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慧農業領域開始受到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農業科技公司極飛科技於11月16日宣布完成新一輪12億元人民幣融資,由百度資本和軟銀願景基金二期領投,創新工場、越秀產業基金和廣州新興基金跟投,原有投資人成為資本也繼續加碼,華興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這些市場變化充分說明了中國智慧農業正在逐步崛起。資本市場開始積極投入到農業創新創業及現代化改革中,將給予農業科技企業有力支持,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賦能,助力鄉村振興。據統計,我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企業農場和國有農場的總數量已經超過 300 萬個,智能農機裝備的用戶群體基數龐大。《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19)》預計,到2020年,我國智慧農業潛在市場規模有望增至2000億元。
國家政策為智慧農業保駕護航
長期以來,受限於土地規模和經營產值,小農經濟一直是制約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但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加強在農村經濟數位化、智能農業裝備、土地流轉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低效粗放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正逐漸向智能化、現代化進行轉型。
國務院及各部委已經陸續出臺中央文件強調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並結合整體國家數位化戰略給出了智慧農業的具體實施路徑。如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在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和強化科技支撐作用等兩大方面,要依託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極飛農業無人機
政府及社會資本湧入農業領域,加上企業科技賦能,將加快補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短板,為智慧農業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普及鋪平道路。例如,極飛科技與各地政府合作架設了2300多個RTK基站、採集農田高清地圖,至今覆蓋範圍超過35000個農村。藉助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高精度定位功能,農業無人機、農業機器人、自動駕駛儀等智能化農機設備由此可實現精準作業規劃和定量播灑。
同時,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拉動下,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迅速加快,農業集約化經營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從而為智慧農業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根據農業農村部,到2018年,全國耕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了5.39億畝,農村土地流轉比例接近40%。鑑於完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產權制度是「十四五」時期的重點改革任務之一,預計未來土地流轉規模將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當分散的農田逐漸集中擴大,過去依賴於人工勞動力的農場管理模式將會被逐漸淘汰。
無人化技術打破農業老齡化瓶頸
農業部規劃司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城市化率為60.60%,「十三五」期間有1億農村人口完成了城鎮轉移落戶,農民的數量持續下降。不僅如此,中國務農一線的勞動力平均年齡也達到了 53 歲,其中 60 歲以上的務農勞動力佔比為 25%。如今糧食系統已承擔著餵飽14億人口的巨大壓力,中國20億畝農田未來還可能會面臨無人繼承、無人耕作的困境。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發展趨勢下,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的智慧農業被認為是中國農業的未來發展形態。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細分領域的無人系統、自動駕駛、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行業應用,將有助於解決「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現的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
經過7年來對農業領域的探索,本次收穫12億融資的極飛科技開發了貫穿耕、種、管、收的六大智慧農業產品線,並率先將這些前沿技術應用於無人化農場的打造。機器能夠成為農民的好幫手,從事播種、施藥、撒肥等繁重枯燥的農事活動,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改善農田生態環境。
極飛智慧農業生態系統
位於江蘇鹽城的大中農場從2019年起與極飛合作,引入了極飛智慧農業系統加強生產進度、質量監管、組織智慧生產。在8萬畝的稻麥田中,大中農場全程使用極飛無人機自主開展病蟲草防治,還通過遙感無人機、物聯網設備實現了田間巡查、數據採集的無人化。得益於精準噴灑和高效合理的農機調度,2019 年農藥使用成本比 2018 年同期節省 100 多萬元,機械油料損耗成本節省近 100 萬元。
從頂層設計到內生動因,從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到前沿技術的普及,中國農業已經進入到數位化、智能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極飛科技創始人彭斌表示,公司將藉助新資本的力量,擴大研發和製造優勢,提升渠道服務能力,加速建設數字農業基礎設施,開發更多智能農業裝備,全面打造極飛「無人化農場」,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中國智慧農業的發展給人以深刻印象,其直觀的感受甚至超過產業網際網路、智慧製造最初帶給人們的震撼。通過技術解放傳統人工勞動力、提高產出,智慧農業正在掃除農業生產的視角盲區,構建廣袤土地糧食種植的全流程「無人化」,進而有的放矢,實現人與生態的平衡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