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西南太平洋(十一):封鎖拉包爾——新不列顛和海軍上將群島之戰

2021-01-13 網易

  通過布幹維爾之戰的勝利,麥克阿瑟控制了拉包爾的東邊,而且對拉包爾展開了持續的近距離轟炸。現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最優秀的兩支部隊:陸戰一師和騎兵第一師就將分別在拉包爾南邊的格洛斯特角和海軍上將群島奉獻他們華麗的演出,將日本人的拉包爾基地徹底裝進麥克阿瑟為其量身定製的口袋裡。

  「敏捷行動」:西新不列顛攻勢



  以新不列顛島(New Britain)為核心的俾斯麥群島(Bismarck Archipelago):注意左上角的海軍上將群島(Admiralty Islands)、北邊的埃米勞島(Emirau Island)、新不列顛島西邊的格洛斯特角(Cape Gloucester)和新不列顛島東邊的拉包爾(Rabaul)

  就在麥克阿瑟還在之際,他也將矛頭對準了丹皮爾海峽和勇士號海峽(Dampier and Vitiaz Straits)對面的新不列顛島西部。在麥克阿瑟看來,控制了新不列顛島西部一方面可以徹底控制丹皮爾海峽和勇士號海峽,對於接下來向紐幾內亞島西邊的進攻意義重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對拉包爾基地的封鎖。

  於是,他制定了代號為「敏捷行動」(Operation Dexterity)的西新不列顛攻勢,打算動用暫時借給他的陸戰一師(我個人看來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最優秀的部隊)攻擊新不列顛西部北岸的格洛斯特角(Cape Gloucester),控制那裡的機場。最初,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戰區指揮部制定的計劃極其複雜,包括陸戰一師的幾個團分頭登陸,甚至還有第503傘兵團的空降作戰。最後,由於陸軍航空兵指揮官肯尼和陸戰一師參謀們的堅決反對,這一計劃才被取消,改為使用陸戰隊自己制定的集中登陸的計劃。


  行動的制定者:從左至右分別是第6集團軍司令克魯格、陸戰一師師長魯佩圖斯、和麥克阿瑟

  不過,為了支援陸戰一師的攻勢,麥克阿瑟決定動用陸軍第112獨立騎兵團於陸戰一師發動登陸前十天在南邊的阿拉韋(Arawe)港登陸,以分散日軍的注意力、牽制其兵力。


  日軍在新不列顛西部的部署

  日軍方面,負責整個新不列顛島中西部的是酒井康中將的第17師團,其中具體負責西新不列顛的是松田嚴少將指揮的第65旅團,主要包括第53、141步兵聯隊和不少運輸部隊。日軍在西新不列顛的總兵力不少,高達12,078人,但是大部分都分散在島的各處,無法迅速集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指揮整場新不列顛之戰的日軍總指揮是第8方面軍司令官今村均中將本人,而不是百武晴吉或者安達二十三。


  日軍第17師團師團長酒井康中將


  日軍的第8方面軍司令官:今村均中將

  阿拉韋登陸戰


  阿拉韋登陸戰

  1943年12月15日,美軍第112騎兵團登陸新不列顛島南岸的阿拉韋半島。在最初的登陸中,美軍試圖以奇襲制勝,所以沒有經過炮火準備就強行登陸,結果15艘橡皮艇中的12艘被日軍嚴陣以待的機槍和37mm反坦克炮打沉。於是,美軍這才重新對阿拉韋狂轟濫炸一番,然後順利將5,000人的進攻部隊送上了岸。



  在阿拉韋登陸的第112騎兵團和運輸補給的LVT

  之後的幾天內,美軍未與任何日軍大部隊接觸,但是仍舊在種植園中與日軍的散兵遊勇發生了不少接觸,以25死、27失蹤、71人受傷的代價打死了78名日軍,損失著實不輕。在阿拉韋地區,確實有一座荒廢的機場,但是美軍在勘察了機場之後覺得情況實在太過惡劣,無法修復,因此退回了半島中。結果從12月25到26日,姍姍來遲的日軍開始對美軍的陣地展開滲透進攻,結果均被擊退。


  通過阿拉韋種植園緩慢前進的第112騎兵團

  這時,戰場的局勢開始變得十分具有諷刺性。增援至此的兩個大隊的日軍堅信美軍的目標就是機場,於是建立了堅固的陣地,只待美軍進攻。然而第112團的任務僅僅是建立灘頭陣地、牽制日軍兵力,所以也無意進攻,直到1944年1月16日才在10輛陸戰隊的坦克的帶領下發動了小規模的試探性進攻,然後在到達了目標線之後回到了防禦圈內。這樣一來,雙方部隊由於對對方意圖的誤判,均認為自己達成了目標,日軍方面的指揮官還獲得了兩次天皇褒獎!最後,日軍在2月25日才最後撤出,至此,美軍死亡失蹤共122人、傷352人,日軍則死亡304人、3人被俘。從結果來看,阿拉韋之戰除了牽制了1,000名日軍和5,000名美軍士兵以外毫無意義。


  阿拉韋之戰中的陸戰隊的M4坦克

  格洛斯特角登陸戰


  日軍在整個格洛斯特角的部署情況


  美軍在格洛斯特角的登陸:代號分別為「黃一」、「黃二」灘頭

  無論如何,隨著阿拉韋之戰的「順利進行」,陸戰一師在12月26日早晨對格洛斯特角展開了主攻。在登陸之前,美軍的驅逐艦、巡洋艦、LCI(R)火箭彈發射艇、 和大量B-24、B-25、A-20對灘頭陣地展開了狂轟濫炸。火力之猛以至於後來陸戰一師的老兵們將登陸前的轟炸統稱為「Gloucestering」。




正在「gloucesterize」格洛斯特角的美軍B-25、驅逐艦和B-24

  隨後,於7:30登陸的陸戰7團部隊恰好切進了日軍第17師團53聯隊的第1和第2大隊的結合部,因此未遭到嚴重抵抗。於是陸戰7團相當出乎意料地輕鬆佔領了能夠俯瞰整片灘頭的「目標山」(Target Hill)和威脅巨大的西利瑪提海角(Silimati Point)。





  登陸格洛斯特角的美軍部隊和登陸灘頭的俯瞰圖:俯瞰圖中最前面的海角就是西利瑪提角(Silimati角)。另外可見灘頭十分狹窄,用陸戰隊老兵的話說:如果躺在海灘上,那麼腳在水裡,頭就能頂到樹林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韋和格洛斯特角的登陸戰中日本海軍航空兵都拼命出擊,損失巨大但是戰果寥寥。在阿拉韋登陸戰中,日軍連續進行了一星期的空襲,還在其中一次空襲中拼出了100架次!在格洛斯特角的登陸日當天,日軍63架零戰、25架九九艦爆也在上午和下午分別攻擊了美軍灘頭,卻損失了13架九九艦爆和4架零戰,幾乎沒有命中任何目標。就這樣,日軍駐拉包爾的轟炸機力量被打斷了脊梁骨。

  日本陸軍也不「甘於寂寞」,在登陸次日的27日以第53聯隊2大隊為主力於凌晨3:00到7:00對美軍的灘頭陣地展開了一系列瘋狂的萬歲衝鋒,結果被打死了至少200人,美軍僅僅陣亡8人、傷45人。


  陸戰一師的M1917重機槍

  陸戰一師的獻禮:奪取格洛斯特角機場


  奪取機場的戰鬥經過

  從12月27日開始,剛剛登陸的陸戰一團第1、3營開始沿著被傾盆大雨徹底淹沒的林中小路向西進發。看過美劇《太平洋戰爭》的朋友們一定對格洛斯特角的大雨印象深刻:連續不斷的大雨使得格洛斯特角變成了太平洋戰爭中美軍遇到的自然環境幾乎最惡劣的戰場。坦克、卡車都非常容易陷入泥潭,只有LVT可以順暢地將物資運送到前線。


  很明顯,陸戰隊的「防水帳篷」防不了這樣的大雨。。。




  格洛斯特角大雨中的卡車、陸戰隊員、和唯一靠譜的LVT

  即便如此,陸戰一團的老兵們仍舊堅強地向前推進,在28日擊毀了數門日軍75mm山炮,打死了至少266人,自身損失9死36傷。一方面,這得益於美軍的坦克支援,但是同時也得益於陸戰隊指揮官們的大膽迂迴和穿插。到了晚上,陸戰一團已經在更西邊建立了一塊新的灘頭陣地,代號為「藍灘」(Blue Beach),用來在次日直接登陸陸戰五團。




  向機場方向進攻的美軍陸戰隊員和坦克:此時美軍的步坦協同作戰已經十分成熟


  在叢林中迂迴進攻的陸戰隊員們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29日繼續進攻的美軍發現日軍已經撤離了機場,只剩下一條走丟的軍犬興高採烈地在隊伍前面帶著陸戰隊員們到達了機場。一直到30日,美軍向機場南邊高聳的Talawe山掃蕩時,陸戰五團才遭遇了一些日本守軍。不過,在坦克和火炮下熟練進攻的陸戰隊員們以13死、19傷的代價擊毀了至少40個日軍火力點,打死了150人,徹底控制了機場區域。


  當年的Talawe火山


  從飛機上遠觀格洛斯特角方向:左邊的高山就是Talawe山

  為此,陸戰一師師長魯佩圖斯少將(Rupertus)驕傲地向第6集團軍司令克魯格將軍在12月31日發出電報:「陸戰一師向您提前奉上新年禮物:完整的格洛斯特角機場」。(「First Marine Division presents to you as an early New Year gift, the complete airdrome of Cape Gloucester」)


  陸戰一師的新年獻禮:陸戰隊員們在剛剛奪取的機場上升起美國國旗

  驚喜的麥克阿瑟自然也不吝讚美,感謝了陸戰一師乃至整個海軍陸戰隊的英勇頑強和榮耀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我在一本書中讀到過一則逸聞。據說麥克阿瑟在韓戰的仁川登陸戰之前對一名記者親承:陸戰隊是他最喜歡的部隊。我相信一向愛兵的麥克阿瑟哪怕身為陸軍將領也是不可能不喜歡陸戰一師這樣的精銳部隊的。

  然而,格洛斯特角之戰卻堪稱一場「完美的失敗」:格洛斯特機場由於遭到了連續的盟軍轟炸,還徹底泡在雨水裡,根本無法快速修復。等到美軍工程兵終於修復了機場的時候,日軍在拉包爾的航空力量已經被徹底摧毀,而且陸戰隊還在更靠東的地方佔領了更近、更好的機場。



  已經被炸的千瘡百孔的機場


  最終修好的格洛斯特角機場:基本全靠Marston's Plate墊


  有趣的一幕:陸戰隊員們將一名被半埋在掩體中的日軍士兵挖出俘虜

  激戰格洛斯特角東南

  就在格洛斯特角的陸戰一師高歌猛進的同時,陸戰一團二營於12月26日登陸在了新不列顛島西岸的「綠灘」(Green Beach)。這支部隊就是《血戰太平洋》中Robert Leckie所在的部隊。正如劇中所示,二營的部隊先是在28到29日與日軍的巡邏隊發生交戰,然後在12月30日凌晨1:55遭到了日軍第53聯隊的大規模進攻。在擲彈筒、機槍的支援下,日軍部隊展開了大規模滲透。儘管人數不多,但是日軍的進攻極其集中,迫使美軍的迫擊炮彈一度落到了己方陣地前方15米而已。


  綠灘的狀況:注意左上角的棺材角(Coffin Corner)就是日軍進攻的地方

  最後,在強大的火力打擊下,日軍參與進攻的116中89人陣亡、5人被俘,美軍的損失則是6死17傷。由於日軍陣亡人數之多,這個防禦陣地的角被命名為「棺材角」(Coffin Corner)。從此之後,日軍不再招惹美軍二營,而後者則與雨水展開了一場更加艱苦卓絕的「戰鬥」。正如劇中所演,不僅許多士兵患上了各類皮膚病、腳氣,還有陸戰隊員被連日大雨徹底逼瘋。


  戰鬥結束後的棺材角:可見日軍橫屍遍地


  格洛斯特角東南方的激戰:日軍的反擊

  不過,回到格洛斯特角的灘頭陣地,美軍陸戰七團和二團還有雨水以外的敵人需要面對。1944年1月3日,終於集中起來的日軍第141聯隊2大隊對灘頭區域至關重要的制高點:目標山展開了進攻。一整夜,日軍都以火炮、20mm高射炮、機槍和擲彈筒攻擊美軍控制下的高地,同時步兵們挖掘戰壕到美軍陣地6米之內,然後一整個中隊的部隊突然躍起攻擊美軍。即便如此,美軍集中的火力瞬間打死了200人,幾乎全殲了日軍擔任主攻的中隊。



  格洛斯特角最重要的制高點:目標山


  美軍繳獲的日軍90mm迫擊炮炮架


  美軍向東南方向的進攻

  同時,美軍在坦克掩護下從1月2日到4日控制了目標山西邊的「自殺溪」(Suicide Creek),然後在1月6日佔領了目標山南邊的150號高地。有趣的是,美軍此時的目標是奧吉裡嶺(Aogiri Ridge),但是卻完全不知這處山嶺在哪裡。美軍是在繳獲的日軍命令中才發現了這處重要的高地。


  第一輛跨過自殺溪的美軍坦克

  於是,陸戰五團的部隊一邊進攻一邊尋找奧吉裡嶺,進展十分緩慢。茂密的植被徹底覆蓋了小路和日軍的火力點,而日軍則僅僅在山頂就有37座堡壘,更在反斜面上修築了第二道工事。到了1月9日,陸戰五團才控制了山頂,隨後在夜間擊退了日軍五波來自反斜面的反攻。然而,在反攻中,日軍第141聯隊耗盡了兵力,因此美軍在1月10日終於控制了整個奧吉裡嶺。


  在自殺溪向奧吉裡嶺進攻的美軍M5輕型坦克

  1月13日,沿著海岸進攻的陸戰七團也對660號高地展開了強攻。在這裡,由於山坡非常陡峭,陸戰隊員們需要用四肢攀爬才能前進,於是在日軍火力打擊下作罷。次日,美軍改為從西邊迂迴,然後從各個方向同時向高地開火,壓制了日軍的火力,一舉拿下了高地。到了1月16日早晨5:30,日軍以兩個中隊的兵力展開了反攻,但是瞬間被美軍的60mm和81mm迫擊炮壓制,丟下了110具屍體後悻悻而歸。總之,日軍和美軍在660號高地之戰中分別有200人和50人陣亡。


  在山腳下支援美軍進攻660高地的半履帶自行火炮,在太平洋戰場上十分少見




  開火支援陸戰隊員們作戰的105mm、75mm榴彈炮和81mm迫擊炮


  660高地之戰中疲憊的機槍手

  不過,隨著660高地的失陷,剩餘的1,100名日軍無險可守,只得開始通過叢林向東邊撤退。至此,格洛斯特角之戰正式以美軍的勝利宣告結束。陸戰一師以310人陣亡、1,083人負傷的代價打死了2,000名日軍,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克服了最惡劣的自然環境拿下了整個格洛斯特角。說格洛斯特角之戰是叢林登陸戰的典範並不為過。只可惜,陸戰隊員們打下來的機場最後戰略價值幾乎為零。


  戰鬥結束後疲憊的陸戰隊員們

  盟軍追擊

  從1月20日開始,陸戰一師開始沿著海岸和內陸的小徑向東追擊撤退的日軍部隊。擔任日軍後衛部隊的是第51偵察聯隊。美軍沿著北部海岸進行了一系列的岸對岸登陸行動,但是均未能趕上日軍撤退的主力。


  進行岸對岸兩棲登陸戰的陸戰一師部隊

  從1月30日開始,著名的普勒中校(Puller,我們在瓜島和貝裡琉的「老熟人」)帶領著格爾尼特(Gilnit)部隊深入叢林,向南推進至南岸的格爾尼特村,然後最終在2月18日返回北岸。普勒沿路繳獲了日軍不少物資,還打死了75人、俘虜1人,救出了1,700名躲進山裡的當地人。至此,西新不列顛已經被美軍牢牢控制。




  格爾尼特之戰的指揮官普勒中校、美軍佔領格爾尼特村、美軍繳獲的75mm山炮


  美軍在追擊中佔領松田嚴的指揮部

  日軍的下一處防禦重點是塔拉西(Talasea)所在的維勞梅茲半島(Willaumez Peninsula)。這裡建有一座荒廢的小型機場、4座種植園和12座山峰。日軍計劃以此為據點建立下一道防線,因此派出了第54聯隊1大隊的596人防守。不過,在3月6日陸戰五團先行下手,在半島的西岸登陸,隨後井井有條地消滅了日軍在當地的抵抗。到3月9日日軍最後撤退時,美軍已經以17死、114傷的代價打死了150人,而且佔領了機場和一座小型港口。


  我在空中拍攝的塔拉西半島


  塔拉西之戰中的美軍在運送機槍彈藥

  在之後的追擊中,陸戰一師又打死並俘虜了不少日軍,其中包括擊斃日軍第51偵察聯隊的聯隊長齋藤大佐。等到陸戰一師在四月末被陸軍第40師接替時,陸戰一師在新不列顛島上已經一共打死了至少4,300名日軍,自身損失310人陣亡、1,083人負傷。



  在叢林中追擊日軍的美軍士兵


  美軍在追擊中繳獲的日軍彈藥補給站

  陸軍第40師沒有採取什麼行動,日軍也徹底撤退到了東北部的羚羊半島(Gazelle Peninsula)。等到了1944年11月,澳軍第5師接替了美軍第40師之後,澳軍對日軍的外圍陣地發動了一系列進攻。先是在9月5日到11月4日之間,澳軍在雅基諾灣(Jacquinot Bay)登陸,建立了一處前進基地。隨後,從1945年1月13日到2月2日,澳軍第6旅沿著南岸的開放灣(Open Bay)和北岸的開闊灣(Wide Bay)一路通過兩棲登陸前進,最後將日軍徹底限制在了羚羊半島之內。澳軍的總損失是53人陣亡、140人受傷,還有21人因為其他原因喪生,日軍則被擊斃了206人。


  登陸雅基諾灣的澳軍士兵


  澳軍的主要行動



  澳軍在開放灣-開闊灣作戰


  今天的開放灣


  澳軍指揮下的紐幾內亞部隊在戰鬥中表現出色

  要知道,這時候澳軍的一個師面對的是日軍的97,400人之眾!然而,今村均卻沒有發動攻擊,而是坐以待斃。或許今村均還是不敢相信盟軍最後真的選擇了繞過並且封鎖拉包爾。在拉包爾,日軍基本上都在忙著種糧食果腹,但是同時將旁邊的山基本全部挖開,建立了複雜的防禦要塞。倘若盟軍進攻,必定是血流成河。不過,盟軍卻圍困拉包爾至戰爭結束。


  戰爭結束時澳軍士兵繳獲了不少特二式內火艇,日軍的兩棲坦克


  戰爭結束時向澳軍投降的今村均中將

  最後,在整個新不列顛戰役中,盟軍陣亡失蹤506人、傷1,575人,日軍則死亡了超過30,000人,其中最多5,000人戰死,剩下的基本都死於疾病和飢餓。於是,拉包爾這個南太平洋最重要的基地和要塞變成了一座自行管理的戰俘營。

  不過,達成如此圍困效果與新不列顛之戰的關係並不大。真正最後決定了拉包爾命運的是西邊的海軍上將群島之戰。在那裡,騎一師將在第一次戰鬥中就證明,陸戰一師交還給尼米茲之後,自己才是西南太平洋戰區最優秀的部隊。





  今天在拉包爾附近的博物館中陳列的日軍裝備:從上至下分別是89式150mm重炮、94式超輕型坦克、95式輕型坦克和一輛非常少見的特二式內火艇(就是上圖中澳軍繳獲的兩棲坦克)

  「釀酒師行動」:麥克阿瑟的賭博

  控制了西新不列顛之後,拉包爾已經從東邊和南邊被切斷。用麥克阿瑟的話說,拉包爾已經被裝進了酒瓶子裡,只差插上瓶子塞子。而這個塞子就是新不列顛島西邊的海軍上將群島(Admiralty Islands)。海軍上將群島主要由西邊的大島馬努斯島(Manus Island)和東邊南北向的洛斯內格羅斯島(Los Negros)組成。後者建有一座機場,而兩個島之間包起來的白尾海雕港(Seeadler Harbour)則是一座優良的軍港。


  洛斯內格羅斯島上的機場

  此時防禦海軍上將群島的是日軍江崎義雄大佐指揮的第51運輸聯隊,還有第1獨立混成聯隊的第2大隊和第38師團229聯隊的第1大隊以及海軍的第14基地部隊,共有4,000人左右。不過,麥克阿瑟對於島上的情況非常不清楚,而且嚴重低估了日軍的人數。

  因此,他和騎一師一起制定了一套非常具有騎兵特色的計劃:由800人的第5騎兵團第2中隊先行登陸,如果抵抗不激烈就堅守待援,如果激烈就乘船撤退。這次行動的代號為「釀酒師行動」。事實上,這個計劃的風險是巨大的:如果登陸後突然遭到反擊,那麼登陸上去的800人很可能來不及撤退,全軍覆沒。雖然不再依靠戰馬作戰,騎一師還是保留著不少騎兵部隊的傳統,其中就包括果敢的進攻和靈活的戰術。很快,騎一師就會證明,他們還保留著前輩在戰鬥中的頑強。


  「釀酒師行動」的登陸計劃:預計的登陸地點是洛斯內格羅斯機場旁邊的Hyane港

  有趣的是,由於騎一師在此之前沒有作戰經驗,許多參謀軍官表示質疑。對此,麥克阿瑟回憶在他兒時在印第安戰爭中與父親一起駐紮在美國西部時,曾經被騎兵第5團救援的往事。於是,他堅定地表示:「他們當時會打仗,現在肯定還會打。你們不用擔心。」


  前往海軍上將群島的騎一師士兵:首次作戰之前就被麥克阿瑟寄予厚望的騎一師官兵們一定十分緊張

  洛斯內格羅斯機場之戰



  支援騎一師登陸的艦炮和在鳳凰城號巡洋艦(USS Phoenix)上指揮登陸的麥克阿瑟

  1944年2月29日,經過了持續的驅逐艦、B-24和B-25的轟炸後,騎一師的第一波部隊在未經抵抗的情況下順利登陸。後續的登陸波次短暫遭到了Hyane港兩頭的日軍機槍、高射炮和岸防炮攻擊,但是美軍驅逐艦迅速將其壓制。迅速登陸的第5騎兵團第2中隊輕鬆佔領了洛斯內格羅斯機場。但是指揮官蔡斯準將(William C. Chase)覺得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堅守機場,於是退入了登陸灘頭旁邊的一處很小的防禦陣地內,靜待日軍進攻。


  第一批登陸的騎一師部隊


  蔡斯在登陸第一天建立的灘頭陣地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登陸成功非常興奮的麥克阿瑟還在當天親自登上灘頭陣地,祝賀騎一師官兵,同時命令他們堅守灘頭陣地。果不其然,從29日當晚開始,日軍就對美軍的灘頭陣地開始進行小規模的滲透進攻。部分日軍成功摸進了美軍的灘頭陣地,但是在早晨被悉數消滅。騎一師以7死15傷的代價消滅了陣地內的66名日軍,更多日軍恐怕是在摸進防禦圈之前就被打死了。次日晚上,日軍故技重施,但是結果沒有變化:又有81名日軍被打死在了防禦圈內。



  登陸首日就視察灘頭的麥克阿瑟:麥帥永遠表演欲極強

  從3月1日到2日,藉助著日軍的拖延,騎一師趕快向灘頭增援了第1旅5團1中隊(騎一師採用兩旅四團制度,所以比三三制的步兵部隊更加靈活),同時將防禦圈擴展到機場以西。同時,B-17轟炸機空投了不少必要的物資,其中包括帶刺鐵絲網。很快,儘管洛斯內格羅斯島的沙石十分堅硬,美軍基本挖不開,騎一師的士兵們還是建立了一道堅固的防禦圈。


  在機場旁邊盡力試圖挖掘散兵坑的美國騎兵


  日軍對機場的反攻

  3月3日晚,終於從馬努斯島調來了主力作戰部隊的日軍展開了夜襲。其中,第1獨立混成聯隊第2大隊擔任主攻,從北邊的拖拉島(Skidway,大概是個小堤)上襲來。晚上21:00,一架日軍轟炸機先是飛臨美軍陣地上空,投下炸彈炸斷了美軍的電話線。隨後,不知為何,日軍列著整齊的隊列唱著軍歌走進了美軍的雷區和火力網。缺乏經驗的美軍騎兵們很快就學會了在夜間作戰的方法:向一切在運動的目標開火。一波接一波的日軍越過前面日軍的屍體,但是最後自己也喪命在美軍的槍口下!但是由於日軍的衝擊太過集中,在日軍主攻方向上的G小隊陣地一度陷入危機,於是第2中隊發動了反擊擊退了日軍。

  在戰鬥中,麥吉爾中士(McGill)死守一處小斜坡,直到他手下班裡八個人中的六個人非死即傷。於是,他自告奮勇留下掩護別人撤退,然後在自己的步槍卡殼之後用槍託與日軍近身肉搏,最後自己也壯烈犧牲。為此,他被追授了榮譽勳章。

  同時,美軍的40mm高射炮也擊沉了幾艘試圖通過Hyane港從美軍背後登陸的日軍駁船。終於,日軍在丟下了750具屍體後放棄了進攻,美軍的損失則是61人陣亡、244人受傷,其中包括不少第40海軍工程營的「海峰」們(Seabees)。為此,騎兵第5團2中隊和第40海軍工程營獲得總統集體嘉獎(Presidential Unit Citations)。自此,騎一師的冒險行動也在實質上宣告成功,接下來的只剩下徹底佔領海軍上將群島。

  
佔領洛斯內格羅斯島


  攻佔洛斯內格羅斯島

  取得了機場之戰的勝利後,第7騎兵團的部隊迅速登陸,然後向北邊的莫克朗半島(Mokerang Peninsula)進發。騎兵們居然發現了79具自殺日軍的屍體。至於為什麼在戰役如此初期的階段就自殺,美軍騎兵們和我一樣百思不得其解。到了3月6日,美軍已經控制了薩拉米種植園(Salami Plantation)並且在那裡登陸了第12騎兵團,基本佔領了洛斯內格羅斯島北部。


  美軍LST滿載著物資於薩拉米種植園登陸

  隨後,從3月6日到8日,美軍兩次跨過白尾海雕灣的南部進行小規模登陸作戰,同時沿著陸路進發,佔領了Papitalai、Papitalai教區和Lombrum種植園,打死了上百名日軍士兵。最後,島上的剩餘日軍集中在了西南邊的260高地,依託了惡劣的地形負隅頑抗。騎兵們只能依靠火炮一個接一個地摧毀日軍的火力點,最後在3月17日依靠著迂迴進攻佔領了高地。其餘的日軍部隊也在山區裡被美軍逐步殲滅。等到3月30日,整個洛斯內格羅斯島已經肅清。在洛斯內格羅斯島的戰鬥中,美軍總損失為143人陣亡、408人負傷,卻找到了1,917具日軍屍體,可謂非常成功。


  260高地之戰:可見美軍是一點點在山區中緩慢前進的


  洛斯內格羅斯島上最後的掃蕩作戰

  攻佔馬努斯島

  到了3月9日,洛斯內格羅斯島已經大部分被美軍佔領,但是更大的馬努斯島上還盤踞著2,700名日軍,基本全部集中在北岸的洛倫高村(Lorengau)。於是,美軍決定直接發動岸對岸的兩棲登陸戰,直取洛倫高。


  美軍進攻馬努斯島的計劃

  為此,美軍首先必須拿下白尾海雕灣裡的小島。從3月2日開始到8日,日軍佔據的Hauwei島就不斷以102mm岸防炮攻擊試圖進入海港的美軍艦艇。每次美軍驅逐艦和巡洋艦炮擊後,日軍岸防炮就暫時停火,但是等美軍掃雷艦試圖進入海灣時又重新開火,擊中了不少美軍艦船。3月11日,騎一師終於派出一個偵察排登陸Hauwei島,但是卻在內陸被日軍伏擊切斷,全排人馬非死即傷。於是,美軍在次日捲土重來,在驅逐艦、榴彈炮和澳軍P-40飛機的支援下重兵出擊,終於以8死46傷的代價打死了剩下的43名日軍。然後,美軍將105mm榴彈炮部署在了島上,用以直接攻擊馬努斯島。


  炮擊馬努斯島的美軍105mm榴彈炮

  掃清了障礙後,美軍第8騎兵團在炮火掩護下輕鬆在洛倫高以西的Lugos教區登陸。隨後,第8騎兵團的第1中隊沿著海岸直接向洛倫高村和旁邊的機場挺進,第2中隊則從一條平行的內陸小路迂迴。到了當天晚上,兩個中隊都可以清楚看到機場,而且損失輕微。


  美軍在馬努斯島的登陸和向東的挺進


  洛倫高機場之戰

  不過,在洛倫高機場,美軍遭遇了日軍的頑強抵抗。日軍在機場跑道南邊的一條山嶺上修築了眾多堡壘,一時間壓制了美軍的進攻。於是,美軍連夜炮擊日軍佔據的山嶺,同時從南邊迂迴,終於在18日控制了整座機場和洛倫高村。美軍僅以7人負傷的代價就在洛倫高村打死了87名日軍。但是這也意味著,大部分日軍逃走了。




  在洛倫高附近作戰的美軍騎兵

  果然,從3月19日開始向南邊的羅薩姆(Rossum)沿著林中小徑推進的作戰中,美軍遭到了日軍持續的伏擊和阻擊。僅3月23日一天,美軍第7騎兵團第1中隊就摧毀了21座日軍堡壘,足見日軍防禦工事之密集。最終,藉助著連續不斷的炮兵和飛機支援,美軍終於在3月25日瓦解了日軍的防禦。在一周的戰鬥中,騎一師陣亡了36人、傷128人,殲滅了不到200名日軍。


  起到了重大作用的澳軍P-40戰鬥機。此時,這些飛機已經被部署到了洛斯內格羅斯機場上,提供極近距離的空中支援


  羅薩姆小徑之戰

  隨著日軍有組織抵抗的瓦解,美軍的掃蕩戰就容易了許多。到5月份騎一師被調走時,美軍已經以6死12傷的代價打死了586名日軍,還俘虜了47名傷兵。最後逃入叢林中的150名日軍將大部分因為飢餓而死,或者被當地人趕盡殺絕。最後,從3月30日到4月9日,騎一師攻下了幾座外圍島嶼,徹底肅清了海軍上將群島。




  被改造成大型軍港的白尾海雕港

  麥克阿瑟的海軍上將群島攻勢大獲成功,不僅確認打死了3,280名日軍、俘虜75人,自身僅僅損失330人陣亡或失蹤、1,189人受傷,還提前奪取了至關重要的白尾海雕港和兩座機場。至此,拉包爾已經被全面封鎖,而美軍在1944年3月佔領拉包爾北邊的埃米勞島(Emirau)的行動更是堵上了北邊的最後通道。從此,拉包爾成為了一座死城。


  到了1944年3月的態勢:所有黃色箭頭都是美軍佔據的基地,紅色是日軍控制的拉包爾和新愛爾蘭基地,可見已經徹底處於封鎖之下

  但是海軍上將群島勝利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從這裡,麥克阿瑟可以控制整個紐幾內亞島的北岸,所以海軍上將群島是麥克阿瑟繼續向西沿著紐幾內亞北岸蛙跳前進的重要一步。最終,這一系列的蛙跳前進將把麥克阿瑟帶回他日思夜想的菲律賓。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將把目光投向被繞過的拉包爾基地,一起目睹盟軍勇敢的飛行員和機組成員們是如何從空中真正消滅了這座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日軍基地的。

  推薦影片

  推薦影片:《血戰太平洋》第四集

  推薦理由:本集講述了Robert Leckie在格洛斯特角之戰中的經歷。其中對於密林中的遭遇戰、日軍在「棺材角」的瘋狂攻擊和格洛斯特角連續不斷的大雨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大雨中的絕望可能甚於戰鬥中的壓力,因為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更加無力的。

  註:歷史圖片、地圖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與公眾號聯繫。所有非歷史照片均為親自拍攝(除非另行註明),未經同意不得使用。

  本文為公眾號作者原創,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如有需要請與作者聯繫。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7年轉戰公眾號和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2篇、制勝神器3篇等,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日軍侵攻南太平洋的戰略制空權砥柱,拉包爾航空基地的興與衰
    拉包爾在被日軍佔領前屬於澳大利亞控制下的新不列顛群島區域,但它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是日軍的主要目標,在奪取了拉包爾以後,日軍在島上大修機場,使之成為了日軍侵略南太平洋的重要前進基地,日本海航與陸航以此為基地曾囂張一時,最終被盟軍掐滅了囂張的氣焰,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日軍拉包爾基地的興與衰。
  • 山本五十六之死:一場奇襲,日本帝國海軍從此被美國壓著打
    對於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來說,一九四三年四月十四日一定是其自傳中值得大書特書的日子。這日下午,上將的專職情報官萊頓海軍中校,向他遞交了一份剛被攔截、由珍珠港無線電情報站破解送來的日本海軍電報,並補充道:「有關日酋山本五十六行蹤的情報。」說這話時,中校一臉興奮,溢於言表。
  • 儘管贏得了中途島之戰,但美國還並未徹底打敗日本,海軍問題多多
    為了阻止日軍在索羅門群島中的瓜達爾卡納爾島上建立空中基地和海軍基地,解除其對美國與澳大利亞之間航線的威脅,美軍率先發起了進攻,由此拉開了在各島嶼之間「蛙跳」作戰的序幕。新上任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歐內斯特·金上將指出,這一時期的戰爭處於「攻防」階段,此前則是「防攻」階段,這是一種比較準確的評估。
  • 太平洋戰爭美軍採用跳島戰術真的是害怕傷亡重大麼?其實不是主因
    島嶼分布本身就有間斷、跳躍的特點,海空打擊與封鎖也能達到致敵於死地的目的,跳島戰術當然是不二選擇。盟軍最終目標是跳到日本列島,而不是消滅每個島嶼上的日軍,在太平洋如此廣闊的範圍作戰,玄機只在於如何跳。一次跳多遠呢?跳得太遠,前進基地無力支援。相隔近的島也並非一定可以跳過去,例如塞班島、提尼安島相隔5公裡,如果跳過一個島那麼佔領的島會不得安寧。
  • 這兩場海戰之後,日本海軍的航空力量便被永久打垮了
    1942年2月1日,一支美國航母特混艦隊襲擊了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特群島;2 月20 日,美軍襲擊了新不列顛島上的拉包爾;2 月24 日是威克島;3 月4 日是位於東京東南1200 英裡的南鳥島(Marcus Island); 3 月10日,美軍轟炸了薩拉馬瓦和萊城;4 月8 日,杜立德將軍(General Doolittle)使用從航母起飛的飛機空襲了東京。
  • 太平洋裝甲戰:血腥慘烈的塔拉瓦環礁坦克戰
    新不列顛島上的臘包爾,是一個極大的誘惑。作為日軍在南太平洋上的最大兵站,它像磁石一樣吸引著美軍。麥克阿瑟上將不斷揚言要拿下臘包爾,哈爾西中將揮師北進,直指新不列顛島。但是,他們當時的裝備和兵力,都不能一舉拿下這個日軍重鎮。臘包爾,竟成了一塊難啃的骨頭,使美軍欲吞不能、欲舍不忍。1943年年初,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上將急於打破僵局。
  • 從四行倉庫到燃燒的所羅門
    、蘇門答臘、爪哇紛紛升起了太陽旗,菲律賓失去了海軍的保護,自然也是日本的囊中之物,麥克阿瑟跑到了澳大利亞。 日軍繼1942年1月進佔拉包爾,並將這個港口和附近的機場建設成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基地後,又於1942年5月佔領了圖拉吉島,該島位於索羅門群島南部,正處在以拉包爾為基地的戰鬥機作戰半徑的邊緣,南距索羅門群島第二大島瓜島約三十海裡,北面緊挨著佛羅裡達島,是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樞紐要地,原有澳大利亞部隊駐守,後因戰局惡化無力防禦而主動撤離。
  • 為奪回太平洋戰爭主動權,山本五十六指揮海軍發起瓜島戰役
    瓜達爾卡納爾島(以下簡稱瓜島)位於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的東南端,長145公裡,寬40公裡,陸地總面積約6500 平方公裡,是群島中較大的島嶼之一。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敗後,雖然被迫暫時停止對東南太平洋一些島嶼的進攻,但為了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進逼美軍的反攻基地澳大利亞,仍堅持對紐幾內亞莫爾茲比港的作戰。
  • 恐怖塔拉瓦,日本和美國雙方海軍陸戰隊的第一次交鋒,美軍損失慘重
    這個機場也是吉爾伯特群島上唯一的飛機場,也是他們的重要的航空隊據點。 日軍對於這個平方面積極小的島嶼異常關心,為了防守這裡,日本海軍拿出了他們最精銳的陸戰部隊——不是日本陸軍,因為日本海軍厭惡日本陸軍——來自橫須賀的第六橫須賀陸戰隊和來自佐世保的第7佐世保陸戰隊,人數有兩千五百人。
  • 雷伊泰灣海戰『』: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的滅亡之戰
    ,而日本海軍則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海上戰略防禦體系被完全打破,從此,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徹底失去了原有的戰略優勢。本期就跟您聊一聊這場摧毀日本海軍有生力量的雷伊泰灣大海戰。 1944年下半年,二戰太平洋戰場上激戰正酣,美國為了打破日本在太平洋的壟斷優勢,通過馬利亞納群島海戰,已經從日本的海上國防圈上拉開了一道口子。
  •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何時開始走下坡路?絕非1942年中途島戰役的失利
    瓜島戰役的起因,是尼米茲(美軍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和麥克阿瑟(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達成共識,他們都認為扭轉戰局的關鍵就是儘快奪取日軍的海空核心基地拉包爾。因為日本人仍然在企圖進逼澳大利亞,這也說明中途島戰役並未完全遏制日軍的進攻勢頭,而拉包爾已經成為日軍在西南太平洋的重要前進基地,日軍一部甚至前出到了瓜島,距離澳洲大陸越來越近。
  • 美海軍偷摸上島,日艦隊絕地反擊——「鐵底灣」傳奇之瓜島易主
    每當船舶和飛機經過這裡,導航設備就會被變異磁場幹擾,變得很不穩定。此地靠近赤道,就在東經159°47′,南緯9°14′,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中間的地方。雙方都投入重兵,血腥廝殺持續了半年之久,成為二戰太平洋戰場攻守轉換的一個重要轉折。 最終美軍成功佔領瓜達爾卡納爾島,守住了島上的機場,從此展開一波比一波更大的反擊攻勢,直至東京。很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
  • 古賀峰一:飛向地獄之門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官
    1938年12月,古賀峰一接替島田繁太郎出任日本海軍第二艦隊司令官,該艦隊部署在印度洋地區,主要是準備與英國交戰的,1941年9月又接替島田繁太郎出任中國方面艦隊司令官,並在任內晉升海軍大將,中國方面艦隊除了負責運輸日本陸軍登陸和運輸裝備物資之外,還在上海、青島、漢口、廈門、香港等地建立航空基地,對中國沿海實施海上封鎖,其所屬航空戰隊還對中國各大城市實施轟炸,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 美日太平洋戰爭轉折之戰:塞班島登陸戰
    日軍大本營為防止太平洋戰線的崩潰,1943年9月30日,御前會議決定,確定現尚穩定佔據的太平洋各地區,為日本的「絕對國防圈」而必須予以確保。為此繼續從其國內,從中國派遣軍、關東軍調出大量部隊,進行戰略防禦。所以從1944年開始將大批關東軍主力調往紐幾內亞,臺灣,衝繩,拉包爾,布幹維爾島,新愛爾蘭島,帛硫群島和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