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上半年,共享經濟成為資本市場的投資熱點,從共享單車,到共享充電寶,再到共享雨傘等項目,各種蹭「共享經濟」熱點的「偽共享」項目層出不窮。但實際上這些項目中的大部分並非真正的社會閒置資源的共享,而是一種網際網路模式下的「租賃」,我們稱之為網際網路新概念之「共享經濟」。
IT 桔子數據顯示,截止到 2017 年 6 月,上半年共追蹤到 78 起共享經濟領域獲投事件,金額約 558.33 億人民幣,共享經濟的吸金能力可見一斑。資本對所謂的「共享經濟」的追捧,也引來了一波創業者的蹭概念,想拿錢首先得有個好故事啊……
在金額方面,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滴滴出行在 Q2 完成 55 億美金的新一輪融資,使得共享汽車成為上半年融資金額最高的細分領域。
從投資事件的數量來看,共享單車以 22 起事件成為共享經濟領域內融資事件數最多的細分領域。共享充電寶也是從 17 年 Q2 開始被資本青睞,並迅速成為一個現象級風口,吸引了朱嘯虎、王剛以及紅杉資本、IDG 等一批投資人和知名投資機構的追捧,其熱度在 Q2 一度超過共享單車,使得投資人都在感嘆:「最近除了充電寶,我們還能投點什麼?」
在輪次與細分賽道格局方面,2017 年上半年共享經濟領域的投資事件早期佔比達 70%,且主要集中在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領域。
下面我們主要來分析一下投資熱度排在前三位的細分領域,包括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以及共享空間。
1、共享單車:22 起投資事件,吸金超 100 億人民幣
共享單車在 2017 年上半年成為最熱門的現象級風口,吸引諸多資本入局,僅上半年該領域就吸金 104.33 億人民幣。
在 22 起投資事件中,有三家公司在上半年就完成了 3 輪融資,可見融資速度之快,其中摩拜單車和 ofo 小黃車更是上演了融資大戰,獲投金額不斷刷新紀錄。
在第二季度,螞蟻金服投資 ofo 小黃車,而就在前些天,阿里巴巴又宣告正式入局 ofo,領投 7 億美金的 E 輪融資,刷新 20 天前摩拜單車創下的 6 億美金單筆融資記錄。
另一方面,騰訊也在不斷加注摩拜單車,甚至馬化騰都出來為摩拜單車站臺,在朋友圈怒懟 ofo 的早期投資人朱嘯虎,引起諸多網友的圍觀。
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入局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滴滴和快的之間的競爭,摩拜和 ofo 之間的競爭已經上升為背後巨頭之間的博弈。
共享單車領域也出現一邊融資,一邊倒閉的現象,在第二季度有兩家共享單車企業倒閉,分別是悟空單車和 3Vbike,這兩家公司僅存活了 4、5 個月,可見跟風的創業者會死的很慘。
隨著巨頭的進入,以及融資輪次和金額的升級,共享單車領域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行業洗牌期已經開始出現。
2、共享充電寶:19 起投資事件,吸金超 10 億人民幣,由瘋狂趨於沉寂
共享充電寶成為 2017 年第二季度「當之無愧」的風口,吸引了諸多資本和知名投資機構的入局,融資速度令人驚嘆,僅小電科技就在 Q2 季度完成了 3 輪融資。該領域的投資事件主要集中在 4、5 月份,進入 6 月份熱度開始驟降,沒有發生一起投資事件,該市場逐漸趨於理性。
共享充電寶的大熱,也在某種程度上凸顯了 TMT 風險投資領域的焦慮,藍湖資本合伙人殷明也在文章中提到被同行友人問及最多的問題,「最近除了充電寶和人工智慧還能投點什麼?」
關於共享充電寶是「偽需求」還是「真風口」也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資本退潮後,即將看到「豬」是摔死還是繼續飛。
3、共享空間:9 起投資事件,吸金近 13 億人民幣
共享空間主要包括共享辦公空間及共享住宿空間。上半年該領域獲投事件集中在共享辦公空間,共發生 7 起投資事件,像共享際和夢想加均在上半年完成兩輪融資,而優客工場除了在 1 月份獲得 4 億人民幣融資外,在 7 月份也剛剛宣布獲得 2 億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可見共享辦公空間領域的融資速度也非常快,且金額向頭部項目集中。
在共享住宿空間領域,上半年追蹤到 1 起投資事件,即做共享民宿空間的 Locals 路客旅行完成 1000 萬美元的融資。
另外,還有致力於打造線下大型的共享學習中心,立志成為教育領域「Wework」的嗨課智能小鋪空間獲得 1500 萬人民幣的 Pre-A 輪融資。
對於空間的共享在接下來應該還會有更多的模式產生,但很多項目實際上是披著「共享經濟」外衣的「二房東」,其本質還是租賃,而並不是對剩餘閒置空間的利用。
關於目前國內的網際網路新概念之「共享經濟」儘管還存在很多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通過共享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例如:共享單車方便了人們的短途出行,共享充電寶也解了部分用戶在手機沒電情況下的燃眉之急……
但是,中國市場向來就是一個不夠理性的市場,一旦某個概念能夠吸引資本市場的關注,各種創業者就會一窩蜂的跟上去蹭熱點,本來的藍海市場迅速轉變為紅海,形成惡性競爭,這也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經歷了這麼多所謂的「風口」,創業者們應該變得更加理性,更多的去考慮商業的本質。價值始終是衡量一家企業的唯一標準,否則在風口上被吹得有多高,最後摔得也會有多慘。
自 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