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鎮石井坑——不該被遺忘的古村落
倪德芳
石井坑位於涇縣茂林鎮東北方向6公裡處,居住著100多戶約500多人囗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石井坑。這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人傑地靈,山水相連。東部由黃山發脈的石山與東流山這兩座海拔800餘米的大山和深山大峽谷組成天然屏障,西部由香爐墩和獅形山這兩座小山峰「獅象把門」。
石井由此得名:在深山大峽谷中有一處由巖石構築而成的天然石井,所有峽谷中流淌的水源都要經過此井再往下流淌,這裡的居民喝石井水,因此便將此村稱為「石井坑」。
石井還有一個傳奇故事,據說當年有一傭人放鴨經過此處時,有幾隻鴨子丟失進入此井,事後卻在東流山南容高坦三灣發現了這幾隻丟失的鴨子,因此有了此井可經東流山腳與南容高坦相通之傳說。
更令人神奇的是,東部深山峽谷出口處名叫雞公嶺,傳說是雞公、雞母把門。山村中央有一條約1.5公裡的瀝青路面的鄉村公路和一條從深山大峽谷由東向西常年流淌的一條青水河。
石井坑的原始居民,有一柯二徐,三王四倪,近千年四大姓氏的變遷發展,這裡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和革命紅色遺蹟,有著常年生長的天然野生土特產及高山名茶,豐富的竹木森林資源。
別具一格的古老建築民宿圍山腳而建,獨特的建築有王氏的涇公祠和周王殿,有倪氏的祠山殿,曾經有祠山菩薩夜趕瘟神和各種神奇故事,倪氏前輩們每逢農曆二月初八日在祠山大帝生日這天,以倪氏為會首,有唐、鳳三大姓氏舉行氣勢磅礴的祠山神會,後曾有人向祠山大帝祭獻了一張虎皮。
倪氏三大宅園的登谷盈,據說當時建這大宅園的主人是位書香門第的大戶人家,聲稱驢子夜背金銀,信鴿飛信,並承建倪氏宗祠儼公祠。
土地革命時期,一九三四年五月,在這裡建立了涇縣南鄉最早的黨組織——石井坑黨支部。
涇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兼縣長洪林,原名鳳石山(1915—1995,溪裡鳳人,少將軍銜,曾任12軍副軍長等職,抗美援朝時率部參戰),當年在這裡創建了涇、旌、太紅軍遊擊隊,建立紅色根據地。當年跟隨參加革命的有很多地方有志青年,如:王樂、倪樹楨、王炎火等,還有曾經參加過淮海戰役和抗美援朝的徐繼福等老黨員,曾在幾大戰役中榮獲過很多軍功章和紀念章。
尤其為革命遊擊隊做出重大貢獻的鳳志旺老前輩,多次被國民黨用刑,經受了各種考驗,仍然一如既往的為革命做貢獻,後在黨的英明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直至革命勝利。
這些石井革命英雄是我們石井人的驕傲,更是革命的財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通過發揚和學習這種高尚的革命精神,鞭策後人,謀劃未來。
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在這裡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當時葉挺軍長和項英副軍長率領九千餘新四軍,行軍到茂林地區時,遭遇國民黨第三戰區顧祝同和上官雲相七個師八萬兵力的突然襲擊,皖南事變在此爆發。
當時新四軍前線軍事指揮所就設在石井大園善屋裡,葉挺軍長就住在西廂房,在這場抗擊戰鬥中,利用東流山和石山兩座大山為主戰場。
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我軍官兵發揚我軍的鐵軍精神,經過七墾夜的英勇抗擊,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部兩千餘人分散突圍外,其餘七千戰士陣亡,少數被俘(後關押在國民黨江西上饒集中營)。葉挺軍長在大坑王府被俘,項英副軍長和總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後,在南容濂坑蜜蜂洞被警衛暗殺遇害,其中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和《漁光曲》的作曲者任光都在這裡光榮犧牲。
解放後,涇縣人民政府在這裡立下了「皖南事變激戰地」紀念碑,二O一五年三月被省政府納入安徽省紅色旅遊項目總體規劃。
憑著天然的生態資源和紅色遺蹟資源優勢,石井坑應該如何發展?我認為,首先應向政府申請建立原生態自然保護區,將所有的森林資源通過科學的管理保護起來,村民可根據政策,每年享受資源保護補貼。
堅持以生態旅遊和紅色旅遊這兩大新型特色產業為發展方向,即將註冊的「安徽石井坑生態旅遊有限公司」應以石井水庫為輻射,以農家樂吃喝、娛樂、住宿為生態旅遊模式,並大量推進地方農產品銷售,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石井的發展充滿著機遇和挑戰,我們每個村民有義務有職責,應積極主動地支持和配合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政策,提高和改善美化地方環境,為招商引資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氛圍。堅信通過地方政府的引導和投資商的整體規劃,石井將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