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教會三件事:死何時來;如何面對死;從「死」鏡子裡看人生

2020-12-17 歷史知心人

死,大概是中國人最忌諱的話題了,但這裡竟有一本通篇在談死亡的書,而且對死亡過程描寫得如此詳細。

《西藏生死書》在佛教語境裡談生命意義,大概有些內容會讓人覺得有些玄乎,不太科學,但我覺得,雖然不至於信奉,也可作為世界面向的另一個參考。老是動不動講科學,那世界豈不是少了許多有趣的多樣性和搞不定就存在的可能性?

本書開篇所說的一段話,很有意思:大家平時都閉口不談死亡,認為它晦氣、恐怖、不吉利,但當死亡真的到來時,人卻一下子就沒了,完全沒有準備,匆然就離去,剩下身邊的親人一片失措悲傷。

像走在投胎路上……(王大安/攝)

死,有沒可能並不是可怖的,大家對它的刻板印象也會是一種標籤式偏見呢?

一 對死的理解

從人一生的維度看,生是起點,死是終點;生意味著創造,死意味著消亡。以前一直站在這個維度去理解死,所以,很少會去想和死亡相關的話題,因為它是人生終點,按照人類平均壽命,終點離我還有點距離。

但《生死書》站在了一個更宏大的視角。一個是從佛教輪迴觀來看,生死並不會使「業」消亡,且會隨著你不斷輪迴,不斷生死;另外,我們活著時感受到的「心」,在死亡時也會感受到,生死並無差別。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這不是一場單機遊戲,每個個體都和宇宙、時空、萬物皆有關聯,也許死了還真不能一了百了,在茫茫宇宙洪荒中,它只是一個小小部分。

「從西藏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存在分成四個不斷而息息相關的實體:①生 ②臨終和死亡 ③死後 ④轉世。它們可以稱為四種中陰:①此生的自然中陰 ②臨終的痛苦中陰 ③法性的光明中陰 ④受生的業力中陰」

中陰,來自《中陰聞教得度》(一部死亡指南),它把生命看成循環不息的四個階段。

死對我而言,除了是個遙遠的終結者外,並無其他意義,而《生死書》卻十分看重死的價值。佛教終極理想是證得心性,消除業力,步入極樂,脫離輪迴控制。而死,對於證悟心性是極其關鍵的一環。

雖然讀起來,感覺像出門辦事一樣,我拿著一張心性的照片,然後記得在死時,認出它的模樣,就此回到本覺光明中。但,書中說,就像在夢中一樣,你很難做到如白天那般的清醒覺察,更何況在彌留之際?

書中也有講到一些高僧或平凡人在覺察中接受死亡的故事,他們對身體的痛苦坦然接受,沒有恐慌和憂慮,無需撫慰,反而是照顧者在他們身上感受到祥和氛圍,無需麻醉,他們便走得安寧而又稀鬆平常。

他們不是接納了死亡,而是有所明白,該如何和自己的心相處,死帶不走身,但心會一直跟隨。拋掉身體所帶來的頭銜、角色、責任,我們是否還擁有一些死也可以帶走的東西呢?

或者說,死不是終結者,讓心性蒙塵的心念(七情六慾)才是一切的終結和開始,讓我們於存在中循環不息。

「中陰教法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所了解的心,只是我們死亡時消散的心,我們就會對死後的事情一無所知,也無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實相所呈現的新面向。因此,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熟悉心性。惟有如此,在我們死亡的那一刻,當它強有力地自然顯露時,我們才能夠有恃無恐,才能夠視之為『自然』,就像中陰教法所說的『有如孩子投向母親的懷抱』;而且還可以借著安住在那個狀態中,終得解脫。」

二 死和心性

「請不要誤以為心性只有我們的心才有,事實上,它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我們要一再強調,體悟心性,就是體悟萬事萬物的本質歷史上的聖人和神秘家,用了不同的名詞來修飾他們的開悟境界,給予不同的面目和詮釋,但基本上,他們都是在經驗根本的心性。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稱為『上帝』;印度教徒稱為『我』、『溼婆』、『婆羅門』、『毗溼奴』;蘇菲教徒稱為『隱藏的性質』;佛教徒則稱為『佛性』。所有宗教的核心,都肯定有一個基本的真理,而這一生就是演化和體悟這個真理的神聖機會。」

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對朋友來講,又是生死,坤哥你能不能聊點別的?

也許朋友們更關心有趣的話題,很欣賞你們輕鬆的態度。不過,在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佔據我青春大部分時間的事情,是思考一個嚴肅的命題:

我怎麼才能不懼怕死亡。

我人生的第一課,是從認識死亡開始。

那年我七歲,第一次面對了死亡,外公因直腸癌去世了。

在外公最後的時刻,家中瀰漫著死亡的氣息。大人們的焦慮讓人不敢大聲說話,連平時愛吵鬧的弟弟也被這氣氛影響變得安靜。我卻自始至終記住了,當「死亡」從身邊冷冷地掠過的那種感受。

我清楚地記得,外公躺在火葬場的鐵板上。當火化爐打開門時,熊熊的火苗從爐中猛然躥出。伴隨著家人慘烈的哭聲,外公的鐵板越來越接近爐門。我眼睜睜地看著火苗撲向外公,聽見爐門關上後的撞擊聲,接著我就聽不見了,也忘記了是怎樣回家的。

之後連續十多天我不能講話,也不怎麼吃東西。我被死亡的恐懼包圍了,只記得我坐在家門口的槐樹下,想著我們什麼時候會死,被燒時痛不痛。還有媽媽的哭聲。

從七歲時的悲傷中,慢慢浮現出一種深沉的接受。從此,這個七歲的男孩就開始被生命中最大的命題所困擾。這個命題叫「死亡」

小時候總是僥倖地認為死亡不會來,覺得外公死了好可憐,我可不可以不死?因為寄希望於自己不死,所以對死亡的恐懼越來越大。

那個時候我並不明白,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不管你是偉大還是卑微,富有還是貧窮,在那個時刻,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是脫光了衣服,死掉。

在死亡面前我們是平等的。這本就是世上最公平的一件事。

那時候我不懂這個道理,我只是非常恐懼死亡的到來。

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我有一次瀕臨死亡的經驗,那是我七八歲的時候。外婆住的房子下面是嘉陵江,我經常跟小夥伴去那兒玩。有一次岸邊的大石頭太滑了,我不小心滑倒掉進了水裡,不會遊泳,感覺自己快死了。迷糊間感覺有人來救我,我完全不知道那個人是從哪個方向遊過來的,等他遊到我身邊,我一伸手就緊緊地抓住了他。這就是直覺,也是求生的本能。

很恐懼。之後很長時間不能碰水,也不能看水。

多年以後回頭看,應該感謝幼年時經歷的那幾次觸摸死亡的經驗。那種恐懼和面對死亡的無力感,教會我升起另一種內心的力量:我應該怎樣去面對死亡的恐懼!

後來人生的行走,無不是在面對和克服由死亡而產生的對生命的恐懼。

多年之後,我看了一本書——《西藏生死書》。它裡面講到一個小故事。

一個婦人的兒子病逝了,她傷心欲絕,求佛陀讓她的兒子復活。佛陀說:「你到城裡去,問一戶沒有親人過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給我。」婦人很高興地去了,但沮喪地回來。佛陀問她:「你帶回芥菜子了嗎?」婦人說:「我問了很多家,可是每戶人家都有親人過世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

陳坤

很感恩能在年輕的時候遇見這本書,《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精神導師與哲人之一。

這本書教會我三件事:

死亡不知何時會來;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從「死亡」這面鏡子裡看見人生。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對於一個演員來講,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實相,是格外有意義的,能讓我在浮躁的環境中保持清醒。

也許有時,我們會突然對自己的處境感到難過,懷疑「我是怎麼過日子的」,但我們的恐懼持續不了多久,生活本身的軌道又把我們拉了進去。

一輩子都忙得身不由己,以至沒有時間面對真正的問題,這其實是人類的另一種惰性。我們迷失在虛假的希望、夢想和野心之中,好像這些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實際上,他們只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就像我們跋涉在無邊無際的沙漠裡,被焦躁乾渴折磨,而現代生活許諾的夢境,就仿佛一杯鹽水,讓我們變得更加饑渴。

當你懷著一顆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傳給他人,你就不會「死」。因為愛,生生不息。

需要用生命去閱讀的書。

相關焦點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充其量,我只是透過本書的內容而開始靜下來思忖生死的關聯與意義,開始認真看待生命。此時,我想從死亡的觀照、生命的無常以及認真看待生命三方面來直面我們的人生。
  • 人生自古誰無死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謎,也是最古老的問題,千百年來人們試圖理解死亡,徵服死亡,可是最終還是難逃死亡。
  • 基督實實在在從死裡復活嗎?
    福音活頁:基督實實在在從死裡復活嗎?耶穌基督實實在在從死裡復活了嗎?當初天父呼召我作宣教士的時候,我面對一個困難:我對於耶穌基督實實在在復活,不太清楚。但這個問題是非常關鍵的。(哥林多前書15:3-4)耶穌基督不單為我們死了,擔當我們的罪,這是赦罪的福音;耶穌基督更是從死裡復活了,賜給我們生命,這是生命的福音。耶穌基督復活後,曾經多次顯現:1. 在主耶穌復活的那天清早,祂最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
  • 韓信的死雖然可惜,但是一點都不冤,這三件事註定他不會有好下場
    韓信的死雖然可惜,但是一點都不冤,這三件事註定他不會有好結果韓信被世人稱為「兵仙」,出生在秦末時期的淮陰,楚漢相爭時,先是投在項羽帳下,做一名執戟郎中,覺得不得志,不能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華,於是投奔劉邦。
  • 生與死,愛與離別,歲月裡纏繞的人生大事有幾何?
    羞澀而簡單的話語,像是一聲魔音可以看見那個長長的甬道,看見生與死,愛與分離的過程,對此你會聯想到什麼?在書籍《我們的人生大事》的封面,抽象的線條畫作,頗有畢卡索抽象畫的感知,但書面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一個閉目的人臉。
  • 其實,在20多歲「死一死」是件好事兒
    他曾在20歲短暫「死」過,墮落後又重新站起。於是寫下這首歌,送給很多仍然迷茫的人,也送給過去的自己。裡面的每一句歌詞,觸動了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替我們發出了不甘平庸的吶喊。如果可以,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知道,在20多歲的年紀「死一死」, 或許是件好事。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20歲,我們都曾發誓過,要混出個人樣。
  • 三毛原來是這樣死的
    「生命有如度過一重大海,我們相遇在這同一的狹船裡。死時,我們同登彼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奔前程。」------泰戈爾今天中午是這個地方固定趕集的日子,才來這裡不很久,卻已經愛上了這種消磨時光的方式。偌大的市場我卻獨愛一個人逛「舊貨「,所謂舊貨就是已經有人用過卻仍存在價值的東西,這裡面不乏一些有趣的物件。
  • 為什麼說只要讀不死,就往死裡讀
    關於讀書,前兩天看到一個網友說過這麼一段話:農村,甚至是城市工薪階層的孩子,你要相信讀書是你唯一併且可靠的出路,只要讀不死,就往死裡讀,素質教育,那都是給富人看的,是給富人孩子錦上添花用的。對於這句話所表達出來的含義,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今天我們暫且不討論教育的問題,我想分享一下讀書學習這件事本身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和影響。供大家參考。讀書是強大自己成本最低,而且見效最明顯的一個途徑通過讀書學習,讓自己通過知識強大自己,從而讓人生獲得改變。
  • 【福音之窗】人死如燈滅
    面對死亡,我們總是驚惶畏縮。我們常以最美的偽裝,來掩飾死亡對我們造成的衝擊。死亡來臨時,卻總是留一個問題:「這就是人生的結局嗎?」毫無希望了嗎?  或許,人間最古老的問題就是:「死後還有生命嗎?」在那古老的年代,我們仿佛可以聽見約伯極痛苦的哀嘆:「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
  • 面對魚缸裡的硝化細菌,有三件事你必須做,有三件事你千萬不能做
    這個看不見的「小東西」,是我們魚缸裡最忠誠的騎士,24小時保護著我們的愛魚。可是,面對這些隱形的騎士,我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千萬不要做呢?家裡有魚缸的朋友們請坐好,聽譁仔說說硝化細菌那些事。水泡金魚面對魚缸裡的硝化細菌,這三件事你是必須做的既然硝化細菌如此重要,我們必須先了解硝化細菌喜歡什麼,然後順著它的喜好做事,這樣才能讓它開心工作
  • 薦書|這部小說告訴我們:人生就是向死而生
    這五個人都是偽政府的骨幹,「老鬼」隱藏其中,經歷了各種嚴刑拷打,栽贓暗算,最終傳出了情報,贏了日本特務。幾乎所有讀過《風聲》的人,都是一口氣讀完的,因為它的故事情節特別強,環環相扣,吸引你一直往下看。解謎過程像穿越層層迷霧,酣暢淋漓,大呼過癮。
  • 西鄉隆盛之死③:人死10幾個小時後復活,這事真的有
    幕末,中國晚清政府領導下的這片大陸,已經繁華落盡,備受列強欺凌,內憂外患,破落如行將零散的列車。這一切,日本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它的急,不是為清府和中國人,而是怕這個龐然大物轟然倒地後,勢不可擋地殃及自己的島國。小國之存,註定仰仗大國氣候。無論利弊,它都要保持警惕,擇機而動。
  • 你們會死嗎?」
    你們會死嗎?」這件事也登上微博熱搜↓對於這樣的課程大部分網友覺得很有必要教會孩子理解死亡、敬畏生命▼英國超級育兒師凱薩琳·梅維斯就說過:「有一節很難,但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那就是告訴他們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死亡教育不僅出現在歐美國家的繪本中,也出現在他們的學校教育裡,很多學校專門設置了死亡教育課,觀察植物的枯萎,為死去的小動物開追悼會,為故去的親人做紀念冊,甚至到殯儀館躺到棺材裡親身體驗死亡。
  • 死的意義,在於教會我們生的可貴。生死觀教育,3歲就可以開始了
    又如何科學引入生死觀教育呢?01 生死觀教育,是家文化裡缺失的一節必修課白巖松說: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原本不覺得死是怎麼回事,這一說反而害怕了,胡思亂想了。找到恰當的時機解釋生死,更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消化。比如家裡寵物死了,可以解釋下死了就是沒了,再也不能回來了,不能陪你一起玩了。
  • 對話羅點點:「尊嚴死」與「安樂死」,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不可否認,對於「消極安樂死」,在歷史上、在作者學術文獻裡都是曾經有過的。但近年來,尤其是現代緩和醫療開展以後,很多作者、文獻和法律工作者為了避免繼續混淆,已經注意避免使用「消極安樂死」這樣的概念。因為安寧緩和醫療理念倡導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三原則是:重視生命並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提供解除痛苦和不適症狀的辦法。
  • 李存孝的死法,李存孝不肯死的傳說是什麼?李存孝咋死的?
    導讀:李存孝是傳奇般的人物,他的生與死都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沒有這件意外事,沒有人構陷李存孝,以李存孝的武力、晉王李克用四十餘萬的軍事力量,唐末後期,晉軍必然會是最強大的一支藩鎮力量。說不定還能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其他諸侯,也未為可知。
  • 小蜘蛛死在鋼鐵俠的懷裡,這件事會永遠改變託尼!
    彼得·帕克是在泰坦星上最後死去的那個人,他撐了足夠長的時間來和託尼道別,還記得彼得說他還不想死,還有對託尼說的那句對不起。但最後,彼得就那樣在託尼的懷裡變化成了灰。在《復聯3》的藍光導演評論音軌裡,羅素兄弟表示,「彼得死在他懷抱裡這件事,將會永遠改變斯塔克」。當然,他們並沒有進一步詳細說明是如何「永遠改變了託尼」的,不過這些影響可能會在明年的《復聯4》中有所體現。
  • 死四千人等於一個沒死?你可以沒人品,但不能沒人性
    災難並不是死了多少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多少次。你可以冷漠,可以無視並閉口不提這四千條曾經來過的生命;但,你不能冷血,在歡笑裡忽視且不尊重他們真實鮮活地存在過。不可否認,中國的防疫相比於美國要更為成功。但為了顯示我們的更加成功,而無視那些逝去的不幸同胞;為了獲得一些淺薄的優越感,而冒犯慘遭不幸的幾千亡魂……這般為了吹捧而無恥反智的「吹捧」,才是赤裸裸地給外國人遞刀子的醜惡行徑!
  •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的死是重於泰山嗎
    司馬遷用自己的畢生精力寫成了鴻篇巨製《史記》,這本書的價值不用多說了,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在自己的《史記》中曾經寫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句話因為被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過,所以更是家喻戶曉。
  • 「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人過六十,看清三件事,晚年更幸福
    人生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接受自己已然衰老的現實,特別是自己覺得自己還沒有老去的時候,但是身份證上的年齡卻告訴你,你已經是步入到了老年時期,那麼在這個時候 ,如何的面對和調節心態,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六十歲的年齡,已經是日薄西山,俗話說:「人老招人嫌,死了欠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