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通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優秀案例,探討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研討活動參與單位:武漢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孫鴻潔 王紫 黃澤柳 王靜)
引言
城鎮老舊社區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對推進城市更新和開發建設方式轉型、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宏觀背景下,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對城鎮老舊社區改造越來越重視。
武漢市多年來不斷嘗試並推動各種形式的社區改造,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推動城市品質提升和城市轉型發展,特別是2018年以來,社區更新改造思路更具人文關懷和可落地性。
武漢晴川閣鐵門關
武漢市規劃設計公司長期服務於武漢政府和市場,致力於城市功能區建設、城市更新和社區改造等規劃工作,為地方政府編制了多個社區規劃,積極探索武漢市社區改造模式,先後獲得多個國家、省、市城鄉規劃編制獎項。本文以典型社區江岸區六合社區、青山區通達社區、礄口區榮東社區改造為例進行簡要介紹。
1、武漢市典型老舊社區類型
武漢位於中國中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由漢口、武昌、漢口三鎮構成。清末漢口開埠後,漢口成為近代最早的工商業城市之一,沿長江建成有英、俄、法、德、日五國租界區。
武漢江漢關
建國後,武漢成為「一五」、「二五」時期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在武昌打造了「武鋼」、「武船」等一批響噹噹的「武」字頭企業品牌。改革開放初期,武漢市政府恢復漢口漢正街中斷了數十年的自由商貿傳統,重新開放小商品市場,引領「對內搞活」內陸發展模式。之後,武漢市逐步經歷市場經濟轉型、經濟全球化時期等階段,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武漢城市發展的漫長曆程,形成武漢市老舊社區的三種典型類型:一是位於原租界區內的老舊社區,二是作為建國初重工業企業的配套住宅區的老舊社區,三是改革開放後,按照市場化改造方式逐步拆舊建新形成的老舊社區。江岸區六合社區、青山區通達社區、礄口區榮東社區即代表了上述三種典型社區類型。
圖1 六合、通達、榮東社區區位圖
老舊社區一般都存在配套設施不足、環境質量差等共性問題,不同時期形成的老舊社區,因其迥異的社區文化、人口結構、建築形態和景觀面貌,也面臨各不相同的特性問題。從社區建設歷史切入,抓住社區文化特點,動員社區居民參與,有針對性地編制改造規劃,並落實到具體實施工程,是社區改造成功的基礎。
2、漢口早晨——江岸六合社區改造
2.1區位及現狀
六合社區位於漢口濱江、原日租界區內。本次六合社區規劃範圍北至山海關路,西抵中山大道,用地面積6.6公頃。該社區居住人群以漢口原居民為主,是沿襲老漢口居住生活方式的典型社區,擁有細膩的城市空間肌理、特色歷史街巷及日式建築風貌等資源。
隨著城市建設的持續推進,社區周邊高樓林立、開發密集,社區內部環境品質日趨惡化,傳統空間風貌及原居民生活存在被侵蝕的現象。
圖2 六合社區範圍圖
2.2規劃構思
整合挖掘濱江旅遊資源,串聯兩江四岸,助力長江主軸建設,打造文化旅遊新亮點;延續傳統文化特徵,著力改善民生,將六合社區打造成為「浸入式新市井生活體驗地」,主打「買菜過早」的獨特漢味休閒生活區,打造江岸區新的體驗式旅遊目的地。
圖3 六合社區區域功能分析圖
以「人」為本,通過24小時全天候深度調研,採取大數據與厚數據結合的分析方法,開展詳細的社區診斷。從而挖掘稟賦特徵、剖析現狀問題,以「問題導向、針灸微改」為思路,提出「軟性節點規劃」等創新理念和小規模、漸進式的改造模式。並從建築外立面整治、內環境提升、老化設施更新、街道功能提升與公共空間優化等方面開展規劃設計。
圖4 六合社區區域功能分析圖
2.3主要內容
六合社區改造規劃綜合規劃、交通、建築、景觀、運營五個專業工種,通過多學科全鏈式設計統籌,形成從項目立項、策劃運營、規劃設計到落地實施的一體化成果內容。
規劃最終形成四大落地實施改造工程
市政設施改造&環境提升工程:引入海綿城市概念,增設汙水收集管道、改造道路雨水邊溝,緊挨菜場增設新型綠色垃圾處理站,提出安全、衛生、環保的市政環境提升措施。
建築立面整治&內部衛生工程:根據歷史建築、特色風貌建築、一般民居和特色店鋪四類提出不同的改造標準和策略;制定統一的建築內部衛生整治標準,在保護傳統業態的同時,提升店鋪的衛生與環境質量。
圖5 六合社區特色風貌建築立面改造示意圖
圖6 六合社區漢味商鋪改造示意圖
道路功能提升&空間激活工程:提升3條道路功能,對路權重新分配,設立分時段智能倒樁,解決擁堵及亂停車問題,利用原有消極空間營造4處廣場活動節點與2條線性口袋公園。
圖7 六合社區陳懷民路道路空間激活示意圖
市場功能升級&品牌引入工程:保留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網紅商鋪業態,對不符合片區特徵的業態進行局部清除、提檔升級,並引入盒馬鮮生等創新業態,激發片區活力。
2.4規劃特色
一是「留住記憶、延續文脈」,尊重典型的漢派市井文化和原居民生活方式。規劃既重視物質空間治理,又注重社區文化基因的塑形。通過街道鋪裝、市井攤販、漢味老店的精細設計,整合宜人尺度的歷史街巷空間,傳承並提升市井生活方式,營造「當下的、接地氣」的社區文化。
圖8 六合社區山海關路網紅老字號「過早」街示意圖
圖9 六合社區中山大道陳懷民路路口示意圖
二是「設計主導、思維轉型」,踐行設計總承包式社區治理的設計師思維方式、方法轉型。從宏大敘事的口號式向人本關懷的實施式規劃思維轉變;從傳統推倒重建一刀切式的「精英主義」向兼顧社區內多種利益群體的「多元包容主義」的規劃思維轉變。從傳統單一向大數據、厚數據與深入觀察調研相結合的規劃分析方法轉變;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多專業深入融合的設計方法轉變。
三是「共同規劃、共享共治」,充分發揮了街道作為社會治理基層單位的能動性。以街道居民為參與主體,以街道辦事處為組織主體,締造共同工作坊。聽取各方意見,梳理各類人群需求,找到精準治理的發力點,共同規劃社區方案。創新社區規劃組織模式,促進基層高水平治理。
四是「最少成本、最小幹擾、最優效果」,推行可複製、可推廣的實施模式。以「問題導向、針灸微改」為思路,提出小規模、漸進式的改造模式,精準制定改造方案,精確盤整實施工程量,以較少投資,循序漸進,從局部改造擴展到整體形象提升,創造示範性的老舊街區更新模式。
2.5實施情況
2019年3月,六合社區全面啟動實施工程,現陳懷民路路面改造已改造完成,部分歷史建築修繕完畢,功能和業態正在逐步優化,片區面貌煥新,對武漢市基層社會治理和武漢特色社區微改造項目起到示範作用。該規劃獲得2019年度國家優秀城鄉規劃二等獎(公示中)。
3、大院新生——青山通達社區
3.1區位及現狀
通達社區位於武昌青山區冶金街,涉及2個居住小區,用地範圍約8.2公頃,是由武鋼和一冶於90年代初為解決工人集中住宿而建設的典型工廠大院,富有工人文化特色。
目前,社區面貌老、人口老的「雙老」問題突出,大院裡工友和鄰裡氛圍日益淡化。同時,存在服務缺失、設施破舊、出行不便等問題,是社會治理的薄弱環節。
圖10 通達社區範圍圖
3.2規劃構思
規劃採取「多源數據、多層面訴求、新技術融合」的精細化調研方法,獲取兼有廣度與深度的調研資料。在此基礎上,圍繞通達社區「老舊、老齡、老大院」的核心特徵,以居民需求為導向,解決痛點難點,提升幸福感。
以「保障基礎民生、提升生活品質、追求人文關懷」為原則,引導社區小規模、漸進式發展。最終妝點新形象、賦予新活力、鑲嵌新文化,將通達社區塑造成為追憶廠區年代生活的改造煥新社區。
圖11 通達社區改造效果圖
3.3主要內容
喚醒年代記憶、實現文化再興。深度挖掘大院紅鋼文化,活化喚醒工人生活氛圍,重塑有「故事」 的大院。「回味年代的趣」:改造現有危房,打造大院主題的「社區食堂」和講述年代記憶的「工友故事館」;改造提升現有場地,打造「冶金四景」。「塑造臻美的宅」:提取工人文化基因和年代建築特徵,提出建築風貌指引,重塑具有年代韻味的整體建築風貌,延續社區歷史空間肌理。
圖12 通達社區「大院故事」設計意向圖
針對居民需求,疏通社區經脈。圍繞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排水和出行問題,打造更「通達」的社區。「打通堵塞的管」:清理維護社區排水管網,重點針對底商餐飲加裝隔油設施;加強底商管理,從源頭上控制堵塞問題。「拆掉內部的牆」:拆除社區3個獨立片區之間的圍牆、路障,構建貫通的內部路網,塑造宜人的景觀場地,加強社區的鄰裡聯繫。
圖13 通達社區道路貫穿設計示意圖
多元活動策劃、促進鄰裡共享。圍繞社區「紅鋼」特色,策劃「工人藝術節」、「鋼鐵故事會」等品牌文化大事件及節事活動,引導居民自發成立社區志願組織,吸引居民廣泛參與。
全方位管控、精細化指引。提出「建築整治改造」、「道路交通優化」、「公服設施完善」、「公共空間營造」、「市政設施升級」等全方位綜合工程實施指引。通過「先民生後提升」的分步實施模式,全面提升社區居住環境品質和文化內涵。
圖14 通達社區改造工程分步實施意向圖
3.4規劃特色
一是深挖特質、彰顯社區文化。針對社區人群特徵,深度挖掘社區文化特質,通過場地塑造、標識設計和活動策劃等方式,植入主題功能、再現年代場景。在促進社區凝聚和鄰裡共榮的同時,實現文化基因傳承和特色品牌塑造。
二是樂齡頤養、關懷老年人群。充分尊重退養老人意願,兼顧其精細化生活服務需求和工人文化精神追求。通過「復刻樂齡空間、精準樂齡服務、煥新樂齡環境、豐富樂齡活動」等適老化微改造,營造樂齡頤養的安居社區。
三是特性與共性兼顧、設計與實施對接。以「利於民生改善,利於特色彰顯,利於實施操作」為原則,構建「亮點設計+實施工程」的雙重內容體系。針對社區特性癥結進行精細化設計,圍繞老舊社區共性問題提出全方位建設指引。
四是構建共規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創新社區規劃組織模式,為基層治理賦能。充分吸納街道、社區、居民代表,搭建社區參與式治理平臺。將規劃設計、建設實施和社會治理無縫對接;共同發現社區需求,實現精準治理。
圖15 通達社區改造工程分步實施意向圖
4、市井生活——榮東社區
4.1區位及現狀
礄口是老漢口的起源,見證了漢口市井生活故事。榮東社區位於礄口區武勝路與利濟北路交匯處,曾是武昌、漢陽達到漢口的第一站,緊鄰「文化武勝裡」特色街區、「漢正老街」亮點片區。
榮東社區佔地面積約3.6公頃,上世紀60-90年代陸續建成多層住宅26棟,形成高密度、高容積率的居住社區,現有居民1600戶。
社區鄰近漢正街,受漢口商業氛圍浸潤,社區內外自發聚集了大量螃蟹、漁具店鋪,遠近聞名。隨著時間推移,社區基礎設施陳舊、設備老化、公共空間雜亂,社區管理難,居民生活亦不便。
圖15 榮東社區範圍圖
4.2規劃構思
根據礄口區政府要求,武勝裡片區將通過對歷史遺脈的再溯,原生態鄰裡生活的品質提升,從民生、民俗、民趣三方面打造「文化武勝裡」。
本次規劃充分利用榮東社區區位優勢,結合「文化武勝裡」整體規劃,以全面解決居民生活困難為出發點,建設暢通、活力、智能,以「漁街」為亮點的社區,打造礄口片區的「老舊社區改造名片」。
圖16 榮東社區改造總平面圖
4.3主要內容
基礎設施更新惠民生:以安全、實用為原則,對社區內強、弱電線纜進行入地改造、預留5G接口,引入海綿城市概念進行雨汙分流,更新供水管網、重新啟用社區水泵房,遷改老舊天然氣管網等。
空間環境改造添活力:以舒適、美觀為原則,優化道路走向、改造行道鋪裝,充分保留利用原有樹木、優化小區綠化布局、拓展公共活動空間,修繕建築屋面、立面、樓道等公共部位,改善居住品質,提升社區形象。
圖17 榮東社區景觀改造對比示意圖
公共設備升級智慧化:以便捷、實用為原則,對社區內部路燈、視頻監控、車輛道閘、廣播及門禁系統、垃圾分類設施、晾曬設施、運動休閒器材、導視標牌等公共設備進行統一升級改造,方便居民日常生活,便於社區進行維護管理。
4.5規劃特色
一是延續特色,打造多元混合社區。依託社區現有業態布局對社區進行動靜分區,靜區拆除違章及廢棄建築,增設綜合活動場地,並升級改造現有場地,營造舒適生活氛圍;動區利用現有漁具底商業態,通過對行道鋪裝、標識、路燈、店招等精細化定製設計,延續並提升商業體驗。
圖18 榮東社區動靜分區示意圖
二是內外兼修,美觀與實用並重。直面實施難度最大的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問題,改造地下管網,解決社區居民最實際的用水、用電、用氣困難,讓 「看不見」的地下工程支撐社區運行。針對新冠疫情期間暴露出的管理問題,搭建數字管理平臺,完善升級社區門禁等硬體設施,建設智慧社區。
結合道路恢復工程,重新規劃社區內部車行流線,改造部分車行道為人行空間。在不降低原有停車位數的情況下,增設慢行景觀步道,老人、幼兒出行更安心。
三是三方聯動,共規共治共建共享。搭建以建設方、代建方為主體的管理平臺,社區、街道構成的參與平臺,測繪、檢測、設計等協同服務的設計平臺。三方互動,充分了解社區所需,及時調整,確定合理的改造方針策略。
4.5實施情況
今年12月,榮東社區示範區域開始施工,預計明年7月全部完工。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