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TCL集團資產大挪移 華星光電走入A股路徑漸明】出售終端業務,聚焦賺錢能力更強的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12月7日晚間,TCL集團向外拋出了自己醞釀許久的重組計劃。從多元化到清晰定位面板業務,外界認為TCL集團在成為華星光電A股融資平臺後估值將會大漲。但恰逢液晶面板行業低迷時刻,向資本市場證明自身抵禦面板價格周期負面影響的能力,對TCL集團來說至關重要。(華夏時報)
出售終端業務,聚焦賺錢能力更強的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12月7日晚間,TCL集團(000100.SZ)向外拋出了自己醞釀許久的重組計劃。
從多元化到清晰定位面板業務,外界認為TCL集團在成為華星光電A股融資平臺後估值將會大漲。但恰逢液晶面板行業低迷時刻,向資本市場證明自身抵禦面板價格周期負面影響的能力,對TCL集團來說至關重要。
賣掉終端業務
TCL集團一口氣拋出了47份公告組成的重組方案。
8家公司的股權被以合計47.6億元的價格打包出售。其中包括TCL集團直接持有的TCL實業100%股權、惠州家電100%股權、合肥家電100%股權、酷友科技56.5%股權、客音商務100%股權、TCL產業園100%股權、格創東智36%股權以及通過全資子公司TCL金控間接持有的簡單匯75%股權。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TCL實業主要控股的TCL電子、TCL通訊和通力電子3家公司,涵蓋了電視、手機和音視頻代工等終端產品。
而除付出47.6億元的現金外,接盤方TCL實業控股(廣東)股份有限公司(後簡稱TCL控股)還將承接超過150億元的有息負債和5萬多名員工。
公告顯示,TCL控股成立於2018年9月,目前第一大股東為持股30%的礪達致輝。它是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和其他高管的持股平臺之一,李東生在礪達致輝持股63%。
重組後,產業金融和投資創投業務被保留下來。TCL集團相關人士還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輪重組後TCL集團保留下來的其他業務主要還有翰林匯、教育網、環保、移動網際網路等,總體經營穩定,有盈利貢獻。而這些其他業務將在適當時機被重組、剝離或出售。
面板A股融資
在出售消費電子等業務後,TCL集團宣布自身將聚焦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這意味著TCL集團將成為旗下面板企業華星光電的融資平臺。歷時9年李東生已經構建起囊括6條面板生產線、總投資1891億元的面板帝國。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華星光電曾在2014年和2016年兩次試圖借殼深紡織在A股獨立上市,但都未能成功。原因之一便是證監會明確規定擬分拆上市企業的淨利潤不得超過上市公司合併報表淨利潤的50%,淨資產不得超過上市公司合併報表淨資產的30%。
2017年9月,李東生曾對外表示,受制於國內資本市場監管規則的限制,將華星光電在A股市場分拆上市的計劃受阻。「我們計劃將TCL集團作為華星光電的融資平臺,將終端產品業務逐步整合到香港上市公司平臺。」
儘管被剝離的終端業務佔據了TCL集團近六成營收,但華星光電卻一直是TCL集團的利潤奶牛。財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華星光電佔TCL集團營收的比例為23%,但12.2億元的淨利潤卻佔到整體淨利潤的76%。而在完成重組後,TCL集團2018年上半年的營收將僅有原來的四成,但營業利潤卻佔據原來的79%,淨利潤則是重組前的91.5%。
此外,面板產業的毛利率也高於終端業務。從2017年財報來看,華星光電當期毛利率為27.88%,而TCL電子、家電集團以及通力電子的毛利率都在15%上下浮動。TCL通訊的毛利稍高,為21.96%。
需要提及的是,還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面板屬於資本密集型產業,與智能終端業務在內部管理體系以及商業模式上都有巨大區別。現有的管理體系,制約了TCL集團在半導體顯示及材料領域的資源投入和支持,也不利於智能終端業務效率發揮和資源整合。
利於估值提升
TCL集團聚焦半導體業務還被認為能夠提升其整體估值。
儘管2017年營業總收入達1115.8億元,但總市值僅有328億元。外界認為其估值明顯被低估的一個例子是,2017年9月TCL集團曾向長江漢翼基金等6名股東增發股份購買其持有的10.04%華星光電股權,交易總價為40.34億元。這意味著華星光電當時在一級資本市場的估值就超過400億元。上述業內人士認為,TCL集團此前的多元化業務架構,為二級資本市場將其定位於家電公司還是高科技面板公司帶來困擾。
但TCL宣布聚焦半導體業務的此刻,卻正逢液晶面板行業的價格低迷時刻。2018年半年報顯示,華星光電當期營收同比下滑13%為122億元,淨利潤則同比減少50%到12.2億元。同期京東方434.7億元的營收同比下降2.5%,29.75億元的淨利潤,同比下降31%。
奧維雲網(AVC)顯示器件與系統事業部副總經理陳慧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截止到明年二季度預計市場仍比較缺少刺激需求的因素,因此面板價格預計會繼續下降,並在觸及到現金成本線之後低位維持。她預計隨著備貨旺季到來,明年三季度面板價格壓力會有緩和。此外,未來兩三年中華星光電、京東方以及富士康廣州的數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還將陸續實現量產。
但華星光電在11月初接受投資者調研時曾表示,考慮到已有外資廠商在供給端做出結構性調整,明確將逐步收縮LCD業務,再加上大尺寸化的持續發展,以及顯示面板的運用領域日益廣泛,「認為長期來看面板行業供需基本是處於平衡狀態。」
而在12月7日發布的公告中,TCL集團也稱,保留產業金融和投資創投業務所帶來的穩定利潤貢獻有利於平衡半導體顯示及材料行業市場周期波動的影響。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TCL集團在投資七一二、上海銀行、花樣年控股等公司外,還投資了寧德時代、寒武紀、商湯科技等一批科技公司。
面板寒冬,資本市場或許還在期待TCL集團拿出更多平衡辦法。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責任編輯:DF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