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嘉穎在演出中被康文署工作人員相中,受邀參加「社區文化大使計劃」。
(資料圖片)
舞團「不加鎖舞踴館」以現代舞展現對本土文化的思考。
(資料圖片)
胡塗戲班以戲劇傳遞人文關懷。
(資料圖片)
「讓文藝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或許你會覺得這句契合中產階級審美趣味的宣傳語,天然地帶有幾分傲嬌,只會是「富貴閒人」的選擇,而普羅大眾與文藝的距離依然遙遠。然而在香港,以社區等開放空間為平臺,面向廣大市民的文藝推廣,正越來越「接地氣」。
作為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在社區推廣表演藝術的重點項目,「社區文化大使計劃」自1999年問世以來,共有103個香港本地藝術工作者或藝術團體參與其中。今年3月起,他們又在小區、街頭、公園等公共空間,通過現場演出、展覽、工作坊等形式,帶動市民「強勢圍觀」並親身體驗。
讓生活與藝術無縫對接
生活與藝術的無縫對接,因「社區文化大使計劃」而觸手可及。在小區層面推廣文藝,不僅能提升普羅大眾的文化藝術水平,還為中小型藝術團體擁抱觀眾、充分發揮表演藝術方面的才華創造機遇。
據康文署觀眾拓展經理蔡玫娜介紹,本年度開放申請後,康文署共收到超過50份計劃申請書,其中既有為民眾所熟知的藝術團體,也包括嶄露頭角的演藝界新人,而最終選定的19項計劃,均有藝術價值高、理念創意新穎、具備可行性等特徵。
蔡玫娜說,「社區文化大使計劃」歡迎以往有小區表演經歷的團體優化進一步其表演內容,同時希望吸納有潛質的新人加入。「由於新晉藝術工作者未必已成立自己的藝團或加入某個劇團,所以我們嘗試支持這類創作者,鼓勵他們以組合形式踏上小區藝術平臺,累積表演經驗,獲取創作靈感,同時拓展觀眾。」
香港獨立舞蹈人藍嘉穎與跨媒體創作人黃漢梁便以「組合」的方式,共同加入了今年的「社區文化大使計劃」。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的藍嘉穎善於從生活細節取材,關注舞蹈、文本、視覺的跨界融合,如此便與跨媒體創作人黃漢梁一拍即合,兩人合作推出為小區巡演而作的舞劇。
以參與推廣小眾藝術
在藍嘉穎與黃漢梁共同創作的舞劇《飛飛旅遊爸》中,表演空間是一輛租來的流動車,飛飛懷抱爸爸的關愛,排除萬難,以舞蹈周遊列國,帶著全新的感悟向未來進發。計劃通過演出、工作坊及展覽等形式,邀請公眾與飛飛一同在「旅途」中體驗成長,並感受家庭的溫暖。
「不加鎖舞踴館」是「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的常客,今年已是第7次參與。「堅持參與這個項目是因為我們覺得在香港,現代舞始終是很小眾的藝術形式。希望通過參加文化大使,加強現代舞的推廣力度。」舞團藝術總監王榮祿說。
此前該現代舞團曾以弱勢群體、環保、英雄等主題創作,在小區層面積極推廣創意舞蹈。今年他們又將帶來怎樣的驚喜?王榮祿說,這次我們會由香港式微的傳統行業或正經歷重建逐漸消失的空間切入,挖掘舞蹈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王榮祿說,「正如我們很少去關注自己的身體,面對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小區重建帶給我們的啟發是清空自己才能重新注入新的活力。隨著新式健身房的出現,我們想要了解老拳館在當下社會依舊存在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該舞團520場表演外展活動中,除部分系列式的工作坊、培訓班及個別總結演出需酌量收費外,其餘活動均可免費入場。
令文藝溫暖易懂
在進行文藝推廣的過程中,如何收穫公眾理解與共鳴,並在此過程中傳遞人文關懷,「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的參與者們有著自己的思考。
實驗藝團「她說創作單位」的羅妙妍說,通常編舞和導演在個人創作中,都會有一些藝術上的表達需要去嘗試與實現,但這類實驗觀眾恐怕比較難快速融入其中。然而進入小區與觀眾互動卻非常重要。所以對藝術工作者而言,在小區中做演出最困難的就是要探索怎樣在不失美學原則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讓觀眾理解,同觀眾交流。畢竟藝術不應該孤芳自賞、曲高和寡,創作者需要好好拿捏。對此,藍嘉穎與黃漢梁選擇在舞蹈的基礎上,加入對白以增強敘事性,平衡舞蹈相對抽象的特質。
「不加鎖舞踴館」在此前與香港市區重建局的合作中,曾在舊式茶樓結合茶舞進行表演,以此展示香港本土文化。此次舞者們將通過入駐老拳館表演的形式,藉助其作品「極限重塑」的舞蹈力量,幫助港人重新體悟與土地的連結。
本年度「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特別推出兩項主題,除了舞劇《飛飛旅遊爸》所代表的「家庭」外,還致力於推動不同能力人士參與表演藝術。胡塗戲班的「人人有障礙,個個有才能」,便以集肢障、視障、聽障、精神病康復者及健全人士的「無障礙劇團」團員故事為基礎,通過戲劇藝術手法,將共融平等的信息帶入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