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踏金馬:兩岸拔河下的華語電影

2020-12-19 慢傳快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國際影展或改採線上舉辦。金馬獎則是順利在11月21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頒獎,但金馬面對的挑戰也不只是疫情。今年是中國大陸官方宣布暫停陸方人員和陸片來臺參展的第二年,從入圍名單來看,僅有紀錄片《爺爺和父親》、動畫短片《白露》來自中國,但兩部作品最終都鎩羽而歸。臺灣電影摘下了18座獎項,在部分網友「臺灣電影」復甦的歡呼聲中,無奈被貼上各色政治標籤。

金馬獎在疫情期間能齊聚各地影人,執委會主席李安表示非常感動,圖為金馬獎57屆得獎者合影。

金馬獎遭標籤化

細究金馬獎沿革,從最早的獎勵臺語電影再到扶植「國語片」,金馬曾是臺灣本土的獎項,而後隨著兩岸關係解凍,開放大陸電影來臺。1997年開始定位為華語電影競賽獎項,逐步放寬語言、人員限制等規定,報名件數也開始從近百部逐步增加,在2018年創紀錄突破600部,被視為是亞洲電影圈的重要獎項。

金馬獎也透過金馬學院、金馬創投等,媒合兩岸三地資源;頒獎典禮更被視為是兩岸三地影人齊聚的盛會,也見證了兩岸三地影業的消長。而後,隨著中港合拍片、兩岸合拍片的增多,要如何「辨識」一部片的血統成為難題,串起兩岸三地影人進行文化交流打破地理、政治和政策的限制,成為兩岸三地影人一度的「共識」。

第57屆金馬獎陳淑芳和莫子儀獲封影帝和影后。

但隨著中國電影工業崛起,兩岸政治對峙加劇,金馬獎也因此難以擺脫輿論喧囂。2016年,中國大陸電影囊括12項大獎,臺灣和香港電影則分獲5座金馬獎,開始有「金馬獎變金雞獎」的聲浪,金馬執委會強調尊重評審的決定,但也顯現兩岸關係緊張下,身為華語電影標誌性獎項的金馬,也就難以避開政治標籤的尷尬。

獨立電影 平臺難覓

兩岸在官方交流開放前,民間的文化娛樂已經先開啟了合作。而在近年,隨著兩岸政治關係對峙,文化交流平臺日益減少,交流活動動輒被一方貼上「臺獨」,或被另一方貼上「統戰」的標籤。

過去金馬獎曾是中國許多獨立、新銳電影發光的平臺,而婁燁、賈樟柯等導演的作品也都在金馬獎獲得肯定,畢贛在金馬獎得到最佳新導演獎項,在臺灣收穫一批粉絲。金馬影展更能讓入圍電影得以擺脫配額的限制,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

未來金馬獎的「缺少」陸片會否成為新常態,少了陸片的金馬又會有怎麼樣的「新常態」?又或者,在今年兩部大陸作品順利入圍後,會不會有更多大陸的獨立、小眾電影再度來臺「闖關」,值得觀察。

相關焦點

  • 電影江湖五十載,金馬浮沉浪淘沙(1)
    這種開放性,讓大陸、臺灣、香港甚至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出產華語片、電影人都有機會獲得肯定。  上世紀90年代,金馬獎變成完全由民間舉辦後,包容性和前瞻性也更具顯露出來。大製作、大明星可以捧杯,小成本文藝片、不知名演員也能獲獎。很多如今知名的電影人第一個獎項肯定就來自金馬。  翻看過去50年的金馬獎,就像是閱讀一本濃縮的華語電影史。
  • "金馬"奔騰在基隆 大陸電影大量入圍主要獎項
    祖國大陸「金雞」剛啼鳴,臺灣「金馬」又奔騰而來。大陸電影以及演員今年大量入圍金馬獎的主要獎項。從1962年的第一屆金馬獎到如今的第42屆,金馬獎成了華語電影最令人關注的電影獎項之一  有驚無險熱鬧非凡  第42屆金馬獎頒獎禮13日晚首次在臺灣基隆文化中心舉行,頒獎禮熱鬧非凡,星光大道上迎來了兩岸及香港的眾多紅星。
  • 《嘉年華》閃耀金馬舞臺,內地何時能給獨立電影一個「名分」?
    而榮膺影帝稱號的範偉,其獲獎作品也是一部貌不驚人的小成本之作《不成問題的問題》,這令許多內地的獨立電影導演看到了希望,原來自己的影片同樣可以在璀璨的舞臺上大放異彩。金馬獎對內地獨立電影的知遇之恩自李安掌舵的第50屆金馬獎讓新加坡電影《爸媽不在家》拿下最佳劇情片,將金馬獎的評選範疇放大到整個「華語地區」開始,金馬獎對於整個華語地區電影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就與日俱增。
  • 今年尺度最大的華語電影,一女侍《三夫》提名金馬
    這時候才發現,原來小美和親生父親生下一個孩子,和皮條客捕魚人也發生過關係,於是他們三個愉快的拜了把子。  《三夫》絕對是今年尺度最大的華語電影,尺度有多大呢?質量比較高的是《榴槤飄飄》,主演秦海璐通過這部電影拿了一個金馬影后的獎盃。
  • 製片王子劍談金馬:華語片小年 有點開倒車的意思
    而對於今年金馬獎,大量具有文藝氣質的大陸電影入圍,王子劍說:「其實說實話今年是華語電影的小年,沒有大的東西出來,這種大不是製作規模的大,今年感覺有點在開倒車的感覺,或者在一個空檔期,大家在憋一個什麼東西,中間出來了幾個,包括在今年整個世界影展上沒有什麼大的東西出來,《清水》還算得了一個比較大的獎,其他也沒有得首獎。
  • 他們要選出今年最好的華語電影
    2020金馬影展將於11月5日揭幕,這就意味著11月21日頒出的金馬57也臨近了,金馬執委會公布了今年的評審名單。 前些年導演作品頗豐的連奕琦,近年來為年輕導演當監製比較多,今年為林暐恆監製的《練愛ING》,在疫情艱難的情形下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 2011年「金馬電影經典音樂會」在新竹開幕
    網易娛樂10月31日報導(圖/文 臺灣報導組蔡世偉) 10月29日(星期六)下午2時30分在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隆重開幕,以「絲竹樂揚·經典意難忘─金馬電影音樂會」奏響金馬奔騰到新竹的澎湃樂章。29日開幕典禮由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侯孝賢導演、執行長聞天祥老師、甫以《翻滾吧,阿信!》
  • 國家電影局: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2019年臺北金馬影展
    據中國電影報報導,國家電影局消息,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2019年第56屆臺北金馬影展。 臺灣電影金馬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 官方信息顯示,金馬獎是華語影壇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項,自1962年創立以來已舉辦了55屆。
  • 跌落神壇的金馬過得怎麼樣?沒了贊助商,影展期刊58漲價80一套!
    金馬獎自1962年創辦於中國臺北,起初僅是為促進華語製作與肯定優秀影人所舉辦的獎勵性賽事。「金馬」二字取自於金門、馬祖的頭一字組合而成;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皆以「金字」為招牌的時代潮流。至1990年,第廿七屆金馬獎由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主辦,其下設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 金馬獎|曾經兩岸電影人的舞臺,如今大陸不再參加金馬影展
    8月7日上午,國家電影局消息,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2019年第56屆臺北金馬影展。這是繼8月1日暫停大陸遊客赴臺自由行之後,大陸官方再次出手。當天下午,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就「大陸影片暫停參加金馬獎」消息作出回應:「如果屬實,當然遺憾。目前金馬獎已進入評審階段,各項金馬活動也會照常舉辦。」電影迷們對這個消息感到很意外,但仔細想來,又在情理之中。
  • 【節後餘聲】寶島之風·臺北金馬影展(上)
    時至今日,金馬獎全名已變更為「臺北金馬影展」,不僅是臺灣年度最重要的電影文化盛事,主要活動亦擴及四大主軸:金馬獎,已成為華語暨華人電影創作的最高榮譽;金馬國際影展,則是國人接觸各國傑出電影的最佳平臺;金馬創投會議,竭力提供影視創作者與投資發行方合作機會;金馬電影學院
  • 「十大華語電影」揭曉 《賽德克·巴萊》登頂
    分享到:     電影網訊 4月10日,由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聯合主辦的「十大華語電影」年度評選活動在京召開發布會,公布了最終入選的影片名單
  • 這個2018最好和2019最值期待華語片榜單,臺灣電影成績單亮眼
    豆瓣今天(12月21日)發布了2018年度電影榜單這一年在大陸影院裡幾乎是完全「神隱」狀態的臺灣電影,以及金馬系電影,卻在2018豆瓣年度電影榜單裡,極為耀眼年度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和最受關注的院線電影,都來自豆瓣評分高達9.0的《我不是藥神》《我不是藥神
  • 光影,乍洩——第54屆金馬影展側記
    布宜諾斯艾利斯彼時陰沉的天空和雲彩,在藝術家的手中,被施予北極光般的靈韻,而代表著華語電影年度收官之戰的第54屆金馬獎也在這片魔法般的天空下徐徐拉開帷幕。創辦於1962年的金馬獎是華語影壇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項,曾獎勵了包括李翰祥、侯孝賢、楊德昌、王家衛、吳宇森、徐克在內的華語電影大師級人物。對於辛苦一年的華語電影工作者來說,這是一次盛大的成果檢閱。
  • 淺談臺灣電影發展史,一座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橋梁
    作為華語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臺灣電影與大陸電影、香港電影一樣共同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並以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而成為了華語藝術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沿著特定的軌跡發展,孕育出不少經典佳作,並一直將獨特的文化魅力傳承至今。
  • 從金馬影后到過氣網紅,李小璐自己將一手好牌打爛
    想想曾經的金馬影后淪為過氣網紅不禁讓人唏噓,其實李小璐也不能怪別人,是她自己將一手好牌打爛。李小璐是童星出身,3歲就出演了電視劇《孔子青少年時代》,4歲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小島》,這樣的起點即使在整個華語娛樂圈也是天花板的存在。
  • 《掃毒2》等多部香港電影撤回金馬獎報名
    《使徒行者2 諜影行動》劇照 據《東方日報》報導,星皓電影公司老闆王海峰接受訪問時也表明立場,會配合內地的政策,不會有電影報名金馬。他說:「支持國家電影局決定,今年我們旗下的影片同藝人,都不參加金馬。」據悉,星皓電影旗下有梁詠琪、羅仲謙、潘斌龍、谷智鑫等藝人。 寰亞老闆林建名也明確表態,已下令公司的所有影片不得參與金馬獎。此外,寰亞電影部負責人莊澄也表示,今年無電影參加金馬獎。作為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亞洲電影投資公司,寰亞電影有過多部口碑佳片,包括《無間道》系列和《頭文字D》等作品。
  • 新銳導演崛起時|他們是華語電影的未來
    2020逐漸進入尾聲了,疫情下的影視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不過還好,這一年,我們有電影。戲客也將會繼續推出影視類的相關盤點,敬請期待(新銳導演盤點系列正在更新,點擊回顧上期導演盤點:他們是藏不住光芒的幕後新銳導演) 近幾年,華語電影市場上,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新銳導演逐漸崛起。他們的崛起代表了市場和行業對青年導演的扶持和認可,新導演們獲得了更多機會。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商業和藝術方面都取得了相應的成功。
  • 最大的贏家是香港金像獎《少年的你》,而周冬雨是兩部電影的贏家
    第39屆香港金像獎獲獎名單公布,徹底點燃輿論。作為華語電影最有價值的獎項之一,金像獎的分量毋庸置疑。獲獎基本上代表了業界對其實力的認可。在五個獎項中,《少年的你》獲得了四個。《少年的你》還獲得了最佳新演員、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等獎項。它入圍12個獎項,獲得8個獎項。今年金像獎贏得最多。值得一提的是周冬雨是最佳女主人,這也是金馬獎之後周冬雨獲得的第二個金字開頭的大獎的雙影,以及金馬在28歲時加上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