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以前物資匱乏的時候,人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過年就能吃上白花花的大饅頭,過年就能吃上周圍親戚捎來的「果子」。
那個時候果子是很少見的,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吃一個那就是那個年代最大的幸福了。河南的老式點心,一般都稱為「果子」,果子的種類有很多,你們還能想起來幾種呢?
馬蹄酥
小時候最喜歡的點心之一就是馬蹄酥,因為它的形狀有點像馬蹄,故叫馬蹄酥。馬蹄酥還有一個好聽的外號,叫香餅,它是由麵粉與各種材料糅合而成,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地的馬蹄酥演變成不同的味道,都很有特色。
這馬蹄酥吃起來酥酥的,脆脆的,口感很香甜,在過去,有時候還作為女人坐月子的的點心,也作為走親訪友的禮品,這可是那個時候的「高級點心」。
糖角
在有些地方也叫蜜角,外形跟月牙一般,裡面帶著一些糖心,小時候吃到糖都會很快樂,別說這甜甜的點心了。這個是最接地氣的點心之一,六七十年代,不論是走親戚還是辦事都會帶上果子,這果子之中就一定會有蜜角。
小時候吃蜜角,一直不知道是用什麼做的,原來它的主要配料是麵粉,做的過程有點像手擀麵。做這種老式點心的過程很繁瑣,也需要特別有耐心,這可能是現在很少見的原因之一吧。
一口酥
這個點心竟然叫「一口酥」,找了好久,才翻到它的學名。小時候都叫它果子,沒想到惦記到現在的點心,竟連名字也給記錯了。
外表看起來跟馬蹄酥很像,不過這個是球狀的,這個口感比較軟糯,沒有馬蹄酥的脆,雖然是夾心的,也不像糖角甜的發膩,小編覺得這個是最適合不喜甜品的人來吃。
認真地思考,為什麼這種就少見了,甚至見不到了。可能是因為這種手藝逐漸消失,現在的人過於浮躁,不太願意去學習這繁瑣的手藝,也可能是因為它的受眾群眾太小,做出來根本不掙錢,都不夠生活的,誰又能指著它呢?
我對它的情感,就好像是對桃酥的情感,想念了就去店裡,買上幾塊桃酥。可這些甜品不一樣,想念它的味道的時候,竟然不知道從哪裡去消解。
現在在外面工作,也只有過年回家的時候,再去那幾十年不變的攤位上,購買那想念已久的味道。你們喜歡吃哪一種呢?這些附帶的記憶,你們還記得嗎?
猜一猜這個是什麼,也是「果子」的一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