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之後,我對未來TCL集團的業務成長很有信心,因為重組之後,這兩塊業務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管理聚焦,產業鏈鏈條變短,更加有效率。至於重組失敗,我真的還沒有想過這個事。」1月3日,在華星光電深圳總部舉行的TCL集團重大資產重組說明會上,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如是說。去年12月7日,TCL集團拋出了一份重大資產出售草案,擬合計以47.6億元向TCL 實業控股(廣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TCL控股」)出售9家公司相關股權;同時,TCL控股將依照「人債隨資產走」的原則承接重組業務的5萬多名員工以及150億有息負債。
重組後,TCL集團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與終端業務兩類業務獨立發展。TCL集團認為,這既有助於兩類業務加快各自核心競爭優勢的構建,也有助於增強各自效益。不過,外界對此頗有爭議。
針對這個充滿爭議的出售資產重組方案,李東生在說明會上表示,產業鏈整合是兩難的取捨,做這個重組方案的考慮,主要是如果成功剝離相關資產,重組後能夠讓兩個業務板塊聚焦,提高兩方面的效率,也有利於拓展華星光電的客戶群。
戰略騰挪,籌備已久
其實早期TCL集團的管理團隊就已經考慮把集團分成半導體顯示和終端消費業務兩部分,不過在過去幾年華星光電曾經嘗試分拆上市並未成功。
於是,以華星光電為主體的TCL集團開始有了結構雛形。李東生稱,2018年初我們已經有要優化結構的考慮,當然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請了中介機構做分析和方案評估,認為這個方案按照現在的規則是可操作的,於是我們在去年7月選定了這個方案。這個時間點,現在看來是選擇得有點艱難。
根據此次資產重組方案,TCL集團擬以47.6億元向TCL控股出售的9家公司相關股權,包括TCL實業100%股權、惠州家電100%股權、合肥家電100%股權、酷友科技55%股權、客音商務100%股權、TCL產業園100%股權、格創東智36%股權以及通過全資子公司TCL金控間接持有的簡單匯75.00%股權、TCL照明電器間接持有的酷友科技1.50%股權。
有股東對這一交易對價質疑標的是否會「賤賣」,畢竟,光TCL實業旗下多家公司,包括持有兩家港股上市公司TCL電子(01070.HK)、通力電子(01249.HK)股權以及TCL通訊等。
TCL集團董事會秘書廖騫稱,「重組價格47.6億元=資產評估值39.6億元+評估日後增資8億元,以評估值/標的企業歸母淨資產的帳面價值,對應1.7倍PB(平均市淨率),如果考慮評估日後8億元增資,對應PB為1.53倍,高於上市公司目前1.1倍的市淨率。」
關於交易對價的爭議,李東生稱,對價是兩方面博弈的結果,TCL實業控股已經把價格定下來,交易需要買賣雙方都同意,股東對交易對價提出問題也正常,最終能否通過也需要由股東決定。
其實,2018年之前,原來TCL集團在香港、境外的所有投資都由TCL實業這個平臺來持有,相應負債也由TCL實業平臺來承擔。TCL實業報表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短期借款」、「其他應付款」、「長期借款」分別為45.26億元、44.52億元和43.7億元,構成了超過135億元負債的主體。
此外,TCL集團日前還發布了未經審計的2018年業績公告,披露了標的資產在2018年歸母淨利潤大約是2.5-3.5億,對應交易市盈率也高於目前上市公司2018年大約10倍的市盈率。
一直以來,電視、手機、小家電、半導體顯示等多元化業務架構給TCL集團帶來市場定位困擾。TCL集團屬於傳統家電企業,也是高科技領域的半導體顯示技術企業,因此,二級市場估值應參考家電上市公司,還是參考半導體顯示技術公司成為其困擾,這使得對於TCL的整體估值長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從此次資產重組的方案來看,剝離了終端消費業務之後,TCL集團的商業邏輯更為清晰,TCL集團的市值也有望做大。廖騫表示,資產重組的意義在於,核心業務完成戰略騰挪,集中資源專注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發揮產融結合協同優勢,貢獻增長穩定且可持續的業績;回收現金,改善企業資本結構,增強持續發展能力;器件業務與終端業務區隔後,有利於各自獨立發展,提升綜合競爭力。
雙子星智造,陸續投產
根據資產重組方案,TCL集團將以華星光電半導體顯示產業為核心主業;不過,半導體顯示作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仍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
李東生也強調,華星光電的發展是需要一個獨立的上市公司,因為它的門檻非常高。這次重組之後,對華星光電未來的發展解決了它的融資問題,商業邏輯更清晰,未來的不確定性會大大的減少。
過去幾年,華星光電在面板領域持續挹注加大投資,其中華星光電t1項目投資245億元,t2項目投資244億元,t3項目投資160億元,t4項目投資350億元,t6項目投資465億元,投資總額1464億元。
據華星光電CEO金旴植介紹,目前華星光電在深圳有兩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還有兩條11代線,第一條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去年11月投產,到2020年會開出全部產能,第二條11代液晶/AMOLED面板生產線也於去年11月動工。
華星光電的大尺寸面板生產聚集在深圳,小尺寸面板生產則聚集在武漢。華星光電武漢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已投產,量產的LTPS屏已向華為、三星等主流手機廠供貨;在建一條6代柔性AMOLED面板生產線,預計將於2019年底開始試生產。
金旴植稱華星光電武漢和深圳兩地產線為「雙子星智造」。金旴植表示,華星光電武漢和深圳雙子星智造對於提升華星光電的製造是成效顯著的,這為我們節省了金額8.9億,年運營成本節約達6億。
事實上,華星光電目前在大尺寸產品市場地位較為領先,除了TCL電子外,三星也是其大客戶;但去年下半年大尺寸面板市場出現了供過於求的局面,競爭激烈。
李東生表示,為應對面板產業的周期波動,華星光電將開拓新的業務,未來加大發展商用顯示、車載顯示的力度;同時改善產品結構,在TCL電子之後,三星已成華星光電第二大客戶;另外加強協同效應,華星光電未來海外市場將依託TCL電子、三星等,加快海外產業布局。
此外,TCL集團資產重組之後,對華星光電更為有利。據透露,目前華星光電的銷售超過一半是賣給外面的客戶,而按華星光電現在的結構,是存在TCL集團裡的關聯交易,外部的客戶總是有點顧慮;分開來之後,華星光電業務和TCL電子業務是沒有直接關聯,這樣有利於華星光電開拓TCL品牌外的業務,協同效應不會受影響。
儘管隨著華星光電11代線和6代線AMOLED產線陸續投產,銷售收入將穩定增長,關聯交易的絕對額將有所增加,與標的資產的交易額佔比將持續下降。本次資產重組後,關聯交易將更為公開透明,也有利於華星光電拓展新的業務。
李東生強調,上市公司作為供應商,標的資產作為客戶,華星光電在渠道商並不依賴標的資產;從行業價值鏈來看,終端更依賴上遊顯示器件,兩者之間的交易總體上是有利於上市公司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