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診治」鹹海「危機」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于濤)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新疆科研人員利用當地荒漠化防治技術,在鹹海附近建立鹽生植物苗圃,並試種20餘種耐鹽植物。該苗圃將為鹹海乾涸區域構建「綠色屏障」,提供苗木和種植技術保障。

  位於中亞地區的鹹海曾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數十年來,鹹海水域面積和水量大幅減少,目前鹹海面積僅剩1960年的10%。鹹海乾涸區域每年產生巨量鹽塵,嚴重影響中亞生態環境和民眾身體健康。多年來,鹹海「危機」受到全球生態學家的持續關注。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研人員趙振勇介紹,目前,試種的20餘種耐鹽植物長勢良好。其中,紅葉藜、野榆錢菠菜、鹽地鹼蓬等植物,不但能降低土壤鹽鹼度,還能成為牲畜飼草。

  新疆氣候乾旱,是國內荒漠化問題較為嚴重的地區。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長期圍繞荒漠化防治、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促進了乾旱區生存環境改善、土地生產力提升和農牧民增收,為乾旱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相關焦點

  • 清華與中科院生態地理所合作推進光伏與鹹海生態修復結合
    為期兩個半天的會議,通過21場學術報告和專家討論,與會代表就「鹹海危機產生的機理及其危害」、「綠色創新技術在鹹海治理中的應用前景與案列」以及「國際合作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等三個專題進行學術交流和經驗分享,同時發布了「
  • 【經濟日報】中外科學家「會診」鹹海生態治理
    新疆生地所多年來積累了有效的荒漠化防治經驗,從2010年開始與周邊國家開展科研合作與交流,組織數次科學考察,現已在鹹海周邊開展了生態修復實驗示範,在穆伊納克實驗站建立了面積為30畝的鹽生植物繁育基地,引進中國的耐鹽植物以及重鹽鹼地綠化技術、快速繁育技術和節水灌溉技術。
  • 中外科學家為鹹海生態修復提供聰明才智
    在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國際研討會」上,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專家齊聚一堂,分別在北京、烏魯木齊和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進行視頻會議,為鹹海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出謀劃策。  鹹海曾是亞洲第二大內陸湖,也是中亞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大規模的土地和水利開發,導致鹹海湖面水位急劇下降,瀕臨乾涸。
  • 荒漠化防治、草原、溼地、林草科技
    荒漠化防治區域熱度榜單 TOP10 地域熱度分布 內蒙古、青海、河北、新疆、廣西、寧夏、甘肅、四川、雲南、上海 02 荒漠化防治熱點主題精選 荒漠化防治主題精選 1.
  • 「哭泣」的鹹海來了群中國科學家
    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仍每日與團隊的成員們一起研究著一件事:鹹海的重度鹽鹼地生態建設。在田長彥的電腦畫面中,荒蕪的鹽鹼土地上,遠遠望去,生長著一小片綠色的植物。這是位於烏茲別克斯坦鹹海乾涸岸邊穆伊納克小鎮,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一個30畝實驗示範區。小鎮的土地屬於重度鹽鹼地,研究人員在這裡篩選耐鹽耐旱植物,為鹹海「填綠」。
  • 乾旱區生態恢復與荒漠化論壇在新疆召開
    新華網烏魯木齊6月30日電(記者張曉龍)29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主辦、新疆自然資源學會承辦的「乾旱區生態恢復與荒漠化論壇」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召開,來自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加拿大UBC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多個機構的學者,圍繞「氣候變化下的『一帶一路』生態恢復」主題展開討論。
  • 以色列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為防治荒漠化,以色列採取了一些辦法,在防止土地荒漠化的同時,恢復已經荒漠化的土地。如,制止亂砍濫伐及過載放牧、大規模植樹造林、排水、開發水資源、減輕對土地的使用、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集約化農業等。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許多荒漠化地區得到治理,生態系統逐漸恢復,防止了進一步荒漠化。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資料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提供  我國堅持荒漠化治理與扶貧工作相結合,走出一條治沙與治窮共贏的中國特色荒漠化防治之路。在石漠化地區的217個貧困縣聘請了12.5萬名生態護林員,帶動近50萬人增收。
  • 看國外如何以林草措施防治荒漠化
    在反覆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該委員會最終提交了《大平原的未來》這一綱領性文件,文件成功指導了林草防治荒漠化工程的實施,取得了預期效益。    澳大利亞和敘利亞——優化草場管理方式  澳大利亞通過輪牧、圈養和調整畜群結構護牧。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草場退化,平原地區也是沙塵的主要來源地。因此,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一是嚴格實行輪牧。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
    中國綠色時報大數據系統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專題播報 01草原區域熱度榜單 TOP10 地域熱度分布 內蒙古、青海、甘肅、新疆、寧夏、廣西、山東、四川、山西、黑龍江
  • 荒漠化防治與綠色高質量發展——2020年「世界防止荒漠化和乾旱日...
    6月17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為進一步加強全社會對防治荒漠化的認識與關注,聚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中國科學院院刊》與新華網共同發起了「荒漠化防治與綠色高質量發展——2020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在中國」直播活動,邀請領域內的知名專家學者從多角度、多維度、全視野對我國荒漠化研究與實踐進展進行系統解讀。
  • 鹹海之殤
    那麼鹹海的萎縮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其萎縮的原因何在?鹹海的萎縮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鹹海周邊的人們又該如何應對鹹海危機呢?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鹹海之殤》。鹹海的萎縮於是,為了遏制鹹海的萎縮,哈薩克斯坦修建了科卡拉爾大壩,將南北鹹海分隔。也就是說,以後我哈薩克斯坦學好了,我要把錫爾河好好規整規整,讓它的水多起來,但是不能流到你烏茲別克斯坦去。此後,北鹹海的水位慢慢回升,而南鹹海則萎縮為3個獨立的小湖泊。截至2015年,鹹海總面積不到1960年前的15%。時至今日,南鹹海東部仍在萎縮。
  • 迅雷看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推薦環保影片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旨在進一步提高世界各國對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認識,喚起人們防治荒漠化的責任心和緊迫感。目前,全球有110多個國家、共10億多人正遭受土地荒漠化的威脅,其中1.35億人面臨流離失所的危險。全球每年因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420億美元。
  • 德媒:成功防治荒漠化的榜樣,中國獲得銀獎
    德國「發展政策」網站8月23日文章,原題:成功防治荒漠化的榜樣減少荒漠化侵蝕,提高生活質量:衣索比亞和中國等國家的實踐表明,這是可能的。今年的「未來政策獎」主要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政策。在中國,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是最為嚴重的生態威脅,影響著4億多人的日常生活。WFC指出,中國於2002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是世界上第一個致力於荒漠化防治的綜合性法規。這一法規也為中國防治荒漠化的行動計劃及綠色長城、民眾植樹活動等一系列防風治沙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及結構性框架。
  • 聯合國關於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
    ,對可持續能力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銘記荒漠化和乾旱經由與貧困、健康和營養不良、缺乏糧食保障、以及由移民、流離失所者和人口動態所引起的重大社會問題的相互關係而影響到可持續發展,        讚賞以往各國和各國際組織在防治荒漠化和緩解乾旱影響方面,特別是在實施一九七七年聯合國荒漠化問題會議制定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行動計劃》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經驗的重大意義,
  •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
    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現狀  (一)荒漠化土地現狀截至2009年底,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262.37萬平方公裡,佔國土總面積的27.33%,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海南、四川、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8個縣(旗、區)。1、氣候類型區荒漠化現狀。
  • 螞蟻金服陳龍:螞蟻森林將投入不少於2億元開展荒漠化防治
    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透露,未來螞蟻森林項目將投入不少於2億元,用於荒漠化防治工作。陳龍是在參加cop13大會期間作出上述表述的。2017年9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第13次締約方大會(cop13)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舉行,來自195個締約方的正式代表參加了這場會議。
  • 防治荒漠化丨科爾沁沙地的綠色新顏
    防治荒漠化丨科爾沁沙地的綠色新顏 2020-09-18 14: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從1995 年提交第一個國家履約行動方案到 2017 年成功舉辦《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由以外促內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新局面。」盧琦對人民網記者如是表示。在幾十年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我國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歸納出治沙『三字經——防、治、用』和綜合治理的『四梁八柱』。」盧琦說。
  • 高中地理: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介紹荒漠化的防治
    多雨年有利於抑制風沙活動,少雨年則加速荒漠化進程。 2.人為因素——決定性因素 人為原因大大加劇了荒漠化的發展,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一方面來自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