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數據猿丨文:諾諾
2020年11月,庚子歲尾,農業科技投資領域這一年最大的投資落子極飛科技(以下簡稱極飛),讓創始人彭斌和他的農業無人機走入大眾視野。從默默無聞的無人機工程師到手握12億融資的創業者,彭斌用了整整13年。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彭斌的這13年,那就是「堅守」——在他進入無人機賽道的2007年,整個市場都是大疆的天下,很多無人機企業都因熬不住而轉型,只有彭斌一直堅守在這條賽道上,從未逃離。
讓彭斌和極飛命運發生轉折的是在2013年——在新疆的旅行途中,彭斌用幾個可樂瓶、泡沫盒和無人機搭建了一臺可以用於農林植物保護作業的飛行器,這就是後來讓彭斌拿到12億融資的重要籌碼——農業無人機,彭斌也由此打開了一道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這一年也是整個無人機行業的重要轉折點——位於祖國另一端的大疆推出了世界首部航拍一體機「大疆精靈Phantom 1」,將原本局限在航模愛好者領域的無人機,徹底推向了大眾消費市場。那一年,「農業無人機」這個概念聽起來陌生而遙遠,在這條賽道上到底能走多遠,彭斌心裡也沒底,但唯一能確定的是作為農業超級大國,中國的植保業市場一定蘊藏著巨大的寶藏。
農業無人機由飛行平臺(固定翼、直升機、多軸飛行器)、導航飛控、執行機構三部分組成,農民可通過地面遙控或導航飛控來實現噴灑作業,使用後可大大提高農業效率。在田地的上空,彭斌看到了極飛未來發展的藍海。
此後的每一年,彭斌都會帶領團隊在田間地頭「務農」,以此來了解農業生產各環節的需求。兩年後,彭斌組建了「植保服務隊」,將研發出的新款農業無人機拿到新疆做實地檢驗,通過後才會量產,以確保每一款產品都能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新疆是彭斌的寶地,他從這裡攀抵人生的第一個高峰——五年後,世界無人機大會授予彭斌全球無人機貢獻獎;同年,他作為行業標杆出席「未來農場計劃」發布會,提出無人機農業應用的新觀點,首次提出將物聯網和測繪技術融合到農業中,以更好地為農戶服務。
田野上的堅守與耕耘終於在13年後結出碩大的果實,彭斌在農業科技的賽道上脫穎而出、一騎絕塵,讓該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花落極飛。在研發的產品中,彭斌都注入了哪些心血?這些產品都有哪些亮點?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隱藏於彭斌行走于田野間的腳印裡。
無人機工程師愛上「務農」
農業無人機其實是彭斌的一條突圍之路——比大疆晚成立一年的極飛想要在無人機行業裡站穩腳跟,必須要尋找新的落腳點。曾經,彭斌嘗試過物流行業,但是在業務發展與研發的過程中,彭斌意識到改變物流行業的是大數據、是倉庫裡的分揀機器人,並不是無人機,且無人機續航載重能力有限,無法保證長途運輸。彭斌由此得出——要為行業找技術,而不是為技術找行業。沿著這樣的思路出發,彭斌找到了新的發力點——農業市場,這一次他沒有給自己留後路,而是選擇All in 。
在七年前,用無人機「務農」這件事聽起來並不靠譜,無人機投入到智慧農業的風險、前景、收益是不可預知的。給彭斌堅定力量的是田地間的一句標語——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行業的改善迫切需要科技來實現,更迫切需要無人化技術。」選準了落腳的賽道後,彭斌一分鐘都沒有耽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農業生產事業。
彭斌是個行動派,在確定了「為行業找技術」的思路後,就把研發團隊拉去了新疆的農地裡,讓每個人與莊稼親密接觸,充分了解農田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研發出接地氣、皮實耐造的智能農用機。」彭斌給產品的定位是「能解決問題」,因此多年來一直持續關注農業市場的行業研究,上通高校、研究機構,下至田間、地頭工作調研,同時保持與用戶的緊密溝通,及時了解產品反饋——這讓彭斌看起來不像是一個科技企業老闆,而是一個熱衷務農的產品經理。研發出新產品後,彭斌往往會親自上陣演練,解決不了實際需求就火速下架。
一個產品能夠落地,除了靠內在質量的提升,還需要外部的營銷,畢竟勸人接受新鮮事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初期,莊稼地裡的農戶對彭斌帶來的這個像路由器一樣的小東西並不感興趣,在他們看來就是另一種形式的行騙——我們看傳銷的眼神有多複雜,農戶們看彭斌的眼神就有多奇怪。面對漠視與質疑,彭斌頂住了壓力,因為他知道是金子早晚會發光。果然,到了農忙時人工短缺、生產成本加大,一些膽大的農戶開始試著使用極飛的產品。在經過實地操作後,這些農戶們發現極飛的無人機技術和效果非常理想,不僅能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還能節約生產成本。可以精準噴灑的無人機不僅免去了農忙時的人工,還嚴格控制了水資源和肥料成本。好產品是永遠不用擔心沒有市場的——在彭斌的堅持下,極飛打破了農戶群體對無人機技術的有限認知,農業無人機成功打入基層市場。
在產品開發時,彭斌很務實。也正因如此,他的產品才能一步步讓農戶消除顧慮。截至2020年8月,極飛的智慧農業技術與產品已經服務了超過872萬農戶、6億畝農田、42個國家和地區,極飛學院也用4年的時間培養了超過8萬名智慧農業精英。彭斌相信,未來農業無人機還會持續發力,因為中國有20.25億畝耕地,每年的植保需求量可達86億畝次,農業總產值約57635.8億元;中國還有近3億的農業生產從業者,但農村人口比例平均每年下降約1.5%,且人口大多由老人、小孩、婦女構成,依這樣的局面發展,農業勞動力在五年後的缺口將越來越大,農業無人機也將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
在這樣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人看好極飛的產品,因為農業與科技的結合不僅能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也將改變農戶的生活方式。彭斌研發的農業無人機仿佛給農田安裝了一道信息化的邊界,讓每一次農藥噴灑與生產用藥都有跡可尋。
找到開啟智慧農業的鑰匙
時代的洪流會裹挾著落後的生產方式退出舞臺,為智慧農業留下閃亮登場的機會,而無人機技術,就是啟動智慧農業的按鈕。
這一次,彭斌選對了。時代對農業生產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生產方式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旺盛需求。越來越多的無人機公司投身農業生產領域,但是為時已晚——極飛早已穩坐「C位」,率先一步分到了蛋糕。
彭斌的「農活生意」越做越大,2019年11月,極飛獲得了由Agribusiness Intelligence頒發的「最佳精準農業技術創新獎」,據了解,極飛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一家獲獎的中國農業科技公司。
能有這樣的江湖地位,來自於極飛的四大優勢——一是強大的研發實力,極飛憑藉出色的控制系統技術與精準作業能力重新定義了智能農機,握住了該領域的核心技術;二是企業規模,依託技術優勢,極飛已經發展成為農業科技及智慧農業領域裡規模最大的企業;三是規模、效應日益顯著的生態系統,並且極飛還在持續不斷地布局智慧農業產品生態,讓旗下生產的任一產品都能完美接入智慧農業生態體系。四是遍布全國的渠道網絡,其強大的渠道建設力度賦予極飛更強的推廣效率和影響力。
當極飛的農業無人機成為行業內的暢銷品,所有人都建議彭斌進軍更多行業,但這反而讓他產生了迷茫和焦慮:「我們到底是一家無人機公司,還是一家農業科技公司?」
關於這個問題,彭斌很快就明確了答案——「極飛不是農業無人機公司,而是農業科技公司。」彭斌想通了公司的定義屬性,打算下一盤更大的棋。除了農業無人機,極飛現在的產品還包括農業無人車、遙感無人機、農機自駕儀、農業物聯網和智慧農業系統六大產品線。
在數字農業領域,極飛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為基礎,在中國架設了2300多個RTK導航基站,覆蓋超過35000個農村;結合極飛遙感無人機拍攝的高清農田地圖,建成了釐米級的高精度農業導航網絡,保證農業無人機、農業無人車與農田自動駕駛的順利運行。
目前,極飛已經成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農業領域最大的應用商。在精準農業領域,極飛憑藉全自主運行的農業無人機和農業無人車,通過精準噴灑與播撒、無人化作業,為用戶節省了30%的農藥和90%的植保用水。「一臺極飛農業無人機或極飛農業無人車工作一小時的作業面積,15名農人辛苦8小時都無法完成。」在智慧農業領域,極飛通過首創的農業人工智慧與智慧農業系統,讓農民掌控土地、作物與農事控管的全過程,農民還可以結合極飛農業無人化設備採集到的農業地理信息數據、農業生產數據、作物生長數據及生長環境數據與農業專業知識,做出更具可行性的農事決策。
布局未來農場,有「智」者事竟成
雖然極飛在智慧農業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真正讓它出圈的是最近的這筆高達12億的融資,並且終於讓大家記住了彭斌這個名字,也知道了農業科技的更多可能性。
「在過去的兩年間,我幾乎見過中國所有頭部的投資人。」天上不會掉餡餅,12億能砸到彭斌頭上,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布局。
投資人多數生活在一線城市,很多人對於農用產品並沒有具體概念。為了能在競品中脫穎而出,彭斌將這些投資人帶到了他奮鬥的農田上。「60歲的農民在田邊用手機操控無人機,這種場面對於投資人而言是非常震撼的。」當然,投資人掏錢不是圖表面新鮮,而是透過這個老人,他們看到了智慧農業背後的巨大市場。
為了能讓投資人看到這一幕,彭斌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從2013年到現在,彭斌常年紮根土地深處,對農業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思考。同時也構建了上千個渠道、積累了無數技術儲備——畢竟能夠讓農民掏錢買的高科技產品,肯定有兩把刷子。
雖然60歲的農民都開始用無人機了,但是我國的智慧農業市場依然處於增量狀態:新疆、東北、華東等平原地區雖然已經廣泛應用,但山地丘陵地區的應用率較低,還需要進一步開發市場。對於彭斌而言,那些未經開發的田野,將成為他事業騰飛的沃土。
彭斌鋪陳的智慧農業項目長遠而宏大,這不僅僅是一樁生意,而是有著極強商業及社會價值的事業。在彭斌看來,智慧農業主要圍繞著三件事情:建設數字農業基礎設施、研發精準農業裝備、打造智慧農業生態系統。「未來的社會是人工智慧的社會,我理想的智慧農業生產,是只需投入5%的人力資本,就可以生產出供95%的人消費的農產品。」
古語云「有志者事竟成」,在彭斌身上,可以翻譯為有「智」者事竟成。這個「智」不僅代表智慧農業,還代表著經營的智商與頭腦。極飛是以農業無人機發家,但是彭斌沒有局限於這方天地,而是放眼整個智慧農業,因為他意識到農業的智能化不能只依賴無人機,農業生產需要多元化的科技產品來彌補空中執行設備無法解決的問題。基於這樣的理念,彭斌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搭建起一套智慧軟體管理以及配合物聯監測平臺的完整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從產品維度上看,我們是一家構建無人化智慧農業生態系統的公司,目標就是用技術為優化農業生產環節,以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對智慧農業的搶先布局,也是彭斌拿下12億融資的關鍵一步。
拿到錢後,彭斌不僅沒有「飄」,反而更加冷靜了。他表示雖然錢很多,但是也要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因為要下一盤更大的棋。
彭斌打算把錢花在產品研發上——「我們將加強研發、製造優勢,提升渠道服務能力,加速建設數字農業基礎設施,開發更多智能農業裝備,搭建極飛的『無人化農場』。」提到「無人化目標」的實現周期,彭斌信心滿滿地伸出5根手指:「如果要實現整體層面上的無人化農場,從耕、種、管、收四個維度來看,3-5年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時間周期。」彭斌介紹,當下的農業無人機發展已經實現了打農藥環節的無人化,比例已經達到50%甚至80%,「畢竟打農藥的人都變少了」,彭斌打趣道。
彭斌在智慧農業領域的布局,給他帶來的遠遠不止12億融資,還有成為超級企業的機會。當下的農業產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農業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農業產業老齡化問題越發突出。但大變革往往蘊藏著更大的發展機會,因為越是難解決的問題,越隱藏著巨大的商機,第一個解決問題的人,往往會成為行業的英雄和引領者。此時的極飛如果能夠研發出更優化的解決方案,其收穫將遠超12億融資。彭斌清楚地明白機會與挑戰共存,他當下的心情,可以用《野子》的一句歌詞來形容——怎麼大風越狠,心越蕩。「人的夢想是摁不住的,我相信農業是值得用一輩子去做的事。」
一手好牌,怎麼能避免打得稀爛
在一票對彭斌的喝彩中,還夾雜著一些質疑的聲音:「能擔得住這麼大體量的投資嗎」「會不會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其實這些也是彭斌每天思考的問題——下一步該怎麼走,才能打贏手中這副牌。
對於被投資的人而言,資源管理能力往往要比金錢管理能力更重要。彭斌深諳其道,於是暗下決心——用自己的能力去挖掘、維繫投資方帶來的資源,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在飯局上加微信。「別人給的資源,並不是你的能力。」
彭斌手裡的王牌除了12億融資,還有千載難逢的好機遇——城市化進程讓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青壯勞動力流向城市,使得對勞動力需求旺盛的農田種植無法持續,因此農村迫切需要藉助科技工具來提高生產效率,而極飛恰恰就是能提供這種科技工具的公司。
對於極飛而言,未來可期,因為智慧農業還有大片藍海等待開發。而站在時代變革風口的極飛,必然也有出頭的機會。
借勢時代東風,彭斌表示極飛將繼續在農業科技工具供給上發力,幫助農民作出更好的生產決策,「技術永遠要服務於人」。彭斌希望能推動農田技術革命,並且堅信農田種植、監管、數據挖掘,生產指導、農產品食品安全等領域都暗藏著大量的機會。實現農業生產的全程自動化指日可待,而農田的信息化變革也將成為極飛發展的重大轉折點。
在採訪的最後,記者俗氣地追問了彭斌「你有夢想嗎」,對於這種「汪峰式」的娛樂性問題,彭斌反而回答得很嚴肅——「我將人生理想與公司打包在了一起,不用追問這個年紀是否仍然有夢,因為我一直在夢開始的地方,從未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