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10多年,賣10多次都捨不得,農村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2020-12-25 俊圖

「呦嗬嗬——」隨著悠揚的吆喝聲,魚鷹一個個扎進水裡,片刻冒出水面,有的嘴裡已銜著掙扎的魚兒。

魚鷹,學名為鸕鷀。它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在農村常被人們馴化來捕魚,一般在魚鷹喉部繫繩,捕到後讓其強行吐出來。在農村,鸕鷀已難得一見,看到它,村民都比較好奇。

寒冬時節,小編來到農村走親戚,正巧遇到最後的「鸕鷀人家」,正在河道裡捕魚。哇!七八斤的鯉魚,魚鷹(鸕鷀)一口逮住,特別有趣。

這裡地處江蘇裡下河地區,主人張師傅今年56歲,家住偏僻的水鄉,周圍河道較多。家裡世代捕魚,他是第五代傳人。他也沒有其它技能,有空就趕著魚鷹捕魚,補貼家用。

「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早在唐代,杜甫曾寫下這有名的詩句,這裡的烏鬼,就是鸕鷀,可見當年鸕鷀捕魚盛行。隨著時代的發展,種古老的捕魚方式幾近消失。在周邊鄉村,張師傅是最後的魚鷹(鸕鷀)捕魚人。

每年12月份到次年2月份,最適宜魚鷹捉魚,但寒冬季節,捕魚人最辛苦,手上全是凍瘡和老繭。「苦也不要緊,關鍵是收入少,沒有打零工的多。」張師傅說,收成好不好,全靠運氣,有時一天能打二三十斤魚;有時忙活一整天,連魚的影子也見不到。

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鸕鷀捕魚人家已越來越少,這種捕魚技藝可能會瀕臨失傳,但張師傅仍在堅守。張師傅說,有時想脫手,魚鷹賣了10多次都捨不得,因為不少鸕鷀,養10多年,有感情了。隨著年齡增大,他也不知道這苦活兒,還能堅守幾年。是養還是不養,左右為難。 泉水 攝 關注「俊圖」,分享精彩故事!原創作品,請勿搬運!

相關焦點

  • 傳統鸕鷀捕魚人
    ☞☞☞☞點擊上方藍色 關注我們☜☜☜☜傳統鸕鷀捕魚人吳理雲   攝影並撰文    在皖北大地,每年冬季
  • 四代傳承 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過去很多戶村民都依靠養殖鸕鷀捕魚維持生計。隨著時代發展,村民有了更多的謀生手段,54歲的高國平成了村裡唯一養殖鸕鷀的人。家裡四代人都從事養殖鸕鷀捕魚為生的老行當,到高國平這一代也幹了40年,卻再沒有年輕人願意傳承。
  • 你見過慈谿的鸕鷀捕魚嗎?
    漁獵民俗中有用鷹犬圍獵、家蛇捕鼠、放鴨滅蝗、鸕鷀捕魚、養貓治鼠、養蜂採蜜等,其中鸕鷀捕魚、養貓治鼠、養蜂採蜜等民俗事項在境內較為常見和普及。慈谿雖無大江大河,而通江(慈谿人稱船隻通行無阻的江河)北通後海(杭州灣),南通下江(姚江水系),東至裡河(慈東水網),西達臨山;小河、亂川密布,且有的與通江相連。2
  • 日本舉行傳統鸕鷀捕魚活動 已有1300多年歷史
    中國網5月13日訊 據日本NHK網站5月12日報導,在岐阜市的長良川,熊熊篝火映照河面,漁船順流而下,漁夫們操控著鸕鷀捕魚,這一傳統活動「長良川鸕鷀捕香魚」於11號晚上開場了。岐阜縣的「長良川鸕鷀捕香魚」活動是已經持續了1300多年的傳統捕香魚活動,於每年5月11日(捕香魚被解禁那日)開始。11號晚上,戴著叫作「風折烏帽子」的獨特帽子,纏著腰蓑的6名老翁乘著用來上演逢迎捕魚的漁船,一邊用熊熊的篝火映照著河面,一邊操控著鸕鷀進行捕魚。
  • 鸕鷀捕魚:古運河上傳承千年的技藝
    「家家養烏鬼(鸕鷀的別名),頓頓食黃魚。」唐代詩人杜甫所描述的鸕鷀捕魚就有著揮之不去的印跡。這種傳承千年的水上技藝,在經濟大轉型的衝擊下漸行漸遠漸消失,如何讓傳統行業得以延續,古運河上永續「鄉愁」?當下的鸕鷀捕魚人正經歷著艱難的行業涅槃。秋風寒意下的一個周末,流淌了2500多年的古運河汊道水面又起漣漪。
  • 我國的鸕鷀怎麼養才會讓它乖乖聽話捕魚
    鸕鷀又叫魚鷹,千百年來它又很多名字,但是不管名字怎麼變,它都改變不了它一生的使命——給漁夫捕魚。漁民一般從小開始在船上養,鍛鍊它的習性,技巧。很多周圍的漁民看到你在小魚鷹的脖子上繫繩子都會指責你,不會養它們。
  • 18歲放「魚鷹」至今整整40年 鸕鷀捕魚人:逐水而捕
    賣魚鸕鷀58歲的李躍平,開著一輛三輪車。車上放著一葉小舟,小舟兩邊船舷上各站一排鸕鷀,每一排6隻。這個季節,每天下午4點左右,老李都會準時出現在劉集與新集交界的地點賣魚。這些魚,都是鸕鷀捕撈上來的。八裡的老李家養鸕鷀是出了名的老李的老家在八裡。馴養和繁殖鸕鷀,是李家祖輩傳下來的一門手藝。老李兄弟三人,都繼承了這門手藝。久而久之,三兄弟的鸕鷀,在八裡一帶「闖出了名聲」。
  • 深圳野生動物園引入10隻「捕魚高手」——鸕鷀
    該園新引入10隻鸕鷀,目前,它們正在適應觀察期,身體狀況良好,適應期過後將與遊客見面。據了解,深圳野生動物園此次引進4隻白色、6隻黑色共10隻鸕鷀。該批鸕鷀新來乍到,飼養員對它們照顧得特別周到,除了準時餵食,每天都會對籠舍嚴格消毒,保持活動場所乾淨清新。 目前,新引入的10隻鸕鷀正在適應期,待它們適應期過後將放養在該園長臂猿展區湖中。
  • 八裡「漁翁」李躍平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瘦西湖表演鸕鷀捕魚瘦西湖的「鸕鷀捕魚」表演已成為傳統項目,非常受遊客歡迎。表演者李躍平,邗江區八裡鎮的「漁翁」,馴養鸕鷀和用鸕鷀捕魚已40年了。馴養鸕鷀,是李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我們三兄弟都馴養鸕鷀,在八裡是出了名的。」李躍平說,過去多的時候,李家一家就有上百隻鸕鷀。現在數量雖然少了,但他們依然堅持每年繁殖鸕鷀、馴養鸕鷀,捕魚的鸕鷀,以雄鳥為主,雄鳥力氣大、靈活,捕魚更厲害。區分鸕鷀雌雄很簡單,雄鸕鷀叫喚,雌鸕鷀不叫喚,雄鸕鷀比雌的個頭要大。
  • 一漁翁一扁舟十幾隻鸕鷀 瘦西湖上表演「鸕鷀捕魚」
    瘦西湖風景區文創部部長張衡介紹,這個4月的每個周末,瘦西湖上都有「鸕鷀捕魚」表演,表演時間為每天上午9點半到11點,下午1點半到3點半;表演的區域主要是五亭橋-二十四橋水域。曾因捕魚兇猛聞名全國馴養鸕鷀,是李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我們三兄弟都馴養鸕鷀,在八裡是出了名的。」
  • 確山老漢養鸕鷀捕魚 每天可以逮到三五十斤
    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   趙紅梅       鸕鷀是一種水鳥,善潛水捕食魚類,在一些地方,漁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稱之為魚鷹。            11月17日,記者在確山縣城東的洪河中,看見一名劃著漁船,用三隻鸕鷀(俗稱:魚鷹)逮魚的人。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清潔的河水,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據這位姓經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是現在附近村莊唯一用這種傳統技術捕魚的漁民。     據了解,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近些年來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
  • 日本夏季最美風物詩,流傳千年的鸕鷀捕魚再現
    如果你在夏日前往宇治,可能會注意到類似這樣的海報——鵜飼=鸕鷀捕魚鵜飼,日語寫作鵜飼,這裡的「鵜」非鵜鶘,而是指有著細長脖子的鸕鷀,「鵜飼」實際上就是鸕鷀捕魚。千百年來,漁民們馴養它們、利用它們來捕香魚(鯰魚)。漸漸地傳統沒落,如今在日本僅剩下13個地方可以觀賞到「鵜飼」。
  • 非遺絕技「鸕鷀捕魚」:雙鷀爭魚,鸕鷀的狠與猛讓人驚愕
    鸕鷀也叫魚鷹、水鴨子,人們習慣於叫它魚鷹,放養魚鷹的人叫放鷹人。在南方等多水、溫度較高地域常見,在相對缺水、氣溫相對低的北方則很少見,更別說它捕魚的場面了。前不久,在內蒙古烏梁素海,小編就見到了鸕鷀捕魚表演,沒想到一隻小小的水鳥,捕魚的場景竟是那麼地驚心動魄,讓人嘆為觀止。下面,請跟隨小編的鏡頭來一睹為快吧。
  • 8隻鸕鷀捕「魚王」25斤,最後的「鸕鷀人家」,不知能堅守幾年
    遠古時代,人們將其馴化用來捕魚,在其喉部系一根繩子,捕到後強行吐出來,這是傳承千年的技藝。這裡地處江蘇裡下河地區的淮安金湖,在金湖縣入江水道的柳樹灣溼地段。養殖鸕鷀的漁民老陳,今年68歲,從小跟著父親養魚鷹。以前,養殖多的時候,有50多隻,現在只有10多隻。金湖境內湖泊眾多,溝渠縱橫。
  • 深圳野生動物園引入10隻鸕鷀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陳錫明 通訊員 李木生 1月7日,深圳野生動物園新引入10隻鸕鷀,適應期過後將與遊客見面。
  • 洪湖老漁夫最後的鸕鷀情結
    船離岸不久,鸕鷀陸續下了水,「譁譁」打得水響,一隻鸕鷀已從水中叼起一隻斤把重的桂花魚,陸華軍熟練地伸出一個網杆,把嘴裡叼著魚的鸕鷀兜回船內,魚頭已卡在鸕鷀的喉內,他小心地從它的喉內取出魚來,魚落艙板池內,陸華軍很享受這個過程。1968年,洪湖有15個放鸕鷀的捕魚人,有近100隻鸕鷀在湖上捕魚,年少的他,看著漁夫撐著長篙,口哨聲響,成群鸕鷀扎進水中。
  • 漁鄉最後一支鸕鷀捕魚隊的沒落
    鸕鷀捕魚本領高超,自古就被漁民馴養捕魚,在中國雲南、廣西、湖南等地,在禁捕之前,仍有漁民在馴養鸕鷀捕魚。
  • 10隻鸕鷀「飛入」深圳野生動物園
    該園新引入10隻鸕鷀,目前,它們正在適應觀察期,身體狀況良好,適應期過後將與遊客見面。  據了解,深圳野生動物園此次引進4隻白色、6隻黑色共10隻鸕鷀。該批鸕鷀初來乍到,飼養員對它們照顧得特別周到,除了準時餵食,每天都會對籠舍嚴格消毒,保持活動場所乾淨清新。  目前,新引入的10隻鸕鷀正在適應期,待它們適應期過後將放養在該園長臂猿展區湖中。
  • 為153隻鸕鷀打報告
    船上站著他的「老夥計」們——21隻周身全黑的鸕鷀,最年長的已陪伴了他近20年。一條小船,一個漁夫,一群鸕鷀,俯衝下水,銜起魚兒……鸕鷀捕魚,這曾是鄱陽湖上一道靚麗風景,也是傳承千年的古老捕魚技藝。袁國聖在鄱陽湖康山大堤水域用鸕鷀捕魚(1月9日攝)。
  • 【日本旅遊中部行】岐阜縣民俗活動:長良川鸕鷀捕魚
    日本旅遊·岐阜民俗活動:鸕鷀捕魚 大約1300年前起源於此的鸕鷀捕魚之法在岐阜縣長良川的漁民手裡世代相傳,每年的5月中旬至10月中旬,這種傳統的鸕鷀捕魚方式都要在這裡上演。據稱,這裡官方漁場採用鸕鷀捕獲的香魚不僅要向皇居上貢,還向明治神宮、伊勢神宮等神靈之所獻納。 長良川的鸕鷀捕魚也是日本唯一一處皇室御用鸕鷀捕魚之處,長良川的鸕鷀漁工還有專用工種名稱「宮內廳式部職鵜匠」,長良川的122套鸕鷀捕撈工具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有形民俗文物,長良川鵜飼捕魚法也被指定為岐阜縣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