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鐘陳鼎 武則天系列 (八)
要說武則天絕對是一名心心念念「想當將軍的好士兵」。
這不,二次進宮,剛站穩腳跟,就開始覬覦皇后的位置。
可廢立皇后是國家政治生活的大事,不僅看皇帝的好惡,還必須得到文武大臣的認可,朝中大臣持何態度,李治和武則天心裡都沒底。
為了穩妥起見,他們決定先試探一下。
既然試探,那肯定要選擇大臣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最後圈定——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唐太宗看重的顧命大臣,一品太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這是君臣關係;
而論親屬關係,長孫無忌是皇帝李治的親舅舅。
貞觀十七年,當時的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因為爭奪儲君之位雙雙被廢,是長孫無忌一手把年幼的李治扶上太子之位,並保駕護航,直到把他送上皇帝的寶座。
所以,這個舅舅和外甥的關係相當密切。
因此,在廢立皇后的大問題上,李治想先徵求他的意見,既是尊重顧命大臣,又是聽取舅舅的意見。
於是,李治和武昭儀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乘龍車鳳輦,一起駕臨長孫府。
長孫無忌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城府極深,對後宮的爭奪早有耳聞,對皇帝和武昭儀的來意,自然心知肚明。
皇帝帶著武昭儀來了,那肯定好酒好菜招待,至於為什麼來等皇帝開口。
可皇帝想開口又不好意思直說,於是先從關心長孫無忌的兒子們打開缺口。長孫無忌兒子一大堆,起碼有一打之多。儘管多,當爹的長孫無忌自然希望兒子們都能受到皇帝的蔭澤。他一五一十地說了兒子們的情況,不過最後留了個小尾巴。
說,臣還有三個姬妾生的庶子,年輕沒有作為,沒有任何官職,還沒機會給國家效力。
李治一聽,馬上說,這怎麼行?將門無犬子。舅舅是國家的擎天之柱,舅舅的兒子肯定個個是良將賢才,必須委以重任,我馬上封他們為「朝散大夫」。
「朝散大夫」,是唐朝散官的一個品級。
散官分為九品,朝散大夫屬於從五品,這個從五品可不一般。
唐朝官員等級大致分為三個層次。
三品以上,叫做「親貴」,屬於高級官員;
五品到三品,叫做「通貴」,是中高級官員;
五品以下是一般官員。
所以,五品是一個特權的分界線。
因為做到五品以上,能享受極高的特權。
第一,蔭子。父親做到五品以上的官,兒子可以接著當官。
第二,免除全家賦役。而六品一下,只能免除本人的賦役。
唐代官員,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紅;「大紅大紫」就是從這裡引申出來的。
長孫無忌的兒子一入仕途,就官至從五品,可見皇恩浩蕩。
皇帝明擺著就是要籠絡長孫無忌。
授官之後,李治覺得腰杆硬了,開始切入正題,說:舅舅,你的兒子都這麼有出息,我打心裡替你高興。可我這邊,王皇后沒有兒子,但不能後繼無人呀,幸虧武昭儀生了兒子……
說完,李治笑著等待長孫無忌表態。
誰知長孫無忌不接茬兒,他只是說,對啊,武昭儀生了兒子,真是可喜可賀。來,皇帝,武昭儀,我們舉杯慶賀。
長孫無忌就這樣把這個話題給岔過去了。
唐高宗有點搓火,他心有不甘。
舅舅真會裝聾作啞,得了好處,也不表個態,怎麼個意思?
那我加大力度,再用錢砸,我就不相信有錢辦不了的事。
有錢鬼都得給我推磨!
過了一會兒李治說,來人啊,把禮物呈上,拿出四車金銀寶器,四車綾羅綢緞,賞賜長孫無忌,感謝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
永徽時期是初唐,剛剛經過隋末的動蕩,經濟還沒有完全恢復,國家還不富裕,所以四車綾羅綢緞和四車金銀珠寶,是一個大數目。
這樣的賞賜絕非尋常,應該能撼動一個人的心。
賞賜之後,皇帝的腰杆更硬了。
他再次開口:我雖有江山社稷,可惜皇后無子,慶幸武昭儀生了兒子……
皇帝又把話頭扯到今天來的主題上。
可長孫無忌還是說,吃好喝好……
竟然又迴避了。
幾個來回,長孫無忌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其實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不支持武則天當皇后。
既然這樣油鹽不進,話不投機再說半句都嫌多,皇帝和武則天拂袖而去。
此後,武則天又讓他的母親楊夫人充當特使,去遊說長孫無忌,結果還是碰了釘子。
皇帝親自出馬收買長孫無忌的失敗,使武則天開始重新審時度勢。
第一,在後宮行之有效的拉攏賄賂等方法,用在像長孫無忌這樣的元老重臣身上沒效果,人家要從大局出發,不會輕易被收買。
第二,王皇后也不是她想像中的紙老虎,她在朝中大臣心中還是有著很高的威望,要扳倒她,必須加大打擊力度。
惟一讓武則天欣慰的是,她獲得了李治的全力支持。
可元老重臣如此不給面子,李治那顆脆弱的心被傷得完完的!
堂堂九五之尊的皇帝,卻受制於他人,主動示好給大臣送禮,居然還辦不成事。
李治心裡很不爽。
就此,君臣之間開始出現明顯裂痕,他越發堅決地站到了武則天一邊。
誰都有逆反心理,越做不成越想做。
於是,原本「立武則天為後」的單純事件,升級為唐高宗和元老大臣爭奪權力的鬥爭。
而武則天和唐高宗也從相親相愛的夫妻關係,升級為精誠團結、同仇敵愾的盟友關係。
既然一時無法獲得外廷的支持,武則天改變策略,決定還是從她熟悉的後宮著手,徹底解決王皇后的問題。
已經撕破臉,就不用打感情牌了。
她直接炮製了一個真正的刑事案件。
永徽六年6月,武則天指使左右報告皇帝,王皇后和他的母親魏國夫人柳氏共行「厭勝」。所謂「厭勝」,就是大家熟悉的扎小人的巫術。用紙剪個小人或用木頭刻個小人,寫上自己恨之入骨的那個人的名字,生辰八字,再在上面扎針或釘釘子,詛咒此人不得好死。
放在今天,這就是一種幼稚的小把戲。
可古人迷信,相信這樣做確實可以通過冥冥中的詛咒加害於人,所以「厭勝」被列為十惡之一,是一種重罪。法律上比照謀殺罪量刑,只比謀殺罪減輕二等,但如果實施對象是尊長或皇帝,就不再減刑。
這一控告無疑要置王皇后於死地。
可李治也明白,「厭勝」是宮廷中人打擊對手的常用把戲,尤其事情發生在武則天和王皇后爭鬥的特殊時期,李治權衡利弊,沒敢按照刑事案件處理,只是下令禁止魏國夫人柳氏入宮。
王皇后的舅父中書令柳奭很倒黴,受王皇后牽連,被貶為遂州刺史。
被貶途中又以其他罪名,直接被貶到更偏遠的榮州擔任刺史。
柳奭一倒,王皇后強大的家族力量基本被瓦解了。
武則天一刻也沒閒著,她換了一個招數,準備彎道超車。
她不再要求皇帝封她為後,而要封她為——宸妃。
這個「宸妃」可是有點說道。
唐代「妃」級別為正一品,僅次於皇后。
唐朝的妃子有四個名號,分別是貴妃,淑妃,賢妃,德妃。
而此時,四妃的位置都有人,武則天要進入這個行列,暫時還沒有空缺,她只能等。
等哪個妃子突然暴病身亡,她可以補缺,但武則天已經等不及了。
別忘了,武則天是個文化人,善於在文字上做文章。
她很有創造力,要求皇帝在這四妃之外加封她為宸妃。
「宸妃」這個名號可不是武則天隨便起的,就像為兒子起名「李弘」一樣,有著深刻的政治內涵。
宸,即北辰,是北極星,其他的行星都得在它周圍拱著它。
北辰一般用來比附帝王,以宸為封號,可見武則天的勃勃野心。
顯然加封妃子,絕不是她的終極目標。
可不管怎麼說,這是退而求其次呀,自己退了一步,武則天覺得大臣們也應該退一步,彼此都給個面子嘛。
但結果卻出乎她的意料。
此議一出,中書令來濟,門下侍中韓瑗,立馬上表強烈反對。
他們說:妃嬪有數,今立別號,不可。
意思是皇帝的妃嬪,有固定名額,這是祖宗定下來的規矩,不能隨便亂改。
宰相是集體議政,來濟、韓瑗的意見就代表了宰相集團的整體意見。
這次加封「宸妃」的失敗,使堅強的武則天也有了深深的挫敗感。
這一刻,她開始意識到了外廷的重要性。
後宮鬥爭的每一步都和外廷緊密相連,得不到外廷的支持,她永遠無法實現當皇后的夢想。
此後,她開始把眼光投向外廷。
現在的外廷都是自己的敵人,那麼怎麼從外廷中找到支持自己的朋友呢?且看下節內容。
感謝閱讀,歡迎點讚,關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