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所有的烈士陵園中,位於江蘇省泗洪縣的朱家崗烈士陵園極為特殊。特殊在哪裡呢?
在這座陵園內竟有一處罕見的「敵我共墓」:不僅豎立著朱家崗革命先烈的熱血豐碑,還埋葬著13具日本侵略者的骸骨。
原來,在1942年12月10日,新四軍與日本侵略軍在朱家崗進行了一次激烈戰鬥:戰鬥中,新四軍4師9旅第26團有73名指戰員為國捐軀,殲滅了日軍平林師團280餘人。
戰鬥結束後,日軍倉皇撤退,丟下了13具日本軍人的屍體。出於大仁大義,淮北的抗日軍民將抗日烈士的遺體和13位日軍遺體就地埋葬。
日本反戰同盟淮北支部還為日本陣亡將兵豎碑,並刻寫了碑文。碑文的內容是:「日軍千餘名和新四軍作戰之後,1942年12月10日冬,小隊長以下13名令人惋惜地離開這個世界,永遠告別了父母妻子而長眠於草地,新四軍把死者屍體給予埋葬,這表明侵華戰爭的殘酷性及日本軍部和大資本家謀私利為目的的一個罪證。」
這裡,有必要提一下這個日本反戰同盟。日本反戰同盟是由日本被俘士兵杉本一夫於1939年11月7日,在山西省遼縣(現為左權縣)麻田鎮發起建立了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聯盟成立後積極向日軍開展政治宣傳攻勢,主要形式有陣前喊話、散發傳單、張貼和書寫標語以及寄送慰問信和慰問袋等,以揭露侵略戰爭的本質,這些做法在瓦解敵軍、削弱其戰鬥意志等方面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日本反戰同盟在中國發展很快,到1945年8月,共發展建立了2個地方協議會、4個地區協議會、20個支部,盟員達1000餘人。在當時,很多老百姓稱他們為「日本八路」。
日本投降後,日本反戰同盟成員陸續回國。他們中的很多人堅持反戰立場,為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貢獻。還有的成員留在中國,參加了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
朱家崗烈士陵園的「日本陣亡將兵之墓」與中國的抗日將士在同一個戰場、同一次戰鬥中,共葬於同一墓地,也許在世界墓園史的記載中絕無僅有;也許在這個世界上,唯有中華民族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懷!
抗日革命先烈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