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降人才

2020-12-21 光明網

讓數字告訴你

世界一流學府無不以英才薈萃、名師雲集而著稱,北京大學同樣如此。百年北大之所以長盛不衰,深刻的原因就在於人才輩出、群星璀璨,使其精神魅力和優良傳統得以不斷地弘揚光大。讓我們先看一組數字:蔡元培主政北大時期,1918年全校200多名教師中有90位教授。在有資料可查的76位教授中,35歲以下的就有43位,50歲以上的僅6人,最年輕的才25歲,胡適、劉半農等當時不過27歲,年輕大師們傳播新科學,倡導新文化,造就了「五四」時期北大的輝煌。

然而,就在10年前,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北大卻陷入了一場空前的「人才危機」之中,這是又一組數字——

院士平均年齡70多歲,年逾古稀;

博導平均年齡64歲多,早過盛年;

教授平均年齡59歲多,臨近花甲,45歲以下教授為零;

年輕教師大進大出,極不穩定,有的年份流失率竟達57%;

校級幹部平均年齡58歲,中層幹部平均54歲……

10年「文革」造成的人才斷層、青黃不接和改革開放後人才外流的後果終於顯現出來了,學術和管理骨幹層移出了創造力的高峰時期。返校的校友在未名湖畔不住地感嘆:北大就像一位遲暮的老人,看不到她的青春與活力了。

深深的憂慮縈繞在每一位北大人的心頭:人才斷層的背後就是學術的斷層、傳統的斷層,如不迅速解決,北大面臨的將不是創一流的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了。

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教代會都把隊伍建設列為最重要的議題,大力推進跨世紀人才工程,在保持老中青合作的格局下,穩步推進新老交替,花大力氣扶植能夠跨世紀擔負重任的中青年骨幹。

九十年代初以來,北大啟動了培養中青年學術和管理骨幹各200名的人才工程,制定了寬鬆的離退休政策,破格提升中青年教授,宣布到世紀末吸引千名博士來校,培養、選拔、引進、聘用、共享……各種措施紛紛出臺。

10年過去了,伴隨著百年大典,北大人的臉上終於露出久違了的微笑,讓我們再看一組數字:

現有2300多名教師的平均年齡為44歲,45歲以下的佔60%以上;在822位教授中,45歲以下的有166人;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800餘人,佔35%;20位中青年學術骨幹被教育部聘為「長江學者」;榮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34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36人,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的21人;

經過大幅度的機關改革之後,19個部處幹部平均年齡44歲,比改革前下降8歲……

10年奮鬥,北大終於擺脫了人才危機,教師隊伍已從「文革」前畢業的為主體過渡到了以「文革」後畢業的為主體。在知名老教授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一大批中青年人才迅速崛起。大部分院系基本解決了人才斷層的問題,數學學院124名教師中有70名博士,中青年教師中除4名在職攻讀學位和1名歸國碩士外,其餘全部具有博士頭銜。化學學院184名教師中有76位博士,哲學系68名教師中有32位博士,其中絕大部分為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

在兩組數字的背後

重大轉機的出現,有賴於科教興國戰略,有賴於「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大環境和大政策。當然也有賴於北大的十年埋頭奮鬥,否則就不會有兩組數字的鮮明對比。

數字的背後,蘊涵著非同一般的人才理念和用人原則。分析這些理念和原則,你會感受到北大特有的開放、大氣、唯人才是舉的胸襟和氣度。

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廣開進賢之路。在人的問題上,堅持德才兼備,敢於不拘一格;堅持五湖四海,不搞近親繁殖;堅持學術自由,尊重個性發展,這或許可以看作是北大獨特的精神魅力所在。

——在800餘名博士教師中,國外學成歸來的近300人,畢業於國內院校的近300人,北大自己培養的200多人,三種學緣大體上各佔三分之一,避免了「近親繁殖」,促進了學術交流、碰撞與升華。化學學院提出:今後本院培養的博士,如果沒有在校外學習工作的經歷,原則上不予聘任。

——北大首批招聘的11名「長江學者」中,只有兩位是「土生土長」的北大人,其餘9位均有國外著名大學就讀和工作的經歷。

——擁有一支高水平學術隊伍的光華管理學院,用自籌資金公開招聘年薪50萬元的重量級學者,院領導對此解釋說:一定要選擇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來學院任職,這樣才能發展,才能創建世界一流的管理學院,這應成為一種理念。

北大的努力目標就是造就一支以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為核心的跨世紀骨幹隊伍,而且必須兩種素質並重、兩支隊伍並重,即堅持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並重、學術骨幹隊伍建設與管理骨幹隊伍建設並重。

用人當其時,用人當其壯。應該在一個人的精力高峰、創造力高峰和進取心高峰時期,給其創造足夠的條件,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和才智。對人才,不能只按一個模式培養,要敢於突破舊的框框,打破論資排輩觀念,疊加各種政策資源。

——從1994年開始,滾動式選拔培養跨世紀中青年學術骨幹100多名;近年來,114名中青年教師被破格晉升教授,142名被破格晉升副教授,極大地改善了教師隊伍的職稱和年齡結構。

——1995年以來,每年都有100多位海外博士申請來北大工作,經過嚴格篩選,三分之一左右能夠進校就職,一旦進入北大,學校就千方百計地為他們創造必要的創業條件。

——經過持續努力,「中青年軍團」已經崛起。數學學院、化學學院、城市環境與科學系、中文系、哲學系、法學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等一大批院系的隊伍在結構、年齡、素質、梯次配備等方面展現了良好的前景。城環系的楊開忠教授1996年走上系主任崗位時只有34歲,他和一批從哈佛大學、東京大學、多倫多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畢業的博士們一道,迅速改變了該系的面貌,科研經費成倍增長,在爭取各種重大基金和進入國家重要工程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績。

鼓勵拔尖人才脫穎而出。一個傑出學術帶頭人的作用,是一般人才所無法替代的,他可以帶動一個學科,凝聚一支隊伍,開創一個領域,突破一座高峰。科學上只承認第一,拔尖人才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奪取科學上的「第一」,促進並導引社會向前發展。在吸引拔尖人才上,北大打破平均主義,鼓勵一馬當先,政策資源向領頭雁傾斜,「殺出了一條血路來」。

——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劉忠範1993年來北大任教,學校為他組建了跨學科的納米實驗室。目前他手下有27位科研人員,260平方米的實驗室,在納米技術研究領域屢創佳績。劉忠範動情地說:「我的實驗室無論是在實驗條件、學術環境還是學術成果上,並不比世界一流大學差,在中國、在北大同樣可以做一流的工作。」

——已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終身職位的鄧興旺表示願來北大工作,校領導立即接見談話。鄧興旺提出,需要30個助手、500平方米的實驗室、500萬美元的實驗設備,並與耶魯大學共享實驗室。應該說,這個「價碼」是不低的,但校領導當即拍板,責成有關部門迅速落實,由此還引來了國家科技部對該實驗室2500萬元的更大力度的支持。為什麼這樣做?就是因為鄧興旺是個人才。

——針對住房這個困擾人才的老大難問題,前校長吳樹青大聲疾呼「住房就是人才」!1995年,學校單撥1700萬元建設人才房,築巢引鳳。近年來,北大僅打破常規分配的人才房就達400套,去除了中青年骨幹的後顧之憂。在討論李嵐清副總理親切關懷的蘭旗營住宅小區分配方案時,校領導改變過去以年齡、資歷為主要參數的排隊方法,要求45歲以下的學術骨幹必須佔到三分之一。

關於拔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北大黨委書記任彥申教授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揚長補短、揚長避短、揚長護短。」他對記者說,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拔尖人才只是在某一方面有傑出的才能,不可能是全才。從教育培養的角度,對人才應該揚長補短,既要發揚他的長處,又要彌補他的短處,力求全面發展;從用人的角度,一定要揚長避短,用其所長,避其所短,發揮最佳用人效益;從保護人才的角度,有時既需要揚長,也要敢於「護短」,環境是複雜的,不然人才可能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就被求全責備給弄倒了。

學者對環境是比較挑剔的。校園是一種環境,條件是一種環境,政策也是一種環境,學術氛圍和領導水平更是一種環境。寬鬆的學術環境是很多人放棄優厚待遇來北大任職的重要原因。自由民主、兼容並包的學術之風,是北大高舉了百年的不倒旗幟,也是學術研究的必要前提。學校在緊緊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前提下,積極營造學術氛圍,各種講座、報告、研討令人目不暇接。在這裡,有學術的碰撞,碰撞中不斷升華出智慧的火花。學校對歸國人員採取來去自由的政策,因為他們自信:越開放越有人才,越封閉越沒有人才。

北大人都懂得人才難得,校領導更是求賢若渴。隊伍建設常常是黨政聯席會的最重要議題,有時為了爭取一個人,學校要追蹤幾年的時間。難怪有系主任說:「我們有時找校領導匯報工作都排不上時間,可是人才一來,書記校長都出來迎接。」

老一代學者為年輕人的成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一位年輕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蔡生民教授對劉忠範的「四處舉薦」,徐光憲院士對嚴純華的「慧眼識珠」,兩位系主任為佘振蘇「甘當助手」……都在北大傳為佳話。已過古稀之年的植物分子學教授曹宗巽動情地說:「在我們這盞燈熄滅之前,一定要點亮一盞更明亮的燈。」

這是何等的境界!有了這種境界,北大的星空一定會更加燦爛。

又一串新數字

1999年下半年,北大設立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校級關鍵崗位,進入崗位的教授每年將大幅度增加津貼。

3萬、4萬、5萬!

一石驚皺春水。在國力尚不十分強盛、教師工資普遍偏低的情況下,如此舉措引起了科教界的廣泛關注。

這個舉措源於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的實施。在北大百年慶典大會上,江澤民總書記指出:「為了實現現代化,中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北大迅速抓住機遇,提出創建一流大學計劃,並被教育部列入「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之中,得到國家大力支持。

一流大學計劃的實施是從人才突破入手的。一流的大學,必須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尤其是要有一批能站在前沿、有希望領導一個學科達到世界水平的傑出學術帶頭人。在資源短缺的條件下,尤其要注意防止平均主義,有鋼使在刀刃上。經過充分論證,黨政聯席會果斷決策:堅持以人為本、全面配套的方針,迅速啟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

這次改革不是普調工資,而是分層次精選出能擔負重要職責的學術骨幹和管理骨幹隊伍,對優秀人才、關鍵崗位實行較高強度的津貼支持。改革的指導思想是32個字:「著眼一流、立足改革;淡化身份、強化崗位;突出人才、優勞優酬;存量不動、增量拉開。」

改革是在大刀闊斧地進行人員分流的基礎上開始的,2800餘名各種非教育規模基本編制人員被剝離出來,進入設崗範圍的人員只佔在編人員的56%左右。

崗位設置是這次改革的核心。根據總體發展規劃,北大設定了A、B、C三類崗位:A類為校級關鍵崗、B類為院系重點崗、C類為院系基礎崗,每類崗中又分三級。A類崗是重點中的重點,A1崗100人左右,擔負重大教學科研責任,必須是著名學者;A2崗近300人,是學科帶頭人的角色;A3崗的500多人則為教學科研上的骨幹力量。A類崗是學校重點支持對象,總量佔在編人數的13%左右,他們如果能完成崗位職責,每年將得到5萬、4萬、3萬元的崗位津貼。津貼發放並非一次到位,月發額只佔三分之二,年終考核通過後才能拿到另外的三分之一。

教師應聘上崗必須公平競爭,經過院系、學部、學校學術委員會三次嚴格審核,並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最後經學校黨政聯席會議審定。

據北大有關職能部門的統計,一個優秀教師和一個普通教師,改革後的總體待遇差距大約在5倍左右,這將從根本上扭轉長期以來教師待遇低而平的狀況,改變了低水平的平均主義,改革實際上是對優秀人才的資助計劃。

這種待遇構架不但與世界著名大學相對接軌,更重要的是轉換了一個機制,更新了一種觀念。學校對教師的管理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即從身份管理轉為崗位管理。崗位管理突破了原有體制首先從職稱、資歷、年齡等身份因素出發的固有模式,著力突出人才,低職可以高聘,高職也可能低聘,形成能進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勵競爭機制。教授再也不是終身制了,再也不是按照身份來發揮作用了,而是按照能力水平和實際貢獻取薪。在北大,教授可能上A類崗,也可能上C類崗,甚至可能沒有上崗,而有的副教授可能比教授聘的崗位級別還高,鐵飯碗終於打破了。

從縱向上講,這是建國以來高校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從橫向上講,在全國高校中是率先實現突破的一次改革,其意義不言自明。

相關焦點

  • 扭轉人才招聘「唯學歷」傾向 不拘一格降人才
    朱 霆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省級教育部門要協調和配合有關部門,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用人導向,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
  • 從普寧機械金牌雙星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近日全國機械技能大賽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目前廣東隊以總分300多分穩居前列,金牌榜更是達到32枚,作為技能人才的全國性大賽,更多是為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做準備提前選拔人才,而作為奪冠大熱門的廣東機械技師學院的選手們也在積極備戰中,而在這些人的教師中就有來自普寧的機械金牌雙星張志坤、
  • 打破體制限制,不拘一格降人才
    機關、企事業單位之間人才的流動就像鐵板一塊,基本上無法共享人力資源。公務員編制的除了副科級以上領導去事業單位任職以外,一般都去不了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去公務員就更無可能了。筆者身邊就有朋友從事業單位借調公務員單位多年,因為人員編制不一樣,至今都無法調動單位。
  • 美人如玉劍如虹、不拘一格降人才,許多名句出於他的詩
    美人如玉劍如虹、不拘一格降人才,許多名句出於他的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老張註:此詩作者呼喚風雷般的變革,以開闢新的天地。要實現這種變革,就是解放人才。名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選才用人一定要堅持「唯才是舉」的原則要求人才,泛指各行各業中的領軍人物。那些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從本質上講應該是人力資源中那些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能力和素質」是衡量一個是否是人才的兩個最重要的標準。韓愈在《師說》篇裡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一個人的能力與素質常常表現為某種程度的專業性或局限性。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才的發現與使用要堅持「唯才是舉」的原則要求,以能夠解決某一個方面的具體問題為標準,不必求全責備,甚至也不必思前想後。
  • 「龔自珍」除了不拘一格降人才,原來這一句也是他說的!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最後這兩句大家肯定不陌生,如果這個你也不熟那「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總能讓你想起自己學生時代學的詩,其實還有一個大家常說的成語「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常常被大家引用的成語就是出自龔自珍的《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觸》詩:「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
  • 124期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詩句必賞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譯賞九州生氣恃(shì)風雷,萬馬齊喑(yīn)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sǒu),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奉勸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規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天公:造物主。抖擻:振作,奮發。降:降生,降臨。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
  • 不拘一格降人才 民生銀行「新竹計劃」攬英才
    是人才。在資訊發達的今天,網羅天下英傑已成為企業巨輪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成功企業的背後,必然聚集著大批高素質人才。民生銀行西安分行通過有效地識人、知人、用人,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質量的金融人才。「新竹計劃」攬英才2016年7月,在「歌舞新竹」晚會的精彩節目中,民生銀行西安分行2016新員工「新竹計劃」圓滿結訓。
  •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就出自這裡!鎮江寶塔山公園...
    而不得不說的是,中學課本中龔自珍的千古名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源自這裡。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老道長對這首有「風雷」「天公」的祭文連連贊好,其實這首詩是巧借題詠、抨擊時弊、渴求變革、氣勢磅礴的佳作。是龔自珍發出的最有力的疾呼,激撼了此後的一代又一代人。這首聲情沉烈的《己亥雜詩》為大夜漫天的晚清時代,開啟了一個文學潮流。 兩年後,龔自珍在丹陽的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 不唯地域引進人才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液體色母不僅能幫助企業產品降本提效,且兼具環保效益,對於以食品行業為支柱產業的晉江來說,市場需求廣大。」曾福泉告訴記者,僅與盼盼集團的合作就為約克帶來每年300多萬元的銷售額,去年,公司銷售額超6000萬元。
  • 星雲長老高度評價五祖弘忍大師不拘一格降人才
    當時六祖在黃梅,五百人中眼獨開,五祖弘忍大師不拘一格降人才。慧能大師開悟後回到廣東傳法,弟子遍布全世界,這是廣東的光榮,嶺南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傳播最早可追溯至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到了唐朝,玄奘大師將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梵文傳播到印度,成為把中國文化傳播到國際的第一人。
  • 不拘一格用人才石灣公仔創新發展
    記者從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之《石灣窯研究》中發現,在古玩行尚未發展成熟時,花盆行制定了不拘一格求人才的行規,不少古玩行的陶塑名家通過付費就能跨行工作,依靠眾多人才的智慧,花盆行製作出流傳後世的瓦脊精品之作;與此同時,正是先有了瓦脊人物創作的成熟基礎,才有了石灣案臺人物陶塑日後的輝煌景象。
  • 打破常規建機制 不拘一格用人才 甘肅214人通過「綠色通道」晉升...
    原標題:打破常規建機制 不拘一格用人才甘肅214人通過「綠色通道」晉升高級職稱中國甘肅網12月6日訊據甘肅日報報導(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魏娟 見習記者 王梓懿)對於酒鋼集團職工梁克韜來說,這是十分厚重的肯定
  • 不拘一格降人才!雨花區探索打破基層幹部上升「天花板」
    「1+5」文件出臺以來,雨花區積極貫徹省委決策部署,持續用力抓基層、打基礎、固根本,圍繞「明職權、暢通道、優待遇、留人才、減負擔」出臺配套政策文件,進一步促進職能、項目、資金、力量向基層下沉,不斷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幹部晉升渠道窄、隊伍穩定難是制約基層事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 過關斬將顯風採 不拘一格降人才——合肥柏堰科技園高標準選拔社區...
    此舉有力調動了社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增強了社區幹部崗位的吸引力,有利於把更多優秀人才吸引進社區幹部隊伍中來。(胡章勤)
  • 深圳明德實驗學校:聘任教師不拘一格,「多元化」人才激發團隊活力
    數據分析顯示,近年來,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對於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日益提升。明德教師憑藉著專業的教學能力、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去行政化以及獨立的教師招聘體制,也賦予了帶給明德更多的嘗試與探索。  多元名師團隊,照亮學子逐夢道路今年三十出頭的高中部高一「未來班」班主任王惠珍,是明德「元老級」教師。
  • 不拘一格的生活態度展現出女人情懷
    其實這些外在的氣質,都是靠著王菲自己不拘一格的生活態度,展現出來的。鄧麗君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吧?這位應該稱得上是歌壇元老的一個地位。在如今娛樂至死的時代,很少有人會再次提起鄧麗君的名字,只有王菲,願意以個人的身份,以歌聲,紀念死去的鄧麗君。舞臺上的王菲忘我的唱著,燈光將她的身影撒上了彩虹的顏色,看上去無比美麗。
  • 「鷹擊長空」鳥棲砂巖——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 組織發展重在選拔幹部人才,舉直錯諸枉,國家企業概莫能外
    古今中外,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選拔幹部人才是發展的重中之重,概莫能外。舉直而加之枉者之上,是君子在位,小人在野,此民之所以服。舉枉者而置於直之上,是小人得志,君子失位,此民之所以不服。直是正直。枉是邪曲、不正直。古代君子、小人與現代不同。可以按現代的意義去理解和應用。
  • 上海農商銀行成功舉辦人才發展論壇
    上海農商銀行成功舉辦人才發展論壇。本次論壇根據市委、市國資委人才工作精神,圍繞上海農商銀行戰略發展、組織發展、人才發展、人力資源效能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創新,從專業性、多樣化視角,探討新形勢下人才發展和青年成長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