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風的小草
引
「在戰爭中我觀察了好久,並沒有看到所謂神聖,光榮的事物。所謂犧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場。只不過這裡屠宰好的肉不是裝進罐頭,而是就地掩埋。」——海明威《永別了武器》摘錄
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進行了14年,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並最終與世界反法西斯正義力量一起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逐日寇出國門,挽民族免滅絕,奠立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根基。
同時,中國人民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空前慘重的代價,中華民族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抗日戰爭期間共進行了22次大會戰,重要戰鬥1117次,小戰鬥38931次。在如此頻繁而殘酷的戰亂中,損失之巨可想而知。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生命財產的損失,則更為慘重。但是究竟損失有多大,至今尚缺乏全面、完整、準確而統一的數字。
戰爭沒有贏家,它的號角一旦吹響,就意味著硝煙、殺戮、犧牲,生靈塗炭。戰爭中最受傷害的永遠是百姓。時至今日,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但是當年日本帶給中國的苦難永遠都無法抹滅。日本軍國主義製造的這場戰爭災難,使亞洲各國(包括日本)人民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日寇發動侵華戰爭期間,很多日本人戰死在了中國戰場上,這些戰死的日本兵遺體大多會被送回日本境內,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永遠留在了中國,這些流落中國的日本人中,有一個典型人物,叫做藏重康美。
騰衝之戰,慘烈無比
藏重康美1893年出生於日本山口縣,21歲軍校畢業開始了漫長的軍人生涯。七七事變後,藏重康美所在部隊多次參加侵華戰鬥,藏重康美因戰功一路晉升,1941年晉升為步兵大佐。1943年升官成為第五十六師團步兵第一四八聯隊隊長,被派往騰衝城駐守。
1942年,292名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就佔領了雲南騰衝。在騰衝被日軍佔領之後,當時國民政府為了打通滇緬公路,時任遠徵軍司令的衛立煌命20軍團強行渡過怒江,力圖佔領騰衝。中國正規軍預備二師進入騰衝境內,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1944年5月11日,國軍在美國盟軍的炮火支援下對騰衝發起了多次強攻,國軍兵力佔優勢,攻城部隊人數多達5萬人,日軍守城部隊只有3000千人,但是日軍依仗騰衝堅固的防禦工事,拼死頑抗。本以為手到擒來的騰衝城沒拿下反倒犧牲了不少遠徵軍軍士,但是都沒辦法拿下騰衝城。
雖然藏重康美知道騰衝失守只是時間問題,他卻並未打算撤退,他命令剩下的所有士兵留下來死守騰衝城。攻城的契機在8月2日,空軍在騰衝城東南城牆底下炸開了一個10餘米的口子,遠徵軍當機立斷向這個缺口突破,為了更好地突破騰衝城,遠徵軍派工兵把缺口炸開到50多米。
為了儘快肅清騰衝城內的日軍,遠徵軍派出4個師約4萬人在8月14日攻入城內與日寇展開巷戰決戰。日軍視死如歸,國軍志在必得,雙方氣勢勢均力敵,殊死搏鬥在所難免,騰出城內到處瀰漫著血腥味,雙方士兵屍體堆滿了街道,國軍每前進一步都會付出血的代價。9月14日我方收復騰衝,
此戰經歷大大小小40多次戰爭,殲滅敵人少將指揮官藏重康美及百餘名軍官,全殲守城日軍三千餘人,加上後續增援的日軍,前後共殲滅敵人少將指揮官藏重康美及100餘名軍官,6000餘名士兵,我方共有9168名軍官兵失去生命。
修建烈士陵園紀念,同時建「倭冢」
為紀念捐軀的中國英烈,1944年在愛國人士,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先生的建議下,在騰衝古城郊外一座圓形小山修建了國殤墓園,此處國殤墓園佔地達5.3公頃,由烈士冢、烈士塔、忠烈祀及墓地園林組成,安葬了3168抗日戰士。
國殤墓園於1944年開始動工,在1945年7月7日竣工落成。英雄烈士有了安息之處,但是暴屍荒野的6000餘名日軍的屍體如何處理呢?
一方面害怕大量屍體堆積會引起瘟疫爆發,另一方面出於革命人道主義考慮,我方都必須妥善處理好日方陣亡將士的屍體。
另外,據當地老人回憶,日軍侵佔騰衝期間,他們殺人的手段殘忍,計有刺刀戳死、排槍射死、開水煮死、掘坑活埋、活活剮死、甩杆甩死,甚至喝人血、吃人心,炒人肝,真是觸目驚心,滅絕人性;他們欺辱婦女,上至七十老婦,下至未成年幼童……
日軍的累累暴行讓中國軍民都十分仇恨他們,埋葬他們肯定不能像國軍烈士一樣,國軍上將李根源將軍想了一個辦法,在國殤墓園旁邊建一座日軍塚,埋葬日軍的屍體時,憤怒的人們將他們扳成反綁呈跪姿、面朝滿山的中國軍人墓豎埋,李根源將軍為其取名為「倭塚」,並且還相仿古人,在這座倭冢前建立了4座跪地向烈士陵園懺悔的雕像,為首的就是藏重康美,見證著日本侵略軍最終失敗的可恥下場。
日軍知道此事後,不斷向中國提出抗議,要求拆除倭冢,我們表示可以拆除,但是日方必須滿足我們提出的三個條件:
1.日本必須先拆掉供奉戰犯的靖國神社;
2.日本必須承認侵略中國的事實,正視日本曾經犯下的錯誤,並且對這些錯誤進行公開道歉;
3.以官方的名義鄭重向騰衝這座烈士陵園中安葬的9000多名烈士道歉。
這三個條件是日方無法滿足的,日方還想以對中國進行經濟補助為條件進行交換,我們對此堅決拒絕。近些年,日本國內一些學者和機構還在不斷提出抗議,要求我們拆除「倭塚」,認為這是對死者的不尊敬和對日本的侮辱。
目前,「倭塚」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1996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結語
不忘戰爭是為了再次避免戰爭,緬懷英雄是為了珍惜和平,勿忘國恥是為了激勵吾輩不斷自強。仇恨可以忘記,但歷史要永遠銘記!堅定信念,讓過去的恥辱成為進取發展的動力,這也是古語「知恥而後勇」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