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背景
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特別開設了《民間故事》板塊,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故事豐富的想像力以及故事中充滿浪漫傳奇的色彩。本節課,教師把教學思路放在了讓學生了解什麼是民間故事,初步認識民間故事的概念及民間故事的來源種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思維碰撞,進一步了解「故事」,為以後編寫故事做好鋪墊。
教學實錄
•激趣導入,了解民間故事
師:同學們,如果有客人從外地到我們深圳寶安遊玩,你會推薦客人去哪裡走走?
生1:海上田園。
生2:紅樹林。
生3:羊臺山。
師:是的,剛剛同學們推薦的地方很有代表性,下面我們看看深圳八景是指哪些?(欣賞圖片)其中有一處就是咱們寶安的風景,名叫「羊臺山」,你們知道羊臺山的來歷嗎?
(學生搖頭)。
師:讓老師告訴你們吧!(教師講故事)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是怎麼知道的嗎?
生:別人告訴你的。
師:故事就是不斷由上一輩的人講給下一輩的人聽,通過大家的口耳相傳,就在老百姓中流傳開了,這樣的故事我們稱作民間故事。(板書:民間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身邊的景和物,讓學生走進民間故事,了解民間故事「口耳相傳」「民間流傳」的基本特點】
•民間故事賞析及分類
1. 地名的由來。
師:老師帶來兩個小故事,誰來讀一讀?(出示簡縮版《西湖》《日月潭》)
(學生讀故事)
師:同學們,讀完故事有什麼發現?
生1:有趣。
生2:好神奇!
生3:這兩個故事都在講地方名字是怎麼來的。
師(總結):大家真會讀故事!有一些民間故事就是介紹各個地方的由來,所以我們外出旅遊時,眼睛要看,耳朵要聽,你就會發現處處留心皆學問。(板書:地名由來)
2. 習俗的由來
師:還記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嗎?
(學生背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重陽節有什麼風俗嗎?
生1:喝菊花酒。
生2:插茱萸。
生3:登高。
師:是的,這些都是重陽節的習俗,關於這些習俗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教師講《重陽節習俗故事》)
師:像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大家說說看。
生4: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
生5:過年要守歲,給壓歲錢。
生6:中秋吃月餅。
師:是的,許多民間故事跟我們的習俗緊密相關,可以把這類故事歸類為——民俗傳統。(板書:民俗傳統)
3. 動植物的故事
師:在老師小時候,男孩子都有一個魔法「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兒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女孩子喜歡嘴裡邊念著「跳皮筋,我第一,馬蘭花開二十一」。跳著皮筋,同學們發現了什麼?
生:都有「馬蘭花」。
師:是的,這裡邊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請同學們快速閱讀《馬蘭花的故事》。
(學生快速閱讀)
師:這個故事最令你難忘的是什麼?
生1:魔法。
生2:馬蘭花。
師:像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比如《含羞草》《牽牛花》《布穀鳥》《紅眼睛的兔子》等,我們一起歸歸類。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板塊式教學,由淺入深,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民間故事,並通過教師講解—故事比較—學生猜測等方法,師生總結歸納出民間故事種類,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質疑、爭辯
師:剛剛我們讀了那麼多故事,你認為民間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
生1:是真的,裡面有一些地方我還去旅遊過。
生2:我也覺得是真的,裡邊的人物是有真實記載的。
生3:我覺得不是真的,故事是想像的。
師(總結):有些民間故事完全是虛構的,有些民間故事的真假還無法考證,有些民間故事有真實的人物、真實的地方、真實的事件,是真實的,但真實的事件也一定會有誇張、虛構的成分。所以,送給大家的第一句話——不要對每個故事都信以為真。
師:古人造字是很講究的,大家猜猜這個是什麼字?
(學生搖頭)
師:大家看這個字,左邊:上邊是繩子,下邊是嘴巴。
生:古。
師:古時人類沒有文字、沒有電腦,只能靠結繩和嘴巴來傳遞信息,繩子加上嘴巴就成了「古」,表示舊事、陳跡。
生:那古蹟就是古代留存下來的遺蹟。
師:是的,真是小哲學家。同學們再看看右邊是一隻手拿著木杖敲打,這個字就是「攴」,表示:驅使、敲打。「故」字反文旁就是從「攴」字演變過來的,所以許多反文旁的字都跟驅使、敲打、進攻動作有關。大家想想有哪些反文旁的字。
生4:攻、政。
生5:收、敢。
生6:教。
師:「故」就是表示經過敲打後古事、陳跡還能流傳下來是有原因的。剛剛同學們討論,民間故事有些是真的,有些是無法考證真假的,那為什麼民間故事還能流傳下來,大家都願意聽呢?
生7:故事讓人開心。
生8:故事很有趣。
生9:故事教會我們許多道理。
師:是的。所以,老師送給大家第二句話——被人重複的故事一定是好故事。
師:有同學問老師,我們能自己編故事嗎?要編故事還要好好學習這個「故」字。寫好故事要做到兩個「故」:一要有緣故,編一個故事必須先構思這個故事的緣由,大家想通過故事表達什麼。二要有變故,就是故事有曲折,要有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古人最喜歡一波三折,最終才能成為好故事。
師:老師送給大家最後一句話——故事永遠是舊的,也是新的。最後,希望有更多的同學走進民間故事,甚至能成為一個民間故事大家,老師對你們有很高的期待。
【設計意圖:通過平等的對話空間,讓學生思考、分析,辨別對與錯、是與否;通過問題的設計,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培養學生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通過身邊的景點羊臺山的故事展開,讓學生對民間故事的特點「口耳相傳、民間流傳」理解比較到位;在認知故事來源類型時,學生剛開始接觸到這個問題比較難理解,通過幾個故事的歸類,慢慢學會自己總結歸納,能夠看到故事的題目大致猜到這個故事的來源或類型,激發學習興趣;圍繞「民間故事是真是假」「為什麼民間故事能傳下來,大家都願意聽」「我們可以自己編故事嗎,怎麼編」幾個問題深入探討,學生的思維火花被點燃,觀點在不斷碰撞,對民間故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教師講得較多,許多內容必須在教師引領下層層推進,而故事對於學生來說是很有趣味性的,許多學生想把自己覺得有趣的故事講給老師和同學聽,但限於時間,只能滿足有限的幾個學生。
教學中,講的故事有縮編版的,也有詳細情節,詳略穿插其中,就是希望學生學習後根據不同的需要來講故事,可長可短,「按需分配」。但教學後也在思考,當學生學了一些方法後,如果能讓他們動筆寫一寫,效果也許會更好。
(作者單位系深圳市寶安區新安湖小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12月2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