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隻魚鷹每年捕魚200天,能掙6萬元,死後主人用棺材厚葬

2020-12-25 照真達俗

炎炎夏日,在江蘇金湖縣入江水道,數十隻魚鷹在主人指令下,潛水捕魚。瞧,一隻魚鷹嘴中叼著一條約一斤重的鯉魚拔水奔跑,身後跟著一群追逐的同伴,一時間,河道水花四濺,異常熱鬧。魚鷹,學名鸕鷀,善於潛水捕魚,鸕鷀捕魚是中國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在水鄉金湖,受捕魚方式演變、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這種傳統捕魚技藝也瀕臨失傳。

這位魚鷹馴養人自稱老李,今年50多歲,金湖人,自小就開始馴養魚鷹,是當地有名的馴鷹高手。老李說,他總共養了近20隻魚鷹,每年大多時間(近200天)都在捕魚,平均每天能賺300元左右。

有時,與同伴一起奔赴周邊各地進行表演。根據場地的遠近、表演時間,每場收入500到1000元不等。每次表演都能吸引眾多市民圍觀,畢竟魚鷹捕魚這種古老技藝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了。

老李說家鄉周圍河道較多,家裡世代捕魚,他算是第五代傳人。他也沒有其它技能,有空就趕著魚鷹捕魚,補貼家用。這些鸕鷀長到3歲後,捕魚能力最強。通常,鸕鷀壽命長的也有10多年,而短的只有3-5年。

長時間與魚鷹相處,老李與魚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前些日子,一隻和他生活了11年的鸕鷀死了,老李非常難受,3天都不想吃飯,專門給這隻鸕鷀做了一個小棺材厚葬。老李說,他把魚鷹當作親人一樣,入土為安,這樣,他心裡也會輕鬆許多。

當魚鷹年老體衰時,老李就會讓他們自然死亡,也有人來高價收買魚鷹取肉,老李都一一拒絕。有死就有生,每年的三四月份,鸕鷀會下蛋,老李就會想辦法讓這些蛋孵化出來,「一隻鸕鷀一年也就下兩三個蛋,但不一定每個蛋都能孵化出來。」

波光下,老李帶著他的魚鷹在江水中愜意遊走,江南水鄉因為有鸕鷀捕魚顯得更為迷人,也讓前來此地的遊客感受到從前的慢時光。老李們擔心的是隨著年齡增大,這個又髒又累的活,年輕人都不願意幹了,他也不知還能堅守幾年,是繼續傳承還是撒手不管,老李們左右為難。

相關焦點

  • 這些魚鷹每年為主人工作300天掙3萬元,死後被用棺材厚葬
    這些魚鷹每年為主人工作300天掙3萬元,死後被用棺材厚葬。鸕鷀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巖崖或高樹上,或沼澤低地的矮樹上營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邊、湖濱、淡水中間活動。棲止時,在石頭或樹樁上久立不動。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以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
  • 景區看到魚鷹表演抓魚,別嫌貴一定買張票看看,千年傳統說沒就沒
    而坐上船頭和船老大一同出遊的,也不是什麼黑鴨子,而是魚鷹。魚鷹只是一種俗稱,學名鸕鷀,它的名稱也多,你沒聽說過的名字有黑魚郎、水老鴉、烏鬼,叫法全由它的習性而來,烏鬼叫法最傳神。我國用魚鷹捕魚的歷史,要追溯到上千年前,那時捕魚工具傳統而落後,後來有人發現魚鷹是捕魚高手,然後有漁民把它帶回家訓練,很快,魚鷹成了當時最牛的捕魚獵手。
  • 漁民用5隻魚鷹捕魚1天能捕120斤年賺10萬,技藝卻沒有人傳承
    在海邊生活的人們,都是靠著捕魚而維持生計。現在使用科技捕魚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漁船能在短時間內打撈到幾百到上千斤了。較為傳統的捕魚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慢慢消失,但是在一些較為傳統的村落還保留了這些傳統技藝。現在就為大家展現:民間捕魚方式即將失傳的要聞。 在我國安徽的太湖縣河中,有以中年男子劃著木筏,而身邊有五隻乖巧的魚鷹緊挨著。男子時不時從飛來的魚鷹口中取出肥美的活魚。
  • 漸漸遠去的鸕鷀(魚鷹)捕魚場景,還能見到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到解放後,共有9戶人家從事魚鷹捕魚的營生,鼎盛時魚鷹達到300多隻,冬天開捕時,狹長輕盈的魚鷹船,一字兒排開,魚貫而行,劈波斬浪,船槳擊打水面,濺起的水花,泛起的漣漪成為賞心悅目的一景。魚鷹捕魚是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動感場景,魚鷹時而展翅飛翔,時而潛入水底,漁夫口中吆喝,腳擊打著船板,操起撓鉤挑起魚鷹,划起船槳左右騰挪,好像是一個高明的舞者,演繹著精美的水上舞蹈。一條大魚束手被擒,很多魚鷹蜂擁而上,爭奪勝利的果實,一場互不相讓的較量,一次邀功請賞機會,所有魚鷹都不會放過,最後還是漁翁得利。
  • 魚鷹捕魚,兒時的回憶,那時候家人常說魚鷹捉的魚不好吃
    相信很多農村的朋友都知道,以前經常能看到,一個人騎著帶馬達的自行車,兩側有兩個小船,小船上站著兩排大鳥。是的那就是魚鷹。魚鷹學名叫鶚,以捕魚為食,長得又像是鷹,所以也叫魚鷹。小時候可是喜歡這種玩意了,很是稀奇,每次有捕魚人帶著魚鷹去河裡捕魚,都會爭先恐後的去看看,就像現在小孩喜歡看挖掘機一下,一直看到捕魚人收工才肯結束。想想也是種美好的回憶。那時候雖說比較好奇,但是家中卻不會買魚鷹抓的魚。魚鷹的食管和蛇類差不多,食管可以增大的,一條很大的魚魚鷹都能整條吞下去。
  • 汶河看魚鷹
    小船與魚鷹河裡有漁船在捕魚。小船載著魚鷹下水了,人影槳聲,漸行漸遠。七八隻魚鷹站在船沿,隨時準備鑽到水裡逮魚。船到湖心,打魚人把魚鷹一個個扔進水裡,魚鷹便四散忙碌起來。魚鷹鑽下鑽上,有的一個猛子扎出去二三十米遠。
  • 辛勤的魚鷹等待主人(圖)
    昨日,常德澧水邊,一隻因吞了大魚被卡住的掉隊魚鷹在等待主人將自己接回。這隻魚鷹的主人飼養了大量魚鷹,預估每天能捕到幾百斤的魚,當他駕著小船靠近岸邊時,所有的魚鷹全部張開翅膀,躍躍欲飛,場景頗為壯觀。
  • 雲南洱海有魚鷹捕魚,太行山腹地的長治市也有,區別何在?
    除了前面幾篇文章介紹的王家大院、土蜂養殖之外,這裡還有北方地區難得一見的魚鷹捕魚場景。魚鷹捕魚的場景,以前只在小學課本上見到過,說的都是南方水鄉的故事,在咱們北方,使用魚鷹捕魚的場景還是比較罕見的。東莊村地處山水之間,可以說農耕社會「漁樵耕讀」傳統四行業全部具備。當然,那時候的捕魚還是以網捕、垂釣為主。
  • 魚鷹吃魚就跟喝水似的,最大能吞下一斤的,這也太厲害了,長見識
    魚鷹,一種專門抓魚的動物,相信不少人都會覺得陌生,其實呢這是人類很古老的一種捕魚方式,而這些魚鷹就是用來在水裡抓魚,然後交給主人的。做為捕魚高手,在抓魚方面超級厲害不說,這些魚鷹在吃魚方面也是非常的與眾不同,讓人覺得非常的震驚!
  • 18歲放「魚鷹」至今整整40年 鸕鷀捕魚人:逐水而捕
    車上放著一葉小舟,小舟兩邊船舷上各站一排鸕鷀,每一排6隻。這個季節,每天下午4點左右,老李都會準時出現在劉集與新集交界的地點賣魚。這些魚,都是鸕鷀捕撈上來的。每天,老李都會開著三輪車,載上鸕鷀,尋找適合的水域,放鸕鷀下水捕魚。現居住在劉集的老李,放鸕鷀捕魚去過最遠的地方有高郵、天長等地。
  • 美國鯉魚泛濫,為什麼不引進魚鷹滅魚?
    我們很難想像,在中國能跳龍門的鯉魚在美國掀起了軒然大波。美國五大湖地區鯉魚泛濫成災,政府想盡辦法都難以遏制。早在2012年的時候,歐巴馬政府就宣布要斥資5150萬美元,阻止亞洲鯉魚的步步緊逼,如果有必要,還將會動用軍隊,計劃用25年時間建造堤壩,攔住亞洲鯉魚,但到現在也沒見什麼成效。美國政府鼓勵民眾舉行各種捕魚大賽,樹當娛樂、健身,還開發出旅遊項目。
  • 歷史上慈禧棺材本是金絲楠木,為何現在卻變成了大紅色?
    為了確保他們的物質生活,他們通常在死後進行厚葬。他們生前住在豪華的大院裡,死後建造陵墓,因此才會出現盜墓猖獗的現象。今天,我們將談論一些與慈禧太后有關的事情。1908年,統治中國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覺得她快要不行了,於是他找到了她的心腹李蓮英,並安排了她的葬禮,其中之一就是她死後的棺材。
  • 你見過慈谿的鸕鷀捕魚嗎?
    漁獵民俗中有用鷹犬圍獵、家蛇捕鼠、放鴨滅蝗、鸕鷀捕魚、養貓治鼠、養蜂採蜜等,其中鸕鷀捕魚、養貓治鼠、養蜂採蜜等民俗事項在境內較為常見和普及。慈谿雖無大江大河,而通江(慈谿人稱船隻通行無阻的江河)北通後海(杭州灣),南通下江(姚江水系),東至裡河(慈東水網),西達臨山;小河、亂川密布,且有的與通江相連。2
  • 一人養羊300隻,一年能掙多少錢?看完了解了
    一人養羊300隻,一年能掙多少錢?由於近幾年肉羊的價格的上漲,因此在農村裡養羊也成了一條致富之路。就拿我們村裡一位老養殖戶來說吧,他每年基本上能養殖200隻左右,全靠放牧養殖,偶爾給羊補充一些糧食。而他每年的養羊的利潤在8~10萬元左右,比外出打工強多了。
  • 七十年代末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彩照 灕江上魚鷹捕魚還沒被商業化
    在桂林疊彩山下泛舟灕江之上的魚鷹竹排灕江上駛過的帆船,這是在楊堤附近。在當時楊堤到興坪之間已經有了竹筏遊覽項目。在當時灕江還沒有這麼多的遊船,主要用途還不是觀光,更多的是沿岸百姓交通的水道當時灕江上兩岸群眾所乘坐的渡船這便是當時灕江上的觀光船,巨大的引擎聲打破了灕江上的寧靜灕江上飼養魚鷹捕魚的漁民,那時候魚鷹真的是一種捕魚手段,而不是現在的表演方式。魚鷹的學名叫鸕鷀,它們捕魚最厲害的時候是5-10歲這個階段。
  • 養10多年,賣10多次都捨不得,農村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呦嗬嗬——」隨著悠揚的吆喝聲,魚鷹一個個扎進水裡,片刻冒出水面,有的嘴裡已銜著掙扎的魚兒。魚鷹,學名為鸕鷀。它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在農村常被人們馴化來捕魚,一般在魚鷹喉部繫繩,捕到後讓其強行吐出來。在農村,鸕鷀已難得一見,看到它,村民都比較好奇。
  • 每年百萬口棺材運到日本:山東最窮貧困縣,承包日本人死後的體面
    在曹縣,做棺材生意別說身價百萬、千萬,年產值過億的也不在少數。這裡生產的棺木絕大多數用於出口,幾乎壟斷了日本市場。每年都有上百萬口棺材從這裡被源源不斷地銷往日本,陪伴離世的人最後一程。曹縣最早開始專門生產棺木的廠家,每個月都要發2萬套棺材到日本,一年的銷售額1個多億。
  • 隴中畫棺材:為了生命最後的體面 | 穀雨故事
    即便有的人對父母在世時不大孝敬,但父母死去時的棺材必須要製作精美、繪畫精彩。死人的穿戴鋪陳水準、入殮儀式的操辦程度,都是評價「孝心」的量化分值。習俗演化漸成規矩,一整套規矩講究下來,埋一個死人能將活人累個半死。規矩日循月往,還逐漸生出了攀比之風。老人活著時是否孝敬不怕人評說,但死後的排場要不講,總覺得沒面子。表面工作,厚葬薄養,陋習漸成。有人將隴中的這一民俗文化特點概括為「窮講究」。
  • 私家車兼職當婚車一年給主人掙一萬
    私家車兼職當婚車一年給主人掙一萬 2013-11-08 07:05:29  來源: 成都商報  編輯: 鄒思  責任編輯: 張偉  跟帖條  進入跟帖
  • 每年百萬口棺材運到日本:山東最窮貧困縣,承包了日本人死後的體面
    每年百萬口棺材運到日本:山東最窮貧困縣,承包了日本人死後的體面 2020-01-08 14: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