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傳承 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2020-12-14 新華社新媒體

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過去很多戶村民都依靠養殖鸕鷀捕魚維持生計。隨著時代發展,村民有了更多的謀生手段,54歲的高國平成了村裡唯一養殖鸕鷀的人。家裡四代人都從事養殖鸕鷀捕魚為生的老行當,到高國平這一代也幹了40年,卻再沒有年輕人願意傳承。

村民搬進樓房,鸕鷀沒有了生息的地方。李典鎮伏業村為了繼續傳承已有千年歷史的「魚鷹捕魚」方式,不讓這些老手藝消亡,專門開闢500平方米給高國平用於養殖鸕鷀。

↑2020年5月25日,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高國平抓住鸕鷀把魚倒出來。CICPHOTO/司新利 攝

↑2020年5月25日,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高國平查看鸕鷀剛生下的蛋。CICPHOTO/司新利 攝

↑2020年5月25日,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高國平剁碎魚肉準備餵養小鸕鷀。CICPHOTO/司新利 攝

↑2020年5月25日,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高國平把剁碎的魚肉餵給小鸕鷀吃。CICPHOTO/司新利 攝

↑2020年5月25日,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鸕鷀下河捕魚前,高國平用草繩扎住鸕鷀脖子,防止鸕鷀把捕獲的大魚吃進肚子。CICPHOTO/司新利 攝

↑2020年5月25日,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高國平準備帶著鸕鷀下河捕魚。CICPHOTO/司新利 攝

↑2020年5月25日,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高國平揮動竹竿驅趕鸕鷀鑽入水中捕魚。CICPHOTO/司新利 攝

↑2020年5月25日,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拍攝的高國平養殖的鸕鷀。CICPHOTO/司新利 攝

↑2020年5月25日,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高國平養殖的鸕鷀在捕魚。CICPHOTO/司新利 攝

↑2020年5月25日,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高國平抓住鸕鷀把魚倒出來。CICPHOTO/司新利 攝

↑2020年5月25日,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高國平每天都在固定的地方售賣當天捕到的魚。CICPHOTO/司新利 攝

編輯:胡華薇

相關焦點

  • 傳統鸕鷀捕魚人
    ☞☞☞☞點擊上方藍色 關注我們☜☜☜☜傳統鸕鷀捕魚人吳理雲   攝影並撰文    在皖北大地,每年冬季
  • 鸕鷀捕魚:古運河上傳承千年的技藝
    「家家養烏鬼(鸕鷀的別名),頓頓食黃魚。」唐代詩人杜甫所描述的鸕鷀捕魚就有著揮之不去的印跡。這種傳承千年的水上技藝,在經濟大轉型的衝擊下漸行漸遠漸消失,如何讓傳統行業得以延續,古運河上永續「鄉愁」?當下的鸕鷀捕魚人正經歷著艱難的行業涅槃。秋風寒意下的一個周末,流淌了2500多年的古運河汊道水面又起漣漪。
  • 非遺絕技「鸕鷀捕魚」:雙鷀爭魚,鸕鷀的狠與猛讓人驚愕
    鸕鷀也叫魚鷹、水鴨子,人們習慣於叫它魚鷹,放養魚鷹的人叫放鷹人。在南方等多水、溫度較高地域常見,在相對缺水、氣溫相對低的北方則很少見,更別說它捕魚的場面了。前不久,在內蒙古烏梁素海,小編就見到了鸕鷀捕魚表演,沒想到一隻小小的水鳥,捕魚的場景竟是那麼地驚心動魄,讓人嘆為觀止。下面,請跟隨小編的鏡頭來一睹為快吧。
  • 養10多年,賣10多次都捨不得,農村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魚鷹,學名為鸕鷀。它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在農村常被人們馴化來捕魚,一般在魚鷹喉部繫繩,捕到後讓其強行吐出來。在農村,鸕鷀已難得一見,看到它,村民都比較好奇。寒冬時節,小編來到農村走親戚,正巧遇到最後的「鸕鷀人家」,正在河道裡捕魚。哇!七八斤的鯉魚,魚鷹(鸕鷀)一口逮住,特別有趣。
  • 圖說丨河南許昌:漸漸消失的鸕鷀捕魚
    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雙洎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傳承千年的鸕鷀捕魚正在這條古老河流上進行。 李世偉 攝鸕鷀,又叫魚鷹,鸕鷀捕魚是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李世偉 攝鸕鷀捕魚使用的船與普通船不同,是由兩隻不同形體的單船組合而成。兩船相併,中間、內側各釘上一塊踏板,漁民就站在踏板上放魚鷹。 李世偉 攝漁民將繩套拴在鸕鷀的脖子上,鸕鷀發現魚兒之後會迅速叼起但不會吞下,隨後返回漁船上,漁民會將魚兒取出。
  •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 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李躍平,邗江區八裡鎮的「漁翁」。57歲的他,馴養鸕鷀和用鸕鷀捕魚已40年了。鸕鷀捕魚的裝備,有鸕鷀、小船、竹籃和帶鉤竹竿。過去多的時候,李家一家就有上百隻鸕鷀。現在數量雖然少了,但他們依然堅持每年繁殖鸕鷀、馴養鸕鷀,「現在就是鸕鷀繁殖季節,你看鸕鷀的『臉』都變紅了,這說明它們已進入繁殖期了。」捕魚的鸕鷀,以雄鳥為主,「雄鳥力氣大、靈活,捕魚更厲害。」
  • 去獅子巖拍傳統鸕鷀捕魚
    溫商網訊(記者 正達)煙雨朦朧下一葉竹筏,漁夫撐著長篙,鸕鷀站立在船上,一聲吆喝鸕鷀便扎進水中,不一會,口中含著魚兒向竹筏遊來。這是楠溪江傳統的鸕鷀捕魚的場景,為了讓攝影愛好者拍攝這種美景,溫州市楠溪江旅遊經濟發展中心日前決定,即時起至2020年1月15日,每天上午5:30—7:30,在獅子巖景區重現傳承千年但幾近消失的古老技藝的場景。原先攝影愛好者想要拍到這樣的場景,都要通過關係人提前預約漁夫竹筏,同時還要付出價格不菲的「出場費」。
  • 八裡「漁翁」李躍平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瘦西湖表演鸕鷀捕魚瘦西湖的「鸕鷀捕魚」表演已成為傳統項目,非常受遊客歡迎。表演者李躍平,邗江區八裡鎮的「漁翁」,馴養鸕鷀和用鸕鷀捕魚已40年了。馴養鸕鷀,是李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我們三兄弟都馴養鸕鷀,在八裡是出了名的。」李躍平說,過去多的時候,李家一家就有上百隻鸕鷀。現在數量雖然少了,但他們依然堅持每年繁殖鸕鷀、馴養鸕鷀,捕魚的鸕鷀,以雄鳥為主,雄鳥力氣大、靈活,捕魚更厲害。區分鸕鷀雌雄很簡單,雄鸕鷀叫喚,雌鸕鷀不叫喚,雄鸕鷀比雌的個頭要大。
  • 8隻鸕鷀捕「魚王」25斤,最後的「鸕鷀人家」,不知能堅守幾年
    遠古時代,人們將其馴化用來捕魚,在其喉部系一根繩子,捕到後強行吐出來,這是傳承千年的技藝。這裡地處江蘇裡下河地區的淮安金湖,在金湖縣入江水道的柳樹灣溼地段。養殖鸕鷀的漁民老陳,今年68歲,從小跟著父親養魚鷹。以前,養殖多的時候,有50多隻,現在只有10多隻。金湖境內湖泊眾多,溝渠縱橫。
  • 【日本旅遊中部行】岐阜縣民俗活動:長良川鸕鷀捕魚
    日本旅遊·岐阜民俗活動:鸕鷀捕魚 大約1300年前起源於此的鸕鷀捕魚之法在岐阜縣長良川的漁民手裡世代相傳,每年的5月中旬至10月中旬,這種傳統的鸕鷀捕魚方式都要在這裡上演。據稱,這裡官方漁場採用鸕鷀捕獲的香魚不僅要向皇居上貢,還向明治神宮、伊勢神宮等神靈之所獻納。 長良川的鸕鷀捕魚也是日本唯一一處皇室御用鸕鷀捕魚之處,長良川的鸕鷀漁工還有專用工種名稱「宮內廳式部職鵜匠」,長良川的122套鸕鷀捕撈工具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有形民俗文物,長良川鵜飼捕魚法也被指定為岐阜縣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產。
  • 傳承千年的古代漁法,日本岐阜長良川鸕鷀捕魚「鵜飼」
    「鵜飼(うかい)」其實就是「捕魚」,指的是漁民驅使鸕鷀潛入水中捕捉魚類的一種傳統捕魚方式,漁民會在鷀的脖子上繫上一根草繩(避免吞下大型魚只),然後在漆黑的夜晚乘上小船點燃火把照明,讓河中的魚群受到光線吸引而遊近水面,鸕就會看準時機潛入水中捕捉香魚,訓練有素的專業漁民憑著手中草繩的牽判斷鸕鷀已經吞下魚只之後,就會迅速收緊草繩將鸕鷀拉上船,然後從鸕鷀口中倒出魚只。
  • 你見過慈谿的鸕鷀捕魚嗎?
    漁獵民俗中有用鷹犬圍獵、家蛇捕鼠、放鴨滅蝗、鸕鷀捕魚、養貓治鼠、養蜂採蜜等,其中鸕鷀捕魚、養貓治鼠、養蜂採蜜等民俗事項在境內較為常見和普及。慈谿雖無大江大河,而通江(慈谿人稱船隻通行無阻的江河)北通後海(杭州灣),南通下江(姚江水系),東至裡河(慈東水網),西達臨山;小河、亂川密布,且有的與通江相連。2
  • 確山老漢養鸕鷀捕魚 每天可以逮到三五十斤
    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   趙紅梅       鸕鷀是一種水鳥,善潛水捕食魚類,在一些地方,漁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稱之為魚鷹。            11月17日,記者在確山縣城東的洪河中,看見一名劃著漁船,用三隻鸕鷀(俗稱:魚鷹)逮魚的人。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清潔的河水,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據這位姓經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是現在附近村莊唯一用這種傳統技術捕魚的漁民。     據了解,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近些年來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
  • 我國的鸕鷀怎麼養才會讓它乖乖聽話捕魚
    鸕鷀又叫魚鷹,千百年來它又很多名字,但是不管名字怎麼變,它都改變不了它一生的使命——給漁夫捕魚。漁民一般從小開始在船上養,鍛鍊它的習性,技巧。一隻鸕鷀一般可以養10年往上,也就是它最精力旺盛的時期,有的鸕鷀甚至可以捕魚28年的記錄,漁夫每日乘船,一般是上午出門,載著脖子系住繩子的鸕鷀,這個時候的鸕鷀都是空腹出門,不能投食,讓其下水捕魚,有偷懶的鸕鷀,漁夫一般都會將其丟下水。
  • 「山西人」十萬年前就會捕魚了?我國鸕鷀捕魚歷史比日本早多了?
    古代靠近水域的人民沒有高新捕魚技術,他們是如何獲取魚肉的呢?其實在寫這個主題前,科教授以為人們捕魚的歷史並沒有多久,然而資料顯示,早在十萬年前,居住在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就已經能夠捕撈到青魚、草魚 、鯉魚和螺蚌等。不過在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發明釣具,有一群手臂比較長的原始人,承擔了撈魚這一重任。
  • 難得一見:廣西桂林灕江鸕鷀捕魚驚險一幕
    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批人,廣西桂林灕江不僅在世界上享有山水的聲譽,而且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灕江的漁民有自己獨特的技能,我們將看到鸕鷀釣魚的精彩時刻。漁民捕魚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方法是撒網捕魚,最惡毒的是電魚和毒魚,幾千年來,生活在桂林灕江河上的漁民有自己獨特的捕魚方法,即通過養殖鸕鷀捕魚。爐子是一種鳥,在自然界中,許多鳥類都有自然的捕魚技能,比如老鷹,丹頂鶴。鸕鷀也是一種特殊的鳥類大家族,非常擅長釣魚。
  • 18歲放「魚鷹」至今整整40年 鸕鷀捕魚人:逐水而捕
    每天,老李都會開著三輪車,載上鸕鷀,尋找適合的水域,放鸕鷀下水捕魚。現居住在劉集的老李,放鸕鷀捕魚去過最遠的地方有高郵、天長等地。老李說,他從18歲開始放鸕鷀,今年已整整40年了。40年來,他帶著鸕鷀走了很多地方,一直都是「逐水而捕」。
  • 漁鄉最後一支鸕鷀捕魚隊的沒落
    鸕鷀捕魚本領高超,自古就被漁民馴養捕魚,在中國雲南、廣西、湖南等地,在禁捕之前,仍有漁民在馴養鸕鷀捕魚。
  • 在江南水鄉,為什麼馴養鸕鷀捕魚而不選白鷺?
    鸕鷀捕魚,大家可能在很多地方旅遊,能見到這樣的表演。在青山綠水間,幾名穿戴蓑衣的漁夫撐著竹竿、駕著小船穿梭於水面,船沿上一字排開幾隻鸕鷀。隨著捕魚人的號令,那些鸕鷀便會一頭扎進水裡,抓捕著河裡四散而逃的魚。小編突然想到同樣是捕魚高水,為什麼馴養鸕鷀捕魚而不選白鷺?
  • 日本舉行傳統鸕鷀捕魚活動 已有1300多年歷史
    中國網5月13日訊 據日本NHK網站5月12日報導,在岐阜市的長良川,熊熊篝火映照河面,漁船順流而下,漁夫們操控著鸕鷀捕魚,這一傳統活動「長良川鸕鷀捕香魚」於11號晚上開場了。岐阜縣的「長良川鸕鷀捕香魚」活動是已經持續了1300多年的傳統捕香魚活動,於每年5月11日(捕香魚被解禁那日)開始。11號晚上,戴著叫作「風折烏帽子」的獨特帽子,纏著腰蓑的6名老翁乘著用來上演逢迎捕魚的漁船,一邊用熊熊的篝火映照著河面,一邊操控著鸕鷀進行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