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
手藝人
指尖上的春節 一雙巧手剪出吉祥如意
「二十八,貼窗花。」一把剪刀、一沓紅紙、一雙巧手,便能變化出無數精巧的圖案,表達出吉祥安樂的寓意。「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農曆新年,似乎已經不遠……這些耀人眼目的四川新春民俗背後,離不開巧奪天工的手藝人。春節將至,封面新聞記者特別尋訪,帶你走近製造「年味」的人。
走進位於成都西北的一棟不起眼的居民樓,其中一處住宅裡,堆積如山的書籍充斥著房間的大小角落,比這些書籍更吸引眼球的,是牆上、桌上隨意懸掛、放置著的一幅幅剪紙作品。此時,龍玲就靜靜地坐在一張大桌前,將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她手中的剪紙,神色專注而認真。
一把剪刀、一沓紅紙、一雙巧手,便能變化出無數精巧的圖案,表達出吉祥安樂的寓意。隨手一剪就是藝術,刻刀一揮就是民俗,說的就是剪紙大師、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龍玲。與剪紙為伴的三十多年時光中,剪紙早已成了龍玲生活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壹
有年味兒 家門口的福字要正著貼
「二十八,貼窗花。」在不少人的童年記憶中,過年窗戶上張貼紅彤彤的窗花,可能就是春節裡最亮麗的那一抹顏色。喜氣的「福」字、充滿著希望的「春」字、寓意著生活富足的「年年有餘」,還有各種形態逼真、模樣憨實的生肖動物,都是春節時人們喜愛的窗花圖案。
「窗花,其實是剪紙中的一個分支。剪紙的花樣有很多,貼在窗上的是窗花,屋頂上的是屋頂花,禮盒上的是禮花,鞋子上的是鞋樣花。」龍玲說,談起剪紙,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窗花,因為過年時家家戶戶貼窗花的多。但是剪紙的種類繁多,窗花不過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實,剪紙不光是用剪刀剪,還包括了剪、刻、撕、漏等工藝。」
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有貼窗花的傳統,但是在當下,已鮮少在南方的窗戶上看到那抹紅色了。龍玲解釋道,相比於南方,的確還是北方貼窗花的比較多。「北方冬天風沙大,舊時人們要用白紙糊窗擋風,但是白茫茫一片不好看呀,就用紅紙剪窗花貼在上面,意味著喜慶、吉祥。再加上冬天寒冷,婦女們在炕上休息時會做一些手工活,剪剪窗花。」
掛門神、貼對聯、剪窗花,在龍玲看來,剪紙是新年民俗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年味兒」的重要組成。「剪紙有自己的特色,因為紅紅的紙特別耀眼醒目。表達了人們內心的熱烈,讓過年的氛圍更濃厚,又喜氣吉利。」
過年時到底應該貼什麼樣的剪紙,又應該怎麼貼呢?龍玲說道,「福」字、「春」字、「年年有餘」,還有當年的生肖圖案,都是每年春節不變的主題。「很多人以為,『福』字都要倒著貼,但是在家門口的福字是要正著貼的,代表『福』要正正地來;而米缸、儲物柜上的要倒著貼,表示把好運、財富『倒』進來。」特別是家門口的「福」字,可千萬別倒著,這樣會把福氣「倒」在其他的地方。
貳
與時俱進 今年剪了好多小豬佩奇
春節,對於國人來說,是闔家團圓的歡樂日子,也是上班族們難得休閒的假期。但對龍玲來說,卻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分。龍玲的新年,會比普通人提前幾個月到來。
早在每年的十月份,龍玲就已為了春節而忙碌起來。參加民俗活動、設計春節剪紙的花樣、承接大小的新年訂單,工作行程排得滿滿。「前幾年,大家都說年味兒越來越淡,但是隨著最近傳統文化的弘揚,我倒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濃了。我們經常被邀請到一些活動的現場,給市民演示剪紙工藝,並做一些簡單的教學,臨近春節的時候,活動特別的多。」
剪紙雖是一項古老而傳統的民俗,但是也少不了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而新鮮流行的事物,也影響了剪紙的花樣。龍玲一邊說著,一邊掏出手機翻了翻活動時照的相片。「剛參加了一場活動,現場給小朋友剪了好多『小豬佩奇』,他們興奮得哇哇叫。」
龍玲介紹,現在剪紙更多的是在春節時當作禮品送給親朋好友,包括外國朋友,「現在,我們的春節文化早已走出了國門,而剪紙作為春節裡的特色民俗,也漸漸被更多人知曉其中的魅力。」
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火焰中的儀式 一場驚豔的「火龍燈舞」
成都以南,有一座千年小鎮。
這是一座古老而靜謐的古鎮,它東臨府河,北靠牧馬山,錦江一水繞鎮而東,每日的清晨都如同一幅山水畫般煙雨朦朧。這裡雖幽靜古樸,但也不乏熱鬧歡喜的場景,無數遊客慕名前來,鎮中常常遊人如織,車水馬龍。而一年中最「重頭戲」的活動,還得數春節時的「燒火龍」。
「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在1700多年的歷史沉澱中,「燒火龍」已經成為了黃龍溪古鎮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傳統民俗,其實它有著一個更為正式的名字,那就是——火龍燈舞。當夜幕降臨時,色彩亮麗的長龍被上身赤裸的舞龍者在手中舞動出不同的造型,煙花焰火在黑夜中劃出奪目的光亮,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農曆新年,似乎已經不遠。
壹
龍騰人歡 集龍燈舞火焰於一體
火龍燈舞,相傳起源於南宋時期的舞龍,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變化,才成了現在的模樣。黃龍溪是著名的「火龍之鄉」,早在2008年,黃龍溪的火龍燈舞,就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每到農曆新年之際,黃龍溪的「燒火龍」總能吸引四方來客,而這個時候,也是陳彬一年中最忙的時候。陳彬是黃龍溪當地火龍燈舞隊的隊長,見證了「燒火龍」在黃龍溪古鎮二十多年的歲月變遷,也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這項古老的文化。
「以前呢,『燒火龍』主要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活動,在除夕還有春節的晚上進行,意在辭舊迎新,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到了現在,火龍燈舞更多作為一種觀賞性的民俗活動,表演的時間也不只局限於除夕、春節之夜。但是對黃龍溪的居民而言,春節期間去看「燒火龍」,仍是少不了的新年活動。
上身赤裸,腰間只穿一條短褲,頭戴一頂草帽,這就是舞龍者全部的裝備了。一支標準的舞龍隊伍,由十人組成,一人舞動龍珠,其餘九人舞動龍身。龍珠位於龍頭前,帶領整條龍身變幻出不同的姿態造型。「燒火龍」的最高潮,得數當煙花點燃的那一刻,舞龍者在噴發的煙花中絲毫不慌張,反而越舞越興致高漲。霎時龍、燈、舞、火焰於一體,映出龍騰人歡的喜慶景象。
「以前,我們在街上與觀眾互動時,不光放煙花,還放火炮和魚雷。從上面往下看,能夠看到龍在舞動,但中間是火,地面也是火,從天上到地下都是火,又伴著炮聲不斷,有時候表演一場就要燒掉一千多支煙花。」陳彬描述當時轟動的場景,仿佛曆歷在目。「兩邊的街道從街面到鋪面,還有二樓陽臺,都只看到龍和人流。為了來看『燒火龍』,不少居民把衣服擠壞了、鞋跑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黃龍溪火龍燈舞所用火藥,也是大有文章。其是由秘密配方製成,特點是熱量低,火焰豔麗,耀人眼目,噴射有力,卻不傷及舞龍藝人的身體。「對於舞龍者來說,危險性是有一些的,但是現在無論是煙花製作工藝,還是表演環境都比較規範了。」
貳
製造年味 每年除夕夜從未歸家
陳彬與火龍燈舞結緣,是在21年前,當時他剛高中畢業,憑著過硬的身體素質,懵懵懂懂地入選了當地的舞龍隊伍。最開始的三個月時間,陳彬甚至都沒有看到龍長什麼樣,只是做著枯燥的體能訓練,一身的皮膚曬到黑得發亮。「小時候,跟著父親看了很多次『燒火龍』,可以說耳濡目染吧。初學時,我就舞龍珠,一直到了現在。」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陳彬的每一個春節,都是在忙碌中度過的,而這個忙碌的階段得持續半月到一月不等。「基本上從臘月二十多號開始,我們就是最忙的時候了,一直得忙到元宵節。我們還要準備好道具和服裝,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自己親手做的。隊員還要做恢復性訓練,有時會訓練到半夜十二點多。」陳彬說,相比於在家和親人團聚,他的春節可能在室外待的時間更長。「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我們隊員基本都沒回家,可能在休息室洗漱一下,就去下一個地方表演了。」
如今,過年對於人們的意義,早已不是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和一身漂亮的新衣。到底什麼是「年味兒」呢?也許對於陳彬和他的隊友,對於生活在黃龍溪鎮的人們而言,那絢麗的煙花,和舞動的長龍,就是「年味兒」最好的體現。
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