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窗邀華月 首發|明窗邀華月
一位鄉鎮公務員曾和我感嘆,他平級調入城區機關的難度,可能比在鄉鎮獲得提拔還難。
百度一下,搜索幹部調配工作規定,可以搜出很多公開文件,一般調動要有如下步驟:
(此類文件可自行百度,關鍵字 幹部調配工作規定)
大家對照一下《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條例》中關於選拔提拔的流程,你會發現,體制內跨區域或單位調動一次,要經過的部門和審批,真的比提拔任用的流程還多。
比如幹部提拔都是組織部門根據領導空缺職數來確定,哪裡需要編辦初審。
這還是縣內調動而已,如果是跨縣跨市調動,那麼難度係數就是縣內調動的平方。因為對應的步驟環節,程序上兩邊都要走一輪。
對很多體制外的人,和體制內的新人而言,可能並不知道,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類似於公考那樣公平公正的方式,來滿足那些希望在體制內進行調動的人。
雖然遴選就是一種公平進步的選拔形式,但其實範圍很窄。比如你是A縣農業局的公務員,妻子在C縣工作,你想調到C縣農業局工作,那麼遴選是走不通的。能走得通的,只有靠調動。
事實上,對大多數背景普通的人而言,體制內的調動,遠比你想像的要難。因為具體操作上,有一個不能迴避的話題——關係!
我父親生前寫過一本回憶錄記敘了一件陳年往事,我想普通人通過這件事,也就讀懂了體制內辦理調動的關鍵因素所在。
父親是老三屆高中生,是第一批上山下鄉的知青。我家屬於煤礦,是一個副廳級的礦務局企業。父親在1974年通過招工的形式成為了一名煤礦工人,我外公也在礦務局系統工作,母親早父親兩年返回企業,成為了一名礦務局下屬的礦區小學老師。
父母結婚後,是處於兩地分居狀態的,礦務局很大,下轄礦區從一礦到七礦,分布於三個縣,母親所在的小學,與父親的礦區不在一個縣,當時交通不便,坐車需要半天時間,所以,通過調動解決家庭難題,是父母都在努力的事情。
轉機發生在1978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得益於恢復高考,父親考入師專。
大學期間成績還不錯,畢業時有條件留在城裡的重點高中任教,父親當然是願意的,但大學老師建議他這種情況還是回到原企業好,因為今後妻子進城調動太難了,回到企業,內部調動或許容易一些。
父親覺得城裡條件更好,不免問了問入城調動有多難。結果老師回答他,其實對有些人也談不上很難,但是分人,你不屬於這類人。
老師看清父親的為人,源自入學的一件往事。
當年國家為了照顧老三屆考生能安心讀書,專門出臺了優惠政策,工作滿5年的老知青,可以帶工資讀書。
大學9月入學,父親的工齡正好是4年又10個月,還差2個月滿5年。於是父親專門寫了申請,去學校領導那裡,要求辦理入學手續後,繼續在煤礦工作2個月,符合滿5年的條件,再來學校讀書。
校領導批准了父親的申請,父親因此成為了帶工資讀書的大學生。
所以我父親一生都感激小平同志,正是因為恢復高考與出臺優惠政策。不恢復高考,父親的命運無法改寫,沒有優惠政策,即便考上大學,父親也很難去讀書,因為考大學前父母已經有我和姐姐了。
等到大學畢業時老師告訴父親,當年像父親這樣已參加工作,但工齡不滿5年的學生很多,有人像父親這樣老老實實申請上滿5年再來上學,其實還有一部分人,通過各種關係運作,沒有繼續上班直接來讀書了,工齡到點後一樣享受工資待遇。
這就是老師對父親為人的判斷,他認為父親不是一個擅長於搞關係的人。父親聽從了老師的建議,回到煤礦,被分配到企業的高中教書。而高中所在地是局本部,依然離母親的小學很遠。
想辦法給母親辦理調動,繼續成了父親畢業後的頭等大事。
一年下來,各種申請寫了無數,找領導也找了無數次,就是沒有辦成。
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父親也學習到了一件成功案例,就是兩人對調。即兩所學校的的老師,都希望調入對方所在的學校,那麼雙方結成一對一起申請,求雙方學校同意,然後上面教育局一批准,這事就成了。
父母發動親友到處打聽,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的找到了一位女老師,也是為了解決兩地分居,正好想調入我母親所在的礦區學校,兩家一拍即合,一起寫申請,一起找各自小學領導,再一同遞交報告給上級。
結果依然是,不批!
就在父親被調動一事整得五勞七傷時,偶然遇見了一位曾經有些淵源的貴人。
當年父親讀高中時喜歡讀書,家裡窮沒錢買書,於是父親天天泡在學校的圖書館裡看書。
這引起了圖書館一位管理員阿姨的不滿。學生來查閱或歸還圖書,都是增加她的工作量,她因此而不滿。
於是父親提出替阿姨打掃衛生,整理書目,這下阿姨同意了。後來阿姨發現父親整理書目的鋼筆字寫得漂亮,於是提出請父親幫她家一個忙。
原來阿姨的老公是一位大領導,當時已經受到衝擊靠邊站了,問題雖然靠邊站了但似乎有寫不完的交代材料,和情況說明。
老爺子不喜寫文章,天天在家裡發脾氣。阿姨提出,讓父親去幫叔叔寫檢討和交代材料。
因為爺爺也是受到衝擊的知識分子,所以父親對此抱有天然的同情,便答應了。父親替那位老領導寫了半年的檢查和材料,直到高中畢業時,老領導受到特殊年代的進一步的衝擊,從此兩家再無聯繫。
等父親回到高中當老師後,想起圖書館曾經有過這麼一位阿姨,只是人家已經調離,於是打聽過阿姨下落。
最終父親又見到了阿姨,得知了老領導被平反冤屈,官復原職。父親鼓足勇氣說出自己的困難,阿姨責備父親怎麼不早點來找她老公,於是連拖帶拽將父親帶去老領導的辦公室。
在辦公室裡,老領導聽了父親介紹完前因後果後,談談的笑了笑,也沒多說什麼,而是當著父親的面打了個電話給教育局的領導。
兩天後,母親和那位老師的對調調令下達。
父母辦理調動的故事就說到這裡。這件往事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如今四十年過去,談起體制內調動,你覺得決定調動的關鍵因素變化了嗎?
在很多文章中,我都強調能力和努力對體制內普通人的重要性,比如晉升,比如取得成績,比如獲得榮譽。
但在體制內調動這一問題上,我必須承認一個關鍵事實,關係遠比努力重要。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公考方面,有著一考定終生的說法。這句話,我想強調一下,是對普通人而言,因為還有很多人肯定不會受限於第一任職平臺,但你一定要搞清楚,這些人是否是普通人?
這也是為什麼,每年公考,城市機關崗位報考人數總是異常火爆,分數線高得嚇人,而偏遠基層崗位常常無人問津,或者上岸難度小了一截。
背後的道理就是,考入城市,今後可以不用去操心調動,考入鄉鎮,今後你人生總會有一個階段,要對調動兩字費一番腦筋。
避免折騰,就是人生最大的安穩!
關於調動的故事,你讀懂了嗎?
明窗邀華月:體制內資深寫手,擅長深度剖析官場規則與社會熱點。原創的公務員報考指南、公務員晉升、體制內相親、職場雜談等系列文章視角獨特,廣受好評。歡迎關注,帶你用不一樣的視角看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