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攝影報導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社會盛產巨大的增長、快速的變化、空前的機遇,也盛產大量的精神焦慮。有人說,中國的年輕人,平均每個月焦慮三次,每次養活一堆「10w+」微信熱文。
就在當下,一篇《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又在朋友圈瘋狂刷屏,又被「懟」其在製造焦慮。在創業的時代大浪潮中,我們該如何與自己的時代相處,如何理性應對焦慮心態,應該擁有怎樣的財富觀?這些都是擺在當下尤其是年輕人群體的嚴肅問題。
常年從事中國企業史和公司案例研究,首創為為過去40年中國企業寫史作傳的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又有怎樣的觀點,或許對您有很大啟發。4月7日下午,清明小長假最後一天,吳曉波現身成都文軒BOOKS書店,在其新書《激蕩十年,水大魚大》分享會上除了暢談了他的財經寫作生涯故事,也對當下國內經濟社會生活的一些熱點話題,分享了他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活動結束後,吳曉波也接受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
「完成一個創業項目,有點像談戀愛」
「80後女生共享單車3年變現15億,我感到自己深深被『碾壓』了。我的同齡人在拋棄我。我該怎麼辦呢?」在活動現場有一個女生很焦慮,問吳曉波。吳曉波最近剛剛與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進行過一次深入交流。吳曉波的意見「安撫」顯得很重要。他說,「我們還是要祝福像胡瑋煒這樣的年輕人。其實從整體來說,這個故事還沒有講完。那些年輕人內心其實是很忐忑的。而且我們不能僅僅用錢來衡量一個創業者的成功或失敗。」
在吳曉波看來,共享單車的案例,給他帶來的最大的啟發是,現在的創業周期大大壓縮了,「別人三四年創業才開始上道,而現在三四年,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歷程。這非常值得研究。」對於網上那個被懟「製造焦慮」的微信文章,吳曉波說,「確實很刺激人,令人討厭。但也不用放在心上,看看就過去了。那也只是個人的觀點。別人套現15億,就等於把同齡人都拋棄了。這怎麼可能?這種理念我肯定不認同。其實完成一個創業項目,有點像談戀愛,是很美妙的一段人生歷程。美團全資併購摩拜發生以後,我跟胡瑋煒發了個信息,我說,她這段創業歷程,無非是談了一場眾目睽睽下的戀愛而已。」
吳曉波還坦言,做商業不是說一定非要做到發射火箭的馬斯克或者做成馬雲那樣才算成功,才算幸福。「商業之美在於,你提供的產品或者服務,既能愉悅自己,還能為社會做貢獻。做一個平臺型公司的機會是小了很多,但是你可以去做好一根耳機線,一把椅子,一包茶葉。回到產品,回到服務本身。」
寫財經有人文情懷
感謝詩歌曾經向《星星》詩刊投稿
《大敗局I》和《大敗局II》、《激蕩三十年》、《跌蕩一百年》、《浩蕩兩千年》、《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吳曉波從事財經寫作28年,出版有多部深具影響力的財經暢銷書。吳曉波的財經寫作,讀者範圍廣,跟他的寫作方式大有關係。雖然他所研究的中國企業史、經濟史,是一個相對專業的領域。而吳曉波則能在專業性與大眾通識把握一個平衡,既保持專業的知識水準,又能讓一般的非專業領域的讀者看得懂,願意讀,確實很顯功夫。吳曉波善於講故事,從小角度小細節入手,講述大時代裡能改變小人物平凡命運的故事。而且他的財經作品,融入了不少哲學、文學、歷史的知識,文筆相當不俗,顯示出足夠的人文情懷。
當封面新聞記者提到這個寫作特點,吳曉波笑著說,「其實我寫作,首先是為我自己,我要寫得讓我自己快樂起來。如果寫一個題材,我自己寫的時候就昏昏沉沉,那麼讀者肯定也不會想讀。」吳曉波還透露,他在讀大學期間,有兩年時間,瘋狂迷上寫詩,「但是很悲催,我花了很多錢在全國各地到處投稿,其中還投了很多給四川的《星星》詩刊。但一首也沒發表過!值得慶幸的是,我之後進入了一個對文學性要求不那麼高的財經寫作領域。如果說我的財經寫作還顯得有文筆的畫,那我要感謝詩歌。」
吳曉波還分享了他的一個心得,「一個人想要做到一些突破,從一個領域進行正面強攻感到困難,可以考慮換個角度。比如說我,如果單單從經濟學領域,或者單單從文學領域,做出較大突破,顯得困難,那我可以充分綜合利用我在多個方面的能力,將新聞、歷史、文學、經濟等綜合起來,就有可能突破出一塊天地來。或許我可能做寫財經裡的文筆最好的,而在作家中我可以做最懂經濟的那一個。」
寫作對象太有錢要尋求平衡
「得讓自己離金錢比較近一些」
從1996年開始寫第一本書,吳曉波之後基本保持一年出一本書的節奏。同時他也創辦過出版公司,進行一些投資。近些年來,新媒體平臺崛起,吳曉波也挺立潮頭。他在多家新媒體內容平臺開設自媒體「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訂閱用戶超過300萬,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個人財經類自媒體之一。2016年他還在自媒體平臺上推出付費音頻會員服務「每天聽見吳曉波」,現已有超過45萬付費用戶。
吳曉波對自己的主要角色定位很清晰:財經作家。「曾經跟我一起開始新聞寫作、財經寫作的同事們,有的從政,有的從事別的行業,都發展得很好。而我至今就是一個財經作家。我很喜歡自由的生活方式,喜歡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寫財經題材,讓吳曉波陷入過這樣一個「尷尬」,「一開始寫作,也賺不到什麼錢。我所寫作的對象,都是很有錢的人,那我怎麼平衡我自己的心態呢?跟採訪對象經濟條件差別太大,還能做到無動於衷,我的心理素質實在沒有那麼好。但我又不想專門給商人寫作,那樣就出賣了自己的寫作自由。那我就必須通過自己的方式賺錢,讓自己離金錢比較近一些,變成相對有錢的人。」
幸運的是,1998年,吳曉波準確判斷了當時未來的經濟發展狀況,他也找到了自己的財經寫作路子,進入了深受歡迎的暢銷作家時代。「我寫的財經類作品,一開始人們歸類很犯難:既不是一般意義的報告文學,又不是學院派的經濟學著作,但兩類都有一點。他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我這種寫作。後來我被叫著『財經作家』。大概我是第一個被叫『財經作家』的人。我第一本賣超100萬本銷量的書是《大敗局》,第二本賣出超百萬銷量的書是《激蕩三十年》 。現在的新書《激蕩十年,水大雨大》這本書如果能過100萬銷量,我就成為三本書的單本銷量都超過100萬的財經作家。」
2017年,在杭州舉辦的一場「網際網路+」峰會上,吳曉波問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一個問題。周其仁的回答只用了四個字——「水大魚大」。吳曉波把這個詞放在腦子裡,最後用這個詞作為了新書的書名。比起《激蕩三十年》,《激蕩十年.水大魚大》的寫作,吳曉波坦言,寫《激蕩三十年》的時候,「寫作主題中的矛盾、目標都很清楚,甚至帶有一種詩意。但寫《激蕩十年》,內心沒有那麼多的快意江湖。甚至寫得哆哆嗦嗦、戰戰兢兢。很多事情,對標物並不清晰,不太知道邊界在什麼地方。」提到過去十年社會變化之快,吳曉波幽默地說,「像我這樣的財經作家,也成了『網紅』,連我自己都感到對自己陌生。」
如今的吳曉波,早已經成為離金錢很近的人。但他依然痴迷寫作。他自言,為了寫好《激蕩十年,水大雨大》,他需要查閱很多電子材料、翻拍一些國外的資料,「看得眼睛視力都被弄壞了。本來都做過手術的眼睛視力,又下降了很多。」他比喻寫書跟母親生孩子有一點很像。寫作的過程,是孕育孩子的痛苦過程,「我每天八點半起床,九點一刻在書桌前開始寫作。一寫就是一天不出門。兩隻腳都會腫。他女兒從國外回來看到爸爸如此辛苦,問他:「爸爸,你還缺什麼嗎?這麼辛苦寫作把腳都寫腫了,是為什麼呢?」吳曉波的回答是,「確實不缺什麼,就是喜歡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