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全新的打法,去形成局部優勢,進而切分星巴克的用戶蛋糕?本文作者將結合現狀,分享了三個招式。一起來圍觀~
新零售之戰打了一年多,巨頭們拼了命地跑馬圈地,有意思的是,共享單車和無人貨架快黃了,咖啡卻火了。
「瑞幸咖啡」以轟炸式的廣告投放,高調出現在寫字樓的廣告欄和朋友圈的LBS廣告中,低調的」連咖啡」則更多以拼團和福袋的形象出現在年輕人和白領們的微信群裡。
對星巴克來說,現在是一個頗具意味的時刻,創始人霍華德功成名就,正式宣布引退,得高意滿、表示意欲從政。他沒有想到,在太平洋的另一邊,中國的創業者向連鎖咖啡市場發起了突襲,武器是他從沒見過的「外賣+新零售+社交裂變」。
這是一場模式之戰,全新連鎖咖啡模式對主流傳統模式發起的衝鋒,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將是一次降維打擊。
過去幾年裡,咖啡早已不是新鮮事,中國市場已經走馬燈式地湧現太多咖啡品牌,但是無論太平洋、costa還是zoo,都沒有動搖星巴克的王者位置。在17年以前,由本土連鎖咖啡品牌發起正面強攻,在大家眼中都是一個堂吉訶德式的「不可能任務」。
但是在中國的咖啡創業者看來,這卻是千載難逢的契機,因為消費代際在更迭。
在大家的傳統印象中,中國並不是一個崇尚咖啡文化的地方,茶在漫長的歷史中佔據了主導。過去提起咖啡,大家不是為了提神醒腦,就是為了嘗鮮裝逼,去咖啡廳則是一件極富小資情調的事情。那時去星巴克,更看重的是象徵意義,沒人在意咖啡的品質,能裝逼的環境氛圍就是目的本身。
對品質的忽略另一個表現是,如果是單純的提神,他們寧可衝泡速溶咖啡。
但是現在,一切都變了。
伴隨著80後、90後的崛起,新一代年輕人的消費已經發生了劇變,生在網際網路的一代更是從出生起即在消費上和歐美日韓對標。此時,星巴克的咖啡廳們已經不再是逼格滿滿的「第三空間」,你隨便去shopmall裡找一家星巴克,裡面必定喧鬧嘈雜、很多人攜家帶口如茶話會。
咖啡已經成為新一代白領上班族的「充電」標配,他們開始重視咖啡的品牌、原料、產地、工藝和口感,速溶咖啡肯定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了,他們的口味越來越刁。
他們開始真正的愛咖啡。騰訊社交大數據的00後報告中「熱愛排行榜」一項,咖啡在零售類中的熱愛佔比高居榜首,達到了11.56,超過了可樂和巧克力。
另一份數據指出:歐洲的平均每人每年購買咖啡的數據是750杯,美國400杯,日本、韓國則是大約200杯;而在中國,這個數字是5~6杯。即使只算國內的一線城市,人均年咖啡消費數也只有20杯,我國咖啡市場仍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往後看五年,消費升級是一個大趨勢,伴隨著95後到00後成為消費主力,中國白領人群的咖啡消費,將從規模、頻率和質量上全面逼近日韓的水平,現磨連鎖咖啡將出現一個巨大的增量空間,畢竟東北亞是一個共通文化圈,娛樂消費發展的脈絡相近。
從老一代到新一代,從嘗鮮裝逼到白領標配,從重視儀式感到重視咖啡本身,從速溶為主到現磨品質的追求,這樣一股消費世代更迭的合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截止2017年年底,星巴克在中國擁有3124家門店,佔中國連鎖咖啡市場份額的51%。2017年第四季度財報,在全球同店銷售額增速僅為3%的情況下,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同店銷售增速卻高達8%。
增長紅利正在發酵。接下來這一波增長的紅利,不能又讓星巴克獨佔了!中國的創業者已經按耐不住,大戰在一線城市全面爆發。
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間點,中國的咖啡市場迎來了新物種爆發。
連咖啡沒有把主戰場有錢任性地砸在城市的各個廣告位上,他們的小程序在社交網絡刷屏。去年雙十一,這家公司推出「萬能咖啡」新玩法,一周賣出百萬杯咖啡,直追星巴克全國銷量。今年,新品上線的拼團小程序在3小時內吸引了近十萬人參團,第一天的pv近300萬,由於庫存清空,只能臨時下線了新品團。
與精細運營、社交滲透的連咖啡不同,瑞幸咖啡則是非常典型的「北派打法」,高舉高打,掀起了一場飽和轟炸,湯唯、張震代言的深藍色廣告出現在電影院、電梯、地鐵……甚至向星巴克發起了「反壟斷聲討」,這被外界理解為是一次碰瓷營銷。
新來者們不可能像太平洋、costa、zoo那樣,重複傳統連鎖咖啡門店的擴張之路。事實已經證明,在這樣一條賽道上,在這樣一種模式和打法中,星巴克是當之無愧的王者,諳熟所有的戰略戰術,又具備品牌和資源優勢。
馬雲有一句老話,太平洋裡的鯊魚,未必打得過長江裡的揚子鱷。這裡的關鍵是,你得給他換一個「賽道」,當年的淘寶,就是利用「免費入駐+支付寶」的全新打法,把ebay打得滿地找牙。
畢竟,擺在新的挑戰者面前的問題太明顯。
這三點都不是一般的難題。或者,換一個思路,不去挑戰這三者,另闢蹊徑,聚焦某個細分的領域,用全新的打法,去形成局部優勢,進而切分星巴克的用戶蛋糕?
這或許就是連咖啡們的思路,不談顛覆存量,而是切分咖啡增量市場的巨大蛋糕。這種切分背後的核心是賭一點,中國的咖啡比星巴克,更懂得中國網際網路一代年輕人。
切分蛋糕的第一招,是「社交」。
眼下,中國正迎來一場「飲品」革命。
從一點點到喜茶,從答案茶到inwe茶,迭代首先發生在「茶飲」,接著是咖啡。
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過去的幾十年裡品牌經營一直是漫長系統的過程,而現在新一代的網紅飲品往往一夜之間就火了,原因是社交網絡。小米模式的成功又證明了,這種迅速爆火的網紅產品一樣可以形成類似品牌忠誠的粉絲歸屬,原因是社群參與。
過去幾十年裡,硬廣投放一直是打品牌的不二法門,全方位立體式飽和轟炸、搶佔目光人群目光所及的每一寸區域,一直是品牌營銷的金科玉律。
那是一個看誰錢多資源多的時代,有錢你就任性,就可以搶佔眼球。
但是現在,年輕人變了,一個明顯的特徵是對廣告轟炸的厭倦和天然不信任,你做的他們不care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社交網絡,年輕人更願意在朋友圈分享交流消費所得。
喜茶的爆火,是因為微信上年輕人爭相曬朋友圈;答案茶的走紅,則更多是因為抖音上的話題傳染。
星巴克中國區3000家門店的咖啡銷量是每天100-120萬杯,而現在,連咖啡也達到了日均10萬杯,接近星巴克的十分之一[1],而此時他們的咖啡車間才100多家(今年將擴充到500家以上),是星巴克的三十分之一。這樣高效率的狂飆推進,原因就是社交網絡上的小程序裂變。
從社交裂變的角度說,連咖啡更像一家網際網路公司,這可能與創始人的背景有關,一個特點是微信小程序玩得非常6。
此外,連咖啡的小程序還有心願咖啡、咖啡庫等功能,他們成功利用了用戶的「送禮」、「拼團」、「養成」等行為,把咖啡消費自然融入到好友之間的社交互動中,咖啡就是紅包,咖啡就是拼團,咖啡就是用戶認養的小寶寶。從這個角度說,連咖啡就是拼多多版的星巴克、探探版的星巴克。
這是年輕人更喜歡的玩法,不是因為廣告的密集轟炸,而是因為參與互動性強的社交和「玩」。
對傳統的咖啡門店相比,「小程序擴張」是一種全新的打法,就像古代歐洲的重裝騎士第一次遭遇輕裝上陣遠程射擊的蒙古騎兵。傳統的星巴克們必須大量開設門店、搶佔核心地段,才能廣泛獲客。而現在,連咖啡們只需要設計出一個自帶病毒傳播屬性的小程序,送到社交網絡上即可。
與友商們大推app不同,連咖啡已經鐵了心綁在小程序上,特點是獲客成本極低。畢竟小程序是「點擊即獲客」、「使用即獲客」,這樣帶來的邊際成本可以壓的很低,比起補貼一杯咖啡換一個app下載實在划算太多。
當然,我們可以理解,推app的目的無非是想從下載留存的角度去做數據,以便進行進一步融資,而allin小程序則說明這家公司並不需要特別去做用戶量數據,只要專注於銷量和利潤就好了。
更適應年輕人的傳播習慣,更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形成巨大成本優勢,是新物種們的第一道利劍。
廣造門店、壕砸廣告、歷久彌新做品牌是傳統咖啡的玩法。
靠資本砸錢補貼、狂推app、媒體飽和轟炸是上半場網際網路公司的玩法,代表如拉手、滴滴、摩拜單車)。
專注小程序、社交裂變則是一次更徹底的新零售變革,代表了網際網路打法和零售業規律的深度聯姻。
新物種們突進的第二個打法是「彎道超車」,那麼這個彎道就是咖啡消費的需求變革。
前面已經說過,咖啡的消費正在從消費環境氛圍的裝逼消費,轉向重視咖啡品質的白領一族上班充電。這時候一個明顯的痛點是,上班的時候,你不可能去咖啡廳。
所以新物種主打「外賣」,這是傲慢保守的星巴克們一直沒有高度重視的領域,卻是新來者們allin的區域。
咖啡外賣的痛點是「口味保鮮」,是防止氧化變酸等,解決這一點關鍵有三:
連咖啡們在這一點上是足夠深諳,用心經營的,他們擁有十多項專利的特質紙盒和杯子,在保溫、防漏和保鮮能力上都明顯超過星巴克[2]。
同時,新來者們切分的檔位很取巧:價格比星巴克便宜不少,品質比便利店咖啡和速溶咖啡好很多,這樣在兩端都更切近白領上班族的需求,更適合成為長期消費的標配。
有趣的是,連咖啡還從咖啡向椰子水、雞尾酒等品類延伸,似乎要打造一個「精品飲料外送的入口」。畢竟到了晚上,喝咖啡太多無助於睡眠,而一杯莫吉託明顯更能討得歡心。
新來者們不可能從咖啡品質上挑戰星巴克,即便你真的可以作出比星巴克更好的咖啡,要想在消費者心中搶下「中國咖啡比星巴克更正宗好喝」,就如同讓大家相信「小米手機比蘋果手機品質更好」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就好像可樂市場一樣,百事可樂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正宗經典」上動搖可口可樂,但是他可以打年輕人和運動牌。
新來者可以搶佔的心智是「我們更懂中國年輕白領的日常生活,我們更貼心」。對於創業者來說,面對強敵更需要成熟克制,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不可能贏的地方斷舍離。
波特的市場競爭理論告訴我們,為了尋求更大的競爭優勢,擺在創業者們的面前有三條路:
挑戰者們把重點放在蓬勃發展的咖啡增量市場,聚焦咖啡消費需求的迭代,同時憑藉對中國白領和年輕人的理解,借力社交形成了明顯的差異化優勢。那麼接下來,他們的第三招就是「成本優勢」。
比如連咖啡的咖啡車間模式非常輕,單車成本非常低,很容易就能規模擴張覆蓋各個城市。但是同時,憑藉著消費數據的精細運營,他們每個車間都是贏利和賺錢的。連長們對財務模型的精細苛求已經到了極致,甚至為此暫時犧牲一些聲量。
這樣做的邏輯很簡單,拼咖啡門店怎麼可能拼得過星巴克,與其不計成本地砸錢打門店規模戰,不如採用更適合外賣的咖啡車間新模式。這就好像二戰中,蘇軍的t34確實比不上德軍的虎式坦克,但是綜合性能好,很容易大規模量產,結果在蘇德戰爭的後期逆轉局勢,形成了明顯優勢。
這樣做也完全符合網際網路的mvp理念,先在小區域內進行測試,不斷迭代打磨產品,讓利潤模型做到最優,那麼一旦決定規模擴張,不論擴張速度多快,最終一定是規模經濟,而不是規模不經濟。
因為網際網路上的前車之鑑已經太多。拉手網不計成本地鋪廣告、打心智,結果在上市前夜泡沫崩裂、剎那雪崩、故事再也說不下去。滴滴仗著資本的力量大玩價格補貼,如果不是資本運作大肆吞併,恐怕早就折戟沉沙,至今也不能算是一筆投資回報率高的好生意。而不計成本的共享單車、無人貨架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計成本燒錢擴張,最終死在再無資本接盤。
畢竟,咖啡戰是一場長期戰役,不需要爭於一時聲名,而要精耕細作、長期抗戰,那些歷史上怒砸廣告火一時的網紅咖啡店現在在哪裡呢?
以社交獲客打地理獲客,以內容社群歸屬打長期品牌,以allin外賣打堂食為主,以咖啡車間打門店擴張,這四點的集合,就是新來者成本優勢的底牌。沒有這樣的底牌,誰敢與星巴克這個市值788億美金的巨怪一起「謀皮[3]」,從不同角度瓜分巨大的咖啡增長紅利?
說了半天好話,筆者依然對這場咖啡市場的物種戰爭心存憂慮,畢竟面對星巴克這樣統治咖啡市場太長時間的巨獸,誰都會有陰影。
就好像所有網際網路創業者都會被問「如果bat抄你們怎麼辦」一樣,如果星巴克也把社交和外賣提升到戰略維度上,新來者們扛得住嗎?
這並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星巴克的app玩法已經很6,也第一時間加入了小程序社交立減金的陣容,近期有傳聞星巴克將大力發展外賣,更有意思的說法是,星巴克對區塊鏈很感興趣,很可能要發咖啡幣。
看起來,這並不是一家垂垂已老的公司,他很年輕萌動。
另一方面從心智上說,中國咖啡就如越南咖啡一樣,就算品質各方面更好,也幾乎無法扭轉心智,這就好像一個美國的餃子品牌說他的水餃更地道一樣。這就像前面說的可樂一樣,百事可樂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正宗經典」上動搖可口可樂,他只能打年輕人和運動牌。
當然,星巴克的傲慢也溢於言表,比如絲毫不理睬某些挑戰者的碰瓷行為,表示無意參與這種公關活動,他也確實有這樣的資格。
這是創業者常說的非常寶貴的「傻逼時間」,主流玩家看不懂且看不起你、覺得你是傻逼的戰略機遇期,你有充分的機會去打造產品、精細運營,在競爭對手的眼皮底下悄悄滲透,等到他反應過來已經不可能吃掉你了。
所以這個時候的核心是低調,是克制,是打磨商業模式財務模型的耐心,而千萬不要太作,戲精式的碰瓷,常常淪為自娛自樂,或是引來更大的傢伙、招致禍患。
畢竟,咖啡市場的增量蛋糕足夠大,無需一口吃下去,只要穩定地扒一塊蛋糕,已經足夠打造一個了不起的新零售品牌了。
作者:張向前、王若愚、張俊,來自商業辯論研究院,公眾號阿辯論(ID:bianlunlove)
本文由 @張向前、王若愚、張俊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