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時間做見證,世間的很多事情,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它是如何醞釀,生發,發展,傳承下來的。
如茶。
約五千年前,藥草學家神農坐在一棵茶樹下,支起鍋煮水喝,從樹上掉下幾片嫩葉,恰好飄進了燒水的鍋裡。
神農見鍋內的水清澈鮮美,芳香四溢,遂喝之。
喝完後竟覺神清氣爽。
這就是茶被發現的其中一個說法。後代還假託神農氏之名所著的《神農食經》載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即使這樣的說法屬實,那神農也一定不會知道,在他發現茶几千年後,依然會有那麼多的故事在源源不斷地發生。
歲月變遷,時空流轉。
把時間軸調到19世紀中葉,視線投向中國的清朝時期。
一個英國人被派駐中國作為外交使節。
他為人良善,樂於助人。
這一天,他救了一個人的命。而這個人,是清朝的一名官員。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為了答謝這個英國人的救命之恩,清朝官員送給這個英國人一種味道非常好聞的茶葉,還有一個配方。
恭敬不如從命,他收下了。
同樣是那個時期的1830年到1834年。
英國。
格雷伯爵二世查爾斯伯爵任英國威廉四世國王的首相,某一天,他從派駐中國的使節那裡收到了一個禮物,中國紅茶。
伯爵被這種茶的茶香徹底折服,於是向茶商川寧(Twinings)下了訂單,購買同樣的茶葉。
但這種茶葉據說是福建省武夷山的正山小種,屬紅茶類,在製作這種紅茶時,會用松木的煙燻烤,據稱還有龍眼的香氣。
伯爵既沒見過也沒吃過龍眼,只好找來當時在地中海的西西里島生產的,與檸檬類似的柑橘類香料香檸檬油,用香檸檬油為中國產的紅茶添加香氣。
他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泡出的茶芳香四溢。
伯爵除了自己喝,也用來招待客人。
客人們也非常喜歡,紛紛詢問在哪裡可以買到。
於是伯爵家族就允許這種茶公開售賣——當有客人詢問這種茶時,就介紹他們到英國Strand區的川寧店。
格雷伯爵茶因此得名並開始流行起來。
現今各品牌的調製成分與那時候的不盡相同,有的還加入印度茶或錫蘭茶為底調製成,故茶色及口味不一。
2019年7月某天。
傍晚四點不到。
上海。
年輕人A剛從午睡中醒來,意識還有些模糊,TA睡眼惺忪地起床,從房間走到廚房。
然後像往常一樣燒了一壺熱水,倒了一杯,並往裡面加了一茶匙茶葉。
像往常一樣,5分鐘的浸泡時間和茶水的濃鬱清香,趕走了TA頭腦須臾的混沌。
同一時間的北京望京。
白領B和兩個好友在一家咖啡廳小聚。
他們點了瑪德琳蛋糕,梵熙馬卡龍,每個人要了一杯伯爵茶,並各自往裡面加了糖、檸檬和牛奶。
同一時間,或許英國倫敦的Gavin,澳大利亞墨爾本的Thomas,泰國的乃威猜沙旺素西……
他們都在品嘗著屬於自己的那杯伯爵茶。
A、B、Gavin、Thomas、乃威猜沙旺素西……他們或許不知道伯爵茶背後的故事:
——伯爵茶之所以叫伯爵茶,是因為Earl Grey(格雷伯爵)對那份不期而得的禮物喜愛有加:他對禮物的再創造使世上有了伯爵茶,他的慷慨與豁達又使伯爵茶能夠走向世界;
——而格雷伯爵與紅茶的緣分,則源於那個派駐中國的外交使節的善心仁義;
A們或許只是覺得伯爵茶很好喝,甚至只是因為喝這種茶已經成為改不了的習慣,所以總是在某個時地,總要喝上一杯。
如此而已。
是的,所謂的飲食文化,就是蘊藏在「飲與食」背後的,那些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人、事、物,以及它們之間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千絲萬縷、永恆存在的聯繫。
哪怕我們並不知曉。
註:①伯爵茶使用的茶葉種類沒有規定,無論是印度、中國還是斯裡蘭卡,各個國家生產的紅茶乃至綠茶都可製成格雷伯爵茶——也就是說格雷伯爵並非特定茶葉的品名,而是花果茶的一個類型。②因為當初川寧公司沒有將這種茶註冊成商標,所以無論何地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格雷伯爵這一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