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國際影展或改採線上舉辦。金馬獎則是順利在11月21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頒獎,但金馬面對的挑戰也不只是疫情。今年是中國大陸官方宣布暫停陸方人員和陸片來臺參展的第二年,從入圍名單來看,僅有紀錄片《爺爺和父親》、動畫短片《白露》來自中國,但兩部作品最終都鎩羽而歸。臺灣電影摘下了18座獎項,在部分網友「臺灣電影」復甦的歡呼聲中,無奈被貼上各色政治標籤。
金馬獎在疫情期間能齊聚各地影人,執委會主席李安表示非常感動,圖為金馬獎57屆得獎者合影。
金馬獎遭標籤化
細究金馬獎沿革,從最早的獎勵臺語電影再到扶植「國語片」,金馬曾是臺灣本土的獎項,而後隨著兩岸關係解凍,開放大陸電影來臺。1997年開始定位為華語電影競賽獎項,逐步放寬語言、人員限制等規定,報名件數也開始從近百部逐步增加,在2018年創紀錄突破600部,被視為是亞洲電影圈的重要獎項。
金馬獎也透過金馬學院、金馬創投等,媒合兩岸三地資源;頒獎典禮更被視為是兩岸三地影人齊聚的盛會,也見證了兩岸三地影業的消長。而後,隨著中港合拍片、兩岸合拍片的增多,要如何「辨識」一部片的血統成為難題,串起兩岸三地影人進行文化交流打破地理、政治和政策的限制,成為兩岸三地影人一度的「共識」。
第57屆金馬獎陳淑芳和莫子儀獲封影帝和影后。
但隨著中國電影工業崛起,兩岸政治對峙加劇,金馬獎也因此難以擺脫輿論喧囂。2016年,中國大陸電影囊括12項大獎,臺灣和香港電影則分獲5座金馬獎,開始有「金馬獎變金雞獎」的聲浪,金馬執委會強調尊重評審的決定,但也顯現兩岸關係緊張下,身為華語電影標誌性獎項的金馬,也就難以避開政治標籤的尷尬。
獨立電影 平臺難覓
兩岸在官方交流開放前,民間的文化娛樂已經先開啟了合作。而在近年,隨著兩岸政治關係對峙,文化交流平臺日益減少,交流活動動輒被一方貼上「臺獨」,或被另一方貼上「統戰」的標籤。
過去金馬獎曾是中國許多獨立、新銳電影發光的平臺,而婁燁、賈樟柯等導演的作品也都在金馬獎獲得肯定,畢贛在金馬獎得到最佳新導演獎項,在臺灣收穫一批粉絲。金馬影展更能讓入圍電影得以擺脫配額的限制,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
未來金馬獎的「缺少」陸片會否成為新常態,少了陸片的金馬又會有怎麼樣的「新常態」?又或者,在今年兩部大陸作品順利入圍後,會不會有更多大陸的獨立、小眾電影再度來臺「闖關」,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