要的家世,於是又去找劉燁攀親:聽說你家是名門望族,說不定咱們是同宗,你把家譜拿來看看。

劉燁清高,直接拒絕怕得罪她,所以直接假裝暈倒在地,後來又請求外放,劉娥見此很是無奈,只能作罷。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她垂簾聽政期間,吸取了武則天的教訓,堅決不留下用人唯親的話柄,於是,有一天,她讓百官把自己的親朋子女的名單交上來。

大家一尋思,嘿,這是要提拔啊,於是個個把名單都列的老長,能寫的都寫了。劉娥對這個名單也很重視,還掛在了自己的臥室。

出乎意料的是,劉娥不是為了提拔這些人,而是為了想知道朝臣推舉的人是否和他自身有關係,每次推舉時,都會看看那個表,除非真的很有才能,否則不予錄用。

朝臣知道後,後悔的腸子都青了。她還搞了一個「約束子弟詔」,讓文武大臣管好自己的子女,否則嚴懲不貸。

到了晚年,劉娥其實有過登上至尊之位的念頭,還試探過臣子,唐武后這人怎麼樣?

臣子回答(參事魯宗):武則天武后是唐的罪人,危及社稷。

劉娥聽了沉默。不過,她想的明白,也知道,自己不能對不起祖宗先輩,更知道以宋朝文人的清高來說,也絕不可能實現。

不過,在命數將盡時,劉娥還是想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袞冕來祭祀太廟。這代表的是對自己一生的認可,對大宋江山兢兢業業的肯定。

結語——一代賢后,終得善終

劉娥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儘管宋仁宗尋求名醫,然而終究還是不能留住要逝去的人,享年65歲。

劉娥的一生,從打鼓的賣藝女,到皇后,到垂簾聽政,再到身穿龍袍,可以說是曲折上升的逆襲之路。

這一路,她披荊斬棘,她的聰明才智、高情商、高手段,不得不讓人嘆服。

雖有磨難,但不屈不撓的性格總能讓她堅持到最後,終成一代賢后的美名。

相關焦點

  • 垂簾聽政的太后,不止慈禧,還有鹹豐帝的正皇后慈安
    一說到垂簾聽政,大家可能第一時間都會想到慈禧,其實除了慈禧,還有一位太后也喜歡垂簾聽政,而且和慈禧是一起垂簾聽政的,她就是鹹豐帝的皇后慈安,同治即位後的東太后。鹹豐帝去世時,慈安太后年僅25歲,成了清宮未亡人,她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給鹹豐帝生下兒子,位於她之下的因生 下載淳(這個鹹豐唯一的兒子,身份地位很快上升。鹹豐死後,東西二宮垂簾聽政。
  • 宋朝那麼多太后垂簾聽政,為什麼不會發生內亂?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晚清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不過垂簾聽政在清王朝只是特例而已。倒是在宋代,頻繁出現太后臨朝的例子,垂簾聽政幾乎成為常態。因皇帝年幼,不具理政的能力,宋真宗留下遺詔,稱「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這裡的皇太后即真宗皇帝的皇后劉娥,真宗去世後,她便成了皇太后。她也是宋朝第一位臨朝聽政的太后,創下了垂簾聽政的先例。 根據真宗的遺詔,眾大臣議定了太后垂簾聽政的禮儀與制度:「太后與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在,太后位右,垂簾決事」。
  • 歷史上垂簾聽政的太后那樣多,為何同樣的事情,她卻遭世人嫌棄?
    於是,這種由母親輔助君王管理朝政的制度,被後世人民稱之為垂簾聽政。在我國古代時期,垂簾聽政的現場發生過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幾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分別是西漢呂雉呂太后,西漢竇姬竇太后,清朝慈禧太后。先來說一說西漢的太后呂太后,呂雉作為漢高祖劉邦的老婆。
  •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這個男人為她打響了第一槍,結果竟肖聲覓跡了
    當時,皇宮裡的兩個太后慈安和慈禧,與奕勾結在一起發動了此次政變。用殺頭、發配邊疆等手段,不僅剝去了「顧命八大臣」在朝中的職位,還消除了這些人對她們今後執政的影響。這「顧命八大臣」分別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從此之後,慈禧與慈安開始掌握朝政大權,垂簾聽政。
  • 史上最著名的10位垂簾聽政太后
    一提到垂簾聽政,人們就會想到發生在清朝的「辛酉政變」,就會想到統治了中國47年的慈禧太后。其實,在慈禧垂簾聽政之前,中國歷史上這種女人執政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她們不僅是封建社會的女中豪傑,而且也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女強人」;不僅是少見的政治家,而且也是罕見的政變家。在權欲的驅使下,她們成了向封建禮制挑戰的急先鋒。
  • 宋朝時有過多達八位太后垂簾聽政,為何沒能出現武則天和慈禧?
    宋朝時有過多達八位太后垂簾聽政,為何沒能出現武則天和慈禧?,宋朝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劉娥是宋仁宗時期的皇太后,執政時間長達十一年。她就幾乎有著武則天般的權勢,也一度試圖仿效武則天,但她的幾次試探都被文官們給強硬的頂回去了。劉娥曾向當時的宰相魯道宗(官職是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詢問武則天是什麼樣的人,魯道宗直接告訴她武則天是毀壞國家的罪人。劉太后欲給劉家立七廟祭祀(古代只有皇帝家族才能立七廟),也是因魯道宗堅決反對而放棄。
  • 她是慈禧的主母,即使死後,慈禧也不敢搬進她住過的慈寧宮
    慈安太后,鹹豐皇帝的皇后,跟慈禧是皇后跟妃子的關係。不過,慈安太后入宮四個月就被封為皇后,可見她的手段是在慈禧之上的。鹹豐皇帝逝世後,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繼位,當時還是皇后的慈安垂簾聽政,輔導皇帝。母以子貴的慈禧得以位列太后,和慈安並稱東西兩宮太后。不過,慈禧此時沒有任何根基,全靠她的寶貝兒子的皇位才能徘徊在權力邊緣。慈安是名門望族出身,學識教養自然是一等一的好,更不用說她之前還是名正言順的皇后,慈禧再怎麼掙扎還是低人一頭。慈安垂簾聽政之後,明顯對權力不感興趣,但是她卻展現過人的政治天賦。
  • 歷史上垂簾聽政的女強人,各個能力超群,慈禧只能排在最後一位
    在中國古代,一旦因為君王過早去世留下了年幼沒有擁有治理國家能力的皇帝時,就經常會出現太后垂簾聽政獨攬皇權的現象。北魏馮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在文成帝駕崩獻文帝上位之後,馮太后先後兩次臨朝聽政,包攬國事,先後幫助獻文帝和孝文帝國事,馮太后不僅僅是一位賢淑宮廷女子還是一位高明,眼光長遠的政治家,她有著極高的政治眼光她不僅積極鼓勵孝文帝進行改革,大力國家發展國家經歷,強健軍備實力,並且在馮太后的勸導之下,孝文帝籤發實施了意義深重的《均田制》和《三長制》,在馮太后掌權的二十五年時間裡
  • 看看慈禧太后是怎麼保持容顏不老的
    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她的養顏之道,早已名揚中外。但是,有一種卻是鮮為人知,那就是吃的鮮花。慈禧太后所吃的鮮花主要有4種:菊花、荷花、玉米和玫瑰。 她吃的菊花是稱為「雪球」的白菊。吃時就像南方人打爐一樣,生起火鍋,煮起雞湯,通常還放下魚片或肉片同煮,待雞湯沸透,把白菊花瓣一把一把地投入鍋中,稍滾片刻,就把花瓣撈起吞吃,原本並沒有什麼滋味的白菊花瓣,此時變得十分美味可口。 荷花常常被慈禧製成點心來吃的。
  • 鹹豐帝死後慈禧太后害死麗妃?其實她待遇很好,僅次於兩宮太后
    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麗妃在鹹豐帝死後非但沒有如傳聞中所說的那樣被慈禧太后戕害,還受到了兩宮太后的禮遇,在同治帝的尊封諭旨中明確寫道「麗妃侍奉皇考有年,誕育大公主也足見兩宮太后對她的格外關照和禮遇。不僅是對麗妃,就連她的女兒大公主,兩宮太后也是另眼相看,因為鹹豐帝就三個孩子,活到現在的就這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兩宮太后怎麼能不寵愛呢?
  • 《清平樂》中太后垂簾聽政,這一制度如何形成,起到怎樣的作用
    如果垂簾聽政的太后品德高尚、才能卓越,而又沒有獨權篡位的野心,起到的作用就是積極的;反之,如果垂簾的太后品質低下、才能不足、或者野心膨脹,在歷史上起到的就是消極的影響。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臨朝攝政的太后,戰國時期秦國的宣太后為例,宣太后攝政40多年,封其弟魏冉為宰相,魏家人掌握朝廷內外大權。
  • 為何慈禧已經垂簾聽政,最後沒有稱帝?
    這道聖旨也成為了她親政的尚方寶劍。但是在武則天以後沒有女皇帝了呢?武則天這個女皇帝都是咱們現在每個人都知道的吧的吧。她可是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剛開始的時候,是唐太宗的武才人,唐太宗還給她賜號於「武媚」。
  • 慈禧垂簾聽政一切還好,為何載灃執政3年大清就亡了?原因很簡單
    但是為何,在慈禧死後三年。也就是1912年,大清朝便亡國了呢?實際上這與當年的清朝的政局有關。 實際上對於民國以及如今的我們來說,慈禧太后是一位十惡不赦的劊子手。窮奢極欲,只顧自己的享受,完全不顧陷於危難之中的國家。但實際上,對於那時候的清朝來說。慈禧太后是救了大清朝的命的一位太后。也是清末時期地位最高的守舊派。
  • 明朝有不少奇葩皇帝,為何沒有出現垂簾聽政的太后
    明朝立國276年,傳了16個皇帝。這16個皇帝裡面,有不少「奇葩」。 比如,被稱為「蟋蟀天子」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賢君,他卻有一個愛好:鬥蟋蟀。為了滿足他的愛好,各地官民紛紛採集上等蟋蟀送入宮中; 比如,被稱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
  • 中國歷史上十位垂簾聽政的太后,漢朝有三位,清朝這兩位最出名!
    一提到垂簾聽政,人們就會想到統治了中國47年的慈禧太后。其實,在慈禧垂簾聽政之前,中國歷史上這種女人執政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垂簾聽政的太后,就有十位:西漢呂太后、東漢竇太后、東漢鄧太后、北魏馮太后、北魏胡太后、唐朝武則天、北宋高太后、遼代蕭太后、清代慈安太后、清代慈喜太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具體介紹這些中國歷史上執政的女人,一起來看看吧。
  • 垂簾聽政不亂政,宋代的制度設計真厲害!
    為何太后垂簾會在宋代政治中佔如此重要的作用?又是怎樣的制度設計,使宋朝得以在太后垂簾的情況下,維護了皇權的權威和政局的穩定,沒有因後宮與外戚而擾亂朝政?一、宋代太后也很強作為可以直接參與朝政、動輒影響政局的太后,這些走向前朝的女人自然享有更多其他處後宮的后妃沒有的特權和地位。
  • 歷史上垂簾聽政的七大太后,最後一個最厲害
    第一:中國最早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秦國昭王的母親宣太后《羋月傳原型人物》。公元前306年,十七歲的秦昭王繼位,其母宣太后以兒子年幼為名,開始了長達41年的攝政生涯,並由此揭開了後宮參政的先河。
  •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六位垂簾聽政的太后
    雖然太后幹政不是她第1個開始的,但是她帶來一個比較不好的影響是從她開始,後面不少政變效仿她太后罷黜皇帝這種事情,甚至是處死皇帝,而事實證明後來的通過這種方式的多半都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因為她是第1個以太后的身份罷黜皇帝的,本來這個事情應該是中性,但奈何能力匹配不上欲望的人是多數人。替劉邦殘殺異姓王,是她的黑點之一。 匈奴未滅,名將已亡,可惜。
  • 除了大明王朝,為何各個朝代都有太后垂簾聽政的情況?是皇帝的錯
    縱觀歷史長河,太后垂簾聽政,幾乎成了每一個王朝的家常便飯。隨便列舉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太后執掌朝政,的確不是個例。漢朝的呂后架空漢惠帝劉盈,成為了大漢王朝的實際掌權者。司馬遷在作史記的時候,單獨給呂后列本紀,卻忽略了漢惠帝劉盈。
  • 大清最後一個「正宗」皇后,欲效仿慈禧「垂簾聽政」,誤國誤民!
    隆裕皇后說不上美麗,迂腐,無才無識,卻愛忸怩作態,白皇后的架子,光緒皇帝一直都不喜歡她,因為她跟慈禧的特殊關係,光緒也沒辦法。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被囚禁,慈禧讓隆裕皇后去陪伴光緒帝,但是光緒卻不理睬她,甚至非常討厭。在一次爭吵中把隆裕的髮簪直接摔碎在地上。隆裕皇后向慈禧哭訴,慈禧也沒法辦法,也只好安排她一個人生活。 光緒帝非常寵愛珍妃,隆裕皇后猶如廢棄,她因此恨光緒帝。在「帝黨」與慈禧的「後黨」鬥爭時,更是傾向於慈禧,但她也不滿慈禧的轉職,啥都慈禧說了算,對後黨也不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