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任磊磊)
題記:
今年是脫貧致富攻堅年,奔小康人人有責。疫情使得經濟遭受了衝擊,商品積壓、農貨滯銷問題一度非常嚴峻。電商在這個時期,展現出了巨大的影響力,幫助商家、農民順利擺脫困境、回籠資金……
11個月賺了千萬,拼多多電商們迎來紅利期
賣蘋果11個月,賺了千萬;22天衝上拼多多水果店鋪top1;9個月時間賣出250萬斤太婆梨,平了父親20多年的最高銷售記錄……疫情是檢驗的商家的試金石,有人一蹶不振,有人找到了突破口。而拼多多上的這幾位新晉冒出的頭部商家,卻從另一個切面給出了很好的樣本效應,而且也反映出兩代新舊農人轉型和思想碰撞的現實。
三個95後「果二代」千萬財富速成路
很巧合,我們這次選擇煙臺蘋果的三個樣本案例都是「果二代」,有自我打拼的,也有幫家裡配合轉型的,關鍵是年齡都小,兩個95年,一個98年。他們在電商發展2.0時代,抓住拼多多這樣新興平臺的紅利期,瞅準時機,快速成長。造富的速度就像坐火箭一樣快。
於凱,1995年的果二代,父親是蓬萊的果業大亨,自己也有留學背景。他跟合伙人用了22天,就把店鋪做成拼多多上的蘋果銷售冠軍。店鋪日銷超過4萬單,相當於每天賣出30萬斤蘋果。拼多多搜索「水果」,排在前幾位的就有他的「煙臺芳業果蔬」。
8月31日,於凱店鋪每天銷售的蘋果達到35萬斤,他給多多果園每天供貨5萬斤。每天需要十幾輛大貨車,才能把當天的訂單發完。僅僅在一個車間裡打包的工人就超過200名。要3家包材廠同時供貨,才能滿足每天的包裝需求。
按一單5斤20元客單價計算,可以用日進鬥金來形容。
劉爽,也是1995年的姑娘,她跟男朋友一起開了拼多多店鋪,男朋友宋振乾是果二代,家裡的生意主要是向線下商超等供貨。小宋也積累了豐富的供應鏈和物流資源。劉爽做過電商運營的工作,熟悉電商運營規則。最開始,男朋友的家人並不同意他做電商,於是兩人撇開了家裡的支持,獨立出來打拼,沒想到雙劍合璧,竟然創造了令人驚豔的成績。
劉爽和男友宋振乾用了11個月的時間,用10萬塊的本錢,在拼多多上賣蘋果,賺了1000萬。
1998年的於本誠今年才22歲,剛剛走出校園。於本誠在濰坊山東經貿職業學院念了電商專業,去年6月才剛剛畢業。之後,他去一家電商公司上班,打算攢攢經驗值。
誰知,去年8月10日,俄羅斯聯邦動植物監督局暫停了中國梨果類和核果類作物的進口,原因是在果子裡檢測出了害蟲。此時,於本誠的家的冷庫裡堆了150萬斤新上市的太婆梨。
家裡水果生意突生變故,作為家中獨子的於本誠不得不辭職回家幫忙賣貨。
於本誠也選擇了通過電商渠道幫家裡的水果打開銷路。在綜合考差了了多個平臺後,於本誠選擇了拼多多,「鎮上的一些農民在拼多多上賣水果,這兩年發了財。在拼多多上銷售沒有扣點,提現只有千分之六的支付手續費,而且推廣簡單。」
2019年8月底,於本誠開了第一家店鋪。他一邊開著店,一邊在多多大學的視頻學習區裡惡補電商運營知識。一步步從日銷0單、3單、5單到日銷300單。接著報了秒殺活動,第一次秒600件,於本誠很擔心太婆梨太小眾,賣不完,結果不到兩小時,就銷售一空。於本誠也開始掌握了推廣技巧,每天能賣到1000單。
從去年8月開店到今年4月,於本誠賣出了250萬斤太婆梨,一舉平了父親多年的最高銷售記錄。
根據拼多多統計,90後在山東商家佔比高達70%,儼然拼多多已經成為新農人深挖電商紅利的平臺之一。
復購率35%,品質是店鋪的生命線
讓於凱引以為豪的事,他的店鋪復購率非常高,根據數據統計,他店鋪的復購率在35%左右,「我們店鋪的很多用戶都是回頭客,曾經有一個南方的客戶,幾乎每周都要買蘋果,他的最高購買次數是35次,平均下來,正好一周一單。」
於凱歸結核心因素是產品品質過硬。「如果消費者僅僅是因為價格便宜而購買,如果體驗不好,差評高,那不會有持續的訂單和新增客戶。」
而於凱之所以能把產品品質把控好,關鍵因素是,家裡多年的出口生意使然,「出口的產品都必須品質過關,農殘檢測、水果品相、口感等都要符合標準才可以。」把這些符合出口標準的農果,放在國內銷售,其口碑可想而知。比一般的粗放式管理、小農作坊式的個體戶,品質要好不少。
劉爽也感同身受。在蘋果市場上,陝西蘋果是煙臺蘋果最大的對手。在拼多多上,陝西蘋果的價格是19.9元10斤,而煙臺蘋果是二十七八塊錢5斤,這也是因為產品足夠好吃、品相也足夠好。
於本誠最大的滿足來自於消費者的認可。太婆梨食用,需要催熟之後才會軟糯香甜,但消費者快遞收到的是尚未熟透的太婆梨,一開始的時候,後臺因此出現大量客訴,很多消費者語言犀利,認為是產品有問題。
於本誠感覺每天都在給用戶解釋,自家產品品質很好,這是太婆梨但特點而已。後來,他在包裝盒上貼身食用指南,在店鋪的商品詳情頁做食用提示,在直播間做知識普及,之後客訴才逐漸減少。
有一天,一位定居廣東的山東老鄉給他打電話,感謝於本誠幫她回憶起「兒時的味道」。於本誠突然「感覺做了件特別正確的事情」。
從靠出口到轉內需,新舊果農交替轉型
三個90後的致富能手共同的特點就是:抓住了疫情期間,出口不順,快速轉內需消化庫存。這其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新舊農人的轉型,舊農人依靠傳統的靠出口、線下銷售的模式,新農人善於利用新興電商紅利,抓住消費機遇,再結合強大的供應鏈、物流資源,從而快速打開市場。
而在這個過程中,新舊思想的碰撞就格外明顯。劉爽就表示,男友家裡就特別不支持兒子做電商,以至於最開始只從家裡拿了10萬元的啟動資金。要不是做出了點成績,有可能男友家人還是不能接受。
成功路上也不容易。劉爽最忙的時候,一個人不僅要打包蘋果,還要一邊回復客戶問題,「拼多多上有規定,夜間11點之前,客戶的回覆時間不能超過5分鐘。當時就我跟男朋友兩個人,我不但要分揀包裝、還要騰出時間回復網友提問,一般是忙活幾分鐘,再集中回復,真是忙壞了。我現在想來,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挺過來的。」
於本誠最開始回到家裡幫忙的時候,父親於基東也不認為做電商能有多大作為。只是沒想到遇到疫情影響,反而一下子放大了電商的作用和內需的可怕購買力。
「我現在拼多多電商的銷售額已經超過了出口的份額,所以現在主要精力就是放在電商銷售上。」於基東最後也不得不承認電商對發掘內需市場的重要性。
「我今年在自家包的三千平米地上,準備建一座三千平米的廠房,把我在外面的幾個廠房集中起來,作為電商分揀、包裝和直播基地。」於基東說,這個工廠的投資大概在360萬左右。他預計,這個工廠建成後,能滿足一萬單的訂單量,而目前三個臨時包裝的廠區僅能滿足5000單的訂單量。
新興的電商平臺,正在引導著新一代的農人轉型。這種轉型是正向的,而且是不得不做的事情。電商2.0時代,讓他們必須要適應新的消費形式的改變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新的農人,他們更知道優勢互補的重要性,也更能掌握信息和大數據對銷售的重要性。
劉爽表示,去年6月份,進入了蘋果銷售的淡季,她就和男友暫時放下了手裡的生意,跑去杭州的電商公司上班,打算學習人家的電商經驗。誰知,劉爽在平時就刷拼多多,看看各個產品的流量數據,意外發現那時銷售蘋果的很少,而且價格很高。
於是,就問男友是否能找到蘋果的貨源,男友說可以。於是兩人剛剛乾了倆月就辭職回了煙臺,又開了一家店鋪,進了30萬的貨,收購價是6塊錢一斤,總共是5萬斤貨,還加了一點銷售技巧,比如同樣是5斤,別人賣40元,她按毛重5斤,賣35.9元。
沒想到幾塊錢的差額,賣的特別好,「我們找準了市場定位人群,精準營銷,數據就特別漂亮,那時候一天能賺一萬塊錢。」
疫情來了。宋振乾家裡的生意一下子停了下來。宋振乾的父親開始打電話給她們,希望能把家裡的蘋果也賣一賣。家裡此時開始認可宋振乾和劉爽的「胡鬧」。
據悉,2020年一季度,拼多多涉農店鋪增加27萬,接近2019年全年新增店鋪數,其中60%註冊地址為農村地區。受到疫情等因素推動,煙臺地區做蘋果、梨等特色農產品的外貿轉內銷店鋪同比增長超過180%,山東全省的增長率達到160%。2月份以來,截止到8月31日,煙臺地區農產品外貿轉內銷的10萬+店鋪增加了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