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節氣#
春分,我國古代又稱「日中」和「日夜分」,顧名思義,就是在春分這一天,我國各地的晝夜時長几乎一樣,即晝夜平分。漢代哲學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即記載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春分時節正處於春季的一半時分,所以古人對「春分」節氣名稱的由來是這樣解釋的:「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在農耕文明時代,天文氣候現象的變化對國家來說十分重要,所以春分也十分受民間重視。
01春分三候
驚蟄之後,春天的感覺已是十分明顯,萬物復甦,百蟲出洞,春雨潤物,而到了春分時節,春天的「味道」就更加濃鬱了。自春分過後,我國各地便會從晝短夜長變為晝長夜短,白晝越來越長,受陽光照射的時間也越來越多,氣溫自然也會逐漸增高。此時的中國,除西藏、東北等地區外,南、北方都會進入到明媚的春天裡,油菜花、桃花、櫻花等燦然綻放,柳樹含煙,枝丫繁茂。
古人是善於從自然現象中總結氣候規律的,也由此誕生了各種各樣的諺語、歇後語等,用以指導農民進行耕作。對於二十四節氣而言,每一個節氣都有著總結節氣特徵的「三候」,春分也不例外,春分三候為「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一候玄鳥至,玄鳥即燕子,在古人看來,燕子是季節性遷徙動物,「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春天天氣變暖,燕子也從南方飛回到北方,並開始築巢繁育。
二候雷乃發聲,古人認為雷聲是春天陽氣增多之後與陰氣相摩擦所產生的現象,春分時節正是陽氣旺盛但陰氣依舊存在的時候,所以陽氣在突破陰氣的阻隔時發出了轟鳴的雷聲,而到了夏季陰雨天,陰氣更重,雷聲也就更大。
三候始電,這一點和「雷乃發聲」是相關聯的,春分時節雨水增多,伴隨著降雨和雷聲的還有天空中的閃電,閃電同樣也是陽氣增長的表現。
02春分豎蛋
春分是「四時八節」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與之相伴的還有許許多多的習俗需要人們去遵守,而在眾多的習俗中,有一項十分「可愛有趣」,那就是「豎雞蛋」。
「春分豎蛋」這項習俗據稱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在中國出現,民間還有「春分到、蛋兒俏」的俗語,要明白這項奇特有趣的習俗,就先得了解人們為什麼要進行豎蛋的活動。
中國古人對於天地陰陽調和一事十分看重,《周易》之所以在中國流行千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古人對太極八卦與陰陽五行十分「信任」。春分時節,太陽照射赤道,南、北半球均晝夜平分,在中國人看來晝夜平分不僅僅是自然現象,更是天地之間陰陽平衡的表現,因此,春分是十分吉祥的日子,陰陽平衡會使得人的身體健康長壽。
那麼,怎樣才能表現出陰陽平衡的狀態呢?用怎樣的方式才能體現出人們對春分的慶賀呢?智慧的古人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豎蛋」。如果在這一天雞蛋能夠豎立起來,那就表明天地間陰陽達到了平衡的狀態。
怎樣豎蛋呢?具體來說就是在春分時節,人們選一個表面光滑勻稱的雞蛋,輕手輕腳地將其豎放在桌子上,如果能豎立起來就算成功。這項「並不複雜」的遊戲已經傳到了世界其他國家,他們也在春分這一天進行豎蛋遊戲。
可是,為什麼春分這天雞蛋能豎立起來呢?原因目前也沒有很明確的說法,其中一個較為「科學」的說法是這一天呈66.5°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雞蛋也就有可能豎立起來。當然,雞蛋的選擇也十分重要,選擇一頭大一頭小的雞蛋以使其重心較低,再加上放置雞蛋時手儘量穩,這樣更有可能豎蛋成功。
03吃春菜、放風箏
春分時節,人們還要吃「春菜」。春菜可不是指某一個特定的蔬菜,而是春天裡一些綠色蔬菜的統稱。春菜主要有莧菜、香椿、春筍、韭菜、薺菜等,這些時令蔬菜不但鮮美可口,而且都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比如在中醫看來,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的功效。春筍有高蛋白、低脂肪、低澱粉等特點,吃筍可以起到滋陰補血、明目消食的作用。而且春筍節節增長,有著「人生節節高」的美好寓意。
就運動方式而言,春天多風,且陽光高照,是最適合放風箏的時節。人們可以在周末、假日和親朋好友到空曠的郊外放風箏,既可以欣賞春天的美麗景色,也可以健身運動。但此時的春天依舊可能會有寒流入侵,降雨量也逐漸增多,因此也要注意隨時增減衣物,注意保暖。
04文史君說
春分時節標誌著春天已經過了一半,氣溫和降水量都在逐漸增加,此時人們應該多呼吸新鮮空氣,多運動,感受美好的春光,既可以養生又可以使心情舒暢,這樣才不辜負美好的春天。
05參考文獻
陳超:《水與二十四節氣之驚蟄、春分》,《中國三峽》2018年第3期。
馬淑然:《仲春養生漫談》,《生命世界》2018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