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喜舞火龍 傳承文化

2020-12-21 騰訊網

在剛剛過去的中秋節,你們有沒有參與到一些應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當中呢?中秋節除了吃月餅,賞月,猜燈謎,還有什麼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今天,直播君就跟大家科普一項已經延續了一百多年的中秋節傳統民俗活動——舞火龍

白雲區均禾街,每年中秋的晚上,團圓飯過後,家家戶戶的大人小孩都會跑出來湊熱鬧。因為用舞火龍來慶祝中秋慶祝豐收,對於他們來說,意義和過年有得一比。

點擊播放 GIF 1.1M

舞火龍其實有四個指定動作,分別是起龍,採水,遊龍引福和放龍歸海。中秋當天午飯前後,村民會用綠色植物來扎龍身,然後又會將火龍抬到祠堂稱之為起龍。隨後他們就舉著火龍到水邊舞動,讓龍尾到水裡擺三下,稱之為採水。

除了清湖村,在白雲區夏茅村江高鎮等地方,在中秋當晚也會一起舞火龍。有資料就說,要追溯這項民俗活動的源頭,至少去到元明清時期。一個說法是舞火龍是為了驅趕入侵國家的敵人,另一個說法舞火龍是為了驅趕蝗蟲,雖然兩個版本的傳說各有不同,但是都說明了舞火龍在白雲區有著很悠久歷史。

舞火龍從中秋當晚七點左右開始,一直會持續到十一二點。雖然舞龍的過程不過四五小時,但是背後的功夫一點也不少。火龍製作有龍身和龍頭兩個部分,龍身舞龍當天扎,而龍頭因為工藝複雜,每年中秋前一個月左右就要開工,村民會在各自的祠堂裡做龍頭。

以前的傳統龍頭,是用竹子和乾草來做龍頭,用榕樹須做龍鬚,而龍身就用野生蔓藤和榕樹葉紮成,主要是靠裝有煤油的竹筒和點燃的香來讓火龍舞起來更加生動。這樣的傳統龍,舞動的時候有安全隱患,煤油灑在身上衣服上難清洗,萬一不小心還會著火,只能靠自己舞的時候多留心眼。

現在龍頭要用鐵條焊成支架,用鋁片做皮膚和裝飾,至於其他材料怎麼用怎麼裝飾,就各村發揮創意。

扎火龍的記憶在不斷變化,從原生態的創作原料,發展到今天的LED燈,環保材料等,說到這些技術的個性,就一定要說到他,今年68歲的黃鑑豪,中秋前扎火龍這個工作,他已經做了二十多年年。2012年,他憑藉著在白雲首屆火龍文化節上,一條99米的火龍,打響了自己的名堂。

近幾年,鑑叔會受邀參與到一些宣傳舞火龍民俗文化的活動當中,這些活動的對象是普通市民又或者是當地的學生。鑑叔希望,自己可以為傳承傳統民俗文化盡一分力。今年中秋前夕鑑叔又去了哪裡教扎火龍呢?大家又學得怎麼樣呢?

這一天,鑑叔來到白雲區清湖小學,教小朋友怎麼扎火龍。

其實這天的非遺進校園活動,是白雲區方面為了宣傳舞火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精心準備的系列活動。恰逢中秋節,學校方面除了安排鑑叔教學生扎火龍,扎完火龍後,又讓學生體驗了一次舞火龍,捏火龍創作、還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做火龍燈籠,全部都是圍繞宣傳「火龍文化」的主題。大家都希望可以為宣傳火龍文化出力。

其實非遺進校園是今年第七屆白雲區火龍民俗文化節的系列活動的一部分,今年的主題是「喜舞火龍,祥聚白雲」,中秋前開始一連六天開展了多場精彩的活動。

據了解,白雲區方面,從2012年開始,將舞火龍這個一年一度的村民慶祝活動,升級為「火龍民俗文化節」,同時配套舉辦多場活動,讓更多的市民有機會接觸了解這項民俗傳統。據了解,2015年,白雲區的舞火龍成功列入廣州市非遺項目,到了今年,更加升級為省級非遺項目。

無論是舞火龍,還是其他的非遺項目,在以前想要傳承,都是靠傳承人自己的努力,還有其他一些知道了解的人,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承下去。但是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年輕人對舊事物的接受程度還需要提高;看回這幾年白雲區火龍民俗文化節,將這些有能力的個人集合起來,再加以系統的組織策劃宣傳,融入時下適應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加上新手段新技術的應用,讓一項簡單的民俗活動,成為大家了解傳統文化的載體和契機,會不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呢?

想觀看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每周一至周五晚上20點05分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的《城市話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秋假期到廣州白雲體驗火龍民俗文化節
    近日,由白雲區委宣傳部、白雲區文廣新局、均禾街聯合主辦,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區武術協會承辦,區公安分局、江高鎮、白雲湖街、三元裡街、永平街、金沙街等單位協辦的「喜舞火龍·祥聚白雲」 2018年第七屆廣州白雲火龍民俗文化節啟動儀式在白雲區永平街安華匯舉行。白雲區民風民俗底蘊深厚,人文氣息濃鬱,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 白雲舞火龍燃爆這個中秋夜!
    「喜舞火龍 祥聚白雲」第七屆廣州白雲火龍民俗文化節在今晚迎來節慶最高潮!今夜,均禾、白雲湖、江高等多地萬人空巷舞火龍,點燃了廣州市民這個中秋佳節的激情!白雲舞火龍燃爆中秋夜!比如,從集龍裡起的這條火龍一改往年龍角筆直的設計,有了一定的彎度,更加栩栩如生,龍口也比往年小,再加上用材更加輕巧,龍頭的重量減輕了很多,可以讓舞龍者更遊刃有餘地舞動火龍。在火龍炫舞之後,4條火龍走街串巷,舞龍巡遊,互拜祠堂祈福。在差不多2小時的火龍遊街中,4條火龍所到之處,村民們都跟著火龍隊伍走街串巷,歡呼吶喊,場面十分壯觀,熱鬧非凡。
  • 白雲的舞火龍傳承至今已逾千年,大戲明天上演!
    白雲人的中秋記憶少不了舞火龍,至今白雲區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於舞火龍的童謠和傳說,舞火龍的傳承歷史悠久漫長。今年,白雲區舞火龍作為一項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被列入廣東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與廣式硬木家具製作、廣式燒味製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是,舞火龍並沒有確立項目傳承人,依靠的是村落的集體傳承和白雲區有關部門的扶持。
  • 白雲舞火龍入選廣東省級非遺項目名錄,速來點讚~
    為擺脫剝削,中秋之夜,百姓以舞火龍為信號起義,驅走元兵。自此,每年中秋,均禾地區百姓都要舞火龍,以作紀念,代代傳承。數百年來舞火龍習俗在白雲這片大地上代代傳承並愈演愈烈為使舞火龍習俗得到重視和保護,更深入地弘揚傳播地方文化,2009年,白雲區著手深入挖掘,白雲舞火龍習俗開始踏上申請非遺之路。
  • 香港過中秋:看大坑舞火龍 體味百年不變的文化傳承
    在香港,中秋除了吃月餅、賞花燈,還有一項獨特習俗——大坑舞火龍。中秋節期間,銅鑼灣大坑的大街小巷,蜿蜒起伏的火龍在鑼鼓聲中歡騰起舞,熱鬧非凡,平日寧靜的街區變得火光閃爍。這項傳承了百餘年的風俗,不僅寄託了香港人對中秋團圓的美好祈願,也讓人感受著時尚都會和傳統文化的奇妙融合。
  • 白雲清湖村舞火龍基地有了小小傳承人
    日前,清湖小學掛牌「白雲區舞火龍傳承基地」的30名小學生組成一支舞火龍隊伍,這些小小傳承人在村民們的指導下學會了舞火龍。當天上午,在村民們的助陣下,清湖小學火龍隊從學校出發,前往火龍公園迎龍。火龍出籠後,火龍隊員在村民的指導下舞動火龍,巡遊回校。
  • 均禾街評選「最美火龍」,石馬20米長火龍獲特等獎!
    村民通過舞火龍慶祝中秋佳節,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寄託淳樸的願望。每年到這個時節,萬人空巷,鞭炮齊鳴,火龍狂舞,蔚為壯觀。,共吸引近10萬人參加歡慶,被眾多媒體爭相報導,並運用直播、VR等新技術,向全國觀眾展示了均禾地區火龍文化和均禾地區人民的奮鬥精神,為發揚和傳承民俗文化增添助力。
  • 高峰小學舉辦司前「舞火龍」非遺我傳承活動
    韶關市非遺項目——始興司前「舞火龍」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這不,高峰小學舉辦了司前「舞火龍」非遺我傳承活動讓學生們更好地傳承始興司前「舞火龍」傳統文化哇哦你想不想來學幾招走,帶你一起學呀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分別以「我來寫非遺」、「我來畫非遺」、「我來說非遺」、「舞火龍」等形式匯報了組內成果,並在廣場內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舞火龍」成果展演
  • 銅梁高樓鎮:建火龍文化展館 弘揚傳統非遺文化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7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趙武強 通訊員 歐建)一館濃縮百年火龍變遷史。昨(16)日,筆者了解到,重慶銅梁高樓小學建成了銅梁火龍文化展館。在這個館裡,陳列了銅梁火龍近100年來發生發展變遷的實物和文字圖片資料,堪稱銅梁火龍的「百科全書」。
  • 均禾街清湖小學出現一群舞火龍的小小傳承人
    原來,9月14日,清湖小學掛牌「白雲區舞火龍傳承基地」,該校30名小學生組成一支舞火龍隊伍,小小傳承人在村民的指導下學會了舞火龍。清湖小學六年級學生黃志鵬說,自己一直期盼著長大了去參加舞火龍,很開心能加入學校的火龍隊。隨著舞火龍的完畢,「白雲區舞火龍傳承基地」在清湖小學掛牌。
  • 這個假期,來均禾打卡火龍展 ~
    原創 白雲區融媒體中心 白雲融媒舞龍頭,無憂愁;摸龍鬚,步步高。今年受疫情影響舞火龍活動雖暫停但舞火龍民俗傳承不能少這個中秋國慶來均禾打卡火龍展吧!
  • 白雲區優秀民俗活動薪火相傳 新時代歷史文化傳承推陳出新
    「翰墨香四溢,遍地中國紅」,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正以越來越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越來越鮮活的時代形式被人們傳承和弘揚。近年來,廣州市白雲區結合當地區域文化特色,不斷繼承著各類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精髓,既注重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又講求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將優秀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辦,使百姓樂,努力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桃花雅集、鬧元宵、賽龍舟、舞火龍、唱山歌等等,都已經成為群眾參與度極高的民俗文化活動。
  •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七月三十裝路香舞火龍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七月三十裝路香舞火龍 2019-08-30 10:5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鶴山市雅瑤鎮陳山村結合「鐵夫文化」與「陳山香火龍」 建設文化...
    此外,該村還結合「鐵夫文化」與「陳山香火龍」,建設文化旅遊新農村,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美化環境打基礎近日,記者來到陳山村時,整潔的村容村貌讓人眼前一亮,鐵夫廣場正中央的李鐵夫銅像,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錚亮,一旁的涼亭下,村民正聚在一起閒談,孩子們圍著涼亭嬉戲玩耍。記者走進涼亭,加入村民的聊天中。
  • 舞火龍慶中秋
    後百姓們驅走元兵,便在每年以舞火龍作為紀念。    不過在白雲當地的村子裡,舞火龍驅害蟲是更廣為流傳的一種源起說法。清湖村委李葉細告訴南都記者,清朝鹹豐年間的秋日,禾苗抽穗揚花之際,蝗蟲猖獗,危害嚴重。為了驅趕害蟲,保護莊稼,村民們在中秋月朗之夜,舞起火龍。後發覺此舉奏效,收成有所保障,便將舞火龍的習俗代代相傳至今。    如今,中秋舞火龍已被列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 銅梁火龍震撼臺灣觀眾
    據悉,重慶銅梁火龍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重慶十大文化符號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龍」。銅梁火龍以鐵水打金花,輔以不同材質的導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等,在舞動過程中形成一片立體火陣,最長的火龍長達40多米,場面壯觀、驚險奇特。此次赴臺展演的銅梁火龍隊來自火龍的發源地——重慶市銅梁區高樓鎮。從隋唐時代開始,高樓鎮村民就開始玩火龍。經過1000多年的傳承,火龍已成為當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 申請9年 白雲區舞火龍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申請9年 白雲區舞火龍入選省級非遺名錄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李應華  2018-06-06   ■每年中秋節,白雲區多條村都會舉行舞火龍活動。
  • 三義雲火龍節周末登場 繪本、舞蹈傳承民俗節慶文化
    華夏經緯網10月16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今年臺灣三義雲火龍節將於周末登場,重現當地小區居民古法編制雲火龍及傳統跈龍遊莊頭節慶喜悅,今年特別結合「雲火龍客英繪本故事」及三義專業級舞團客演舞集,透過藝術與文學,傳承雲火龍節慶文化。
  • 廣元蒼溪非遺之永寧火龍——川北古老民間舞
    中國上下五千年,誕生了眾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受到了比較大的衝擊,保護「非遺」,勢在必行!蒼溪文旅體特推出「傳承千年文化,守護蒼溪非遺」系列第三期。今天向大家分享永寧火龍——川北古老民間舞。
  • 貼窗花 舞火龍 傳承千年的新春民俗
    「前幾年,大家都說年味兒越來越淡,但是隨著最近傳統文化的弘揚,我倒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濃了。我們經常被邀請到一些活動的現場,給市民演示剪紙工藝,並做一些簡單的教學,臨近春節的時候,活動特別的多。」  剪紙雖是一項古老而傳統的民俗,但是也少不了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而新鮮流行的事物,也影響了剪紙的花樣。龍玲一邊說著,一邊掏出手機翻了翻活動時照的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