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曠世大典終於找到了一冊正本!

2020-12-24 貓在歷史裡

近日,江西九江喜歡收藏文物的翟晶晶女士,收藏了一冊《永樂大典》。

據翟晶晶女士介紹,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喜歡收藏,包括郵票、瓷器、紫砂、古書等,還收購了不少明清時期的錢幣。成年後,她曾經在新加坡從事勞務,發現市場上有許多回流瓷器,只要一發工資,立即就收購幾件瓷器。回國後,她一直在九江火車站前廣場的古玩市場從事古玩生意。前不久,她通過朋友的介紹,在瑞昌市樂園鄉一名70多歲的農婦手中收購這本《永樂大典》。

這一冊《永樂大典》的牛皮封面有「天下至上聖品,古物欽定入庫」字樣,邊上用線封裝,四方還蓋有「御書房鑑藏寶」等字樣的印章形墨多枚。這冊《永樂大典》由木質製成,成摺疊式,共有十折,封面上還有「一萬一千一百三十六冊」字樣——這很奇怪,因為一直以來都是認為永樂大典是11095冊的!

《永樂大典》是什麼?

這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書,是一部被稱英國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其成書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可以說,整個中華5000年只要能留到永樂時期的內容,它都包括了。這是我華夏文明的目錄。

一共2196人(累計達3000多人)編纂。

但是,很可惜,不知道是不是書成泣鬼神,這本書在成書之後一直多災多難。

永樂六年(1408年)成書,而後在1449年,《永樂大典》的來源書籍被大火燒毀,1557年,正本差點被燒毀。還好副本在,1562年開始根據副本重錄了一部,1567年完成。109人僅僅重錄就就耗時5年!

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22937卷),11095冊, 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搜集了當時能看到的所有圖書資料,將相關內容的一句、段或者整篇、整部書摘引抄錄。永樂皇帝在此表現出了寬大的胸懷,即便是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說法,也都一併摘抄。

偷盜、搶掠、焚燒,到光緒年間已經只有5000來冊了。而到現在只留下了400冊,連原來的零頭都算不上,但是就這還是前人們花費嘔心瀝血保下來的。

相關焦點

  • 《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不明 副本400餘年只剩下4%
    南京市委宣傳部官方微信@南京發布稱,《永樂大典》引用的歷代書籍就有七八千種。隨後抄成的正本多至22877卷,分裝成11095冊,其中僅書前的「凡例」和全書「目錄」就多達60卷,據統計總字數約為3.7億。「試想那麼多字,由一個又一個專門的抄寫員一字一字地工工整整抄寫出來,規制格式又不允許出現絲毫差錯,這是多麼浩大的工程啊!」
  • 正本消失副本流散 《永樂大典》600年風雨飄搖今何在
    《永樂大典》600餘年滄桑的歷史,也正是中華典籍文化聚散流變、悲歡離合的縮影。  12冊原件亮相,每一冊都有故事  這幾天,「曠世宏編 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在北京亮相,迅速吸引了大批觀眾的目光。
  • 從11095冊到僅剩64冊,清朝翰林院是怎麼把《永樂大典》弄丟的?
    此後,參與編書的文人儒士達到3000多人,當時聞名天下的學問大家幾乎盡數參與進來,終於在永樂六年冬天編成《永樂大典》並「出版」,前後耗時超過五年。 最初在討論出版方式時,朱棣原本的打算是刊刻印刷,印上十萬、八萬本給天下人拜讀。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流失之痛 正本之謎
    【解說】近日,「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在北京亮相。珍貴善本古籍、名家手稿和輿圖等,勾勒出這部大典風雨飄搖的命運。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說,該展覽是2018年典籍博物館的主題大展,12冊原件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
  • 國圖《永樂大典》展覽將落幕 背後故事多:正本早已不知所蹤
    《永樂大典》有一萬一千多冊,體量巨大而難以雕版印刷,因此《大典》所有內容全部為人手抄,其書中欄格也全部是手繪而成。《永樂大典》的採用了冊頁式包背裝的裝幀形式。每冊30到80葉(書的正反兩面稱為一「葉」)不等,多為二卷本,少數有一卷或三卷本。書開本高50釐米,寬約30釐米,框高35.5釐米,寬23.5釐米。開本宏大,大小相當於一般書籍的兩倍。
  • 如果《永樂大典》找到,意味著什麼?能帶來2筆巨大的財富
    不過,隨著戰亂的平息,也有部分遺失的《大典》重現天日,據最新統計,海內外已知存世的《永樂大典》總計418冊、800餘卷及部分零頁,分散於世界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先後入藏《永樂大典》224冊,但這連《永樂大典》全書的10%都不到,剩下的90%以上至今不知所終。
  • 《永樂大典》的地位如何?如果《永樂大典》被找到,意味著什麼?
    《永樂大典》如果被找到,那麼中國的文化史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它的歷史地位絕對不亞於任何一次帝王級的考古。《永樂大典》編修於明成祖朱棣時期,修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算是現代時期要進行大型的百科全書的編撰也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 高樹偉|讀巴黎新見兩冊《永樂大典》記
    近幾天,在路上用手機斷續讀相關新聞、審視零散照片,與友人討論,自信對這兩冊《大典》及所涉問題已約略有了些把握。同時,也注意到媒體報導對這兩冊《大典》的認識仍有不少偏差。現就我手邊收集到的材料,從幾個角度談談這兩冊《大典》的價值及與此相關的幾個問題。
  • 中國買家6427萬元拍下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法國拍行上拍的《永樂大典》相關資料《永樂大典》編撰於明朝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由解縉、姚廣孝等擔任總纂修,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的曠世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與凡例60卷,分裝11095冊,共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 《永樂大典》滄桑600年
    「第一冊,是影印本,大家心裡有一點涼;第二冊,從古籍真偽的鑑定來看是真的,書還保存著明代的包背舊裝,可幾位先生都不敢相信。」程有慶讀過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張忱石《永樂大典史話》,書中收錄有《永樂大典》目錄和已知現存的冊目,「只要查那個表,就能知道這一冊的內容對不對得上。我當即打電話給我父親,請他幫我查,確認了這一冊不在現存冊目中」。
  • 近6500萬成交,兩冊《永樂大典》回家,1200多倍溢價震驚市場
    這兩冊中國古籍經歷了600多年流離,在流失海外多年後國寶終於「回家」了。《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明成祖朱棣先後命解縉、姚廣孝等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成書於明永樂六年,累計參與編纂者超過三千人,全書約3.7億字,共11095冊,是書手用明代官用楷書「臺閣體」一筆一畫抄錄完成的,《大英百科全書》將其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 《永樂大典》六百年
    《永樂大典》正本有可能藏於皇史?夾牆內。 三是郭沫若等先生大典毀於明亡之際的看法,認為明末,正本付之一炬。更具體一點,正本是被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焚毀了。起義軍在佔領北京42天後被迫撤離,撤走時,曾放火焚燒宮樓。 四是毀於清朝乾清宮大火一說。據《鮚?亭集外編》記載:雍正間,《永樂大典》副本由皇史?
  • 滄桑六百年——《永樂大典》的離散與回歸
    開始,孫洪基以為孫洪林是吹牛,沒想到去他家一看還真是《永樂大典》嘉靖副本。孫洪林說,當年他的姑奶奶覺得家中的這本書開本大、適合夾鞋樣子,於是出嫁時候就帶到了婆家。  老太太雖然不識字,但是因襲祖上「敬惜字紙」的傳統,沒有損壞有字的部分,這冊《永樂大典》的內容得以完整保存。這本《永樂大典》是「門」字韻,記錄了古往今來與門有關的造型、典故和故事。
  • 論《永樂大典》的「散」與「聚」
    永樂五年11月定稿進呈,朱棣十分滿意,賜名《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次年冬楷書清抄全部完成,為《永樂大典》正本,藏南京文淵閣。永樂十九年,北京皇宮落成,明都北遷,《永樂大典》隨遷入京,貯於文樓。對於這部宏幅巨製,永樂、萬曆兩朝均有刊印之議,終因「工費浩繁」而未果。嘉靖三十六年四月,宮內失火,由於搶救及時《永樂大典》倖免於焚。
  • 《永樂大典》名聲在外,實際遭遇卻慘不忍睹,八國聯軍用它做馬槽
    中國圖書集大成著,無非《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三部。很多人知道它們名聲在外,都是當時的君王召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費數十年的時間修成的,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這些圖書的命運又是怎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其中的《永樂大典》。
  • 明代第一百科 臺灣圖書館《永樂大典》數位化
    正本亡佚 僅存800卷抄本臺灣除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62冊《永樂大典》,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2冊,臺灣圖書館則典藏8冊。臺灣圖書館所藏的8冊《永樂大典》,數量雖不多,但其中編號「13991」《永樂大典》的卻是全球研究古典戲曲研究者口耳傳頌不絕的「秘碼珍笈」,舉世聞名。
  • 歷經600年 《永樂大典》正本至今不知所終
    他不禁感嘆永樂本的精緻,只得要求按原樣重抄。參與修書的人數在兩三千人左右。編修者的飲食起居基本由朝廷包辦,在南京文淵閣附近居住,由光祿寺負責朝暮飲食。書成之後,各級編修人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賞賜。永樂五年(1407年),《永樂大典》宣告修成,成書除目錄60卷外,全書共有22877卷,或一兩卷,或三卷為一冊,裝訂為11095冊。
  • 「價值連城」的《永樂大典》是一部怎樣的書
    「價值連城」的《永樂大典》是一部怎樣的書?《永樂大典》成書於600多年前。全書凡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11095冊,存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決定編纂一部大型類書。他希望這部書能匯集百家經典,囊括天下所有書籍之精華,成古今文獻之大成。一直到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這項浩大的工程才算完成。
  • 中國考古十大未解之謎,一物代表湖北博物館登上了國家寶藏(下)
    如 果真是這樣,將來發覺秦陵地宮,和氏璧必將重見天日,我們還有機會一睹寶物風採。8 、《洛神賦》到底為誰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採見長,除七步詩之外, 首推《洛神賦》有名。在《洛神賦》中,曹植所寫洛水女神到底是誰?成為歷史難以破解之謎!一種推測是甄后,曹丕之妃。
  • 《永樂大典》入藏國家圖書館儀式暨開幕式舉行
    9月30日下午,《永樂大典》入藏國家圖書館儀式暨《永樂大典》特展開幕式在國家圖書館舉行。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熹年參加了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