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學府無不以英才薈萃、名師雲集而著稱,北京大學同樣如此。百年北大之所以長盛不衰,深刻的原因就在於人才輩出、群星璀璨,使其精神魅力和優良傳統得以不斷地弘揚光大。讓我們先看一組數字:蔡元培主政北大時期,1918年全校200多名教師中有90位教授。在有資料可查的76位教授中,35歲以下的就有43位,50歲以上的僅6人,最年輕的才25歲,胡適、劉半農等當時不過27歲,年輕大師們傳播新科學,倡導新文化,造就了「五四」時期北大的輝煌。
然而,就在10年前,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北大卻陷入了一場空前的「人才危機」之中,這是又一組數字——
院士平均年齡70多歲,年逾古稀;
博導平均年齡64歲多,早過盛年;
教授平均年齡59歲多,臨近花甲,45歲以下教授為零;
年輕教師大進大出,極不穩定,有的年份流失率竟達57%;
校級幹部平均年齡58歲,中層幹部平均54歲……
10年「文革」造成的人才斷層、青黃不接和改革開放後人才外流的後果終於顯現出來了,學術和管理骨幹層移出了創造力的高峰時期。返校的校友在未名湖畔不住地感嘆:北大就像一位遲暮的老人,看不到她的青春與活力了。
深深的憂慮縈繞在每一位北大人的心頭:人才斷層的背後就是學術的斷層、傳統的斷層,如不迅速解決,北大面臨的將不是創一流的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了。
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教代會都把隊伍建設列為最重要的議題,大力推進跨世紀人才工程,在保持老中青合作的格局下,穩步推進新老交替,花大力氣扶植能夠跨世紀擔負重任的中青年骨幹。
九十年代初以來,北大啟動了培養中青年學術和管理骨幹各200名的人才工程,制定了寬鬆的離退休政策,破格提升中青年教授,宣布到世紀末吸引千名博士來校,培養、選拔、引進、聘用、共享……各種措施紛紛出臺。
10年過去了,伴隨著百年大典,北大人的臉上終於露出久違了的微笑,讓我們再看一組數字:
現有2300多名教師的平均年齡為44歲,45歲以下的佔60%以上;在822位教授中,45歲以下的有166人;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800餘人,佔35%;20位中青年學術骨幹被教育部聘為「長江學者」;榮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34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36人,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的21人;
經過大幅度的機關改革之後,19個部處幹部平均年齡44歲,比改革前下降8歲……
10年奮鬥,北大終於擺脫了人才危機,教師隊伍已從「文革」前畢業的為主體過渡到了以「文革」後畢業的為主體。在知名老教授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一大批中青年人才迅速崛起。大部分院系基本解決了人才斷層的問題,數學學院124名教師中有70名博士,中青年教師中除4名在職攻讀學位和1名歸國碩士外,其餘全部具有博士頭銜。化學學院184名教師中有76位博士,哲學系68名教師中有32位博士,其中絕大部分為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
重大轉機的出現,有賴於科教興國戰略,有賴於「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大環境和大政策。當然也有賴於北大的十年埋頭奮鬥,否則就不會有兩組數字的鮮明對比。
數字的背後,蘊涵著非同一般的人才理念和用人原則。分析這些理念和原則,你會感受到北大特有的開放、大氣、唯人才是舉的胸襟和氣度。
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廣開進賢之路。在人的問題上,堅持德才兼備,敢於不拘一格;堅持五湖四海,不搞近親繁殖;堅持學術自由,尊重個性發展,這或許可以看作是北大獨特的精神魅力所在。
——在800餘名博士教師中,國外學成歸來的近300人,畢業於國內院校的近300人,北大自己培養的200多人,三種學緣大體上各佔三分之一,避免了「近親繁殖」,促進了學術交流、碰撞與升華。化學學院提出:今後本院培養的博士,如果沒有在校外學習工作的經歷,原則上不予聘任。
——北大首批招聘的11名「長江學者」中,只有兩位是「土生土長」的北大人,其餘9位均有國外著名大學就讀和工作的經歷。
——擁有一支高水平學術隊伍的光華管理學院,用自籌資金公開招聘年薪50萬元的重量級學者,院領導對此解釋說:一定要選擇水平比自己高的人來學院任職,這樣才能發展,才能創建世界一流的管理學院,這應成為一種理念。
北大的努力目標就是造就一支以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為核心的跨世紀骨幹隊伍,而且必須兩種素質並重、兩支隊伍並重,即堅持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並重、學術骨幹隊伍建設與管理骨幹隊伍建設並重。
用人當其時,用人當其壯。應該在一個人的精力高峰、創造力高峰和進取心高峰時期,給其創造足夠的條件,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和才智。對人才,不能只按一個模式培養,要敢於突破舊的框框,打破論資排輩觀念,疊加各種政策資源。
——從1994年開始,滾動式選拔培養跨世紀中青年學術骨幹100多名;近年來,114名中青年教師被破格晉升教授,142名被破格晉升副教授,極大地改善了教師隊伍的職稱和年齡結構。
——1995年以來,每年都有100多位海外博士申請來北大工作,經過嚴格篩選,三分之一左右能夠進校就職,一旦進入北大,學校就千方百計地為他們創造必要的創業條件。
——經過持續努力,「中青年軍團」已經崛起。數學學院、化學學院、城市環境與科學系、中文系、哲學系、法學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等一大批院系的隊伍在結構、年齡、素質、梯次配備等方面展現了良好的前景。城環系的楊開忠教授1996年走上系主任崗位時只有34歲,他和一批從哈佛大學、東京大學、多倫多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畢業的博士們一道,迅速改變了該系的面貌,科研經費成倍增長,在爭取各種重大基金和進入國家重要工程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績。
鼓勵拔尖人才脫穎而出。一個傑出學術帶頭人的作用,是一般人才所無法替代的,他可以帶動一個學科,凝聚一支隊伍,開創一個領域,突破一座高峰。科學上只承認第一,拔尖人才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奪取科學上的「第一」,促進並導引社會向前發展。在吸引拔尖人才上,北大打破平均主義,鼓勵一馬當先,政策資源向領頭雁傾斜,「殺出了一條血路來」。
——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劉忠範1993年來北大任教,學校為他組建了跨學科的納米實驗室。目前他手下有27位科研人員,260平方米的實驗室,在納米技術研究領域屢創佳績。劉忠範動情地說:「我的實驗室無論是在實驗條件、學術環境還是學術成果上,並不比世界一流大學差,在中國、在北大同樣可以做一流的工作。」
——已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終身職位的鄧興旺表示願來北大工作,校領導立即接見談話。鄧興旺提出,需要30個助手、500平方米的實驗室、500萬美元的實驗設備,並與耶魯大學共享實驗室。應該說,這個「價碼」是不低的,但校領導當即拍板,責成有關部門迅速落實,由此還引來了國家科技部對該實驗室2500萬元的更大力度的支持。為什麼這樣做?就是因為鄧興旺是個人才。
——針對住房這個困擾人才的老大難問題,前校長吳樹青大聲疾呼「住房就是人才」!1995年,學校單撥1700萬元建設人才房,築巢引鳳。近年來,北大僅打破常規分配的人才房就達400套,去除了中青年骨幹的後顧之憂。在討論李嵐清副總理親切關懷的蘭旗營住宅小區分配方案時,校領導改變過去以年齡、資歷為主要參數的排隊方法,要求45歲以下的學術骨幹必須佔到三分之一。
關於拔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北大黨委書記任彥申教授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揚長補短、揚長避短、揚長護短。」他對記者說,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拔尖人才只是在某一方面有傑出的才能,不可能是全才。從教育培養的角度,對人才應該揚長補短,既要發揚他的長處,又要彌補他的短處,力求全面發展;從用人的角度,一定要揚長避短,用其所長,避其所短,發揮最佳用人效益;從保護人才的角度,有時既需要揚長,也要敢於「護短」,環境是複雜的,不然人才可能還沒來得及發揮作用就被求全責備給弄倒了。
學者對環境是比較挑剔的。校園是一種環境,條件是一種環境,政策也是一種環境,學術氛圍和領導水平更是一種環境。寬鬆的學術環境是很多人放棄優厚待遇來北大任職的重要原因。自由民主、兼容並包的學術之風,是北大高舉了百年的不倒旗幟,也是學術研究的必要前提。學校在緊緊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前提下,積極營造學術氛圍,各種講座、報告、研討令人目不暇接。在這裡,有學術的碰撞,碰撞中不斷升華出智慧的火花。學校對歸國人員採取來去自由的政策,因為他們自信:越開放越有人才,越封閉越沒有人才。
北大人都懂得人才難得,校領導更是求賢若渴。隊伍建設常常是黨政聯席會的最重要議題,有時為了爭取一個人,學校要追蹤幾年的時間。難怪有系主任說:「我們有時找校領導匯報工作都排不上時間,可是人才一來,書記校長都出來迎接。」
老一代學者為年輕人的成長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每一位年輕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蔡生民教授對劉忠範的「四處舉薦」,徐光憲院士對嚴純華的「慧眼識珠」,兩位系主任為佘振蘇「甘當助手」……都在北大傳為佳話。已過古稀之年的植物分子學教授曹宗巽動情地說:「在我們這盞燈熄滅之前,一定要點亮一盞更明亮的燈。」
這是何等的境界!有了這種境界,北大的星空一定會更加燦爛。
1999年下半年,北大設立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校級關鍵崗位,進入崗位的教授每年將大幅度增加津貼。
3萬、4萬、5萬!
一石驚皺春水。在國力尚不十分強盛、教師工資普遍偏低的情況下,如此舉措引起了科教界的廣泛關注。
這個舉措源於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計劃的實施。在北大百年慶典大會上,江澤民總書記指出:「為了實現現代化,中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北大迅速抓住機遇,提出創建一流大學計劃,並被教育部列入「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之中,得到國家大力支持。
一流大學計劃的實施是從人才突破入手的。一流的大學,必須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尤其是要有一批能站在前沿、有希望領導一個學科達到世界水平的傑出學術帶頭人。在資源短缺的條件下,尤其要注意防止平均主義,有鋼使在刀刃上。經過充分論證,黨政聯席會果斷決策:堅持以人為本、全面配套的方針,迅速啟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
這次改革不是普調工資,而是分層次精選出能擔負重要職責的學術骨幹和管理骨幹隊伍,對優秀人才、關鍵崗位實行較高強度的津貼支持。改革的指導思想是32個字:「著眼一流、立足改革;淡化身份、強化崗位;突出人才、優勞優酬;存量不動、增量拉開。」
改革是在大刀闊斧地進行人員分流的基礎上開始的,2800餘名各種非教育規模基本編制人員被剝離出來,進入設崗範圍的人員只佔在編人員的56%左右。
崗位設置是這次改革的核心。根據總體發展規劃,北大設定了A、B、C三類崗位:A類為校級關鍵崗、B類為院系重點崗、C類為院系基礎崗,每類崗中又分三級。A類崗是重點中的重點,A1崗100人左右,擔負重大教學科研責任,必須是著名學者;A2崗近300人,是學科帶頭人的角色;A3崗的500多人則為教學科研上的骨幹力量。A類崗是學校重點支持對象,總量佔在編人數的13%左右,他們如果能完成崗位職責,每年將得到5萬、4萬、3萬元的崗位津貼。津貼發放並非一次到位,月發額只佔三分之二,年終考核通過後才能拿到另外的三分之一。
教師應聘上崗必須公平競爭,經過院系、學部、學校學術委員會三次嚴格審核,並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最後經學校黨政聯席會議審定。
據北大有關職能部門的統計,一個優秀教師和一個普通教師,改革後的總體待遇差距大約在5倍左右,這將從根本上扭轉長期以來教師待遇低而平的狀況,改變了低水平的平均主義,改革實際上是對優秀人才的資助計劃。
這種待遇構架不但與世界著名大學相對接軌,更重要的是轉換了一個機制,更新了一種觀念。學校對教師的管理方式發生了質的改變,即從身份管理轉為崗位管理。崗位管理突破了原有體制首先從職稱、資歷、年齡等身份因素出發的固有模式,著力突出人才,低職可以高聘,高職也可能低聘,形成能進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勵競爭機制。教授再也不是終身制了,再也不是按照身份來發揮作用了,而是按照能力水平和實際貢獻取薪。在北大,教授可能上A類崗,也可能上C類崗,甚至可能沒有上崗,而有的副教授可能比教授聘的崗位級別還高,鐵飯碗終於打破了。
從縱向上講,這是建國以來高校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從橫向上講,在全國高校中是率先實現突破的一次改革,其意義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