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李東生:我沒想過重組失敗,華星光電發展需要一個獨立的上市公司

2020-12-17 通信世界網

「重組之後,我對未來TCL集團的業務成長很有信心,因為重組之後,這兩塊業務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管理聚焦,產業鏈鏈條變短,更加有效率。至於重組失敗,我真的還沒有想過這個事。」1月3日,在華星光電深圳總部舉行的TCL集團重大資產重組說明會上,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如是說。去年12月7日,TCL集團拋出了一份重大資產出售草案,擬合計以47.6億元向TCL 實業控股(廣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TCL控股」)出售9家公司相關股權;同時,TCL控股將依照「人債隨資產走」的原則承接重組業務的5萬多名員工以及150億有息負債。

重組後,TCL集團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與終端業務兩類業務獨立發展。TCL集團認為,這既有助於兩類業務加快各自核心競爭優勢的構建,也有助於增強各自效益。不過,外界對此頗有爭議。

針對這個充滿爭議的出售資產重組方案,李東生在說明會上表示,產業鏈整合是兩難的取捨,做這個重組方案的考慮,主要是如果成功剝離相關資產,重組後能夠讓兩個業務板塊聚焦,提高兩方面的效率,也有利於拓展華星光電的客戶群。

戰略騰挪,籌備已久

其實早期TCL集團的管理團隊就已經考慮把集團分成半導體顯示和終端消費業務兩部分,不過在過去幾年華星光電曾經嘗試分拆上市並未成功。

於是,以華星光電為主體的TCL集團開始有了結構雛形。李東生稱,2018年初我們已經有要優化結構的考慮,當然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請了中介機構做分析和方案評估,認為這個方案按照現在的規則是可操作的,於是我們在去年7月選定了這個方案。這個時間點,現在看來是選擇得有點艱難。

根據此次資產重組方案,TCL集團擬以47.6億元向TCL控股出售的9家公司相關股權,包括TCL實業100%股權、惠州家電100%股權、合肥家電100%股權、酷友科技55%股權、客音商務100%股權、TCL產業園100%股權、格創東智36%股權以及通過全資子公司TCL金控間接持有的簡單匯75.00%股權、TCL照明電器間接持有的酷友科技1.50%股權。

有股東對這一交易對價質疑標的是否會「賤賣」,畢竟,光TCL實業旗下多家公司,包括持有兩家港股上市公司TCL電子(01070.HK)、通力電子(01249.HK)股權以及TCL通訊等。

TCL集團董事會秘書廖騫稱,「重組價格47.6億元=資產評估值39.6億元+評估日後增資8億元,以評估值/標的企業歸母淨資產的帳面價值,對應1.7倍PB(平均市淨率),如果考慮評估日後8億元增資,對應PB為1.53倍,高於上市公司目前1.1倍的市淨率。」

關於交易對價的爭議,李東生稱,對價是兩方面博弈的結果,TCL實業控股已經把價格定下來,交易需要買賣雙方都同意,股東對交易對價提出問題也正常,最終能否通過也需要由股東決定。

其實,2018年之前,原來TCL集團在香港、境外的所有投資都由TCL實業這個平臺來持有,相應負債也由TCL實業平臺來承擔。TCL實業報表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短期借款」、「其他應付款」、「長期借款」分別為45.26億元、44.52億元和43.7億元,構成了超過135億元負債的主體。

此外,TCL集團日前還發布了未經審計的2018年業績公告,披露了標的資產在2018年歸母淨利潤大約是2.5-3.5億,對應交易市盈率也高於目前上市公司2018年大約10倍的市盈率。

一直以來,電視、手機、小家電、半導體顯示等多元化業務架構給TCL集團帶來市場定位困擾。TCL集團屬於傳統家電企業,也是高科技領域的半導體顯示技術企業,因此,二級市場估值應參考家電上市公司,還是參考半導體顯示技術公司成為其困擾,這使得對於TCL的整體估值長期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從此次資產重組的方案來看,剝離了終端消費業務之後,TCL集團的商業邏輯更為清晰,TCL集團的市值也有望做大。廖騫表示,資產重組的意義在於,核心業務完成戰略騰挪,集中資源專注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發揮產融結合協同優勢,貢獻增長穩定且可持續的業績;回收現金,改善企業資本結構,增強持續發展能力;器件業務與終端業務區隔後,有利於各自獨立發展,提升綜合競爭力。

雙子星智造,陸續投產

根據資產重組方案,TCL集團將以華星光電半導體顯示產業為核心主業;不過,半導體顯示作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仍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

李東生也強調,華星光電的發展是需要一個獨立的上市公司,因為它的門檻非常高。這次重組之後,對華星光電未來的發展解決了它的融資問題,商業邏輯更清晰,未來的不確定性會大大的減少。

過去幾年,華星光電在面板領域持續挹注加大投資,其中華星光電t1項目投資245億元,t2項目投資244億元,t3項目投資160億元,t4項目投資350億元,t6項目投資465億元,投資總額1464億元。

據華星光電CEO金旴植介紹,目前華星光電在深圳有兩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還有兩條11代線,第一條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去年11月投產,到2020年會開出全部產能,第二條11代液晶/AMOLED面板生產線也於去年11月動工。

華星光電的大尺寸面板生產聚集在深圳,小尺寸面板生產則聚集在武漢。華星光電武漢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已投產,量產的LTPS屏已向華為、三星等主流手機廠供貨;在建一條6代柔性AMOLED面板生產線,預計將於2019年底開始試生產。

金旴植稱華星光電武漢和深圳兩地產線為「雙子星智造」。金旴植表示,華星光電武漢和深圳雙子星智造對於提升華星光電的製造是成效顯著的,這為我們節省了金額8.9億,年運營成本節約達6億。

事實上,華星光電目前在大尺寸產品市場地位較為領先,除了TCL電子外,三星也是其大客戶;但去年下半年大尺寸面板市場出現了供過於求的局面,競爭激烈。

李東生表示,為應對面板產業的周期波動,華星光電將開拓新的業務,未來加大發展商用顯示、車載顯示的力度;同時改善產品結構,在TCL電子之後,三星已成華星光電第二大客戶;另外加強協同效應,華星光電未來海外市場將依託TCL電子、三星等,加快海外產業布局。

此外,TCL集團資產重組之後,對華星光電更為有利。據透露,目前華星光電的銷售超過一半是賣給外面的客戶,而按華星光電現在的結構,是存在TCL集團裡的關聯交易,外部的客戶總是有點顧慮;分開來之後,華星光電業務和TCL電子業務是沒有直接關聯,這樣有利於華星光電開拓TCL品牌外的業務,協同效應不會受影響。

儘管隨著華星光電11代線和6代線AMOLED產線陸續投產,銷售收入將穩定增長,關聯交易的絕對額將有所增加,與標的資產的交易額佔比將持續下降。本次資產重組後,關聯交易將更為公開透明,也有利於華星光電拓展新的業務。

李東生強調,上市公司作為供應商,標的資產作為客戶,華星光電在渠道商並不依賴標的資產;從行業價值鏈來看,終端更依賴上遊顯示器件,兩者之間的交易總體上是有利於上市公司的協同發展。


相關焦點

  • 華星光電利潤跌近三成,TCL重組李東生因何「孤注一擲」?
    作為A股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上市公司之一,股價多年不漲的TCL集團(000100.SZ),是A股過去十年在三千點上下徘徊的一個典型縮影。12月8日,TCL集團發布的重組方案,再次把董事長李東生推到風口浪尖,操刀此次重組的中信證券(600030.SH)所制定的方案在市場引發激烈爭議。
  • TCL集團李東生拋售其他產業而聚焦華星光電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作為A股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上市公司之一,股價多年不漲的TCL集團(000100.SZ),是A股過去十年在三千點上下徘徊的一個典型縮影。另外,增資後繼續持股TCL控股30%的礪達致輝,主要股東是李東生等TCL集團的管理團隊。華星光電前三季度利潤跌三成TCL集團表示,上市公司保留的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具有較高的盈利能力,產業金融及投資和創投業務可貢獻持續增長的收益,本次重組有利於上市公司淨利率的大幅提升。通過對終端及其配套業務的出售,TCL集團的資本結構得以優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改善。
  •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華星光電中長期具備增值潛力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此次資產出售交易價格合理,有利於股東利益。華星光電未來增長潛力巨大。「重組後,TCL集團負債率降低,融資能力提高。整體來說,對未來的發展更加有利。」李東生表示,交易對價包括150億元有息負債和5萬多名員工及項目的剝離。重組完成後,上市公司負債減少,資本結構更健康,盈利和融資能力將得到有效提高。同時,員工總數從目前的約7.5萬名減少至約2.5萬名。上市公司可以節省人力成本。西南證券研報顯示,過去三年,華星光電錶現出較好的營業收入和盈利性,盈利能力顯著超出集團其他業務板塊,在行業內建立了一定的競爭優勢。
  • TCL集團發展半導體,剝離終端業務,華星光電終究還是「贏」了
    而國內彩電市場一直以來最為知名的就要屬長虹和TCL了,先前這兩大品牌在九十年代還曾發起過「價格戰」。直接改變了國內彩電市場需要依賴國外的局面,當然最值得一提的還是TCL因為跨國併購案虧損了20多億,李東生還因此被評為中國上市公司中「最差」的老闆之一。TCL集團在國內一直屬於老牌家電企業,旗下最受歡迎的產品就要屬以前的「TCL王牌彩電」和「寶石手機」了。
  • TCL重組方案獲股東大會通過,謀求改變華星光電客戶過於集中現狀
    TCL集團(000100.SZ)董事長李東生在1月7日深圳舉行的股東大會上表示,重組後上市公司著重於重資產的華星光電,這個行業進入門檻比較高,華星光電手機屏幕最大客戶是三星。這天舉行的201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正是審核TCL集團充滿爭議的重組方案。
  • 華星光電更名「TCL華星」 開啟TCL集團科技發展新階段
    11月4日,TCL集團發布公告,子公司「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公告稱,本次更名既可準確反映其業務內涵和在公司長期規劃中的戰略定位,也有利於相關方了解公司主業構成和經營情況,更有利於推進半導體顯示業務的全球化進程,進一步提升其業務拓展能力及國際競爭力。
  • TCL收購華星光電10%股權獲批 加速業務整合
    9月20日晚間,TCL集團發布公告稱,此次重組已獲得證監會批准,但是還需要補充披露華星光電在本次交易後剩餘股權的相關安排及對上市公司的影響,以及星宇有限入股上市公司是否需要商務部門有關戰略投資者的審批或備案。眼下,TCL正在進行新一輪變革,不論是業務重點、人事任命還是組織架構,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 華星光電是國企嗎_華星光電和tcl的關係
    液晶面板顯示產業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產業,迄今國內自主創新建設的最高世代TFT-LCD生產線——第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落戶深圳,標誌我國在建立平板顯示產業競爭力和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方面邁出關鍵一步,也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一個新的裡程碑。
  • 李東生的煩惱:TCL為何股價總太低?42億抄底華星光電能否火一把?
    TCL科技董事長李東生近日來頻頻提及的併購終告實現。5月29日,TCL科技發布公告稱,擬向武漢產投發行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及支付現金購買其持有的武漢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武漢華星」)39.95%股權,交易作價為42.2億元人民幣。
  • 李東升的華星光電和TCL集團:10.60億股權流通前夜再拋重大重組
    小編看到的一份「TCL集團重大資產重組電話交流會紀要」上,李東生也毫不掩飾地表示:提升公司價值(以前股價市場比較難給pe,pe只有10倍左右,重組後參照同行的估值,提升估值)而小編在對華星光電的股權梳理過程中,更發現一個事實,華星光電開始是深圳市政府支持投資的一個公司,最早的董事長還是深圳國資委領導,而通過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華星光電就變成TCL集團絕對控股的子公司
  • 李東生:華星光電今年或再上一條10.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李東生建議,北美團隊增加品牌和市場投入的預算。「投入下去之後,品牌價值可以提升,把價格再往上高拉一點,一定要敢這樣想。」這背後需要產品力的支撐。除了堅持發展量子點電視,人工智慧也是TCL彩電的重點戰略方向。TCL集團副總裁、TCL多媒體CEO王成說,「AI技術使智能電視的體驗更加豐富,我們在探索AI電視在智能家居和智能生活裡的一些新應用場景。」
  • 華星光電借殼TCL,TCL離千億市值還有多遠?
    獨立上市無望的華星光電終於借殼TCL集團成功,9月20日晚,TCL集團公告宣布,非公開發行股份購買華星光電資產獲證監會通過。坐等TCL改名華星光電。7月12日公布方案,8月25日證監會受理,27天後核准通過,TCL此次重組閃電過會創紀錄。半年前公布重組方案的深天馬9月4日才獲得證監會受理,目前仍在排隊中,可見一帶一路先鋒、剛在波蘭與習大大握手的李老闆面子之大。
  • TCL集團資產大挪移 華星光電走入A股路徑漸明
    這意味著TCL集團將成為旗下面板企業華星光電的融資平臺。歷時9年李東生已經構建起囊括6條面板生產線、總投資1891億元的面板帝國。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華星光電曾在2014年和2016年兩次試圖借殼深紡織在A股獨立上市,但都未能成功。
  • TCL擬低價出售相關資產 重組後重心為華星光電半導體業務
    但是公司近日發布公告表示要剝離以此發家的家電業務,轉型成為科技集團,引起市場熱議。其中,公司擬以47.6億元出售相關業務資產被投資者看做是「資產賤賣」,收到不少質疑。  對此,12月14日,TCL集團在總部召開重大資產重組媒體交流會,會上,董事長李東生對於公司此次重組方案以及半導體顯示業務做出了詳盡解釋。他表示,此次重組有利於公司未來業務的發展和中小股東未來的權益增厚。
  • 一直盈利的華星光電也要董事長李東生花5.3億護盤
    董事長耗資5.3億元護盤近日,TCL集團(000100)發布公告,基於對公司核心主業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先生於2019年6月6日,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增持公司股票5,510萬股,共計約1.59億元。
  •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出席2018央視財經論壇,華星光電t6項目為...
    12月12日,2018央視財經論壇暨中國上市公司峰會在北京舉行。央視財經論壇暨中國上市公司峰會至今已成功舉辦7屆,本屆論壇以「改革開放 行穩致遠」為主題,多位重量級嘉賓及知名企業家代表參會。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與特斯拉副總裁任宇翔、樂普醫療董事長蒲忠傑受邀分享營商環境在企業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李東生從政務環境維度闡述《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2018》在李東生看來,企業的營商環境從宏觀角度上講,就是一個國家的制度建設、法制建設和體制的改革。
  • TCL集團去年淨利潤40.7億元 華星光電貢獻過半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此前TCL集團以47.6億元剝離消費電子業務,聚焦華星光電的顯示面板業務。剔除重組標的資產,TCL集團2018年實現淨利潤35.5億元,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1.5億元。華星光電實現營業收入276.7億元,淨利潤23.2億元。
  • TCL武漢華星光電4月銷售額超出預期,李東生:疫情後更堅定在武漢...
    楚天都市報4月27日訊(記者龐正 曲嚴)今日,在位於光谷的武漢華星光電工廠內,自動化生產線有序運轉,工人在組裝線上身影忙碌。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專程前來武漢廠區,對在疫情中堅持生產的傑出員工進行表彰。
  • 華星光電加速布局AMOLED 李東生:堅定在武漢發展的信心
    人民網北京4月29日電(記者畢磊)近日,TCL科技董事長李東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華星光電計劃在目前光谷t3、t4兩大項目基礎上,繼續追加投資。「過去一年,武漢華星光電的研發投入高達12.7億元,公司3000多名研發人員,為了不斷縮小與國際巨頭的距離、改寫我國『缺芯少屏』的格局,正夜以繼日工作。」2020年第一天,武漢華星光電官微正式發布,「武漢華星光電6代柔性AMOLED產線量產出貨」。
  • 李東生:TCL卡位戰
    「T C L通訊2011年銷售的4400萬臺手機中,4100萬臺是銷往海外市場」,在李東生看來,國際化並沒有失敗,需要反思的恰恰是對技術趨勢的判斷。同時,曾出任LG顯示業務副社長的金植表示願意加入華星光電。機緣巧合,讓華星光電起步就聚集了各路液晶面板「高手」,李東生本人也底氣倍增,一人認購2.5億元增發股份,最終募集45億元資金。而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華星光電245億資本迅速到位。從夏普悔婚,到2010年5月的核心團隊亮相,7月定向增發資金到位,再到在2011年8月8日,華星光電正式投產,前後僅用兩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