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片王子劍談金馬:華語片小年 有點開倒車的意思

2020-12-16 網易娛樂

網易娛樂專稿11月24日報導  (文/派翠克 圖/蔡世偉)王子劍和他的黑鰭文化去年推出了《路邊野餐》。作為製片人,他今年又帶著3部影片到金馬影展的創投會上。談到《路邊野餐》,王子劍自己也說,放映效果超乎想像:「我們在這個片子開始一步一步發酵的過程中,也有在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原來都是影迷,也是願意看這種類型的電影,但是從來不知道好像這種類型的電影也能在大眾語境裡面以這種方式來傳播,我們在想到底是我們做對了什麼,或者說有什麼做錯了嗎?」

而在今年,在做了七八個新的項目之後,他開始尋找作者型電影的新出路:「比如說我們在尋求找一種新方法,首先直接進入到商業的語境裡頭肯定不合適,第一個我們不會做,第二個做到那個層面上很難,需要各方面的東西都配套,能達到更高質量的解決。而且那種表達方式對我們來說也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我們其實如果說完整講一個故事,沒有那麼大的興趣,還是最終你拋去故事、技巧,所有的包裝,他最後剩下導演的價值觀。」

而對於今年金馬獎,大量具有文藝氣質的大陸電影入圍,王子劍說:「其實說實話今年是華語電影的小年,沒有大的東西出來,這種大不是製作規模的大,今年感覺有點在開倒車的感覺,或者在一個空檔期,大家在憋一個什麼東西,中間出來了幾個,包括在今年整個世界影展上沒有什麼大的東西出來,《清水》還算得了一個比較大的獎,其他也沒有得首獎。金馬它還是在華語地區來去選擇,它只能是,商業片你也看到,市場泡沫在減少,都賣不到去年,隨隨便便賣個七八億、十幾億太正常了,今年沒幾個,因為沒有質量。」

網易娛樂:介紹一下自己,您和黑鰭文化。

王子劍:我就是一個製片人,同時也在管理公司的一部分行政的事務,主要還是內容這一塊,我們公司主要在做的就是,原來我們的劃分方法叫自己做的是藝術電影和獨立紀錄片,我們會做製片、製作、電影節和發行這一部分。現在因為做了大概手裡面有七八個新的項目,都是很難再用藝術電影的方式來去界定它,或者叫做作者型電影更合適,不見得每一部都是傳統定義裡邊藝術電影的樣子,我們也是在觀察到不管是作者還是市場,對於題材、對於內容的接受上更有細化的需求。我們其實在創作層面上,還是在以作者的表達,和我們自己想要傳達的某種價值觀為主導,但是還是會兼顧到一些終端觀眾層面的事。

網易娛樂:去年《路邊野餐》算是達到預期了嗎?在內地的放映效果?

王子劍:對,其實超出想像,我們在這個片子開始一步一步發酵的過程中,也有在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原來都是影迷,也是願意看這種類型的電影,但是從來不知道好像這種類型的電影也能在大眾語境裡面以這種方式來傳播,我們在想到底是我們做對了什麼,或者說有什麼做錯了嗎?這個東西一旦產生了一旦的聲量之後,有些東西就和電影本體的東西無關,大家更多的也是對於的導演個人會有一些興趣,有一些非常勵志和成功學的東西,我們也不確定到底對於電影來說是不是有點消費這個片子,總之,它一定是好的面佔大多數,但是我們可能更需要冷靜的去想一下這個事。

網易娛樂:今年算是第一年來金馬創投?

王子劍:對,我們算是第一年來金馬創投,去年是畢贛還有另外一個項目在金馬創投。

網易娛樂:現在圈裡邊會談論金馬對於內地的項目更感興趣了嗎?

王子劍:其實能看到今年金馬選的這七個大陸項目,我們這三個都是新聞事件改編的,都帶一點點犯罪類的,其他的比如說有兩個女導演的,一個多樣態的視角,關注到國內的女性導演,在做哪類的東西,也有更藝術化純藝術的表達,總之它還是會在某個區域選幾種,比如說選了這幾個類型感稍微強一點的作者電影,其實也是某種趨勢。

比如說我們在尋求找一種新方法,首先直接進入到商業的語境裡頭肯定不合適,第一個我們不會做,第二個做到那個層面上很難,需要各方面的東西都配套,能達到更高質量的解決。而且那種表達方式對我們來說也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我們其實如果說完整講一個故事,沒有那麼大的興趣,還是最終你拋去故事、技巧,所有的包裝,他最後剩下導演的價值觀。

其實金馬在選擇這些大陸項目的時候,其實也是在看你最後導演想要傳達的是什麼,包括導師會一直問你幾個問題,其實聽起來都是常規問題,他們會是很認真的提這幾個問題,比如說你為什麼想拍這個故事,源起是什麼,你的電影未來會找到一個參照會是什麼樣的,哪一個。第三,你在推進中具體遇到了哪個製作的問題,類似於這種,每個人都要同樣去回答這些問題,能看到內容上在發生變化,國內新的作者也在發生變化。

網易娛樂:他們現在對於內地的興趣濃厚嗎?

王子劍:當然,你看創投會來的這八九十家資方,基本都是大陸的,我們也有其他項目在臺灣本土要去拍的,跟他們再去討論融資層面上的事,他們也都覺得  臺灣拿不到錢,除了輔導金,剩下只有魏德聖這種能拿到企業的贊助,或者是個人的一些幫助,其他的項目都很難。所以,不管是從市場層面,他們要尋求下一步發展,資金來源因為在那兒還是說內容方面,因為大陸在發生非常大的變化,不管是經濟層面還是文化層面,其實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去合作,兩岸關係也沒有像之前那樣。

網易娛樂:感覺臺灣的這些人對大陸的項目熱情高嗎?

王子劍:其實臺灣這邊我也一直在想,包括電影節他們自己的創投會都要找差異化,金馬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東西,它有金馬影展會放很多片子,也有國外的,它有金馬創投會,是一個跟市場連接很近的,還有金馬獎,是和資方,也是和市場更近的一個東西,還有金馬學院,是培養新的導演,自己嫡系的一個東西。所以,它要找差異化。

你看他會通過幾個維度去看大陸的項目,包括臺灣它自己其實本土的創作,我覺得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但是它整個市場體量太小,一切的東西在一個基數變大之後,都會變得不一樣,比如說我只有30萬的電影從業者的時候,可能一切都會非常規律,如果不這麼規律,你就直接不用幹了,大家一傳十、十傳百都知道了,但是如果你有三百萬的人是從事這個行業,就會非常難以管理,他們在保持自己的,堅持自己東西的時候,也會看大陸是怎麼來做的。

我覺得他們的方法現在找到了一種平衡,比如說我們知道我們要做大的,肯定要找大陸,包括香港也是,香港電影的工業衰落之後,徐克他們來到大陸,王晶他們重新創造了票房奇蹟,香港本土的評論界或者工業體系的人是非常失望的,覺得香港電影已經死掉了,那個東西有沒了。但是你又不得不說它換了一種方法讓香港電影活了下來,對於臺灣來說也一樣,他們對於大陸的態度既有學習又有競爭,找差異,找一個不同的點。

網易娛樂:你覺得金馬看中《路邊野餐》看中它哪一點了?是它特別像《再見南國》這種很臺灣系。

王子劍:比如今天那個《八月》,它其實也是非常像臺灣早期的電影,它一定會有這個情節,覺得熟悉,又熟悉又陌生,你看到一種臺灣電影的新電影的表達方式,通過一個更現代的方法去講出來,他會覺得這是一個新的東西。

但是這個其實也不光是臺灣,我覺得包括在大陸,它的聲量也是一樣,大家覺得很喜歡它,看到的點我覺得都是,其實我們都看電影也知道這個東西不是沒見過,它不是一個新的援引,更多的可能是期待有這麼一個東西,它突然出現了,我們想盡一切辦法想要讓大家知道它,幫著它,可能還是這種感覺。金馬喜歡它,當然氣質上有很臺灣的東西在,但是你看像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你要說它是華人世界一種情感的東西也對,也有很多臺灣人或者歐洲人非常喜歡《爸媽不在家》,它還是有歐洲電影的那種,關注到個體的現實主義的東西。首先東方文化的東西很重要,再有就是有一些記憶的東西。

網易娛樂:今年大家都在討論,特別多的大陸片子入圍了,可能今年的整個大陸片看起來非常的強勢,你覺得跟整個大陸的藝術片或者是偏文藝類的電影,它在慢慢進步的原因。

王子劍:其實說實話今年是華語電影的小年,沒有大的東西出來,這種大不是製作規模的大,今年感覺有點在開倒車的感覺,或者在一個空檔期,大家在憋一個什麼東西,中間出來了幾個,包括在今年整個世界影展上沒有什麼大的東西出來,《清水》還算得了一個比較大的獎,其他也沒有得首獎。金馬它還是在華語地區來去選擇,它只能是,商業片你也看到,市場泡沫在減少,都賣不到去年,隨隨便便賣個七八億、十幾億太正常了,今年沒幾個,因為沒有質量。金馬他要選擇質量評價標準是一致的,只能在藝術片裡面,藝術片裡面起碼內容質量是非常高的,不管它在題材上新不新,或者說有沒有那麼好,起碼在質量上絕對比商業片更討巧,我們看到有很多強勢的大陸片在今年,我也知道有很多好的沒有進來。

網易娛樂:作者電影,或者純藝術片,作為公司來講,在大陸的生存怎麼樣?是趕上了好時代了嗎?王子劍:一定是遇到了一個變革的時代,但是機會轉瞬即逝,而且我們的方法又不希望過於激進,一次性把期待都消耗光,比如說我們之前總覺得突然冒起來哪個藝術片,炒的很火,一看大家一頓罵,覺得提前透支市場的信任,對於這種類型,把我們都搞的沒飯吃,我們辛辛苦苦做了,他覺得藝術片都這麼爛,我也不想看。

我們不想這麼激進的去做,還是說一步一步有一個全局的策略去做,尤其我們現在是個製片公司,更像歐洲的製片公司,如果你說執行製片也對,我們負責所有的項目開發、融資、操盤,我們去和所有的資方來對接,做一個翻譯器,把導演的話翻譯給資方,把資方的話告訴導演,我們在中間來去協調,去幫這個項目做判斷、做規劃,一步一步往前走,我們就會覺得佔了一定的主導,包括我們在選擇資方上,我的心態是,我們要選擇資方,而不是說誰給錢我們就做,不是所有的錢都對片子好,不是大預算就對片子好,我們預算金馬的幾個導師都覺得低,但是經過精算之後覺得是最合理的價格,首先我們在沒有一個市場調研基數的情況下,我無法預判我能回收多少,我只能按照我的經驗或者我們一步一步去增加這個東西,而對於創作者來說第一步,你給他那麼多錢對他不見得是個好事,我給他找來那麼多有名的團隊,你沒有控制力,片子一樣會很差。所以,我們的想法是陪著導演一直走下去,會幫他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且我們做的非常細緻,幫他去算這些。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李琳鎧_NK4697

相關焦點

  • 他們要選出今年最好的華語電影
    謝珮雯,製片作品《當,一個人》是金馬55最佳動畫短片得主。 製片張築悌,她好像有點,害羞不願意露臉。
  • 輿論踏金馬:兩岸拔河下的華語電影
    金馬獎則是順利在11月21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頒獎,但金馬面對的挑戰也不只是疫情。今年是中國大陸官方宣布暫停陸方人員和陸片來臺參展的第二年,從入圍名單來看,僅有紀錄片《爺爺和父親》、動畫短片《白露》來自中國,但兩部作品最終都鎩羽而歸。臺灣電影摘下了18座獎項,在部分網友「臺灣電影」復甦的歡呼聲中,無奈被貼上各色政治標籤。
  • 少了賀歲帝豬哥亮顯得有點冷清,臺灣片角頭有點像古惑仔
    臺灣片《角頭2》打鬥場面很有氣勢,有點像古惑仔類似。少了「賀歲帝」豬哥亮,今年的春節檔賀歲片顯得略為冷清,臺灣片僅有《角頭2》及從電視劇延續的《花甲大人轉男孩》2部;外加中國片《西遊記之女兒國》,華語片選擇不多,看來漫威聯盟的《黑豹》加上《格雷的五十道陰影:自由》將會分食大量票房。去年國片在金馬獎上大放異彩,最佳劇情片《血觀音》甚至衝至近9千萬元臺幣的佳績。
  • 坎城片單來了,選的華語片竟然是這兩部
    其中有909部是新人導演的處女作長片,有532部來自女性導演。而最終選擇出的56部坎城2020電影中,其中有15部來自新人導演,有16部是女性導演作品。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今年的坎城2020到底有哪些片子吧,順便說下,這裡有華語片哦。
  • 光影,乍洩——第54屆金馬影展側記
    布宜諾斯艾利斯彼時陰沉的天空和雲彩,在藝術家的手中,被施予北極光般的靈韻,而代表著華語電影年度收官之戰的第54屆金馬獎也在這片魔法般的天空下徐徐拉開帷幕。創辦於1962年的金馬獎是華語影壇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項,曾獎勵了包括李翰祥、侯孝賢、楊德昌、王家衛、吳宇森、徐克在內的華語電影大師級人物。對於辛苦一年的華語電影工作者來說,這是一次盛大的成果檢閱。
  • 今年坎城片單來了,選的華語片竟然是這兩部!
    其中有909部是新人導演的處女作長片,有532部來自女性導演。而最終選擇出的56部坎城2020電影中,其中有15部來自新人導演,有16部是女性導演作品。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今年的坎城2020到底有哪些片子吧,順便說下,這裡有華語片哦。
  • 2020年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片單,多部華語片入圍
    此次,鄭陸心源《她房間裡的雲》作為唯一入圍老虎獎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梁鳴導演《日光之下》入圍「光明未來」競賽單元,另有《氣球》《南方車站的聚會》《繼園臺七號》《春江水暖》《回南天》等多部優秀華語作品入圍競賽和展映單元。
  • 跌落神壇的金馬過得怎麼樣?沒了贊助商,影展期刊58漲價80一套!
    金馬獎自1962年創辦於中國臺北,起初僅是為促進華語製作與肯定優秀影人所舉辦的獎勵性賽事。「金馬」二字取自於金門、馬祖的頭一字組合而成;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皆以「金字」為招牌的時代潮流。至1990年,第廿七屆金馬獎由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其下設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 2011年「金馬電影經典音樂會」在新竹開幕
    柯宇綸、徐詣帆、林源傑雖然是同獎項競爭角逐者,但不見彼此火藥味反而互相激勵,甚至柯宇綸還爆料說徐詣帆四個月前就把手機鈴聲設為「金馬奔騰」音樂,果然一舉雙料入圍;徐詣帆則謙虛地表示不管新演員獎最後是同片誰得,他們三位都會一起上去領獎;而最年輕的林源傑則是非常緊張,但也表示能入圍就很開心,先預祝金馬盛會順利成功。
  • 這個2018最好和2019最值期待華語片榜單,臺灣電影成績單亮眼
    豆瓣今天(12月21日)發布了2018年度電影榜單這一年在大陸影院裡幾乎是完全「神隱」狀態的臺灣電影,以及金馬系電影,卻在2018豆瓣年度電影榜單裡,極為耀眼年度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和最受關注的院線電影,都來自豆瓣評分高達9.0的《我不是藥神》《我不是藥神
  • 20餘部華語片入圍第24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今年中國又有諸多新片入圍釜山,而在其主競賽「新浪潮」單元中,華語片也幾乎從未缺席,第24屆釜山電影節將於10月3日-12日舉行。第24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官方海報以下華語片入圍了本屆的釜山電影節新浪潮(New Currents)單元3部入圍《通往春天的列車》A Road To Spring導演: 李驥編劇: 李驥
  • 奧斯卡無緣柏林也難進 華語片這個冬天有點冷
    環球在線消息:金球獎揭曉後,奧斯卡於昨天公布了最佳外語片獎的9部初選入圍影片,雖然張偉平此前曾表示「票房、奧斯卡都想要」,但《黃金甲》還是遺憾出局,這意味著該片無緣進入最終的提名,此外,代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參賽的《夜宴》和《深海》也都無一勝出。 繼金球獎盡失「中國味道」後,奧斯卡也徹底把華語片拋棄。
  •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 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時間一樣嗎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  所謂「小年北小年南」是指南方有一個小年,北方也有一個小年,南方和北方的小年夜不在同一天,北方是農曆臘月二十三,而南方則是農曆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  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
  • 今年尺度最大的華語電影,一女侍《三夫》提名金馬
    不少網友都對曾美慧孜最後沒拿金馬影后感到失望,去網上找找為她鳴不平的帖子能有一打。  所以啊年輕人,你以為我在開車,我明明在跟你講藝術(認真臉)。  《三夫》絕對是今年尺度最大的華語電影,尺度有多大呢?
  • 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小年分南北
    小年北小年南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南北的小年時間不一樣,南方小年比北方的小年晚一天,因此常會有南方不是小年的時候,北方的朋友給你發小年祝福吧!下面一起來看看小年北小年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小年分南北?小年北小年南什麼意思所謂「小年北小年南」是指南方有一個小年,北方也有一個小年,南方和北方的小年夜不在同一天,北方是農曆臘月二十三,而南方則是農曆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
  • 電影江湖五十載,金馬浮沉浪淘沙(1)
    金馬獎過去半個世紀,從局限於臺灣地區的獎項擴散至整個華語地區,已成為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之一,也是華人電影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和大陸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不同,金馬獎更具開放性。40屆之前,參賽影片只要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的影片」即可(這之後刪去「主要」兩字,只要片中有華語都可參加),且沒規定是否曾公映。
  • 金馬影展的這個月,臺灣院線有什麼可看?【11月臺片前瞻】
    11月4日,今年的金馬影展,拉開帷幕開幕電影是金馬獎最佳導演得主鍾孟宏的最新力作《一路順風》,據本所的可靠消息,11月4日晚,鍾孟宏將和本片監製葉如芬一起,率許冠文、吳中天、庹宗華、梁赫群、陳以文、林美秀、陳玉勳、黃健瑋等演員,出席在臺北的金馬影展開幕首映許冠文是香港喜劇巨匠許冠文和納豆的老少配鍾孟宏為梁赫群說戲鍾孟宏與監製過很多知名電影的葉如芬在名單中看到陳玉勳
  • 【節後餘聲】寶島之風·臺北金馬影展(上)
    時至今日,金馬獎全名已變更為「臺北金馬影展」,不僅是臺灣年度最重要的電影文化盛事,主要活動亦擴及四大主軸:金馬獎,已成為華語暨華人電影創作的最高榮譽;金馬國際影展,則是國人接觸各國傑出電影的最佳平臺;金馬創投會議,竭力提供影視創作者與投資發行方合作機會;金馬電影學院
  • 小年是什麼意思 小年是哪一天 小年的習俗
    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漢族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鄒文懷拍《忍者龜》將華語片推向國際,獲封「香港電影教父」稱號
    他對電影投資眼光獨到,還是合拍片的第一人,包括1990年投資拍攝《忍者龜》,起用香港武行演忍者龜,在好萊塢大賣美金2.2億元,也讓華語電影水準讓全世界都看見,因此贏得「香港電影教父」的封號,是華語片走向國際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