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基層小吏
我是公務員原創出品
又是一年畢業季,筆者已畢業8年,一直在基層待著,先後在鄉鎮、科局、黨群機關工作過,目前供職於縣級紀委監委機關。基層生活五味雜陳,上頭的政策的落實、如何貫徹,最後都是落到基層幹部行動上,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幹部的工作是千頭萬緒,基層幹部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門。群眾眼裡的吃「公家飯」的人其實是有不同身份,就以我曾經待過的縣級國土局來講,就囊括了體制內的各種身份,大概有四大類8小類。
下面我就講講吃「公家飯」的幾種身份的人:
一種是公務員,就是行政編制的,這大家都知道,就是心目中的「正統」。鄉鎮領導班子、科局領導還有個別單位,比如公檢法,黨群機關的幹部基本上都是公務員。近年來,公務員來源大部分是通過公務員考試考錄來的,還有的是部隊轉業來的。另外一種就是選調生,是在高校的優秀學生幹部中選拔,根據學歷直接分配到所在單位的。選調生既有公務員身份,又是省委組織部跟蹤的後備幹部,在提拔升遷上更有優勢。
一種是事業編制幹部,顧名思義就是事業單位編制,基本上也是通過考試錄用,有的是大學生村官轉正的。因為在基層公務員編制不多,所以事業編制幹部就成了工作的主力軍。像我們這裡的縣級環保局,只有三個行政編制,一個局長兩個副局長都佔用了,剩下的工作只能由事業編制人員來承擔。基層事業編制又可分為四種身份,參公事業編制、全額撥款事業編、差額撥款事業編、自收自支事業編(編制的含義,大家可以自己百度,這裡不多說)。在基層,事業編制幹部通過提拔也可以轉為公務員。但是近幾年,條件限制越來越多,能提拔的也就是鳳毛麟角。沒有評職稱的事業編制人員只能走職員路線,同工不同酬,相對吃虧。
一種是工勤人員,就是職工。又分為行政工勤和事業工勤人員,基本上都是上世紀通過招工進來的,很多都是領導關係戶。他們的待遇和普通的公務員和事業幹部沒多大區別,就是不能提拔。其實,很多職工又在外面搞自己的事業,工作相對自由,經濟條件也是不錯。單位在編職工年紀都偏大,屬於舊時代的產物,近年來單位缺工很多都是委託勞務派遣公司招工,所以職工應該會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種是企業編制,就是單位下屬企業的職工,既不是行政編制也不是事業編制。以前計劃時代企業有效益的時候可以自負盈虧,自發工資,隨著市場經濟開放,下屬企業很多都沒有運行了,這些職工的工資都是主管單位在發放。雖然是企業身份,但是往往該有待遇也不缺,也屬於吃「公家飯」的。這種身份的人員和上面的職工一樣是舊時代的產物,隨著機構改革兼併應該也會退出歷史舞臺。
除了上面四種身份,在基層還存在社辦工作人員、臨時相對固定人員、勞務派遣人員等等,都是在體制內工作的,算下來,體制內人員身份已經達到了10幾種。
體制內身份不同,自然待遇也就不同,公務員算是「正統」,相關政策都能第一時間享受到,事業編制就沒有了,如果沒有評職稱沒有提拔,在職員這條道路上可能走到底了。基層流傳一句話就是「公務員是國家的親兒子、參公人員是養子、事業編制是乾兒子…」。在我看來,要從中國封建社會來分,公務員屬於官,事業編屬於吏,其他人員算是衙役吧。如今,國家機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機構改革涉及很多體制內人的命運。希望在改革進程中,能更加體現公平,體制內人員性質種類能夠減少,這樣既能減少被外界詬病也便於人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