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面積15876.06平方公裡,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
梅州,是廣東乃至全國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稱。梅州既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也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正式落成。梅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 ,被譽為「世界客都」,因此梅州當地的方言就主要以客家話為主,梅州之所以有「客都」之稱,是因為客家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7%以上,有一首客家民歌,歌詞這樣寫著:「客家先民,你從何方來?客家人,你又往何處去」。
客家民居建築被譽為「華夏一絕」,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之一。主要有土圓樓、圍龍屋、土圍樓、五鳳樓、走馬樓、四角樓、中西合璧樓等。無論是何種式樣,它們都具有一定防禦功能。這是適應客家人在一千多年的南遷中,為了在客居地求得生存和發展,是為了應對聚族而居、對內開放、對外封閉及山區社會環境惡劣的特殊要求。例如興寧市黃陂鎮五星村中城堡式居所形式——四角樓,當地人稱「躲世圍」,興寧市羅崗鎮蕉坑村的善述圍,鬆口明代客家圍龍屋世德堂,大埔縣百侯鎮侯北村的衢亭、大東鎮的花萼樓、湖寮鎮的泰安樓、豐溪的衍翼樓、西河的張弼士故居光祿第、百侯的肇慶堂和海源樓等,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建成的。圍龍屋不論大小,大門前必有一塊禾坪和一個半月形池塘,禾坪用於曬穀、乘涼和其它活動,池塘,也稱風水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抗旱、調節氣候等作用。圍龍屋左右兩廂俗稱橫屋,在左右橫屋盡頭,築起圍牆形的屋,把正屋包圍起來,正中一間為「龍廳」,故名「圍龍」屋。一座圍龍形成了一個客家宗族社會和功能齊全的群體生活社區,這種聚居方式彰顯了客家人強烈的宗族特色
梅州市境內有不少的名山古寺,,名人故居,秀麗湖山。包括千佛塔、人境廬、歸讀公園、葉劍英紀念園、中國客家博物館等景點都是吸引著很多遊客前往的。梅州市不僅是中國著名的四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客家之鄉」,同時還享山歌之鄉、金柚之鄉等美稱。
客天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五指石AAAA級旅遊風景區
葉劍英紀念園
梅州的客家菜偏重「肥、鹹、熟」,其形成與當地生活環境有關。因為他們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其次是梅州客家人在歷史上因長期糧食不足,多數人家長年累月喝稀飯,菜鹹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分;再次是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客家菜的形成特點也反映了客家人勤奮節儉、刻苦耐勞的傳統美德。傳統的梅州客家菜還有鹽焗雞、姜酒雞、釀豆腐、浮水鯇丸和梅菜扣肉等。客家小吃是客家飲食的另一部分,客家人的主食是稻米,糯米則製作成各式糕點,稱之為粄。如發粄,把酵粉放入粄漿裡蒸,粄面隆起而分裂,意為「笑」,是發財致富的好徵兆;再如清明節用艾草做成的艾粄。梅州水果種類眾多,特別是「沙田柚」,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基地。
梅州客家人愛唱山歌,素有唱歌、對歌、鬥歌之風。中秋節,被定為「山歌節」。每屆山歌節,都有眾多海內外鄉親回來觀摩,萬人空巷,盛況空前。另外,廣東漢劇、漢調音樂等在客家地區也頗為流行。客家山歌,有《詩經》遺風。「要唱山歌只管來,拿條凳子坐下來;唱到雞毛沉落水,唱到石頭浮起來。」在梅州,至今還廣泛流傳著歌仙劉三妹智慧鬥歌的故事。生於嘉應州的近代著名維新變法先驅、外交家、詩界革命領袖黃遵憲是客家山歌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他常常「引歌入詩」,認為「詩經十五國風妙絕古今,正以婦人女子知而成,使學士大夫操筆而為之,反不能爾,以人籟易為,以天籟難學也……念及彼崗頭溪尾,肩挑一擔,竟日往復,歌聲不歇者,何其才之大也?」
在梅州青青的山梁上,潺潺的溪水邊,廣闊的田野裡,美麗的江堤畔,你經常可聽到如天籟之音的客家山歌。還有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圍龍屋、土圍樓,獨具風味的客家美食,豐富多彩的客家特產……這些無不彰顯出客家文化特色的魅力,交織出一個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