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石健 北京報導
供應鏈金融又出大案。
這一次事件的主角是永煒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煒控股」)。
根據官網信息顯示,永煒控股是一家綜合性企業,年營收高達20億元。其主營業務有兩部分,一是為手機生產商提供供應鏈金融;二是參與「網際網路+政務」的相關業務。不過,隨著多起判決浮出水面,前述兩項業務均沾上了官司。
據裁判文書網顯示,永煒控股旗下子公司貴州杭乾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乾通信」)開展供應鏈金融,為上下遊企業提供貸款,貸款資金來源於銀行,永煒控股提供擔保。不過,所貸款資金並未用於供應鏈金融業務,而是通過涉嫌偽造合同、虛構與關聯公司之間的應收帳款作為質押,騙取多家銀行貸款,最終資金不知所蹤。就此,杭乾通信成被告,永煒控股和公司董事長應炳楊因承擔擔保連帶責任也成為被告。《中國經營報》記者初步統計,僅杭乾通信涉騙貸金額多達2.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永煒控股旗下的浙江杭乾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杭乾」)也卷進官司之中。根據裁判文書網披露的訴訟顯示,浙江杭乾曾參與多起政府採購大數據設備項目,向海康威視、大華等公司進行設備採購,不過,合同籤了,設備也拿到了,但是浙江杭乾並未將採購資金打款給海康威視等公司,因此被告上法庭。
記者還在調查中發現,不但公司資金成謎,實控人應炳楊也於2018年12月被刑拘。那麼,目前公司經營如何?《中國經營報》記者向永煒控股發送採訪函,對方表示,「目前公司業務正在作出調整,其他情況不方便透露。」
虛假供應鏈金融場景
從純手機零部件銷售代理商到提供供應鏈金融業務,應炳楊用了5年的時間。2009年,應炳楊成立杭乾通信。天眼查平臺顯示,目前杭乾通信的股東分別為永煒控股和應炳楊,分別持股51%和49%。隨著供應鏈金融興起,應炳楊於2014年成立了永煒控股,圍繞供應鏈金融業務成立了杭州永煒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煒數科」)等公司。永煒數科成立後經營範圍亦增加「供應鏈管理」業務。
但是,僅4年之後,永煒控股成立的真實目的開始浮出水面。
從2018年至2020年2月,裁判文書網先後公布了十幾起關於永煒控股借貸糾紛案件。其中,子公司杭乾通信作為第一被告的有8起,涉及貸款金額2.2億元。起訴緣由如出一轍,杭乾通信通過涉嫌偽造合同、虛構與關聯公司之間的應收帳款作為質押,騙取銀行貸款。同時,由於警方在審理期間向法院出具了《告知函》,並對杭乾通信作出立案偵查的決定。法院認為,對杭乾通信以涉嫌騙取貸款罪予以立案偵查,杭乾通信作為主債務人,其涉嫌騙取貸款的事實與本案金融借款事實為同一事實,一審法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裁定駁回銀行的起訴。已經涉嫌刑事犯罪,交由警方依法偵辦。
圍繞上述案件可從起訴內容中發現,杭乾通信在為企業融資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8起貸款中,均沒有真實的貿易場景;二是應收帳款不真實。銀行收取的應收帳款質押及回款承諾等法律文件加蓋印章為虛假印章,即所謂的「蘿蔔章」,從而騙取貸款。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供應鏈金融分為三種,分別是應收類、預付類和存貨類。該公司提供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為預付類產品,銀行給渠道商融資,預付採購款項給核心企業,此即為所謂的未來貨權融資或者先款後貨融資。由於不需要小貸、保理等金融牌照,所以導致監管存在一定的空白。
子公司杭乾通信虛假貿易場景,大股東永煒控股則扮演起了擔保的角色。根據裁定書顯示,杭乾通信為借款主體,永煒控股和董事長應炳楊則作為借款擔保方出現。
除為杭乾通信提供擔保外,應炳楊還為與杭乾通信業務相同的浙江永煒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永煒」)進行貸款受信擔保。該業務發生在杭州,貸款於2019年開始逾期,目前涉及銀行已經對浙江永煒提起訴訟。法院認為,「銀行與應炳楊之間所籤訂的《最高額不可撤銷擔保書》,應炳楊為永煒通信公司在《授信協議》項下所欠銀行的所有債務承擔連帶保證責任,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符合相關法律規定,本院予以確認,應炳楊應當在擔保範圍內對銀行未履行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值得注意的是,應炳楊此前還系浙江永煒的法定代表人,於2019年2月退出。
對於供應鏈金融產生的貸款騙局,復旦大學國際供應鏈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陳祥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供應鏈金融行業整體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因為國家重視,政策頻發助力行業規模擴大。但是,隨著供應鏈企業的不斷發展,資金需求日益增大,貸款業務十分常見,加之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我國供應鏈企業因資金鍊斷裂問題導致的詐騙貸款違法犯罪活動處於案件高發期。「供應鏈金融本質上也還是金融,而談及金融就必然涉及風險,雖然供應鏈金融有著嚴格的風控邏輯,不過,還是有不少以供應鏈金融為名進行非法的金融詐騙勾當。」
陳祥鋒認為,供應鏈金融騙貸主要因為兩點原因,一是在關聯企業之間形成虛假貿易關係,形成一系列交易合同和單證,然後據此騙取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資金。在這種欺詐行為方式下,從形式上看,的確存在著交易,也就是買賣和物流服務也存在著不同的參與方或服務者,交易的單證和要素也是完整的。但是實質上,所有的交易場景都是關聯方假造出來,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實質性的產業活動。「目前很多銀行對貿易背景真實性調查僅限於交易合同、增值稅專用發票,而沒有深入調查貿易背景的真實性,沒有對供貨來源、商品清單、儲存、運輸、驗收、銷售等進行一系列調查核實,相互驗證其交易背景的真實性。這也給一些企業虛假貿易場景提供了可乘之機。」
同時通過案件關聯方,陳祥鋒認為,「自保自融是針對貸方要求借款方擔保、質押監管等要求作為獲得資金前提的狀況下,虛構擔保人或監管人,套取資金的做法。通常自保自融是在從事供應鏈融資過程中親屬、朋友或者緊密關聯人為借款企業進行擔保,或者由同一人或關聯人實際控制的物流倉儲進行貨物質押監管,套取資金。」
資金流向待解
那麼,杭乾通信所騙取的貸款資金到底用在了哪裡?
警方偵辦結果尚未公布,而對於供應鏈金融業務和貸款流向問題,永煒控股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業務處於調整階段,其他的情況不便透露。」另外,記者多次撥打杭乾通信的電話,對方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除了騙取銀行貸款之外,永煒控股的另外一項業務「網際網路+政務」也存在問題。根據海康威視對永煒控股的起訴可以看到,2017年,海康公司與永煒控股分別籤訂了《台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購買視頻信息服務模式建設電子警察項目(三期)工程施工合同》及《補充協議》,約定永煒控股向海康公司採購電子警察項目(三期)的工程服務,工程總價款為3975767元,永煒控股應在項目終驗後30日內支付海康公司合同總價90%的工程價款,若逾期付款,應按逾期未付款項的3‰每日支付違約金。合同籤訂後,海康公司依約完成工程點位建設,於2018年2月1日通過驗收。至今,永煒控股未支付任何款項。
記者在梳理永煒控股金融布局過往發現,2014年除了布局供應鏈金融相關公司外,永煒控股還成立了杭州永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煒資管」)和貴州奢侈品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州奢品匯」),貴州奢品匯已經註銷。其中,永煒資管已於2018年12月被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列入失信公司名單,且裁判文書網2018年12月公布的一份判決顯示,永煒資管曾向趙某借款1000萬元,起訴緣由為,被告執行董事及實際控制人應某某已被刑事拘留,被告經營狀況嚴重惡化,無力償還逾期借款。天眼查平臺顯示,案中提到的應某某系應炳楊。對於應炳楊刑拘原因目前不得而知,記者向永煒控股發送採訪函,對方未作回復。
值得注意的是,在杭乾通信向銀行進行貸款期間,永煒控股及應炳楊進行了多次與金融相關的動作。2017年1月,永煒資管入股諸暨貴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諸暨貴銀」),持股12.5%。對於該領域的投資,應炳楊早在2015年的一場公開活動中表示,「永煒集團近年來在尋求新的方向,已經投資了創新醫療投融資服務平臺醫路演,參股了數隻醫療基金,做了孵化器投醫社。」但是,這番話過後,永煒控股並沒有實質的投資動作,直至兩年後入股諸暨貴銀。公開資料顯示,諸暨貴銀先後參與多個醫療項目融資。與此同時,永煒資管也於2017年4月成立了名為杭州煜林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的私募基金,目前該基金仍在運作之中。
此外,2017年年底,應炳楊以個人名義成立了杭州乾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乾銘資管」),註冊資本為500萬元,但是,該公司只存在了4個月便進行註銷。針對乾銘資管為什麼僅存在4個月等問題,記者向永煒控股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前,對方尚未回復。此外,應炳楊還在2015年成立了杭州五元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也處於註銷狀態。
記者注意到,應炳楊還持有金融公司股權或擔任職務。其中,應炳楊持有貴陽高新區浙商小額貸款有限公司10%的股份並擔任公司董事,在穎得(上海)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