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城市環境,是每個市民所嚮往的,也是一座城市競爭力的代表。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沂蒙老區的臨沂,改革開放以來,堅持把綠色、生態發展擺在重要位置,通過40年的不斷努力,城鄉面貌得到極大改觀,宜居宜業水平顯著提高。
1998年1月1日零時,國家環保局和新聞單位聯合開展監督檢測淮河流域工業廢水限期達標「零點行動」。
■治水:從黑臭渾濁到清澈靚麗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製作的大型航拍紀錄片《飛閱齊魯》在山東衛視開播,山東17市逐一亮出自己的空中顏值。12月16日晚,《飛閱齊魯》臨沂·棗莊篇開播。在臨沂篇中,觀眾在空中領略了蒙山沂水的美麗風光、濱水生態的城市建設。
未改造前的祊河稍顯渾濁。
臨沂是一座美麗的濱水城市,境內有大小河流1800多條,佔全省水資源總量的六分之一,特別是中心城區「六河貫通、八水繞城」,生態資源得天獨厚。但是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工業汙水隨意排放,重點河流被汙染、中心城區內河水體黑臭等問題越發突出。
談起以前的青龍河,今年六十多歲的黃瑞玲告訴記者,小的時候,鄉親們都在這條河裡洗菜、洗衣服,生活用水全部指望這條河。然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青龍河就變樣了。河邊沿著原來的老城牆根兒都建起了房子,人口多了,又有了自來水,垃圾隨便往河裡倒,也沒人管理。加上涑河的水被汙染,青龍河慢慢地開始變得渾濁、臭氣燻天,魚蝦也沒了。
如今的祊河河水清澈。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臨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水汙染壓力,青龍河的遭遇是臨沂水體汙染命運的一個縮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沂河上遊有很多造紙廠,向沂河內排汙,水汙染嚴重,五顏六色的……」市民徐樹銀說,那時候,小埠東村還是坐落在沂河岸邊的一個村莊。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2002年,市委市政府確立「以河為軸、兩岸開發、建設濱水生態城」的總體思路,拉開了建設大水城、打造以水為魂城市建設的序幕。市委、市政府從沂河、祊河、涑河、南涑河、青龍河、柳青河、陷泥河、李公河等8條河流除汙治理切入,對河流沿岸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整治,將「臭水溝」變成了「景觀河」,使八河沿線成為展示人文、自然景觀的大型開放式生態園林景觀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針對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從未停歇:青龍河綜合整治方案通過評審拉開中心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序幕;出臺「水十條」,將實施全過程水汙染防治、促進水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加強生態保護與恢復等三大方面10類30項重點工作任務,加快解決水環境汙染問題;出臺《臨沂市落實<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紮實推進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全面構建全流域、全過程、全覆蓋的「治用保」流域治汙體系;《臨沂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作戰方案》要求,到2020年,基本消除市區、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首批45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代表山東省參加考核,為我省實現淮河流域治汙考核「八連冠」……40年來,站在生態修復的高度,進行水汙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是臨沂市委、市政府水汙染治理理念的嬗變。漫步臨沂城,城區處處波光瀲灩,遠處高大挺拔的建築與一河碧水相映成趣,有著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水鄉美景,濱水生態城的現代化氣息盡顯無疑。
以前的火力發電廠煙囪冒著黑煙。
■治霾:從「烏煙瘴氣」到抬頭見藍天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並不成對比。在改革開放之初的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快速前進。但同時,一些地方的生態環境也遭遇了破壞。臨沂亦不能倖免。
臨沂人也許不會忘記,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天空的藍色越來越少,城市灰濛濛,出門戴口罩,一些地方甚至不敢開窗,不敢晾曬衣服,紅色的煙、黑色的灰,讓臨沂人沒有了吸幾口乾淨空氣的機會。
「上世紀80年代那會兒廠子都在城區,到處都是大鍋爐,大煙囪冒著黑煙,解放路南北兩側遍布印刷廠、麻紡廠等工廠,孩子出門都得帶口罩。」今年63歲的張西萍用「烏煙瘴氣」來形容那個時期的環境,那會她住在臨西十二路的化工廠廠區內,廠裡冒黑煙的大煙囪至今讓她印象深刻。直到2000年左右,這些廠子才陸續從城區搬走。
改革開放後,羅莊大規模發展陶瓷地板磚產業。2002年前後,因為全國的鋼鐵熱,臨沂再度引進、上馬了諸多鋼鐵項目。隨後,鋼鐵、焦化、地板磚,成為羅莊區,也是臨沂市最主要的三大重汙染產業。羅莊地方小、重工業過度集中,到冬天一刮南風,整個臨沂都是霧蒙蒙的。
煙囪冒的黑煙,空氣中飄散的煤灰,隨風揚起的道路沙土,到後來的沙塵暴,再到今天的霧霾,張西萍說,空氣汙染一直在演變,但她感覺一切都是往好的方向發展和治理。
如今的火力發電廠排放超低,且排放的為水蒸氣。
2015年2月,時任市委副書記、市長張術平被環保部約談。我市立即召開全市大氣汙染防治攻堅行動大會;研究出臺《全市大氣汙染防治2015攻堅行動方案》和《全市大氣汙染防治攻堅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向1080萬沂蒙人民莊嚴承諾:以必勝信念向霧霾宣戰,以實際成效向人民交卷。
市委、市政府清醒認識到,我市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中期,傳統產業比重高,能源結構偏重,環保壓力沉重,延續粗放式發展只有死路,唯有綠色發展才是出路。為此,我市把環保部「約談」作為臨沂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機遇,抓住契機,全面動員部署,迅速打響了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一年扭轉被動局面,三年還臨沂「藍天白雲、繁星閃爍」,以消除群眾的「心肺之患」。在對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檢查發現的13家環保違法企業依法予以停產治理後,我市決定一治到底,向最難剔骨頭——工業汙染宣戰,對2014年限期治理不到位、未完成治理任務的57家企業,實施停產治理;對火電、鋼鐵、焦化、水泥、建陶等412家重點汙染企業,實施限期限產治理,限期治理仍不達標的,堅決轉為停產整治。
臨沂市用壯士斷腕的決心和立說立行的態度,贏得了民心,換來了日漸增多的「藍天白雲」。2015年,省環保廳公布全省大氣環境質量17城市排名,臨沂市為重汙染天數同比減少最多的城市,細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等方面指標改善幅度均為第一。我市獲得省生態補償金1471萬元,居全省第一位。
「沂蒙那個山上哎 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近年來,伴隨一系列的生動實踐和果敢探索,一幅天藍、水清、地綠、氣爽的美麗畫卷在臨沂17192平方公裡的沃土上鋪展開來。
臨沂環保40年
40年來,我市的環境保護工作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單一到多元的蛻變過程。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然而這40年臨沂市環境保護發展建設在歷史潮流中滿載輝煌碩果。
◎1978年5月
成立「臨沂地區行政公署環境保護辦公室」,隸屬臨沂地區計劃委員會。同年,開展地區水質監測,設立大氣汙染化驗室,土壤廢渣汙染監測化驗室。
◎1980年
先後分兩批對區內35家重點汙染企業實行排汙超標收費,後逐步擴大收費範圍。
◎1984年
「臨沂地區行政公署環境保護辦公室」隸屬「臨沂地區建設委員會」,為二級機構。同年,建成費縣、莒南、日照、沂水、沂源、蒙陰、臨沂7個監測站,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初步形成。同年,關停24家嚴重汙染大氣的鄉鎮企業。
◎1986年
全區有電鍍廠44家,決定撤併20家,保留24家,保留的需經改造,驗收合格後發「電鍍許可證」。
◎1988年5月
「臨沂地區環境保護辦公室」升格為一級局建制,歸口地區建設委員會。同年,關停133座土硫磺窯。
◎1995年6月
臨沂地區撤地設市,原縣級臨沂市環境保護局上劃地區環境保護局,原地區環境保護局改稱為「臨沂市環境保護局」,並在蘭山、羅莊、河東三區設立環保分局,人、財、物由市局統一管理。
◎1999年3月
獲得「實施行政執法責任制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08年1月
2008年1月15日14時30分,隨著現場總指揮一聲令下,臨沂發電有限責任公司56MW機組涼水塔在爆破聲中轟然倒塌。至此,拉開了臨沂市小火電關停的序幕,這在當時是臨沂市一次性關停容量最大的火電機組。
◎2011年5月
2011年5月23日,環境保護部授予臨沂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稱號。
◎2012年11月
山東省水生態文明城市專家評審組宣布臨沂市順利通過創建考評驗收,成為全省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
◎2013年
臨沂市成為全國首批45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
◎2014年
臨沂市在2014年度國家淮河流域考核取得流域第一名的好成績,列全國九大流域25個省(市、區)第一位,獲得「八連冠」。
◎2017年6月
6月30日上午,臨沂市首批排汙許可證發證儀式在臨沂市環保局舉行。
◎2018年9月
2018年,臨沂市印發《臨沂市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
沂蒙晚報記者 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