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左上方藍色字體的「旅途會「三個字,關注我們,
了解更多旅行和講座的信息。
前面100年中的5個人——五賢帝,是一代更比一代強,之後這30多人,只有很少的皇帝活到了自然死亡,整個三世紀一下子就亂了!直到出現了戴克里先,這個巴爾幹半島出生的皇帝,他是東的人,也有人說,羅馬帝國到了戴克里先時期,才是第一任皇帝,因為他搞了幾個特殊的事情。
第一,他搞了一個「四帝共治」,這等於一個帝國有四個皇帝,在戴克里先看來,羅馬帝國之所以這麼混亂、這麼不好治理,就是因為太大,太分散了,距離太遠了,又沒有陸路相通,因為地中海在中間,所以他就搞了四個皇帝。
但四個皇帝並不是把帝國分成四塊,而是分成兩塊,每一部分各有一正一副兩個皇帝。正皇帝死了以後,副皇帝順理成章接班,政策的出發點是想得很好,但是在戴克里先感覺一切都很良好的時候,他就卸任了,自己回家種地去了,因為他也跟前面講到過的蘇拉一樣,也有返璞歸真、解甲歸田的想法,結果種地種了幾年之後,國家就亂套了。
因為不像他想像的那樣,正皇帝死了,副皇帝順理成章繼位,有的時候副皇帝會先去世,那就亂套了,或者是正皇帝死了以後,到底由誰來繼位,他們有自己的兒子呀,事實上從戴克里先之後,羅馬帝國就變成世襲制——兒子繼承了。
所以戴克里先想踏踏實實地去當太上皇,但是沒那麼容易,後來國家大亂,他又被人請出來,希望他重新坐上這個皇帝寶座,好用他的威望來制止國家的動蕩,但是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這樣的權威了。
此外,戴克里先還是第一個真正的君主,以前羅馬貴族和皇帝也都稱兄道弟的,沒有巨大的等級差別,元首或皇帝也沒有那麼大架子。比如說大家可能都聽說過,有一個老兵在澡堂子門口等著,然後奧古斯都(皇帝)來了,問這個老兵你怎麼不進去呢?老兵說我太窮了,沒錢。沒人給我搓澡,沒有專門給我搓澡奴隸,後來哈德良皇帝就賞給他一個奴隸。從此之後,所有老兵都在那排隊等著,碰上皇帝再賞一個奴隸來專門搓澡。所以說,原來的皇帝和公民之間的關係還是很近的。
戴克里先認為這樣不對,必須得樹立權威,為什麼東方國家皇權那麼穩定,因為臣子都不敢正眼相看,都得是跪拜,所以他也開始搞這種跪拜儀式,他也弄個王冠,弄個權杖,這些東西都是從他這兒開始有的,他在皇帝任上的時候,他的服裝一定是整個帝國最奢華的,但當他卸任的時候,他就是布衣百姓一個。
所以西方文明當中,從2000年以前就是有這種意識的,跟我們東方的帝制思維完全不一樣。
四帝共治其實是不現實的,就是戴克里先的理想世界。到了君士坦丁大帝的時候,帝國重新歸於一統。君士坦丁也是四帝之一的一個兒子,最後統一了國家。
這是在英國倫敦的君士坦丁的一個雕塑,君士坦丁是在不列顛繼承的王位,後來全世界的基督教信仰者,都把他視為大帝,都會有他的雕塑,因為他在他任上宣布基督教合法化,但基督教這個時候還沒有成為國教,在合法化80年之後,基督教才最終被確立為帝國國教。
基督教世界會把每一個歷史大事用油畫的方式,在文藝復興時期,給詳細地記錄下來,君士坦丁臨死之前接受了洗禮,君士坦丁其實對基督教是很挑剔的,他一直沒有信教,而只是要利用宗教來管理人民,所以是從管理和統治的角度來利用宗教。
君士坦丁還專門召開宗教會議,叫尼西亞會議,把各種「異端邪說」全都排除到帝國境外,只留下很純正的一支。而且他自己一直到臨死的時候他才接受洗禮,但是一直到了公元393年,另外一個叫狄奧多西一世的狄奧多西大帝,正式宣布基督教成為國教,在地過境內排除其他宗教信仰。
兩年以後,狄奧多西一世去世了。他去世之前,把國家直接分成兩半——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分給了兩兒子。從此帝國就分為了兩半,蠻族中的日耳曼人,就分別侵入東西羅馬帝國,但是侵犯東羅馬交通不便,就集中侵犯巴爾幹半島,幾乎打遍了西羅馬帝國全境,到公元402年的時候,蠻族已經不再臣服於羅馬了,乾脆就立了阿拉裡克為王,叫西哥特王國,就在羅馬帝國的邊上成立了一個王國。
到公元410年,甚至已經佔領並洗劫了羅馬城,之後其實他們一直在控制羅馬,冊立了好多位傀儡皇帝,但是並沒有讓羅馬帝國滅亡,因為有個名義上的皇帝畢竟還是好事,後來發現這皇帝實在沒什麼意義了,最後在476年,就很自然的把皇帝一廢除就完事了,這就有點像蘇聯解體,默默無聞、無聲無息的就解體了,西羅馬帝國就這樣滅亡了。
但是奇怪的是,同樣一個基礎,同樣一個文化,東羅馬帝國又存在了1000年,所以到底為什麼西羅馬帝國會滅亡?這一直是一個千古之謎,一直到今天。很多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各種人文學者、哲學家,都在探討人類最特殊或者說最燦爛的這一段帝國文明,它到底怎麼消失的?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遺產,和有著什麼樣的教訓?
這些都是我們現代人應該了解和掌握的內容,我就先來說說我自己理解的帝國的遺產:
第一位的,之前並沒有提到,其實羅馬帝國給人類最大的遺產,不是政治家,不是帝王將相的風起雲湧的故事,也不是這些豔情風月等等。
排第一的是法制觀念。在公元前451年,就專門把成文法律刻在十二座銅表上,一開始十個,後來又加了兩個是十二個,所以叫「十二銅表法」,它對人類後世的法律建設有著非常的意義。
這個法律是幹嘛的呢?羅馬帝國和之前的羅馬共和國,主要是由貴族和平民這樣兩個階層構成的,而法官出身於貴族。在他裁決的時候,他肯定會偏向貴族,因為法官的背後既有元老院,又有國家機器的支持,那麼平民的權利就會遭到擠壓,所以為了維護平民階層的權益,不光有保民官的設立,更重要的就是把法律以明文的形式刻出來,頒布出來,這就使法律在執行中不會有太多彈性,刻在銅表上就相當於現在白紙黑字,誰也不能反悔,立在廣場上大家都能看到,你犯了什麼事情,該賠人家多少錢,都是清清楚楚的。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世界上很多地方還都處在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復仇式的法律的時代,
羅馬文明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它是可以拿金錢來代替刑罰、補償對方,這其實是文明的一種進步,如果你是貴族,同樣的一個傷害,該賠償給奴隸多少?該賠償平民多少?該賠償貴族多少?都要在法律上以明文的形式記錄下來,所以這是羅馬給我們人類最大的一個貢獻,其實是法治意識。
第二是公民意識,前面說過很多了,這裡就不再說了,我們現在都說的公民意識,其實是來源於希臘羅馬、特別是古羅馬的公民權的。
第三是商業文明,在羅馬以徵戰為主的發展過程中,還是保留了在地中海商業中心的地位,這也是羅馬人起家的基礎。在早期農業只能養活他周邊一小塊兒的地方,更主要的是靠繼承了希臘的商業文明。
再有,就是統一傳統,歐洲從二戰以前拿破崙也好,希特勒也好,他們為什麼都想稱霸歐洲?為什麼都想武力統一?因為有當年羅馬帝國的傳承和傳統,像非洲從來沒有過一個統一國家,所以非洲到現在也不想著說哪天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它就只能是一個一個酋長國,因為歷史上就是這樣,一旦出現過這樣的大帝國,就會有一個帝國的慣性思維,慣性形態。所以才有了今天「英國脫歐」的這些表決,歐盟、歐共體,其實是一個傳統。
再有,就是民主意識和權力制衡,這兩個其實是相近的,就是今天作為西方文明主宰世界的一種意識形態,其實不管它叫帝國還是叫共和國,它的民主內核在裡面是一以貫之的,並沒有因為所謂的帝國就沒有民主了,比如說保民官、元老院,在羅馬帝國期間也是存在的,並沒有因為實行帝制了,這些民主的象徵就給撤銷了,而且也不是像我們東方民族所理解的,帝制就是世襲,世襲就是帝制,他們也沒有這個概念。
所以說東西方文明,在原生態上其實就有很大不同,我們不能按照東方人的理解去認識西方文明,也不可能照搬西方文明到東方的世界去!今天很多所謂的公知,覺得西方的民主意識,就應該套用到完全東方世界來,我個人認為也不見得就那麼有效,從羅馬帝國本身來講,成也在於它的民主和法制。後來的混亂其實跟這些也是有直接關係的,民主制度在那個年代很難去統治這樣大的一個多民族國家,版圖巨大,多民族,這才是帝國的特點,作為一個大帝國來說,它就應該有大帝國的統治機構,羅馬正是因為沒有形成一個一以貫之的權力傳承的體系,所以才會出現後來的動蕩不安。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西方文明史》專欄選購。
點擊右側「在看」,我們會非常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