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突破下一代固體火箭推進劑 預研更新一代

2020-12-18 環球網

這是一個研究「燃燒」的機構——

所有科研工作都圍繞最危險的燃燒展開:研究各種易燃材料,發掘燃燒的力量,使之變成可利用可駕馭的動力,是這個研究所的使命。

這是一個激情「燃燒」的群體——

從一無所有起步,半個多世紀中,一代代科研人員與高毒、高爆危險品為伴,燃燒青春,甚至生命,成功研製出一系列固體推進劑,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高能固體推進技術的國家。

這裡鍛造出一個個「燃燒」的奇蹟——

我國大多數固體推進的火箭和飛彈,都使用這家研究所研製的固體燃料推進劑。正是他們研製的新型固體燃料,有力推動著我國航天和飛彈事業進步。

履行「燃燒」的使命,砥礪燃燒的激情。在地處鄂西北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42所,幾代研究人員默默堅守,艱難攻關,以一次次壯麗的燃燒,書寫出愛國奉獻的傳奇。

追趕超越,為火箭騰飛提供更大能量

2016年11月10日,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中唯一全固體運載火箭長徵十一號火箭第二次發射,成功完成「一箭五星」飛行試驗任務。

這種有著「太空計程車」之稱的快速機動火箭,所用的推進劑就由42所研製。研究所黨委書記柴玉萍說,由於採用固體推進,長徵十一號首次實現了我國運載火箭「全箭整體儲存、星箭快速對接、高效快速發射」等技術突破,這在應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發射需求方面有重要意義。

「早期火箭和飛彈都使用液體推進劑為動力。但由於液體推進劑儲存、運輸十分不便,因此美蘇先後研製成功固體燃料推進劑。」研究所所長張小平說,固體燃料推進劑儲存和運輸方便,可靠性高,適用性廣,在航天和國防領域都有著重要用途。

固體推進劑技術一出現,就成為大國十分重視和嚴密保護的尖端科技。

專門研究固體發動機燃料的42所科研人員,是許多壯麗發射的幕後英雄。他們的名字,他們的事業都罕為人知。然而,正是他們在固體推進劑研製上的一次次突破,推動了我國火箭和飛彈事業一個個舉世矚目的跨越:從最早託舉東方紅一號飛天的火箭第三級發動機,到如今固體推進飛彈越打越遠……在他們的不息努力下,我國固體推進劑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前沿水平。

「推進劑是決定火箭和飛彈飛行能力的基礎。」張小平說,目前,我國航天用固體運載火箭,以及火箭軍和陸、海、空軍部隊所使用的國產固體推進飛彈,多數複合固體推進劑技術都出自四院42所科研人員之手。

從上世紀50年代國防部五院成立固體推進劑研究小組,到60年代組建42所,幾代科研人員獻身科研、獻身國防,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突破了一代代固體推進劑技術,形成了系列推進劑配方和相關配套技術,不僅為國防安全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還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提供了獨特助力。

神舟飛船逃逸塔所用燃料,飛船、天宮和「飛天」艙外航天服上的各種密封件,都由該研究所研製。研究所系統產品開發中心主任鄧康清說,長徵五號發射前會排放低溫氫氣,如不能及時排除則可能影響發射安全。正是他們研製出的消氫發動機,解決了這一難題,安全護航火箭成功發射。

自主創新,從星星之火到壯麗騰飛

這是從一無所知開始的艱難攻關。

固體推進劑,被稱為「改變遊戲規則」的技術。在42所科研人員眼中,只有在這一領域跟上對手,祖國的和平與安全才有強大力量保證。

「當時只知道世界上有一種固體推進劑,其他什麼都不知道。」回望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次攻關,81歲的韋啟嵩至今難忘:「研究人員聽說有一種材料是液態橡膠,就到專業的化學研究單位去請教,結果對方說這完全是『奇談』!」

「什麼資料都找不到,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在固體推進技術上為我們提供幫助。」76歲的徐桂林仍記得聶榮臻元帥那句感嘆:「誰也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東西交給別人。」

現實中的重重困難,擋不住科研人員為國鑄造和平砥柱的雄心。

千百次摸索和試驗,千百次跨越難以想像的困難……1958年7月,一根鉛筆香菸大小的固體藥條在國防部五院的一次大會上被點燃。就是那一簇小小的火苗,照亮了中國固體推進劑的突破之路。

這一點星星之火,經過研究人員10餘年艱苦培育,最終在1970年變成了推動民族騰飛的熊熊火炬。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時,火箭第三級首次使用了我國第一種固體推進劑,成功將衛星送到了太空。中國從此邁入世界上少數掌握固體推進劑技術的國家之列。

靠著這種不畏艱險、奮勇趕超的雄心,他們連續實現多次技術突破,推動了我國固體燃料推進技術的發展。

前進的道路從來都是不平坦的,追趕的進程也會經歷曲折。

上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高能固體推進劑研究,我國也於1970年啟動了一場「高能大會戰」。然而,匯聚了包括四院42所在內的全國許多相關單位集體攻關,受當時科研條件所限,歷時9年最終沒能成功。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新一代高能固體推進劑面世。

「這是事關我國守衛和平能力的關鍵技術。」張小平說,雖然難度和風險空前,「但我們認為,寧可承擔風險,也決不能在先進技術上輸了國家安全的未來。」

這一次,他們要再次衝擊世界固體推進技術的最前沿。

一種主要成分爆炸力極強且極不穩定,要不要使用?如何使用?新型粘合劑的合成方式千變萬化,根本不可能一一試驗。好不容易摸索出的「可能」路徑,又被新的「不可能」擋住去路。

困難之後還是困難,失敗後面連著失敗。

「一年做了五六百次試驗」,副所長龐愛民回憶說,幾度絕望又幾度絕處逢生。最終,課題組的研究人員們憑著一股九折不回的自主創新韌勁,成功取得突破——始於上世紀70年代的高能探索,兩代人30年攻關,最終換來中國在這一技術領域站到世界前沿的格局。

「邁入固體推進技術前沿的『無人區』,接下來的突破會變得更難。」張小平說,著眼未來,四院42所下一代固體推進的關鍵技術已經取得重大突破,更新一代推進技術的預研也已展開。

犧牲奉獻,用青春和生命點燃壯麗的燃燒

8:34:53。

扭曲的錶盤上,三根清晰的指針印,永遠凝固下那個壯烈的時刻。

1979年7月11日,一聲劇烈的爆炸聲響徹鄂西北的郭峪山溝,正在廠房進行混合的高能藥劑突然發生爆炸。兩位女研究人員戴學華、杜品芳當場犧牲。

「在爆炸的廢墟裡,我們找到了烈士的遺物,一個『上海牌』手錶的錶盤。」79歲的張金華回憶。強大的爆炸衝擊波,竟然把三根指針嵌入了錶盤。

在此前6年的一場爆炸中,兩名研究人員受傷致殘。

「固體推進劑研究的對象,幾乎全部是敏感高爆和劇毒化學品,非常容易燃燒爆炸。」已退休的老所長侯林法說,「但這是國家安全需要,再危險我們也要幹。」

11月19日,已經退休的老一代科研人員侯林法(中)、王北海(右)、陶自成(左)在火箭模型前留影。

上世紀80年代末,42所啟動高能推進劑項目。面對極為敏感易爆,且爆炸力極強的新型材料,時任副所長的侯林法帶頭成立「敢死隊」,投入這一高風險的研究。

「拿個裝材料瓶子,要有一個人在前面專門開路。」52歲的特級技師張玉亭說,「只要有一點滴到地上,就會引起強烈爆炸。」

沒有人比這些科研人員更了解其中的風險。侯林法回憶,在混合這種危險材料時,研究員祝一辰把同事們都趕走,自己卻留下來近距離觀察攪拌狀態。

「那時,每次試驗前我們都會互相開玩笑,問『細糧吃了沒有?』」80歲的陳榮定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生活條件艱苦,科研人員多數時候還在吃粗糧。「大家會開這樣的玩笑,意思是每次試驗前都要把細糧吃掉,『死也要做個飽死鬼』。」

聽到「敢死隊」的稱謂,聽到老科研人員講起這樣的「傳統」,怎能不讓人動容?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面對國家安全需要,42所一代代科研人員選擇了面對危險和困難,義無反顧。

「為了需要一個乾燥的研究環境,我們研究所曾一聲令下,一周內全所從四川搬到內蒙古。」徐桂林回憶。沒有房子,就住窩棚或借住老鄉家裡;沒有食堂,飯吃著吃著就凍住了;最難的是沒有工具和儀器設備,「大家要冒著隨時會燃燒、爆炸的危險,在農民加工糧食的石碾盤上碾化學材料。」

「固化好的藥不合規格,我們就用刀切,再用木工刨仔細刨平。」張金華回憶,在那種一粒火星,一絲靜電,甚至過重的摩擦都可能引起爆炸的條件下,他們硬是靠手工和非常原始的工具,研製成功我國第一種固體推進劑。

1970年,研究所又從內蒙古搬到鄂西北的深山中。「上山砍柴,下山挑水,遇上洪水還會斷炊絕糧。」侯林法說,深山工作18年間,科研人員以忘我的精神,一邊克服生活上的困難,一邊接連取得技術突破。

今天,再次搬遷到湖北襄陽市的四院42所,已經建立起配套先進的實驗和安全設施,老人們談到的生活困難也已經成為過往的「談資」。

然而,當我們翹首仰望一枚枚直刺雲天的大國利劍,我們同樣應該記住,這些以燃燒的激情託舉起它們的無數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應該記住,42所這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和被塵封的故事。

延伸閱讀

為實現中國夢加注強勁能量

當火箭和飛彈一次次拔地而起直刺長空,有誰會想到,那壯麗的燃燒是誰人點燃?

這是一個罕為人知的事業。

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2研究所,是我國專門從事固體推進劑技術的核心研究機構。目前,我國的固體運載火箭和飛彈,多數複合固體推進劑技術都出自該所科研人員之手。

這是一個關於燃燒的傳奇。

42所研究的固體推進劑技術,是大國都十分重視的國防尖端技術之一。一代代科研人員殫精竭慮,以連續的創新突破,推動我國火箭和飛彈的一次次壯麗起飛,創造了科研攻關的奇蹟。

他們的成就舉世矚目,他們的名字卻罕為人知。

從北京到四川,從內蒙古草原到鄂西北山區,為了祖國的安全,一代代科研人員南遷北徙;從不知道「液體橡膠」為何物到掌握固體推進技術,從用石碾處理易爆化學品直至追到世界固體推進技術前沿,一代代科研人員前僕後繼……科研奇蹟的背後,是一代代42所人為國拼搏獻身科研的感人故事。

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支撐他們默默堅守在危險的工作崗位?

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推動他們不計代價攻關克難創新突破?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敢於探索」,寫在研究所陳列館上這個看起來並不出奇的「郭峪精神」,卻因為一代代科研人員忘我攻關,因為那些壯烈犧牲,因為那些數不清的奮鬥攻關故事,而被賦予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只有決心為祖國奉獻青春和生命的人,才能忍受一無所有中起步的艱辛,忍受跨越每一代技術難關的艱難,忍受與劇毒易爆危險品為伴的風險,以及,隱姓埋名默默奉獻的寂寞與清苦。對他們來說,生命的全部壯麗,都凝固和燃燒在了固體燃料那澎湃的能量之中。

郭峪,一個42所曾駐留攻關18年的無人山谷。在這裡,科研人員們一邊過著「下山挑水,上山砍柴」的艱苦生活,一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走向偉大復興徵程上中國奮鬥者的典型形象。他們身上所閃耀的,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精神,從火箭騰飛到國家經濟、文化的全面騰飛,千千萬萬像他們這樣的奮鬥者,創造了「中國速度」的奇蹟。

歷史性的成就令人鼓舞,新的歷史使命催人奮進。今天,與42所一樣,我們國家在諸多領域,都接近或抵達了世界前沿,面臨步入「無人區」後新的更大挑戰。前沿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更需要各行各業的奮鬥者們像42所、四院乃至整個中國航天的科研人員一樣,共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注入新的強大能量。

記者:徐壯志、熊金超、袁志國

攝影:程敏

新媒體編輯:鄭曉奕、王曉梅、唐榮桂

相關焦點

  • 中國新一代中型固體火箭試車成功
    【文/觀察者網 堵開源】《科技日報》7月4日報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4院(航天科工運載技術院)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固體助推發動機試車成功。據報導,這種新型發動機直徑2米,採用分段對接技術,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重要技術。
  • 固體火箭「海陽造」!中國長徵火箭公司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
    今日上午,中國長徵火箭公司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籤約和東方航天港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揭牌、奠基儀式在我市東方航天港產業園內舉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長徵火箭公司、中國電建集團、中國五洲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煙臺國豐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負責人;山東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山東省工信廳、煙臺市、海陽市有關領導同志出席儀式。
  • 新一代載人火箭預研項目順利驗收
    據《中國航天報》10月11日報導,10月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5米直徑模塊新一代載人火箭總體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順利通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組織的驗收評審。評審專家一致認為,該預先研究項目的成果可用於中國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工程研製。
  • 中科宇航:向世界最大固體火箭發起衝擊
    固體火箭日益「壯大」,瞄準更大用戶市場固體運載火箭一直是各航天強國運載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簡單、可靠,射前無需加注推進劑且可長期整箭存儲,操作簡捷、響應快速、發射高效。在應用領域軍民兩用,既可用於軍用和應急快速發射,也可以日常發射民用和商用衛星。
  • 新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為啥需要這麼多火箭型號?
    長徵八號提升了長徵系列火箭的運載能力,對衛星等有效載荷來說,也將是一個平臺的升級換代。「在太陽同步軌道上,具備5噸級運載能力的長徵八號,將和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形成更加優化、合理的能力布局,這將大力提升中國航天進出空間的能力,對推進中低軌道衛星組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肖耘說。
  • 先進液體、固體大推力發動機新進展!將支撐長五B、重型等火箭
    近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運載火箭發動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大推力氫氧發動機可靠性試車連戰連捷,為後續執行空間站任務奠定基礎;擬服務於重型運載火箭的大推力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積極進展;我國民用航天首臺3.2米3分段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完成首次地面試車。
  • 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落戶「東方航天港」
    今天上午,中國長徵火箭公司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籤約和東方航天港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揭牌、奠基儀式在我市東方航天港產業園內舉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佔宇,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世英,中國長徵火箭公司董事長劉建,中國電建集團山東電建一公司總經理張洪梅,中國五洲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穎;山東省委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薛鵬,山東省工信廳副廳長、省國防科工辦主任靖士寬,煙臺市副市長張代令,海陽市委書記劉宏濤,煙臺國豐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殿欣等出席儀式;海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彥博主持儀式。
  • 航天科技四院固體動力助推中國首星遨遊天空
    記者從航天科技四院了解到,該院研製生產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第三級固體發動機,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65年,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委的委託,召開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議,決定研製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所用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第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由四院承擔。
  • 火箭是沒有翅膀的飛機嗎?它們為何能一飛沖天?
    在它的主燃料艙中既存儲了燃料,又存儲了氧化劑,太空梭在離開大氣層後,依然可以推進。現代巡航飛彈為了提高射程,不再像普通飛彈一樣同時攜帶燃料和氧化劑,而是僅僅攜帶燃料。今天的多數飛彈都可以看作是火箭,但如果單從推進劑的角度看,巡航飛彈更近似於飛機。
  • 印度先進的重型火箭,固體推器的外殼,但是運力卻很小
    印度先進的重型火箭,固體推器的外殼,但是運力卻很小印度的固體發動機和我國火箭半斤八兩,只不過他們沒有更好的液體發動機,所以才會使用軍轉民的技術直接上到火箭上,這也是為什麼印度的GSLV3那麼大個頭,運力卻和長徵3差不多大的原因。
  • 中國要在海上發射火箭!地點或在赤道附近的海域
    前幾天,央視報導據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透露,我國將在2018年迎來36次超高密度航宇發射重任,承擔這一重任的就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這無疑將進一步推進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進程。
  • 淺談「電子號」火箭的新型發動機循環方式——讓商業航天更容易
    SpaceX公司推進系統副總裁,Merlin發動機締造者,航天愛好者都知道。Peter Beck是誰?沒聽說過。(Rocket Lab公司創始人兼CEO、CTO)Lachlan Matchett是誰?不知道,名字拼起來挺古怪的,幹什麼的?重型獵鷹火箭首飛成功後,到處掀起了學習的浪潮,大家都在探討:誰是中國的SpaceX?我們離Musk有多遠?
  • 靖士寬參加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籤約儀式
    12月2日上午,山東省海陽市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所屬的中國長徵火箭有限公司舉行商業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項目籤約儀式,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打造「東方航天港」。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國防科工辦主任靖士寬,與煙臺市政府、海陽市政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四院負責同志共同參加項目籤約儀式,並為固體火箭海陽產業基地揭牌奠基。
  • 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該火箭長32.6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19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8噸,推進劑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它是中國運載火箭的基礎型號,共執行過4次發射任務。以長徵二號火箭為原型,先後研製出長徵二號甲、長徵二號丙、長徵二號丁、長徵二號E、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形成長徵二號系列運載火箭。目前,「長徵二號」已退役。
  • 酷客白搭載中國火箭一飛沖天,共赴新輝煌
    8月6日,新華網中國火箭新徵途計劃籤約儀式在京舉行。作為新生代白酒品牌,酷客白正式成為「中國火箭新徵途計劃」酒類首個籤約品牌。9月中旬,酷客白冠名的長徵系列火箭將發射升空,未來雙方也將推出聯名產品。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技術領域之一,是推動國家科技進步的強大引擎。而酷客白則以白酒行業的「革新者」面世,將科技價值與人文情懷賦予傳統更新的意義。
  • 美國國家偵察局機密衛星發射成功,諾格GEM-63固體助推器首次亮相
    聯合發射聯盟的Atlas V火箭周五將一顆國家偵察局的機密衛星送入軌道,這標誌著下一代Vulcan火箭的重要裡程碑,因為Atlas V首次展示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生產的新型GEM-63固體火箭助推器,看了看這次發射過程,GEM-63固體助推器非常不錯。
  • 固體火箭發動機家族的「大力士」要來了
    30日11時30分許,由我國自主研製的目前直徑最大、裝藥量最大、工作時間最長的固體分段式助推器——民用航天3.2米3分段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在西安實現地面熱試車成功,將助推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力的提升與拓展。
  • 用奮鬥譜寫新時代航天固體動力壯美凱歌!
    四院黨委發出《用奮鬥譜寫新時代航天固體動力壯美凱歌》的倡議,號召全院幹部職工牢記總書記教誨囑託,堅決落實董事長要求,勇立潮頭、不懈奮鬥,為建設航天強國打造更加澎湃的先進固體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航天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東方航天港總裝首發火箭長徵十一號遙九火箭出廠
    從全國的基地來看,既可生產製造火箭,又具備發射條件的只有海陽的東方航天港。」金鑫表示,2021年,東方航天港 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將完成建設,火箭的總裝生產能力和廠房保障能力將得到很大提升,明年計劃再發射7-8枚火箭,未來逐步形成年產20枚固體運載 火箭總裝製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