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在這個非同尋常的紀念日裡,國務院公布了全國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旨在以此「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充分認識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記中華民族抵禦侵略、奮勇抗爭的歷史以及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重要歷史貢獻,學習宣傳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跡,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戰精神,進一步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本次公布的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及遺址,全國一共有80處,其中江西省有一處,那就是我們高安市龍潭鎮的老虎山抗日英烈陵園。這座陵園始建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位於龍潭街西約1000米的老虎山東麓。老虎山不高,主峰海拔只有70米。這裡地處湘贛公路要道,山上樹木蔥蘢,山下溪水長流,極目向東,田園遼闊,村舍密布。在青松、翠竹與香樟的環抱中,有一片敞亮坪地顯得格外肅穆寂靜。因為在這裡的地底下,安息著一支英勇部隊的673名英烈。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軍人安葬在這裡?78年前這裡發生了什麼?這可是一段難以抹去的歷史印記,一段不應忘卻的悲壯往事。那是民國三十年(1941年)的12月8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同一日進攻香港。為了阻止中國軍隊援助英軍保衛香港,同時妄圖攻取長沙,日本在華侵略軍決定再次發動對長江以南中國軍隊的進攻。日軍調集10萬兵力,分別從贛西、鄂南、湘北三個方向進攻長沙。中國則出動13個師17萬兵力予以分頭狙擊,史稱「第三次長沙會戰」。
駐贛日軍為策應湘北作戰,發動了高(安)奉(新)戰役,這是第三次長沙會戰在贛西的主戰役。我軍負責這次戰役前線指揮的,是抗日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他的指揮部就設在高安的鄰縣上高。參戰部隊是滇南新編第三軍第12師、第183師和江西保安縱隊。第三軍軍長楊宏光,軍部駐紮在今灰埠鎮的盧家圩。第三軍副軍長兼第12師師長張與仁,師部駐紮在今上湖鄉的珠湖村,為主戰部隊,布防重點是抵禦日軍在高安的正面進攻。新三軍第183師師長李文彬,師部駐紮在今村前鎮的肖坊村,為協戰部隊,布防重點是抵禦奉新方向來敵。江西保安縱隊重點負責守護高安的縣城兩岸。
為了抵禦日軍的正面進攻,張與仁將第12師兵力分成四道防線,第一防線從大城的肖仙嶺、大城街、古樓鋪到高郵渡;第二防線從汪家圩的米嶺、祥符鎮的蓮花山、祥符觀到甲山;第三防線從伍橋的沽塘、李家嶺、石腦的對門湯、菜田、祁山、青山嶺到石腦圩;第四防線從村前的肖坊、臺峰嶺、龍潭的新胡、南爐到老虎山。1941年12月24日,駐紮在南昌生米和安義的日軍,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分別向高安、奉新兩個方向進攻。為了儘快打通湘贛公路的西進通道,高安戰場的日軍集中兵力向第12師陣地猛烈進攻。
戰鬥中,我12師官兵分線防守,但抵擋不住飛機的轟炸和坦克的猛衝,第一道防線失守後,我12師退至第二防線,在米嶺、蓮花山、祥符觀一線陣地拼死抵抗,血戰十晝夜,敵我雙方損失慘重。最終在日軍毒氣、燃燒彈的襲擊下,部隊只好撤離第二防線,依序轉入第三、第四防線。據當年參加戰役的老兵及石腦青山嶺下的老人回憶,在第三防線石腦祁山與青山嶺之間的防禦戰中,由於183師配合不默契,致使第12師還未進入陣地就遭日軍襲擊,再度受到重創。我12師殘部在退至第四防線才在另一支部隊援助下得以擺脫日軍追擊。
戰役結束後,第三軍軍長楊宏光、副軍長兼第12師師長張與仁、第12師副師長蔣文光,於1942年2月15日,將第12師陣亡官兵的673具遺骸收集後分別火化,骨灰裝入瓷壇,順著山坡按三層階梯式成半圓形排列,然後覆土修成一個合葬大墓。墓前正中豎立著「陸軍新編第十二師第三次長沙會戰高奉戰役陣亡官兵英名」墓碑,兩邊等距離各豎三塊墓碑,每塊墓碑都刻著相同的字樣:「民國三十一年三月,墓塋,滇南張與仁敬立」。墓前還修有一小廣場,廣場中央建有一三稜石柱紀念碑,正面刻著「陸軍新編第十二師第三次長沙會戰高奉戰役陣亡烈士之公墓」。
紀念碑基座正面嵌有一石板,上刻軍長楊宏光親題的碑文:「陸軍新編第三軍十二師高奉戰役陣亡烈士千古:繄惟烈士,民族精英;高奉殺敵,捨死忘生;忠勇壯烈,績著仁成;長眠龍潭,永留勳名。」碑柱一面刻著立碑時間: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一面刻著:陸軍新編第三軍副軍長兼師長張與仁敬題。1945年9月5日,第12師司號長尤漢清隨部隊在九江參加完日本受降儀式後,主動請求留在龍潭為犧牲戰友守墓。這一守就守了54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由於政治鬥爭的需要,長眠在龍潭老虎山地下的這批抗日英烈,不僅沒有得到後人的緬懷和紀念,反而不斷遭到褻瀆與侮辱。即使已經矗立在大地上的紀念豐碑,也被當作仇恨的對象給予徹底摧毀。1962年,龍潭街上的龍潭橋需要加固改修成公路橋,沒有材料,修橋人便看中了烈士陵園的墓碑墓塔,毫不客氣毫不忌諱的取來鋪在橋面。楊軍長的悼文、張師長的題字、烈士們的英名,任由人畜在腳下踩,腳下踏,無人惋惜與不平。
文革期間,聽說這裡還有國民黨軍的陵園存在,造反派更是毫不留情,將早已沒了墓塔、墓碑的陵園,再次狠狠的破壞了一把。面對陵園兩次嚴重的破壞,本就是國民黨兵的守墓人尤漢清哪裡敢出面阻止?自己不挨批受鬥就算幸運。1975年5月,對抗日期間長沙會戰高奉戰役有所了解的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視察高安,曾專程要求來到龍潭抗日陣亡將士國殤公墓瞻仰。可一到實地,發現公墓荒草蔽日,墓塋破敗,非常氣憤,對這種不尊重歷史,肆意毀人墓塋的行為給予嚴厲批評。
同樣是在抗日戰爭中對日浴血奮戰過的皮司令,怎不對國軍烈士公墓被毀感到氣憤?想當年,一個彈丸小國,竟敢欺負人口眾多,土地遼闊的泱泱大國,不就是因為我們國力落後,人心渙散?日本法西斯不就是憑著他們武器先進,趁著我們內鬥之機,才肆無忌憚的闖入我國境內,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燒殺搶奸,無惡不作。後來在共產黨的努力協調下,國共兩黨合作,全民一心抗日,即使我們武器再差,敵人氣焰再兇,我們照樣將日本鬼子打敗,照樣將日本強盜趕出了中國。民族自立,民族振興,非靠民族自尊,民族團結不可!
好在黨中央高瞻遠矚,敬畏歷史,務實創新,隨著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了黨的政策,只要是為抗日而犧牲,不管他是什麼黨派,不管他是哪個民族,都是國家的烈士,都應一視同仁的受人尊敬,被人緬懷。因此,高安縣人民政府開始重視這座公墓,於1983年將其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憾的是,當時的思想還不是完全放開,雖然墓地受政府保護,但對鋪在龍潭橋上,具有極高文物價值的公墓墓碑卻依然順其自然,照樣任人踐踏。直到2014年6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到來之際,在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及中共宜春市委和宜春市人民政府的關心下,中共高安市委、高安市人民政府才開始組織陵園的修復,有關部門才將龍潭橋上的刻字墓碑悉數取下,收藏到博物館裡了。
如今,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三軍第十二師第三次長沙會戰高奉戰役陣亡烈士陵園已按原樣修復,面貌一新。為死難戰友守墓終生的尤漢清於1999年1月去世後,也如願以償,得與昔日的戰友安息在一起。他的兒子尤國慶不離不棄,自願繼承父志,承擔起為國家烈士守墓的重任。他雖是個普通人,但從他的身上可以窺見一絲民族氣節與抗日精神。在以美帝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恣意圍堵打壓我國民族復興的形勢下,我們更加需要這種不屈不饒,前赴後續的民族氣節與抗日精神,更加需要全國上下的萬眾一心,團結一致。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謝華平老師開設的公眾號「高安尋古」(微信號:gaoanxungu),這是一個專為高安人尋根問祖、訪古探幽、思鄉懷舊而設的公眾號。
投稿請郵件發至:admin@igaoan.com
外地的高安人有福啦!大觀樓腐竹京東旗艦店來咯!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讓您品嘗地道高安腐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