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嗬嗬——」隨著悠揚的吆喝聲,魚鷹一個個扎進水裡,片刻冒出水面,有的嘴裡已銜著掙扎的魚兒。
魚鷹,學名為鸕鷀。它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在農村常被人們馴化來捕魚,一般在魚鷹喉部繫繩,捕到後讓其強行吐出來。在農村,鸕鷀已難得一見,看到它,村民都比較好奇。
寒冬時節,小編來到農村走親戚,正巧遇到最後的「鸕鷀人家」,正在河道裡捕魚。哇!七八斤的鯉魚,魚鷹(鸕鷀)一口逮住,特別有趣。
這裡地處江蘇裡下河地區,主人張師傅今年56歲,家住偏僻的水鄉,周圍河道較多。家裡世代捕魚,他是第五代傳人。他也沒有其它技能,有空就趕著魚鷹捕魚,補貼家用。
「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早在唐代,杜甫曾寫下這有名的詩句,這裡的烏鬼,就是鸕鷀,可見當年鸕鷀捕魚盛行。隨著時代的發展,種古老的捕魚方式幾近消失。在周邊鄉村,張師傅是最後的魚鷹(鸕鷀)捕魚人。
每年12月份到次年2月份,最適宜魚鷹捉魚,但寒冬季節,捕魚人最辛苦,手上全是凍瘡和老繭。「苦也不要緊,關鍵是收入少,沒有打零工的多。」張師傅說,收成好不好,全靠運氣,有時一天能打二三十斤魚;有時忙活一整天,連魚的影子也見不到。
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鸕鷀捕魚人家已越來越少,這種捕魚技藝可能會瀕臨失傳,但張師傅仍在堅守。張師傅說,有時想脫手,魚鷹賣了10多次都捨不得,因為不少鸕鷀,養10多年,有感情了。隨著年齡增大,他也不知道這苦活兒,還能堅守幾年。是養還是不養,左右為難。 泉水 攝 關注「俊圖」,分享精彩故事!原創作品,請勿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