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劃入體制內單位有公務員單位、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單位。按照職能劃分,承擔行政職能的,才可以登記為公務員。承擔公益服務職能的,是事業人員。承擔生產經營職能的,是企業人員。
公務員使用的是行政和參公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事業單位分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差額撥款單位、自收自支單位,工作人員使用的是事業編制。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也就是全額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是其所需的事業經費全部由國家預算撥款的一種管理形式。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按差額比例,財政承擔部分,由財政列入預算;單位承擔部分,由單位在稅前列支。
最後一種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顧名思義,是國家不撥款的事業單位,其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要靠自己去市場上賺取。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如果效益好,其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就會高於公務員的待遇,如若單位管理經營不善,單位的工資就沒有保障。比如醫院大都就是差額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
在一個單位幹著同樣的工作,有編制和無編制待遇有很大區別,幹同樣的活,拿著不同的薪酬。
以前一些政策原因直接安排單位職工子弟和退伍軍人進單位。現在進入體制內是凡進必考,要想進入體制內工作都要在編制內招人,進行競爭考試。
在現在單位合併、精簡機構、大部門體制的趨勢下,想進入公務員、全額單位這些「鐵飯碗」單位是不容易的,裡面的工作人員一般也不會再出來另找工作。
公務員、全額事業單位工作穩定,特別是在基層,想要從事業單位調動去公務員單位,自收自支調往全額單位那是特別難的事情。
一些公務員單位缺人手時,因為編制有限,就會在一些事業單位借調人手去單位上班,借調人員的工資還是由原事業單位發放,編制也是在原單位,只是在公務員單位工作。
機關、企事業單位之間人才的流動就像鐵板一塊,基本上無法共享人力資源。公務員編制的除了副科級以上領導去事業單位任職以外,一般都去不了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去公務員就更無可能了。
筆者身邊就有朋友從事業單位借調公務員單位多年,因為人員編制不一樣,至今都無法調動單位。公務員使用行政編制,事業單位使用事業編制,國有企業使用企業編制,這幾乎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阻止了單位人才的流動。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國地大物博,民間一樣藏龍臥虎,奇人怪人多了去了。不只是清華北大的才可以稱得上大師,365行行行出狀元。
很多高手確實大隱於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以學歷出身看人識人的套路,未必科學。應該打破一些條條框框,做到人盡其才。
有句話叫英雄不問出處,能上天的不一定是龍,能入地的不一定是蟲。985裡照樣有水貨,但凡民間照樣有英雄。明代大醫藥家李時珍曾3次落榜,現有馬雲第一次高考數學考1分。但他們都確有過人之處。
不能唯985 211、分數高低論英雄;不能以編制內外、出身背景論好漢。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們的領導、組織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把合適的人安排在適合的崗位上。把人用在不合適的崗位是一種人才浪費。
國務院有政策鼓勵事業單位在職人員不辭職創新創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期間依法繼續在原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工資、醫療等待遇,由各地各部門根據國家和地方有關政策結合實際確定。這就是接地氣、從實際出發出臺的政策,這是給社會釋放活力,推進發展。
體制內的同志可以把學到的本領更好地服務社會,可以用體制內的眼界處理社會上的問題,更好地促進社會的大融合。
允許一部分體制內人員出來創新創業,不是說在單位上崗就不能夠創造價值,而是單位的條條框框框住了一些人的視野,有特長的人不好施展拳腳。
允許體制內一部分人員踏入社會這個大舞臺,讓他們大膽地放手一搏,可以激發更大的活力,創造更多地價值。
不管是體制內或體制外工作一樣是為國出力,為社會創造財富。不能以每天在單位打卡、露面就是認真工作。要合理用人,以實際成績為衡量標準。
有口才就去營銷,有社會活動能力的可以去社交,有科研產品的可以帶產品入股企業轉換為社會生產力。
除國家安全、涉密等不適合流動性的關鍵崗位外,筆者認為應該弱化編制管理,促進人才自由流動。
幹事業應該像大海一樣包羅萬象,洶湧奔騰,不能夠靜如湖水。要打破常規,凡有利於國家進步,凡有利於社會發展,有利於科技成果轉換,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事情都應該支持。
有些事業單位官本位思想嚴重,本應該幹事業的單位,卻喜歡比官位。在科研創新領域產生了「官者通吃」現象,以「行政權力」取代 「專業權力」,在一些事業單位誰「官」大,誰「學術」水平就高。
事業單位應該要營造努力幹事業的氛圍,應該去行政化,要能上能下,能出能進。管理就是服務,不能夠一刀切的用行政化模式管理事業單位。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筆者建議打破條條框框,讓體制內人員能進能出,實行體制內外人才共享,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