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大帝(272—337),羅馬皇帝。他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他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佔庭,將該地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外,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為歐洲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被稱為西方的「千古一帝」。
其主要功績有:
1、廢除「四帝共治」;
2、劃分全國為四大行政區,行省、軍政改革;
3、遷都君士坦丁堡;
4、「米蘭赦令」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
君士坦丁出生在南斯拉夫的內蘇斯鎮(今日的尼什)。他父親是一位部隊的高級將領。君士坦丁在戴克里先皇帝的宮廷所在地尼考米迪亞度過少年時期。
戴克里先305年讓位,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就成了羅馬帝國西半部的君主。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翌年去世,他的軍隊要求君士坦丁當皇帝,但是另一些將領反對這一要求,因而爆發了一系列的國內戰爭。戰爭一直到312年君士坦丁在羅馬附近的米爾維安大橋戰役中擊敗他的最後一個勁敵馬克森提烏斯時才告結束。
君士坦丁成了羅馬帝國西半部名正言順的統治者,但是東半部卻是由另一位將軍李錫尼統治著。323年君士坦丁主動出擊,於324年在亞德裡雅那堡和克裡索普利斯打敗了李錫尼。他從那時起到337年逝世時一直都是羅馬帝國唯一的君主。
君士坦丁究竟何時開始信奉基督教我們不得而知。最通常的一種說法是在米爾維安大橋戰役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閃耀著十字架樣的火舌與這樣的話:「這是你克敵的跡象。」不管君士坦丁怎樣或何時成為基督信徒的,他總是非常熱衷於基督教的發展。他最早期的行動之一就是頒布《米蘭敕令》,根據這部敕令,基督教成為一種合法的、自由的宗教。敕令還要求歸還先前迫害時期沒收的基督教教會的財產,規定星期天為禮拜日。
頒布《米蘭敕令》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相反,它標誌著君士坦丁的統治正式對猶太教實行迫害的開始,而這種迫害在基督教化的歐洲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君士坦丁建立基督教決不是為了使它成為正式的國教,但是他制訂的法律和其它的政策都有力地促進了它的發展。顯而易見,在他統治期間改信基督教會增大在政治上謀到高官顯位的可能性。他的法令給予基督教各種不同實惠的特權及稅收豁免權。幾所世界最著名的教堂也是在他的統治期間建成的,如伯利恆聖誕教堂和耶路撒冷聖墓(耶穌墓)教堂。經君士坦丁時代之後,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動搖,終於在392年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獨尊的時代。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派的內部事物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為了解決阿里烏和亞大那西(兩位神學家提出了相互對立的學說)的信徒之間發生的一場論戰,君士坦丁召開了尼西亞會議──基督教第一次會議(325年)。他在會上起了積極的作用,會議通過了《尼西亞信經》,結束了這場論戰,《尼西亞信經》成了正統的基督教學說,其主要內容為:相信上帝(天主)聖父、聖子、聖靈(聖神)。明確規定上帝為「獨一、全能的父」和「創造有形、無形萬物的主」;相信耶穌基督「在萬世以前與父一體」,「受生而非被造」;相信聖靈(聖神)「是主、是賜生命的」,「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崇」,「相信聖而公之教會」等。
美國學者馬恩針對君士坦丁大帝重塑基督教的評價是——自此以往,就我們現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創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紀的耶穌基督,而是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重建並大規模擴建了古老的城市拜佔庭,把它重新命名為君士坦丁堡,並定為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名伊斯坦堡)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直到1453年仍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由此發展的拜佔庭藝術成為希臘和羅馬古典藝術與後來的西歐藝術之間的紐帶,融合了古典藝術的自然主義和東方藝術的抽象裝飾特質。
君士坦丁制定的一些民法更為重要。他創建的法律規定某些職業(如屠夫和麵包師)為世襲職業。他還頒布一道法令禁止佃農離開祖種的土地,用現代話來說,他把佃農變成了農奴,終生依附在那塊土地上。這道法令和類似的法律為奠定中世紀歐洲整個的社會結構基礎起到了積極作用。
337年,君士坦丁臨終前接受了洗禮,以一個基督徒的真面目升向他夢想中的天國。
君士坦丁凱旋門
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315年,是為了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12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皇帝統一羅馬帝國而建的。
古羅馬時代共有21座凱旋門,但是現在羅馬城中僅存3座,君士坦丁凱旋門就是其中的一個,位於古羅馬角鬥場西側。這是一座三個拱門的凱旋門,高21米,面闊25.7米,進深7.4米。由於它調整了高與闊的比例,橫跨在道路中央,顯得形體巨大。其上的雕塑精美絕倫、恢宏大氣,千年逝去,已是殘跡斑斑,卻仍在風雨中與古羅馬角鬥場共同見證羅馬的輝煌。
凱旋門的裡裡外外充滿了各種浮雕,表面上看去,巨大的凱旋門和豐富的浮雕雖然氣派很大,但缺乏整體觀念。原因是凱旋門的各個部分並非作為一個統一體而創作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構件是從過去的一些紀念性建築拆除過來的,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的生平業績,如圖拉真廣場建築上的橫飾帶、哈德良廣場上一系列盾形浮雕。下面則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戰鬥場景。而處在拱門上端(頂閣)兩側的那8座矩形浮雕原先是一座紀念馬庫斯奧裡列阿斯(161—180)的建築物上的裝飾,只是這位皇帝的頭像被重新雕刻成了君士坦丁的樣子(還有3座浮雕和它們屬於同一系列,現存卡匹託爾博物館。它們清楚地顯示著馬庫斯·奧裡列阿斯皇帝的樣子)。
儘管如此,它仍不失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凱旋門,尤其是它上面所保存的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所以君士坦丁凱旋門雖然是羅馬三座凱旋門中建造最晚的一座,但仍然可以看出早期羅馬藝術的影子,是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但另一方面也表明羅馬的藝術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君士坦丁被認為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皇帝,但是在這座在315年為他而建的拱門上找不到任何基督教的形象。他的洗禮儀式僅是在22年後在他臨終之際舉行的。
集合了眾多不同時代的羅馬雕塑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平衡了眾多風格的雕塑風格,在靜態中展現了自己的恢宏氣質,據說當年,拿破崙·波拿巴來到羅馬,見到了這座凱旋門,大為讚賞,而這座凱旋門也成為法國巴黎凱旋門的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