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放「魚鷹」至今整整40年 鸕鷀捕魚人:逐水而捕

2020-12-14 揚州網

賣魚

鸕鷀

58歲的李躍平,開著一輛三輪車。車上放著一葉小舟,小舟兩邊船舷上各站一排鸕鷀,每一排6隻。

這個季節,每天下午4點左右,老李都會準時出現在劉集與新集交界的地點賣魚。這些魚,都是鸕鷀捕撈上來的。

每天,老李都會開著三輪車,載上鸕鷀,尋找適合的水域,放鸕鷀下水捕魚。現居住在劉集的老李,放鸕鷀捕魚去過最遠的地方有高郵、天長等地。

老李說,他從18歲開始放鸕鷀,今年已整整40年了。40年來,他帶著鸕鷀走了很多地方,一直都是「逐水而捕」。

八裡的老李家

養鸕鷀是出了名的

老李的老家在八裡。馴養和繁殖鸕鷀,是李家祖輩傳下來的一門手藝。老李兄弟三人,都繼承了這門手藝。久而久之,三兄弟的鸕鷀,在八裡一帶「闖出了名聲」。

最繁盛的時候,李氏三兄弟養了100多隻鸕鷀,而且每年會繁殖不少鸕鷀用來出售,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人來買他家的鸕鷀。而隨著機械化捕撈的興起,鸕鷀捕魚這種捕撈方式,快速被取代。但李家依然在堅守著這門手藝,「我們依然放鸕鷀,依然繁殖鸕鷀。」

4月,是鸕鷀繁殖的季節。而4月,也正是水溫上升,魚兒開始活躍的時候。每年這個季節,老李都會從市場上購買小魚餵鸕鷀,「魚活躍了,鸕鷀就難捕到魚了。」而繁殖期的鸕鷀,要加強營養,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餵魚。

在繁殖季,一隻雌鸕鷀可以產卵(蛋)10多個,但不是所有的蛋都能孵化。每下一個鸕鷀蛋,老李都會將蛋放入孵化箱孵化,只要是好蛋,24天就能出殼。

小鸕鷀長到3個月後,就能在老鸕鷀的帶領下下水捕魚了。

秋冬季節

最適宜鸕鷀捕魚的季節

秋冬季節,天氣轉冷,水中的魚兒也安靜了許多。這個季節,最適宜放鸕鷀捕魚。不過,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宜放鸕鷀。老李選擇的水域,水要乾淨,水域要寬敞,水流不能太急。

為了尋找合適的水域,老李購買了三輪車。過去,老李都是划著船到處跑,機動性不強,有了三輪車後,他帶著鸕鷀跑了很多地方,因而也捕了不少的好魚,「魚兒品質好,才會有人信你。」

鸕鷀,最厲害的當然是它的嘴,天生會捕魚,加上鷹鉤一樣的嘴型,為它們贏得了「魚鷹」的稱號。

捕魚的鸕鷀中,數雄鸕鷀本事大,「雄鸕鷀力氣大,而且靈活,捕魚又狠又準。」

通常,雄鸕鷀要比雌鸕鷀體型要大,這也是雄鸕鷀本事大的主要原因。

不會挑選

鸕鷀能捕撈很多種魚

只要是水中的魚,鸕鷀都能捕。一到水中,鸕鷀就盡顯本領,一個猛子扎入水中,再出水時,嘴裡就可能叼著一尾魚了。

老李的「魚市」,有季花魚(鱖魚)、龍魚(鯉魚)、黑魚、鯽魚……鸕鷀不會挑選,只要是水中的魚,它都會捕上來。

鸕鷀的嘴鋒利,因此被鸕鷀捕上來的魚,魚身或多或少都有傷痕。

水面越寬廣,鸕鷀越多,越容易捕到魚。因此,鸕鷀捕魚人有時也會組隊捕魚,各家將鸕鷀一起放到一處水域,讓它們在水裡「各顯神通」。

逐水而捕

不是所有水域都能放

老李說,現在,有鸕鷀的人家,都不會一直在一個地方放鸕鷀。

不過,「逐水而捕」也不是過於隨意,因為有些地方雖然水好魚好,但不適宜放鸕鷀。如長江,水流太急,放鸕鷀就不合適。另外,有些水域禁止鸕鷀捕魚,如高寶邵伯湖。

原來,鸕鷀在捕魚時,因為大小魚通捕,因此在有些水域被列為禁用漁具。

目前,揚州的捕魚鸕鷀數量為500隻左右,各縣市(區)都有零星分布。過去,江都濱湖的張套莊,因盛產鸕鷀而遠近聞名,最多的時候,這個莊有上千隻鸕鷀。

除了家養鸕鷀,揚州野生鸕鷀也不少。每年冬天,不少鸕鷀遷飛到揚州越冬,高郵湖、邵伯湖年年都能見到它們。

記者向家富文/圖

相關焦點

  • 傳統鸕鷀捕魚人
    ☞☞☞☞點擊上方藍色 關注我們☜☜☜☜傳統鸕鷀捕魚人吳理雲   攝影並撰文    在皖北大地,每年冬季
  • 非遺絕技「鸕鷀捕魚」:雙鷀爭魚,鸕鷀的狠與猛讓人驚愕
    鸕鷀也叫魚鷹、水鴨子,人們習慣於叫它魚鷹,放養魚鷹的人叫放鷹人。在南方等多水、溫度較高地域常見,在相對缺水、氣溫相對低的北方則很少見,更別說它捕魚的場面了。前不久,在內蒙古烏梁素海,小編就見到了鸕鷀捕魚表演,沒想到一隻小小的水鳥,捕魚的場景竟是那麼地驚心動魄,讓人嘆為觀止。下面,請跟隨小編的鏡頭來一睹為快吧。
  • 漸漸遠去的鸕鷀(魚鷹)捕魚場景,還能見到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在江蘇的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的裡下河地區海安市白甸鎮官垛村,有一個放養魚鷹的人——沈錦根。到解放後,共有9戶人家從事魚鷹捕魚的營生,鼎盛時魚鷹達到300多隻,冬天開捕時,狹長輕盈的魚鷹船,一字兒排開,魚貫而行,劈波斬浪,船槳擊打水面,濺起的水花,泛起的漣漪成為賞心悅目的一景。
  • 四代傳承 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在江蘇揚州李典鎮伏業村,過去很多戶村民都依靠養殖鸕鷀捕魚維持生計。隨著時代發展,村民有了更多的謀生手段,54歲的高國平成了村裡唯一養殖鸕鷀的人。家裡四代人都從事養殖鸕鷀捕魚為生的老行當,到高國平這一代也幹了40年,卻再沒有年輕人願意傳承。
  • 我國的鸕鷀怎麼養才會讓它乖乖聽話捕魚
    鸕鷀又叫魚鷹,千百年來它又很多名字,但是不管名字怎麼變,它都改變不了它一生的使命——給漁夫捕魚。漁民一般從小開始在船上養,鍛鍊它的習性,技巧。一隻鸕鷀一般可以養10年往上,也就是它最精力旺盛的時期,有的鸕鷀甚至可以捕魚28年的記錄,漁夫每日乘船,一般是上午出門,載著脖子系住繩子的鸕鷀,這個時候的鸕鷀都是空腹出門,不能投食,讓其下水捕魚,有偷懶的鸕鷀,漁夫一般都會將其丟下水。
  • 鸕鷀捕魚:古運河上傳承千年的技藝
    老張今年66歲。這種載著鸕鷀泛舟捕魚的生活他已經持續了四十年,似乎這一生都冥冥註定與水有不解之緣。由於家居鄰水,輟學之後就在泇口渡上做起了擺渡人,接來送往運河兩岸的村民,經歷那段歲月的人都依稀知道泇口渡上的老張,用滄桑的水上人生辛苦的維護家計生活。
  • 養10多年,賣10多次都捨不得,農村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呦嗬嗬——」隨著悠揚的吆喝聲,魚鷹一個個扎進水裡,片刻冒出水面,有的嘴裡已銜著掙扎的魚兒。魚鷹,學名為鸕鷀。它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在農村常被人們馴化來捕魚,一般在魚鷹喉部繫繩,捕到後讓其強行吐出來。在農村,鸕鷀已難得一見,看到它,村民都比較好奇。
  • 鶚和鸕鷀:誰才是真正的魚鷹?—新聞—科學網
    鶚捕魚 鸕鷀長得既不像鷹,也沒有鷹的兇猛,由此可見,鶚才是真正的魚鷹。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 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開始利用馴化的鸕鷀捕魚了。據文獻資料,秦代的《爾雅》及東漢的《異物志》等書中,就有鸕鷀捕魚的記載。鸕鷀膽大不怕人,人工馴化並不困難。老百姓沒有文學家那種閒情,也沒有博物學家那種專業,他們只喜歡將所有美妙的詞語都用在對自己有用的事物上,因此把「魚鷹」之名送給鸕鷀。
  • 你見過慈谿的鸕鷀捕魚嗎?
    20世紀40年代,慈谿大大小小江河有兩三千條,至21世紀初尚有1800多條,總長近3000千米,水域面積5000多公頃,這為鸕鷀捕魚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鸕鷀,也叫水老鴉、墨鴉、魚鷹,慈谿人稱其為「墨鴨」。鸕鷀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中國南方多飼養來幫助捕魚。慈谿古代就已馴養利用鸕鷀捕魚,鸕鷀為常見的籠養和散養鳥類。
  • 8隻鸕鷀捕「魚王」25斤,最後的「鸕鷀人家」,不知能堅守幾年
    遠古時代,人們將其馴化用來捕魚,在其喉部系一根繩子,捕到後強行吐出來,這是傳承千年的技藝。這裡地處江蘇裡下河地區的淮安金湖,在金湖縣入江水道的柳樹灣溼地段。養殖鸕鷀的漁民老陳,今年68歲,從小跟著父親養魚鷹。以前,養殖多的時候,有50多隻,現在只有10多隻。金湖境內湖泊眾多,溝渠縱橫。
  • 確山老漢養鸕鷀捕魚 每天可以逮到三五十斤
    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   趙紅梅       鸕鷀是一種水鳥,善潛水捕食魚類,在一些地方,漁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稱之為魚鷹。            11月17日,記者在確山縣城東的洪河中,看見一名劃著漁船,用三隻鸕鷀(俗稱:魚鷹)逮魚的人。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清潔的河水,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據這位姓經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是現在附近村莊唯一用這種傳統技術捕魚的漁民。     據了解,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近些年來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
  • 圖說丨河南許昌:漸漸消失的鸕鷀捕魚
    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雙洎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傳承千年的鸕鷀捕魚正在這條古老河流上進行。 李世偉 攝鸕鷀,又叫魚鷹,鸕鷀捕魚是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李世偉 攝鸕鷀捕魚使用的船與普通船不同,是由兩隻不同形體的單船組合而成。兩船相併,中間、內側各釘上一塊踏板,漁民就站在踏板上放魚鷹。 李世偉 攝漁民將繩套拴在鸕鷀的脖子上,鸕鷀發現魚兒之後會迅速叼起但不會吞下,隨後返回漁船上,漁民會將魚兒取出。
  • 青海湖「捕魚達人」,捕來湟魚放地上曬,吃不完的魚存在喉裡
    普通鸕鷀有不少別名,黑魚郎、水老鴉、魚鷹、烏鬼,每個名字都很霸氣。01「捕魚達人」愛囤積,捕來湟魚放地上曬,吃不完的魚存在喉裡普通鸕鷀專門吃魚,潛水捕魚有一套,被稱為青海湖的「捕魚達人」。它通常會長時間在岸邊的巖石上,靜靜觀察,發現獵物後,潛入水裡捕捉。普通鸕鷀潛水一般不超過4米,能夠在水下追捕魚類40秒,機靈的魚兒,逃不過它銳利而彎曲的嘴。
  • 20隻魚鷹每年捕魚200天,能掙6萬元,死後主人用棺材厚葬
    魚鷹,學名鸕鷀,善於潛水捕魚,鸕鷀捕魚是中國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在水鄉金湖,受捕魚方式演變、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這種傳統捕魚技藝也瀕臨失傳。這位魚鷹馴養人自稱老李,今年50多歲,金湖人,自小就開始馴養魚鷹,是當地有名的馴鷹高手。
  • 漁民用5隻魚鷹捕魚1天能捕120斤年賺10萬,技藝卻沒有人傳承
    在海邊生活的人們,都是靠著捕魚而維持生計。現在使用科技捕魚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漁船能在短時間內打撈到幾百到上千斤了。較為傳統的捕魚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慢慢消失,但是在一些較為傳統的村落還保留了這些傳統技藝。現在就為大家展現:民間捕魚方式即將失傳的要聞。 在我國安徽的太湖縣河中,有以中年男子劃著木筏,而身邊有五隻乖巧的魚鷹緊挨著。男子時不時從飛來的魚鷹口中取出肥美的活魚。
  • 景區看到魚鷹表演抓魚,別嫌貴一定買張票看看,千年傳統說沒就沒
    最早漁民發現它時,正是看中它的喉袋在它捕魚時能紮起來,不會私吞到肚裡去。本是上天創造了它的神奇,被人發現後註定成為最為「窩囊」的一生。一隻被馴化的魚鷹一天能捕多少魚?早年在村邊一處湖邊看到過有人帶著6隻魚鷹在捕魚,湖不大,老人說一天能捕個幾十斤。當然,這與所在水中魚量大小有關,多的能多捕,少的也怪不了魚鷹的能力。
  • 誤把鸕鷀當鵜鶘
    《禪與飲茶的藝術》是美國學者威廉·斯科特·威爾遜的作品,傅彥瑤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該書選取茶室中掛軸常見的100餘條禪語,對其內涵進行通俗導讀,是一本談禪意和飲茶的有趣之書。
  • 七十年代末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彩照 灕江上魚鷹捕魚還沒被商業化
    在桂林疊彩山下泛舟灕江之上的魚鷹竹排灕江上駛過的帆船,這是在楊堤附近。在當時楊堤到興坪之間已經有了竹筏遊覽項目。在當時灕江還沒有這麼多的遊船,主要用途還不是觀光,更多的是沿岸百姓交通的水道當時灕江上兩岸群眾所乘坐的渡船這便是當時灕江上的觀光船,巨大的引擎聲打破了灕江上的寧靜灕江上飼養魚鷹捕魚的漁民,那時候魚鷹真的是一種捕魚手段,而不是現在的表演方式。魚鷹的學名叫鸕鷀,它們捕魚最厲害的時候是5-10歲這個階段。
  • 日本舉行傳統鸕鷀捕魚活動 已有1300多年歷史
    中國網5月13日訊 據日本NHK網站5月12日報導,在岐阜市的長良川,熊熊篝火映照河面,漁船順流而下,漁夫們操控著鸕鷀捕魚,這一傳統活動「長良川鸕鷀捕香魚」於11號晚上開場了。岐阜縣的「長良川鸕鷀捕香魚」活動是已經持續了1300多年的傳統捕香魚活動,於每年5月11日(捕香魚被解禁那日)開始。11號晚上,戴著叫作「風折烏帽子」的獨特帽子,纏著腰蓑的6名老翁乘著用來上演逢迎捕魚的漁船,一邊用熊熊的篝火映照著河面,一邊操控著鸕鷀進行捕魚。
  • 雲南洱海有魚鷹捕魚,太行山腹地的長治市也有,區別何在?
    除了前面幾篇文章介紹的王家大院、土蜂養殖之外,這裡還有北方地區難得一見的魚鷹捕魚場景。魚鷹捕魚的場景,以前只在小學課本上見到過,說的都是南方水鄉的故事,在咱們北方,使用魚鷹捕魚的場景還是比較罕見的。東莊村地處山水之間,可以說農耕社會「漁樵耕讀」傳統四行業全部具備。當然,那時候的捕魚還是以網捕、垂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