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較大,建議在WIFI下觀看)
2月2日一早,我們從大阪前往京都。
兩座城市相距很近,就像廣州與佛山、北京與天津的關係。鐵路的選擇也是非常地多,在這裡充分體現了日本鐵路的競爭關係。京都與大阪間,有東海道新幹線、JR東海道本線、阪急電鐵京都本線,還有京阪電鐵,四條線路走向不同,服務人群也不盡一樣。我從大阪的難波前往京都的深草站,因此選擇了京阪本線。
京阪本線起點為大阪的澱屋橋站,終點是京都的三條站。為全複線、部分四線的準軌線路,全長49.3公裡,最高速度為110km/h。一共設有40個車站,部分為地下站。同時還有鴨東線、宇治線、交野線、中之島線與京阪本線相連,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京阪線網絡。而各車站也可以與各市的地鐵、JR線等進行換乘。
京阪本線的運營模式可以說是高效、快捷的,國內的城際線路的運行完全可以借鑑。收費方式和地鐵一樣,按區間長短收費,但區間裡開行著各種等級的列車。包括有站站停的普通列車,停14站的快速急行列車、只12站的特急列車等。在四線區間裡,高級別的列車可以在高速線上運行,實現對低等級列車的超越。每個等級的列車車身對應一種顏色,例如特急為深紅,快速急行為藍色,普通為綠色,這樣乘客可以僅憑顏色就能簡單區分到達列車的種類。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阪本線。(IMG-5780-120201)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阪本線,站臺上的時刻表。(IMG-5724-120201)
停站最少的特急列車,從澱屋橋站至出町柳站區間只需54分鐘,快速急行列車約66分鐘,普通列車約96分鐘。
像我這次從天滿橋至深草站,我先在天滿橋站等待一趟特急列車,然後乘坐到丹波橋站後在同站臺換乘普通列車抵達深草,這樣比直接乘坐站站停的普通列車要快,全程只需約40分鐘,不比新幹線慢太多,但只需要390日元。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阪本線,時刻表特寫。(IMG-5724-120201)
在這裡介紹一下日本站臺上的時刻表,日本的時刻表設計一目了然,一天24小時被分為每小時一行,每行再以分鐘、顏色、符號來表示每趟車的時刻、性質。同時時刻表還分為周一至五工作日、周六周日休息日兩種。舉例說明,圖上左側的工作日時刻表,8點01分、14分、21分、32分、42分、52分標以紅色,代表這個時刻會有特急列車停站。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阪本線,8000系電車單層車廂座位。(IMG-5704-120201)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阪本線,藍色的3000系電車。(IMG-5779-120201)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阪本線,最老的2000系電車。(IMG-5758-120201)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阪本線,最老的2000系電車駕駛臺。(IMG-5767-120201)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阪本線,最老的2000系電車,駕駛臺上有位置擺放司機所使用的陀表。(IMG-5777-120201)
特急列車採用的是京阪8000系電車,全車8輛編組,其中1節為雙層車廂,由川崎重工生產,設計速度120km/h,運行速度為110km/h。列車外觀以紅黃為主色,內部座椅則以黑色為主色,再搭配深紅色的皮質枕巾,顯得十分高檔。
擔任快速急行列車的是京阪3000系電車。全車也是8編組,最高運行速度110km/h。列車在2008年開始生產,2009年獲得「好設計」獎。3000系電車車身上半部分為優雅的普藍色,下半部分為白色,中間由一條銀色腰帶串起。
同時京阪本線還有綠色的2200系、7000系列車,它們擔任各個速度等級的列車。
京都位於日本本州島的中部,於公元794年起被定為日本首都,當時叫「平安京」,受中國的影響,平安京是模仿中國隋唐時代的洛陽、長安來設計建設,它四周被山所圍,東臨鴨川,西有桂川逶迤向南流過,內部模仿長安設計成長方形。在日本把首都稱為「京都」,後來經過多次改名,最後京都便成為這座城市的固有名字。
現在京都是日本的第七大城市,相比高樓林立的東京,京都處處都能看到歷史的痕跡。
其中清水寺是必去的景點。我們坐地鐵抵達山腳,沿著山路緩慢前行,路邊都是充滿著日本風格的民居平房,每個房子門前都有精緻的布置,透過門前的小裝飾能看出主人的喜好,有的放著一排陶瓷小狗玩偶,有的則種滿了小盆栽,各家門前的小路也是潔淨如新。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都,路旁的平房民宅。(IMG-5825-120201)
清水寺建於公元798年,由延鎮上人所建造,主要供奉千手觀音,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後來曾多次遭大火焚毀,現在看到的建築是1633年由德川家光按照原來的建築手法重建的。清水寺與金閣寺,二條城並列為京都三大名勝。清水寺因寺中清水而得名,順著奧院的石階而下便是音羽瀑布,清泉一分為三,分別代表長壽、健康、智慧,被視為具有神奇力量。
清水寺為棟梁結構式寺院。正殿寬19米,進深16米,大殿前為懸空的「舞臺」,由139根高數十米的大圓木支撐,圓木直接聳立於陡峭的懸崖上。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都,清水寺大門。(IMG-5889-120201)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都,清水寺門外一位化緣的僧人。(IMG-5882-120201)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都,清水寺主殿。(IMG-6017-120201)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都,清水寺裡供奉的石佛像。(IMG-5923-120201)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都,從清水寺下來的路上,一位遊客化妝成藝妓拍照。(IMG-6094-120201)
2012年2月1日。日本京都,寺廟裡似乎為幾日後的祭祀大典做準備。(IMG-6132-120201)
第二天,要去京都的嵯峨野看一看,因為這裡有特別的山區觀光鐵路,可惜的是,冬天火車不開放,每年只有在3月至12月運行,人們可以坐在開放式的車廂裡體驗山裡清新的空氣,特別是秋季的觀紅葉期,趟趟飽滿,車票早已售罄。
去嵯峨野有多個選擇,我是從京都站搭乘JR嵯峨野線的221系抵達,然後穿過公園,在河對岸搭乘阪急嵐山線回到京都。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前往JR奈良線稻荷站路上。在日本,不少車站的兩頭都會有道口。(IMG-6172-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JR奈良線稻荷站。快速通過的221系。(IMG-6192-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站。立崗迎接列車進站的清潔工人。(IMG-6236-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嵯峨野公園裡的一個小道口,221系列車在竹林中穿行。(IMG-6334-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阪急嵐山線列車。(IMG-6534-120202)
對於火車迷來說,京都最重要的火車景點,便是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
在JR京都站站前巴士站場,可以搭乘205、208、33路,在「梅小路公園前」站下車,再步行穿過公園廣場,便能抵達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大門。(IMG-6650-120202)
20世紀60年代末,曾經是日本鐵道主力的蒸汽機車開始逐漸淘汰,1968年,日本國鐵委員會決定研究動態保留蒸汽機車。1972年10月10日,日本鐵道開業100周年當天,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正式成立。博物館位於JR京都線、JR嵯峨野線形成的三角線地帶,主要建築是梅小路機務段的扇形車庫。1997年,因線路改造而棄用的JR嵯峨野線二條站老站房在博物館前復建,作為資料展覽館對外開放,舊二條站站房建於1904年,是日本目前現存最古老的木質站房。
博物館有固定的休息日,開放時間是10點至17點30分,成人票價是400日元。
走進舊二條站站房,先看到的是服務臺,以及一家小型的紀念品商店。
室內展廳裡有各種與蒸汽機車相關的展品,例如日本主要的蒸汽機車模型,蒸汽機車司機所使用過的物品等等。
為了讓車迷可以更了解蒸汽機車結構,博物館裡還有一臺C11型324號蒸汽機車的駕駛室實物,裡面完整保留了各種的閥門和設備,並有清晰的介紹。在駕駛室的前部,還有一個燃燒室的剖面模型。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館內的蒸汽機車模型。(IMG-6661-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當時蒸汽機車司機的隨身攜帶的物品及機車上的必備物品。(IMG-6676-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C11-324號機車的司機室。(IMG-6682-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日本皇室機車的標誌。(IMG-6695-120202)
最特別的是,展廳裡還有一臺「投煤練習機」的模型,在中國則稱為「模型投炭」。整臺模型由駕駛室部分和燃燒室組成,燃燒室的爐床部分畫有許多個格子,新手的司爐工可以在這臺機器上練習如何燒火,燒火是一個很講究的活兒,得把火燒得均勻。司爐需要在訓練中準確地把煤鏟到爐床的各個部位。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投碳練習機,國內稱為「模型投炭」。(IMG-6683-120202)
走出室內展廳,便是室外的機車靜態展示區,這裡是一座擁有20條股道的大型扇形車庫,這個扇形車庫裡最早的鋼筋混凝土建築始建於1914年。現在這裡已經改為了機車靜態展示區,同時還是機車保養、維修的場所。車庫裡停放了日本明治時代至昭和時代所生產的各型號共19臺蒸汽機車,其中有7臺為動態保存,仍可以正常上線使用。其中C57型001號、C56型160號機車每年都會在日本各地運行,主要牽引季節性的旅遊列車。
參觀者可以近距離觸摸這些蒸汽機車,同時還可以爬上過去的檢修道,觀看平時難以看清的機車上部,或者一覽扇形車庫裡的所有機車。在陽光的照耀下有一臺機車格外醒目,編號為C58-1,車頭的金色菊花標誌閃閃發亮,這是日本皇室專列的專用機車。
除了蒸汽機車外,這裡還會存放兩輛嵯峨野觀光鐵道使用的DE10型機車和觀光車廂。在扇型車庫旁則有一輛オハフ50形68號的客車,已經改裝為休息室。
在機車群的一角,還有一個N比例的小沙盤可以供參觀者玩。在一旁還有一臺特別的機器,它可以重聽每款蒸汽機車的鳴笛聲,聲音效果十分逼真。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扇形車庫與轉盤。(IMG-6801-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扇形車庫與轉盤。(IMG-6928-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扇形車庫。(IMG-6927-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C58型1號機車,擋煙板上的皇室鳳凰標誌。(IMG-6869-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C58型1號機車,車輪特寫:第一動輪及十字頭。(IMG-6866-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扇形車庫內的蒸汽機車維修區。(IMG-6908-120202)
每一天,博物館裡都會有3次的蒸汽機車體驗之旅,體驗費用為每人200日元。我參加的這一次是C62-1機車。體驗列車一共由三節改裝後的車廂組成,車廂沒有側牆,為全開放式,乘客可以體驗蒸汽機車行進中特有的魅力:四處瀰漫的蒸汽,還有天上掉下來的煤灰。
走上站臺後,剛好司爐正在為鍋爐燒火,操作模式和國內的幾乎一樣。司爐認真地往爐床內投煤,每次打開鍋爐小門,都能感受到裡面的熱氣。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執行體驗之旅的蒸汽機車整裝待發。(IMG-6721-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執行體驗之旅的蒸汽機車,司爐正在給鍋爐加煤。(IMG-6745-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執行體驗之旅的蒸汽機車,司爐正在給鍋爐加煤,此時煙囪冒出黑煙。(IMG-6758-120202)
15點正,發車鈴響起,機車一聲長鳴,伴隨著「叱吒……叱吒……的聲音」,雪白的水汽隨著汽缸韝鞴的運動有節奏地從汽缸排水閥噴出,列車開始緩緩地移動。體驗列車一直沿著JR京都線運行,每當正線上的電車飛馳而過時,我都能清晰地看到電車上的乘客紛紛注視著這列蒸汽機車。更令我驚訝的是,在JR京都線的不遠處是東海道新幹線,忽然一列700系列車呼嘯而過,此刻三代火車都相會於此。
正想著可以好好地享受著這一特別的體驗時,列車的前方出現了盡頭,原來這不是一條環線,在以前這可能只是一條調車線。列車很快便停了下來,前面能聽到司機忙碌地準備著換向,又一聲長笛,列車向前緩緩啟動,一團團蒸汽迎面撲來,但可能是線路下坡的緣故,很快便享受不到這蒸汽SPA,列車開始借著下坡前行。天上反而開始落下由煙囪噴出的小煤灰,這也是乘坐蒸汽機車的必備體驗。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用來體驗的蒸汽機車和壁板信號機。(IMG-6791-120202)
很快,火車便回到了車站,短暫的15分鐘體驗結束。此時車頭已經開始忙著要解掛了,而梅小路最經典的大轉盤兩側,已經開始有工作人員拉起了警戒線,意味著機車一會將通過轉盤入庫。機車車鉤解開後,信號員揮旗給出了信號,機車緩緩前行,準確地停在轉盤上。接著操縱員啟動轉盤電機,機車跟著大轉盤開始慢慢加速旋轉,百噸重的機車在轉盤上顯得十分輕盈。為了讓現場觀眾能夠看個夠本,一下子就轉了360度,在轉的過程中司機還拉了一次長汽笛,聲響震天動地。機車最後再轉了60度後停下,然後緩緩地進入煤場。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結束運行的機車在轉盤上調頭。(IMG-6796-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工人用鏟車為機車加煤。(IMG-6827-120202)
2012年2月2日。日本京都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兩臺處於「壓火」狀態的蒸汽機車。(IMG-6919-120202)
司爐把灰箱下方的灰箱風門打開,進行清灰工序,拿著水管往裡頭衝洗,把把煤炭燃燒後生成的焦炭、灰渣清理出來。同時在煤水車旁,工人駕駛著鏟車為煤水車加煤。在加完水後,機車再次緩緩駛入轉盤,退入存車線後便「壓火」下班了。壓火就是司機適當關閉灰箱風門,使鍋爐內仍保留火苗,同時還要不定期回來看火,適當地加碳、保持鍋爐壓力。
最新的消息是,2014年4月6日,位於大阪的交通科學博物館正式關閉,並與梅小路蒸汽機車博物館合併,同時擴大展館面積,改名為京都鐵道博物館,並計劃於2016年重新開幕。
(感謝車迷 老愚 在蒸汽機車知識方面的幫助)
非人狂想屋,你的火車發源地
TrainNets.com
微信號trainnet
新浪微博weibo.com/TrainNets
·歡迎轉發分享。
·回復"嗚""wu"可瀏覽主目錄。回復002可以瀏覽「人與鐵路」欄目內容
·回復213可瀏覽《出發前言》,214瀏覽《第1集》,215瀏覽《第2集》
·更多內容可點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