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普通人的煩惱,調動單位比原地提拔還難(體制內乾貨)

2020-12-19 明窗邀華月

文|明窗邀華月 首發|明窗邀華月

一位鄉鎮公務員曾和我感嘆,他平級調入城區機關的難度,可能比在鄉鎮獲得提拔還難。

百度一下,搜索幹部調配工作規定,可以搜出很多公開文件,一般調動要有如下步驟:

(此類文件可自行百度,關鍵字 幹部調配工作規定)

大家對照一下《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條例》中關於選拔提拔的流程,你會發現,體制內跨區域或單位調動一次,要經過的部門和審批,真的比提拔任用的流程還多。

比如幹部提拔都是組織部門根據領導空缺職數來確定,哪裡需要編辦初審。

這還是縣內調動而已,如果是跨縣跨市調動,那麼難度係數就是縣內調動的平方。因為對應的步驟環節,程序上兩邊都要走一輪。

對很多體制外的人,和體制內的新人而言,可能並不知道,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類似於公考那樣公平公正的方式,來滿足那些希望在體制內進行調動的人。

雖然遴選就是一種公平進步的選拔形式,但其實範圍很窄。比如你是A縣農業局的公務員,妻子在C縣工作,你想調到C縣農業局工作,那麼遴選是走不通的。能走得通的,只有靠調動。

事實上,對大多數背景普通的人而言,體制內的調動,遠比你想像的要難。因為具體操作上,有一個不能迴避的話題——關係

我父親生前寫過一本回憶錄記敘了一件陳年往事,我想普通人通過這件事,也就讀懂了體制內辦理調動的關鍵因素所在。

父親是老三屆高中生,是第一批上山下鄉的知青。我家屬於煤礦,是一個副廳級的礦務局企業。父親在1974年通過招工的形式成為了一名煤礦工人,我外公也在礦務局系統工作,母親早父親兩年返回企業,成為了一名礦務局下屬的礦區小學老師。

父母結婚後,是處於兩地分居狀態的,礦務局很大,下轄礦區從一礦到七礦,分布於三個縣,母親所在的小學,與父親的礦區不在一個縣,當時交通不便,坐車需要半天時間,所以,通過調動解決家庭難題,是父母都在努力的事情。

轉機發生在1978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得益於恢復高考,父親考入師專。

大學期間成績還不錯,畢業時有條件留在城裡的重點高中任教,父親當然是願意的,但大學老師建議他這種情況還是回到原企業好,因為今後妻子進城調動太難了,回到企業,內部調動或許容易一些。

父親覺得城裡條件更好,不免問了問入城調動有多難。結果老師回答他,其實對有些人也談不上很難,但是分人,你不屬於這類人。

老師看清父親的為人,源自入學的一件往事。

當年國家為了照顧老三屆考生能安心讀書,專門出臺了優惠政策,工作滿5年的老知青,可以帶工資讀書。

大學9月入學,父親的工齡正好是4年又10個月,還差2個月滿5年。於是父親專門寫了申請,去學校領導那裡,要求辦理入學手續後,繼續在煤礦工作2個月,符合滿5年的條件,再來學校讀書。

校領導批准了父親的申請,父親因此成為了帶工資讀書的大學生。

所以我父親一生都感激小平同志,正是因為恢復高考與出臺優惠政策。不恢復高考,父親的命運無法改寫,沒有優惠政策,即便考上大學,父親也很難去讀書,因為考大學前父母已經有我和姐姐了。

等到大學畢業時老師告訴父親,當年像父親這樣已參加工作,但工齡不滿5年的學生很多,有人像父親這樣老老實實申請上滿5年再來上學,其實還有一部分人,通過各種關係運作,沒有繼續上班直接來讀書了,工齡到點後一樣享受工資待遇。

這就是老師對父親為人的判斷,他認為父親不是一個擅長於搞關係的人。父親聽從了老師的建議,回到煤礦,被分配到企業的高中教書。而高中所在地是局本部,依然離母親的小學很遠。

想辦法給母親辦理調動,繼續成了父親畢業後的頭等大事。

一年下來,各種申請寫了無數,找領導也找了無數次,就是沒有辦成。

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父親也學習到了一件成功案例,就是兩人對調。即兩所學校的的老師,都希望調入對方所在的學校,那麼雙方結成一對一起申請,求雙方學校同意,然後上面教育局一批准,這事就成了。

父母發動親友到處打聽,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的找到了一位女老師,也是為了解決兩地分居,正好想調入我母親所在的礦區學校,兩家一拍即合,一起寫申請,一起找各自小學領導,再一同遞交報告給上級。

結果依然是,不批!

就在父親被調動一事整得五勞七傷時,偶然遇見了一位曾經有些淵源的貴人。

當年父親讀高中時喜歡讀書,家裡窮沒錢買書,於是父親天天泡在學校的圖書館裡看書。

這引起了圖書館一位管理員阿姨的不滿。學生來查閱或歸還圖書,都是增加她的工作量,她因此而不滿。

於是父親提出替阿姨打掃衛生,整理書目,這下阿姨同意了。後來阿姨發現父親整理書目的鋼筆字寫得漂亮,於是提出請父親幫她家一個忙。

原來阿姨的老公是一位大領導,當時已經受到衝擊靠邊站了,問題雖然靠邊站了但似乎有寫不完的交代材料,和情況說明。

老爺子不喜寫文章,天天在家裡發脾氣。阿姨提出,讓父親去幫叔叔寫檢討和交代材料。

因為爺爺也是受到衝擊的知識分子,所以父親對此抱有天然的同情,便答應了。父親替那位老領導寫了半年的檢查和材料,直到高中畢業時,老領導受到特殊年代的進一步的衝擊,從此兩家再無聯繫。

等父親回到高中當老師後,想起圖書館曾經有過這麼一位阿姨,只是人家已經調離,於是打聽過阿姨下落。

最終父親又見到了阿姨,得知了老領導被平反冤屈,官復原職。父親鼓足勇氣說出自己的困難,阿姨責備父親怎麼不早點來找她老公,於是連拖帶拽將父親帶去老領導的辦公室。

在辦公室裡,老領導聽了父親介紹完前因後果後,談談的笑了笑,也沒多說什麼,而是當著父親的面打了個電話給教育局的領導。

兩天後,母親和那位老師的對調調令下達。

父母辦理調動的故事就說到這裡。這件往事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如今四十年過去,談起體制內調動,你覺得決定調動的關鍵因素變化了嗎?

在很多文章中,我都強調能力和努力對體制內普通人的重要性,比如晉升,比如取得成績,比如獲得榮譽。

但在體制內調動這一問題上,我必須承認一個關鍵事實,關係遠比努力重要。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公考方面,有著一考定終生的說法。這句話,我想強調一下,是對普通人而言,因為還有很多人肯定不會受限於第一任職平臺,但你一定要搞清楚,這些人是否是普通人?

這也是為什麼,每年公考,城市機關崗位報考人數總是異常火爆,分數線高得嚇人,而偏遠基層崗位常常無人問津,或者上岸難度小了一截。

背後的道理就是,考入城市,今後可以不用去操心調動,考入鄉鎮,今後你人生總會有一個階段,要對調動兩字費一番腦筋。

避免折騰,就是人生最大的安穩!

關於調動的故事,你讀懂了嗎?

明窗邀華月:體制內資深寫手,擅長深度剖析官場規則與社會熱點。原創的公務員報考指南公務員晉升體制內相親、職場雜談等系列文章視角獨特,廣受好評。歡迎關注,帶你用不一樣的視角看體制。

相關焦點

  • 那些體制內的人,都是怎麼看待普通人的?
    很多人作為體制外的普通人,對體制內一直都有著很大的嚮往之心,這也直接導致了每年的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直線上升,競爭日益激烈的局面屢屢發生。那麼,作為那些已經進入體制內的人,他們又是怎麼看待普通人的呢?縱觀我的各位大學同學,畢業後從事著各類不同的工作,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了進入體制內,因為也才畢業不久,他們進入體制時間也不長,因此大多從事的還是一些基層崗位。我有幾個鄉村公務員同學,偶爾和他們聊天時,他們內心大多比較充實,但每次一問到他們工資,他們基本都會選擇沉默不語,然後說還是外面好。
  • 普通人怎樣進入體制內,捧上國家的鐵飯碗,吃上「皇糧」!
    社會上所認可的鐵飯碗,就是以收入高、穩定、福利好另外社會地位高、權力大、職業穩定為由,滿足這個特徵就是公務員、事業編以及國企,也就是大家說的體制內。那麼普通人怎樣可以進入到體制內工作,捧上鐵飯碗呢?如國家稅務局系統、海關、邊檢系統的人員大多只能在本系統內晉升、異地調動,從江蘇國稅局調到大連國稅局,不能從大連國稅局調到大連市政府,跨部門、跨系統橫向調動、交流與升遷的機會少之又少;而各級綜合管理類、行政執法類工作人員,其職位和工作內容具有公共性質,管理的開放性較強,人員流動性管理較寬鬆,在中央鼓勵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和後備人才跨地區、跨行業交流任職的政策導向下
  • 千萬不要成為體制內的天殘腳
    在體制內,其實天殘腳的現象很常見。比如,某單位筆桿子,大部分時間是在悶頭苦寫,所謂:「一心只寫大材料,兩耳不聞單位事」,雖然材料功夫了得,但往往業務水平或協調能力很差,造成能力的極度不均衡。我身邊就看到很多這種情況,在核心部門寫了多年材料,頭髮都熬沒了,但每到提拔關鍵崗位的時候卻沒有他,領導考慮到該同志寫材料辛苦,安慰性的給他們升了職級。為什麼會這樣?
  • 體制內,節假日從來不放假的幾個單位,你覺得正常嗎?
    在體制內,單位不一,忙閒不均,有的能忙到飛起來,經常是「5+2」「白+黑」「7X24」的工作狀態,有的可能閒到找不到事情做,整天混吃等死。單位之間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很多人羨慕體制內單位的規範,認為大部分單位都能執行雙休日、節假日制度,可以得到休息,不像私營企業,一般一個月只能休息兩三天,休息的時候可能還沒有工資。但是,其實體制內的很多單位也是經常加班的,而且還沒有加班工資,有的單位節假日是從來不放假的。不信?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幾個單位。第一,旅遊局。
  • 985名校生大量湧入體制內,考公成熱門,普通人何去何從?
    但到2020年時,不僅985、211高校的學生想要進入體制內,連從海外名校研究生畢業的學生,都在一番求職後選擇了家鄉的「鄉鎮公務員」。甚至在面試當天,在場所有面試鄉鎮公務員的人都來自各地的雙一流名校。
  • 進入體制內要知道的事情
    體制內是絕大多數普通人都想去的地方,這個地方穩定,體面,待遇性價比高,而且安全。那麼今天衢州人才網就來說說進入體制內要知道些啥。無論你之前在什麼地方,阿里也好騰訊也好,百度也罷,只要進入體制內那麼很大程度上你要先學會低頭,因為進入體制內那麼很大程度上,你面對的都是一些在體制內工作了很長時間的老員工,他們或者和你一樣沒什麼特別之處,但是他們的經驗是你沒有的。
  • 身份不同待遇也就不同,體制內的幾種不同「身份」,你了解嗎?
    群眾眼裡的吃「公家飯」的人其實是有不同身份,就以我曾經待過的縣級國土局來講,就囊括了體制內的各種身份,大概有四大類8小類。下面我就講講吃「公家飯」的幾種身份的人:一種是公務員,就是行政編制的,這大家都知道,就是心目中的「正統」。鄉鎮領導班子、科局領導還有個別單位,比如公檢法,黨群機關的幹部基本上都是公務員。
  • 新提拔的鄉鎮副科級人員,未滿試用期,是否可以調動到其他單位?
    新提拔的鄉鎮副科級人員,未滿試用期,是否可以調動到其他單位?按照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規定,並沒有對新提拔的領導幹部在試用期是否能夠調動工作作出明確規定,雖然新提拔的領導幹部即使屬於試用期,其實如果是組織需要,調動工作也是可以的。
  • 體制內的男人沒有當上領導,怎樣才能有魅力有自信
    體制內當上領導,最起碼要是一把手,或者是處級以上,才算是真正的領導。可是,在縣區一級,被提拔為副科級以上的比例是40%多,而被提拔為一把手的比例不到8%,提拔為副處級以上的比例是4%,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當不了領導,即使是被提拔任用,也算不上就是領導了,只是比一般人員多了一份責任和壓力而已。因而現在一提起說公務員工資低,就有人拿「灰色收入」說事,是真不懂體制內的「人生百態」,想當然耳。
  • 為什麼體制內年輕人權力過大不容易升遷
    先說一件小事吧,前幾天,有位朋友找我,隔壁地區某個單位的小中層,但是因為掌握著轄區內企業的監督權,所以混得挺是風生水起,讓人好生羨慕。那天突然來找我,一臉土色,眼圈發黑。我給他泡了一杯茶,然後安靜地看他說。
  • 為什麼體制內的人,都不大愛發朋友圈?
    我說的這些,體制內超大型單位(員工超一千)待過的人,應該都懂。也許你會說:哎哎呀,你管那麼多幹嘛?嘴長在別人身上,你活出自我就OK了。不,還真不是這樣。有些事情,有關氣壓。這種氣壓你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實實在在的存在著,像一片烏雲一般,一直跟著你走。烏雲厚到一定程度,就會下雨。
  • 體制內二代參加公考父母打點可以免試?普通人的競爭原來這麼激烈
    在這些留言中呢,也是經常遇到有的朋友向自己抱怨,為何公務員考試會這麼難?自己考了好幾年結果沒有一次上岸,甚至有的連一次進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反觀身邊有些父母都是體制內的同學,彷佛天生就是為了做公務員的。許多同學抱怨,說是父母是體制內的幫忙打點,有些人似乎能免去公務員考試的筆試或者直接面試,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此激烈的競爭,對於這些二代來說僅僅只需一個面試,真的能做到完全公正嗎?
  • 面對體制內學歷無用論,清華北大學霸現身說法
    現在社會上,不時會間歇性地出現一股說法,即讀書無用論,學歷再高有什麼用,還不是在給我打工,讀再多書工作還不是一樣不好找。尤其是現在大學生多的如過江之鯽的情況下,好像現在讀書真沒什麼太大用。在體制內,有時候也是這樣的,進了體制,大家做的事情都是很簡單重複的,基本上只要認識字都可以做,比如去執法,有時候這不讀書的憑著一股子蠻勁,比讀書的還遊刃有餘。面對稍微複雜一點的,外聘專家就是了。那這是不是讀書真的就在體制內沒用了?
  • 北大畢業生,四分之三的人都去了體制內,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嗎
    去年北京大學本部共有2822名應屆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了三方協議,大約有49.79% 的畢業生進入了黨政機關、事業單位, 還有27.14%的畢業生去了國有企業。這麼算下來,就超過四分之三的學生都去了體制內。
  • 體制內的人戴名表會造成什麼不便?「表哥」經歷已經說明一切
    如今在體制內的領導,包括部分中低層幹部,只要在公共場合都不會佩戴名表,這是常識性問題,不論表的來源是什麼。不過現實中,因為工作等方面需要,很多領導幹部又必須戴表,很多體制內的人因此都會選擇佩戴一個價格適中的腕錶,比如廳處級幹部,有的會戴一塊一兩萬的歐米茄表,有的會選幾千塊的浪琴、帝陀,這些表的級別都在他們承受範圍之內,又不失身份;年輕點的,選擇會多元點,基本上幾千到一萬的各種表都有。
  • 體制內工作,一事無成,毫無成就感,如何突破?
    有網友提問:體制內上班5年,感覺自己一事無成,沒有成就感,也不願意再付出了,怎麼辦?想當初,很多為了進入體制內上班,真的是撞破頭皮。但是在體制內上班幾年之後也是會有這種苦惱,沒有成就感,對於工作沒有激情。出現這種情況跟個人追求,職業倦怠,工作成果有關。1.個人追求與職業不符合很多人為了追求體制內的安穩,其實花費了不少力氣。舉個例子。
  • 體制內,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職研究生的待遇一樣嗎?
    最近有學員面臨著這樣的難題:在體制內工作幾年了,感覺鬱郁不得志,就想讀研提升一下自己的水平和學歷。但在讀全日制研究生還是在職研究生之間犯了難,聽說在職研究生一年都得好幾萬學費,不知道體制內對於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職研究生的待遇是否一樣?
  • 那些在體制內當領導的,能力真的比大部分人都強嗎?
    那些能在體制內當上領導的,能力是不是真的比大部分人強我不知道,但凡能當上領導的,整體能力肯定是非常強。再不濟,某種特定的能力肯定要比絕大多數人強,這一點是肯定的。還是那句話,能從公務員考試中脫穎而出的沒一個弱者。
  • 體制內的同志們,咋都不愛發朋友圈了呢?
    為什麼體制內的人,都不大愛發朋友圈? 01 氛圍所致 受中庸文化影響,在體制內工作,規矩、紀律、服從是關鍵,最忌諱的是「個性鮮明」「標新立異」。
  • 打破體制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
    現在進入體制內是凡進必考,要想進入體制內工作都要在編制內招人,進行競爭考試。在現在單位合併、精簡機構、大部門體制的趨勢下,想進入公務員、全額單位這些「鐵飯碗」單位是不容易的,裡面的工作人員一般也不會再出來另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