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絕技「鸕鷀捕魚」:雙鷀爭魚,鸕鷀的狠與猛讓人驚愕

2020-12-14 鴿子視角

「一般毛羽結群飛,雨岸煙汀好景時。深水有魚銜得出,看來卻是鷺鷀飢。」鸕鷀也叫魚鷹、水鴨子,人們習慣於叫它魚鷹,放養魚鷹的人叫放鷹人。在南方等多水、溫度較高地域常見,在相對缺水、氣溫相對低的北方則很少見,更別說它捕魚的場面了。前不久,在內蒙古烏梁素海,小編就見到了鸕鷀捕魚表演,沒想到一隻小小的水鳥,捕魚的場景竟是那麼地驚心動魄,讓人嘆為觀止。下面,請跟隨小編的鏡頭來一睹為快吧。(鴿子視角攝影)

烏梁素海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三角地帶邊緣,是黃河改道以後留下的河跡湖,是全國第八大淡水湖,總面積300平方公裡,有「塞外明珠」「塞外都江堰」之美譽。烏梁素海微風微瀾,空氣溼潤風涼氣淨,我乘座船家的櫓櫓船慢慢的向湖中心靠近。空曠的湖面上,兩隻鸕鷀直立在一葉小扁舟上,放鷹人頭戴草笠坐在另一條船尾忙著手裡的活計,白鷺輕翔,遠山如黛。畫面簡潔如水墨,美的讓人不忍驚擾。

船家輕搖船櫓,慢慢靠近。放鷹人是一位40多歲的漢子,臉膛紫紅,上身著深藍色舊半袖,兩隻胳膊看上去紫紅有力。船家停下小船,向放鷹人說明來意,放鷹人很樂意為我們表演。放鷹人站在船上,長篙輕點,載有鸕鷀的鐵皮小船便滑入鸕鷀捕魚表演區。我懷著一種對古老技藝的崇敬與好奇在等待鸕鷀捕魚表演的開始。

鸕鷀捕魚,是一種原始的捕撈方式,相傳在很早以前就有馴化鸕鷀進行捕魚的記錄。杜甫「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的名詩,所說的「烏鬼」指的就是鸕鷀。看似鸕鷀在捕魚和放養鸕鷀的人無關,實際上則不然,鸕鷀的餵養和下水捕魚及出水時機很重要,必須把控好鸕鷀的餵養和下水及出水時機才能捕到魚多捕魚,因此,也算是一門手藝,有很多地方,把鸕鷀捕魚列入了當地的非遺項目,專門給遊客進行表演。圖為放鷹人把鸕鷀扔進水裡的情景。

鸕鷀毛色呈黑褐色,有淡淡的藍綠色的金屬光,嘴角呈黃色,眼睛呈墨綠色犀利寒冷。據放鷹人說,在捕魚前不能給其吃得太飽,下水前,以繩為套把其脖子扎束住,以防在捕魚時其私吞大魚。兩隻鸕鷀先後被放鷹人丟入水中,隨著一聲吆喝,兩隻鸕鷀像士兵得到將軍的指令一樣,撲撲楞楞先後潛入水下。僅僅一二分鐘的功夫,兩隻鸕鷀叼著一條大魚便浮出了水面。

大魚目測有二斤多重,顯然大魚也不是吃素的,頭一擺尾一甩硬是從兩隻鸕鷀的尖牙利爪下掙脫,迅速向水深處遊去。鸕鷀是出了名的水裡捕魚好手,一隻成年15斤左右的鸕鷀能成功捕到四五斤重的大魚,這麼一條二斤多重的魚根本不在話下,何況是兩隻鸕鷀共同作戰呢,顯然這次兩隻鸕鷀是輕敵了。看到大魚逃跑,兩隻鸕鷀不敢再怠慢輕敵,一個猛子紮下去,把魚兒又給叼了上來。放鷹人見狀,急忙用抄網去接,害怕兇猛的鸕鷀把魚給咬死了。

兩隻鸕鷀很識趣,放鷹人用抄網兜住魚來回晃動了幾下,兩隻鸕鷀便鬆開尖牙利爪,任由放鷹人把魚兒給拿走,不過滿眼的不舍和渴望。兩隻鸕鷀在放鷹人的吆喝聲中,再次潛入水裡繼續抓捕魚兒。放鷹人用抄網,把魚兒舉得高高的,來向大家展示他的魚獲。這條魚看來不小,據放鷹人講,這條魚兒差不多有三斤重。

放鷹人一手拿著兩隻鸕鷀剛剛捕上來的一條大魚,另一隻手指著遠方告訴小編,說以前鸕鷀捕魚表演在遠處的水域,那個地方水深水質也好,但太遠,遊客一般不太願意去,所以就搬到了現在這個地方。

僅僅幾句話的功夫,兩隻鸕鷀就捕到了魚,很顯然,這次是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它們叼魚的方法和剛才有了明顯的不一樣。細看發現,這次一隻鸕鷀用尖牙刺穿了魚的前鰭,另一隻鸕鷀張開大嘴用尖牙叼住了魚的鰓,這樣,魚兒即使有再大的能耐也難逃此劫。果然,魚兒只是用尾巴上下打了幾下水面,便不再動彈,任由鸕鷀撕咬。

放鷹人一看這架勢,知道這次鸕鷀下了狠手了,再不出手有可能魚兒就被咬死了,放鷹人立即伸出抄網兜住魚兒,並來回晃動抄網驅趕鸕鷀放下魚兒。誰料一隻鸕鷀可能是鬥性正盛,無論如何都不肯鬆口放下魚兒,就是放鷹人用抄網把舉起來仍然死死咬住魚鰓不鬆口。

放鷹人劇烈抖動抄網並大聲喝斥,強行把魚兒從鸕鷀嘴裡抖了下來,倔強兇猛的鸕鷀撲扇著雙翅,嘴裡叼著從魚鰓上撕下的肉,可憐的魚兒一命嗚呼了。鸕鷀仿佛在告訴放鷹人,這是我的食物,不允許任何人不勞而獲霸佔。原本在電視、影視作品中才能看到的鸕鷀捕魚場景,這次真實的看到了,看似簡單的鸕鷀捕魚,實則是勇氣與技藝,人與鷹的無間合作,更是野性與力量的碰撞。

鸕鷀捕魚是一種古老的捕魚技術,借用鸕鷀的天性來捕魚,完美展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是農耕、魚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各種現代化的捕魚方法眾多,這種捕魚方法已經越來越少,已經把其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以傳承和保護。關注鴿子視角給您更多的資訊內容,歡迎大家評論交流轉發收藏。

相關焦點

  •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 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鸕鷀可吞下幾斤重的魚,為了防止它們吞食,李躍平在鸕鷀脖子上繫上草繩;同時,為了能鉤上鸕鷀,它們的腳上還系有一段繩子。一聲號令之下,十幾隻鸕鷀跳如湖中,潛入水底,不一會兒又浮上頭,有的鸕鷀嘴中已「釣」上了魚。李躍平用帶鉤竹竿一鉤,熟練地鉤上了系在鸕鷀腳上的繩子,將鸕鷀用竹竿挑上船,再將魚從鸕鷀口中取出。
  • 眼裡只有魚的鸕鷀
    鸕鷀又叫魚鷹,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沼澤附近。由於捕魚技術嫻熟,鸕鷀很早就被馴養為人們捕魚。 鸕鷀抓到魚後為何不自己吃掉呢?因為漁夫早在鸕鷀下水前,就在它們的脖子上繫上草繩,這樣鸕鷀抓到魚後,只能將魚含在嘴裡,無法吞咽下去,靜待被漁夫拿走。 雖然沒能吃到自己辛苦抓來的魚,但是鸕鷀再次被丟進水裡時,依然會一看到魚就拼命追逐。
  • 八裡「漁翁」李躍平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瘦西湖表演鸕鷀捕魚瘦西湖的「鸕鷀捕魚」表演已成為傳統項目,非常受遊客歡迎。表演者李躍平,邗江區八裡鎮的「漁翁」,馴養鸕鷀和用鸕鷀捕魚已40年了。馴養鸕鷀,是李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我們三兄弟都馴養鸕鷀,在八裡是出了名的。」李躍平說,過去多的時候,李家一家就有上百隻鸕鷀。現在數量雖然少了,但他們依然堅持每年繁殖鸕鷀、馴養鸕鷀,捕魚的鸕鷀,以雄鳥為主,雄鳥力氣大、靈活,捕魚更厲害。區分鸕鷀雌雄很簡單,雄鸕鷀叫喚,雌鸕鷀不叫喚,雄鸕鷀比雌的個頭要大。
  • 18歲放「魚鷹」至今整整40年 鸕鷀捕魚人:逐水而捕
    過去,老李都是划著船到處跑,機動性不強,有了三輪車後,他帶著鸕鷀跑了很多地方,因而也捕了不少的好魚,「魚兒品質好,才會有人信你。」鸕鷀,最厲害的當然是它的嘴,天生會捕魚,加上鷹鉤一樣的嘴型,為它們贏得了「魚鷹」的稱號。捕魚的鸕鷀中,數雄鸕鷀本事大,「雄鸕鷀力氣大,而且靈活,捕魚又狠又準。」
  • 傳承千年的古代漁法,日本岐阜長良川鸕鷀捕魚「鵜飼」
    「鵜飼(うかい)」其實就是「捕魚」,指的是漁民驅使鸕鷀潛入水中捕捉魚類的一種傳統捕魚方式,漁民會在鷀的脖子上繫上一根草繩(避免吞下大型魚只),然後在漆黑的夜晚乘上小船點燃火把照明,讓河中的魚群受到光線吸引而遊近水面,鸕就會看準時機潛入水中捕捉香魚,訓練有素的專業漁民憑著手中草繩的牽判斷鸕鷀已經吞下魚只之後,就會迅速收緊草繩將鸕鷀拉上船,然後從鸕鷀口中倒出魚只。
  • 鸕鷀捕魚:古運河上傳承千年的技藝
    幾艘小木舟迭次前行,簇立船舷橫木上的一排排鸕鷀惹人回顧,用力搖動雙櫓的木舟裡就有邳州市車夫山鎮的張以州。老張今年66歲。這種載著鸕鷀泛舟捕魚的生活他已經持續了四十年,似乎這一生都冥冥註定與水有不解之緣。
  • 四代傳承 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過去很多戶村民都依靠養殖鸕鷀捕魚維持生計。隨著時代發展,村民有了更多的謀生手段,54歲的高國平成了村裡唯一養殖鸕鷀的人。家裡四代人都從事養殖鸕鷀捕魚為生的老行當,到高國平這一代也幹了40年,卻再沒有年輕人願意傳承。
  • 傳統鸕鷀捕魚人
    ☞☞☞☞點擊上方藍色 關注我們☜☜☜☜傳統鸕鷀捕魚人吳理雲   攝影並撰文    在皖北大地,每年冬季
  • 你見過慈谿的鸕鷀捕魚嗎?
    20世紀40年代,慈谿大大小小江河有兩三千條,至21世紀初尚有1800多條,總長近3000千米,水域面積5000多公頃,這為鸕鷀捕魚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鸕鷀,也叫水老鴉、墨鴉、魚鷹,慈谿人稱其為「墨鴨」。鸕鷀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中國南方多飼養來幫助捕魚。慈谿古代就已馴養利用鸕鷀捕魚,鸕鷀為常見的籠養和散養鳥類。
  • 撫州男子買鸕鷀捕魚,收穫6斤魚後被抓到派出所:我怕鸕鷀被餓死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用鸕鷀捕魚,是一些地方捕魚的老辦法。不過,江西撫州市臨川區農業綜合執法隊要告訴大家,在禁漁的地方,這種捕魚方法也是不行的。12月20上午,撫州市臨川區農業綜合執法隊就查處了這樣一起非法捕魚案。當天,執法人員在宜黃河臨川特大橋水域發現,村民黃某駕駛漁船,通過用鸕鷀咬魚的方式,捕撈了6斤多鯉魚和其他雜魚。
  • 【鄉愁】浠水白蓮河上,那早已消失的捕魚能手~鸕鷀!
    鸕鷀(學名:Phalacrocorax):有1屬39種。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潛水後羽毛溼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嘴強而長,錐狀,先端具銳鉤,適於啄魚,下喉有小囊。腳後位,趾扁,後趾較長,具全蹼。
  • 我國的鸕鷀怎麼養才會讓它乖乖聽話捕魚
    鸕鷀又叫魚鷹,千百年來它又很多名字,但是不管名字怎麼變,它都改變不了它一生的使命——給漁夫捕魚。漁民一般從小開始在船上養,鍛鍊它的習性,技巧。一隻鸕鷀一般可以養10年往上,也就是它最精力旺盛的時期,有的鸕鷀甚至可以捕魚28年的記錄,漁夫每日乘船,一般是上午出門,載著脖子系住繩子的鸕鷀,這個時候的鸕鷀都是空腹出門,不能投食,讓其下水捕魚,有偷懶的鸕鷀,漁夫一般都會將其丟下水。
  • 難得一見:廣西桂林灕江鸕鷀捕魚驚險一幕
    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批人,廣西桂林灕江不僅在世界上享有山水的聲譽,而且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灕江的漁民有自己獨特的技能,我們將看到鸕鷀釣魚的精彩時刻。漁民捕魚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方法是撒網捕魚,最惡毒的是電魚和毒魚,幾千年來,生活在桂林灕江河上的漁民有自己獨特的捕魚方法,即通過養殖鸕鷀捕魚。爐子是一種鳥,在自然界中,許多鳥類都有自然的捕魚技能,比如老鷹,丹頂鶴。鸕鷀也是一種特殊的鳥類大家族,非常擅長釣魚。
  • 去獅子巖拍傳統鸕鷀捕魚
    溫商網訊(記者 正達)煙雨朦朧下一葉竹筏,漁夫撐著長篙,鸕鷀站立在船上,一聲吆喝鸕鷀便扎進水中,不一會,口中含著魚兒向竹筏遊來。這是楠溪江傳統的鸕鷀捕魚的場景,為了讓攝影愛好者拍攝這種美景,溫州市楠溪江旅遊經濟發展中心日前決定,即時起至2020年1月15日,每天上午5:30—7:30,在獅子巖景區重現傳承千年但幾近消失的古老技藝的場景。原先攝影愛好者想要拍到這樣的場景,都要通過關係人提前預約漁夫竹筏,同時還要付出價格不菲的「出場費」。
  • 在江南水鄉,為什麼馴養鸕鷀捕魚而不選白鷺?
    鸕鷀捕魚,大家可能在很多地方旅遊,能見到這樣的表演。在青山綠水間,幾名穿戴蓑衣的漁夫撐著竹竿、駕著小船穿梭於水面,船沿上一字排開幾隻鸕鷀。隨著捕魚人的號令,那些鸕鷀便會一頭扎進水裡,抓捕著河裡四散而逃的魚。小編突然想到同樣是捕魚高水,為什麼馴養鸕鷀捕魚而不選白鷺?
  • 8隻鸕鷀捕「魚王」25斤,最後的「鸕鷀人家」,不知能堅守幾年
    一隻只黑鳥,鑽進水裡,一會兒叼著小雜魚,遊到小船邊,老漁翁趕緊來取魚……炎熱的夏日,這種捕魚場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幾個見過,遊客們興奮不已,個個來拍照。黑鳥叫魚鷹,水鴨子,學名鸕鷀。鸕鷀善於潛水,它的嘴特別長,適於啄魚。
  • 圖說丨河南許昌:漸漸消失的鸕鷀捕魚
    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雙洎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傳承千年的鸕鷀捕魚正在這條古老河流上進行。 李世偉 攝鸕鷀,又叫魚鷹,鸕鷀捕魚是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李世偉 攝鸕鷀捕魚使用的船與普通船不同,是由兩隻不同形體的單船組合而成。兩船相併,中間、內側各釘上一塊踏板,漁民就站在踏板上放魚鷹。 李世偉 攝漁民將繩套拴在鸕鷀的脖子上,鸕鷀發現魚兒之後會迅速叼起但不會吞下,隨後返回漁船上,漁民會將魚兒取出。
  • 確山老漢養鸕鷀捕魚 每天可以逮到三五十斤
    11月17日,記者在確山縣城東的洪河中,看見一名劃著漁船,用三隻鸕鷀(俗稱:魚鷹)逮魚的人。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清潔的河水,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據這位姓經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是現在附近村莊唯一用這種傳統技術捕魚的漁民。     據了解,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近些年來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
  • 「山西人」十萬年前就會捕魚了?我國鸕鷀捕魚歷史比日本早多了?
    古代靠近水域的人民沒有高新捕魚技術,他們是如何獲取魚肉的呢?其實在寫這個主題前,科教授以為人們捕魚的歷史並沒有多久,然而資料顯示,早在十萬年前,居住在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就已經能夠捕撈到青魚、草魚 、鯉魚和螺蚌等。不過在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發明釣具,有一群手臂比較長的原始人,承擔了撈魚這一重任。
  • 日本夏季最美風物詩,流傳千年的鸕鷀捕魚再現
    如果你在夏日前往宇治,可能會注意到類似這樣的海報——鵜飼=鸕鷀捕魚鵜飼,日語寫作鵜飼,這裡的「鵜」非鵜鶘,而是指有著細長脖子的鸕鷀,「鵜飼」實際上就是鸕鷀捕魚。千百年來,漁民們馴養它們、利用它們來捕香魚(鯰魚)。漸漸地傳統沒落,如今在日本僅剩下13個地方可以觀賞到「鵜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