鶚和鸕鷀:誰才是真正的魚鷹?—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鸕鷀捕魚



鶚捕魚

鸕鷀長得既不像鷹,也沒有鷹的兇猛,由此可見,鶚才是真正的魚鷹。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

■趙序茅

民間稱之為魚鷹的鳥類有兩種,一種是鶚,另一種是鸕鷀。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魚鷹?從鳥類分類學的角度來看,這很好解釋。鶚是隼形目、鶚科,隼形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鷹、雕類。而鸕鷀則為鵜形目,嚴格說來是一種水鳥,和猛禽根本不沾邊。

即使沒有分類學知識,聰明人也明白誰長得更像鷹。從外形上看,鶚的體長34~51 釐米,體重1~2千克,上體深褐色,下體大部分純白,頭部白色,頭頂具有黑褐色的縱紋,枕部的羽毛稍微呈延長披針形,形成一個短的羽冠,更顯王者霸氣。而鸕鷀體形稍狹,體長二尺許,每隻成鳥約1.5~2千克,全身羽毛黑色,帶有藍綠色的金屬光澤,有點像烏鴉,所以被人稱作水老鴉、魚老鴉。此外,鶚具有明顯的勾嘴和利爪,而鸕鷀腳上還帶有蹼。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鸕鷀和鷹都相差甚遠。

另外,從行為上看,鶚的飛行能力無疑更強,而鸕鷀更擅長遊泳。鶚捕魚靠的是利爪,而鸕鷀用的是長嘴。鶚食物來源較廣,性情兇猛,雖然主要以魚類為食,但有時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鳥類等其他小型陸棲動物;而鸕鷀以魚為主食,每天食量大。相比其他兇猛的水禽,鸕鷀是比較溫順的了。

顯然,鸕鷀長得既不像鷹,也沒有鷹的兇猛,由此可見,鶚才是真正的魚鷹。

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開始利用馴化的鸕鷀捕魚了。據文獻資料,秦代的《爾雅》及東漢的《異物志》等書中,就有鸕鷀捕魚的記載。鸕鷀膽大不怕人,人工馴化並不困難。老百姓沒有文學家那種閒情,也沒有博物學家那種專業,他們只喜歡將所有美妙的詞語都用在對自己有用的事物上,因此把「魚鷹」之名送給鸕鷀。

名字只是一個稱呼,就此爭論沒有太大意思。二者的本領到底如何?是不是都可以配得上魚鷹的稱號?

鶚捕魚靠的是利爪,它們腳趾有銳爪,趾底布滿齒,外趾能前後反轉,使四趾變成兩前兩後,加上腳下的粗糙突起,可以像鉗子一樣牢牢地抓住黏滑的魚。除利爪外,鶚還有高超的飛行技巧。鶚平時常在水面上空緩慢地扇動兩翅呈圓圈狀飛行,兩眼注視著水中的魚類,在距離水面30~90米之間時,能夠迅速地振動雙翅,迎風懸停在空中,細察水中獵物的情況。當發現獵物時,鶚兩翅折合,急速降到水面,伸出兩隻長爪將魚緊緊鉗住。然後,隨著高高濺起的水花,鶚提著「戰利品」騰空飛起。不過,魚類也並非瞎子,當見到天空中有黑影落下時,就會本能地向深水處逃走。就算這樣,鶚也能尾隨獵物潛至1米以下的水中進行追捕。

鶚是單兵作戰的勇士,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鸕鷀雖然也喜歡單兵戰鬥,但集體捕獵無疑是它們的看家本領。和鶚相比,鸕鷀沒有利爪,不過它們也有自己的法寶。鸕鷀口腔裡沒有牙齒,咽喉和食道能夠極度擴張,食道前端有一個膨大喉囊,可以貯藏捕捉到的魚。對馴養過的捕魚鸕鷀,漁民常常要用適當大小的草圈套在其頸間,以防止它吞食大魚。此外,鸕鷀的上嘴端鉤曲而尖,像一把鋒利的夾刀,被鉗住的魚兒一般無法逃脫。如果說鶚捕獵成功要靠高超的飛行技巧,那麼鸕鷀的收穫則來自它們精湛的潛水技術。它有四個腳趾,腳趾之間有一個完整的蹼膜,有利於劃遊。鸕鷀的泅水本領很高明,一次潛入水中,可歷時30~40秒,有的甚至達70秒之久。鳥類學家還發現鸕鷀在非常渾濁的水中也能追蹤魚群。在湖水渾濁不堪時,視覺很難發揮作用,此時鸕鷀只能憑藉發達的聽覺了。在自然界有些盲眼鸕鷀就是依靠它們靈敏的聽覺捕魚的。由於視覺和聽覺非常敏銳,10米以內的水下,只要有魚兒在遊動,鸕鷀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捕到。怪不得俗話說:「魚見鸕鷀骨也軟。」不僅如此,針對不同的情況,鸕鷀還有幾種本領可一一施展。面對小魚群,鸕鷀獨自下水時,渾身縮得只有鷂子大,在水中猶如一隻行動自如的小快艇。當遇到二三十斤重的大魚,自己力不從心時,鸕鷀便發出求援的信號,邀請同伴一起捕捉,它們有的咬魚頭,有的咬魚鰭,有的咬鰓,一起把魚抬出水面。

由此可見,就個人戰鬥素質而言,鶚要略勝一籌。但僅就潛水捕魚技術來看,鸕鷀明顯佔據優勢。如果考慮到為漁民作出的巨大貢獻,給鸕鷀封個「魚鷹」的稱號也是合情合理的。

《中國科學報》 (2017-07-14 第4版 自然)

相關焦點

  • 一隻魚鷹俯衝入海,抓起一條鯊魚幼崽飛上天,帶回巢穴餵給雛鳥吃
    魚鷹爪子上布滿「刺鱗」,最擅長捕魚猛禽抓著小鯊魚飛走了,引起了熱議,人們都好奇這是一隻什麼猛禽?據社交媒體上的鳥類觀察者介紹,這隻大鳥是魚鷹,又叫做鶚或魚雕,是隼形目、鶚科、鶚屬僅有的一種鳥類。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有一種叫鸕鷀的水鳥,也叫做魚鷹,但此魚鷹非彼魚鷹。雖然兩者都吃魚,但鶚科的猛禽魚鷹,與水鳥鸕鷀沒有一點親緣關係,大家不要混淆了哦!
  • 美國鯉魚泛濫,為什麼不引進魚鷹滅魚?
    魚鷹,筆者經常在河邊釣魚,很熟悉,我們周邊的灤河裡,放魚鷹的漁民不在少數,每年秋季水落了,天氣也漸漸地涼了起來,這些漁民們開始出動,劃著小船,船頭上站著魚鷹,巡視著河面,不時「一個猛子」扎入水底,逮到一條魚,上船交給主人,有時幾個魚鷹同時下水,把5~6斤重的鯉魚抬上船。一天下來逮到幾十公斤,魚獲達幾百元。
  • 我國的鸕鷀怎麼養才會讓它乖乖聽話捕魚
    鸕鷀又叫魚鷹,千百年來它又很多名字,但是不管名字怎麼變,它都改變不了它一生的使命——給漁夫捕魚。漁民一般從小開始在船上養,鍛鍊它的習性,技巧。起先小的時候魚鷹在水裡只能吃些小魚小蝦,那時候漁民不會用繩子系住魚鷹的脖子,因為那樣魚鷹會發育不良,不易生長。很多周圍的漁民看到你在小魚鷹的脖子上繫繩子都會指責你,不會養它們。
  • 漸漸遠去的鸕鷀(魚鷹)捕魚場景,還能見到的機會會越來越少
    魚鷹捕魚是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動感場景,魚鷹時而展翅飛翔,時而潛入水底,漁夫口中吆喝,腳擊打著船板,操起撓鉤挑起魚鷹,划起船槳左右騰挪,好像是一個高明的舞者,演繹著精美的水上舞蹈。一條大魚束手被擒,很多魚鷹蜂擁而上,爭奪勝利的果實,一場互不相讓的較量,一次邀功請賞機會,所有魚鷹都不會放過,最後還是漁翁得利。
  • 加拉帕戈斯鸕鷀如何喪失飛行能力—新聞—科學網
    對於現代科學家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諸如不會飛行的鸕鷀等動物起初是如何變成這個樣子的。和5000餘萬年前便進化成不會飛行狀態的企鵝、鴕鳥、鷸舵、鴯鶓不同,加拉帕戈斯群島鸕鷀僅在200萬年前才同會翱翔的近親「背道而馳」。這種年代更近的分離意味著,將在高空飛行的鸕鷀和在陸地行走的笨拙近親區分開來的遺傳變異相對較少。
  • 鸕鷀抓到一條魚,本想著飽餐一頓,誰曾想吃到懷疑鳥生!
    鸕鷀抓到一條魚,本想著飽餐一頓,誰曾想吃到懷疑鳥生!在天空中翱翔的鳥兒,對魚特別感興趣,為吃到自己最愛的魚兒,它們不惜潛入水中捕魚,鸕鷀就是鳥類中的捕魚小能手,鸕鷀又被稱為魚鷹。它們的捕食技巧非常強悍,鸕鷀可潛入水下4米捕魚,最深可達19米,鸕鷀的爪子類似於鴨蹼,這也是為方便在水中潛泳,鸕鷀在水中潛遊的速度極快,再加上俯衝入水的衝擊力,使它們能快速地抓上魚兒,魚鷹的肺活量大的驚人。
  • 阿帕奇和魚鷹戰鬥機,誰的戰鬥力更強?
    阿帕奇和魚鷹戰鬥機,誰的戰鬥力更強?阿帕奇和魚鷹現階段都是美國軍用裝備,一個是武裝直升機,一個是傾轉旋翼機,但也具有直升機垂直起降的能力。這兩種機型在世界範圍內都比較牛逼的準備,到底二者誰更勝一籌,我們先看看他的戰鬥性能就了解了。
  • 眼裡只有魚的鸕鷀
    鸕鷀又叫魚鷹,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沼澤附近。由於捕魚技術嫻熟,鸕鷀很早就被馴養為人們捕魚。 鸕鷀抓到魚後為何不自己吃掉呢?因為漁夫早在鸕鷀下水前,就在它們的脖子上繫上草繩,這樣鸕鷀抓到魚後,只能將魚含在嘴裡,無法吞咽下去,靜待被漁夫拿走。 雖然沒能吃到自己辛苦抓來的魚,但是鸕鷀再次被丟進水裡時,依然會一看到魚就拼命追逐。
  • 18歲放「魚鷹」至今整整40年 鸕鷀捕魚人:逐水而捕
    八裡的老李家養鸕鷀是出了名的老李的老家在八裡。馴養和繁殖鸕鷀,是李家祖輩傳下來的一門手藝。老李兄弟三人,都繼承了這門手藝。久而久之,三兄弟的鸕鷀,在八裡一帶「闖出了名聲」。最繁盛的時候,李氏三兄弟養了100多隻鸕鷀,而且每年會繁殖不少鸕鷀用來出售,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人來買他家的鸕鷀。而隨著機械化捕撈的興起,鸕鷀捕魚這種捕撈方式,快速被取代。但李家依然在堅守著這門手藝,「我們依然放鸕鷀,依然繁殖鸕鷀。」4月,是鸕鷀繁殖的季節。而4月,也正是水溫上升,魚兒開始活躍的時候。
  • 鸕鷀捕魚:古運河上傳承千年的技藝
    幾位在邳城鎮郭池村洩洪河水邊泊舟休憩的「道友」閒聊起鸕鷀捕魚的前景充滿無限惆悵。張以州只所以四十年堅守著「出沒風波裡」,已經不是單純的利益需求了。「現在河裡魚也少了,魚鷹(鸕鷀別名)每天也要食用,收益已經不是家庭的主營,務農為主,收種之餘愛好而已,在古運河的湖溝水汊遛遛鷹才是本意。」樸實又壯實的老張坦言養鷹心跡。
  • 汶河看魚鷹
    「還有一條十來斤的,十五元一斤,誰要?」大魚被搬到蒲草上,魚嘴一張一合,魚尾一甩一擺,修長的魚身,金黃的顏色。「十幾斤?你看準了嗎?」「我常年拿魚,眼比秤都準!十一斤半以上!」 「我要!」聽說有大魚,有個人二話不說就應聲起來。「多麼沉?」「十一二斤吧!170塊錢少了不賣!」「好!
  • 誤把鸕鷀當鵜鶘
    該書選取茶室中掛軸常見的100餘條禪語,對其內涵進行通俗導讀,是一本談禪意和飲茶的有趣之書。 在第48條「他馬莫挽,他弓莫牽」的解讀中,作者引用了日本諺語「效鵜之烏」:是說烏鴉不善水,倘效仿善捕魚的鵜鶘,可能被淹死。但在解讀這句諺語時,作者寫到:「用鵜鶘捕魚在東亞一度十分常見,現在中國和日本的一些地區仍保留著這一傳統。」這應該是作者把鸕鷀當成鵜鶘了。
  • 確山老漢養鸕鷀捕魚 每天可以逮到三五十斤
    天中晚報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   王建成   趙紅梅       鸕鷀是一種水鳥,善潛水捕食魚類,在一些地方,漁民馴化它們用以捕魚,稱之為魚鷹。            11月17日,記者在確山縣城東的洪河中,看見一名劃著漁船,用三隻鸕鷀(俗稱:魚鷹)逮魚的人。一葉扁舟,矯健的魚鷹、黝黑的漁夫、清潔的河水,構成了一幅完美動人的和諧畫卷。 據這位姓經的村民告訴記者,他是現在附近村莊唯一用這種傳統技術捕魚的漁民。     據了解,受捕魚方式變革、自然環境變化、漁業資源減少等因素影響,近些年來養殖鸕鷀捕魚的漁民越來越少。
  • 我看到了捉魚的魚鷹
    偶遇一條河裡有條小船,船頭站立著幾隻魚鷹。魚鷹學名叫鸕鷀,我們所遇到的魚鷹都是馴養過的。野生的沒見過,據說生活在河流、湖泊與沼澤附近。只見一隻魚鷹一個猛子扎進了水裡,過不了一會就脖子裡鼓鼓地鑽了出來。五六個魚鷹輪番下水,差不多都有收穫。它抓到魚為什麼不吃掉呀?原來每個魚鷹下水前,脖子上都被魚人綁上了草繩,這樣魚鷹抓到魚以後就不能咽下去了,只能被人拿走了。雖然沒能吃上自己抓到的魚,但是它被再次趕進水裡後,還是會一往直前的捉魚的。因為魚鷹眼裡只有魚!
  • 圖說丨河南許昌:漸漸消失的鸕鷀捕魚
    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雙洎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傳承千年的鸕鷀捕魚正在這條古老河流上進行。 李世偉 攝鸕鷀,又叫魚鷹,鸕鷀捕魚是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李世偉 攝鸕鷀捕魚使用的船與普通船不同,是由兩隻不同形體的單船組合而成。兩船相併,中間、內側各釘上一塊踏板,漁民就站在踏板上放魚鷹。 李世偉 攝漁民將繩套拴在鸕鷀的脖子上,鸕鷀發現魚兒之後會迅速叼起但不會吞下,隨後返回漁船上,漁民會將魚兒取出。
  • 捕魚的鶚常被欺侮!白頭海雕放肆搶它的魚,金雕卻去端它的窩
    但是,鶚除了擅長捕魚以外,也沒有別的特長,打起架來基本是個廢物,遇到稍微強悍一點的對手,比如海雕、金雕,也只好認栽,沒有什麼抵抗之力。白頭海雕放肆搶鶚的魚每當鶚捕到大魚時,總會招來許多猛禽惦記,海雕、遊隼、黑鳶與蒼鷺等都會盯上鶚抓到的魚。
  • 青海湖主要夏候鳥——普通鸕鷀
    >看看普通鸕鷀是如何捕魚的吧~ 普通鸕鷀 鵜形目>鸕鷀科>鸕鷀屬 俗稱「魚鷹」 青海湖四大夏候鳥之一
  • 非遺絕技「鸕鷀捕魚」:雙鷀爭魚,鸕鷀的狠與猛讓人驚愕
    鸕鷀也叫魚鷹、水鴨子,人們習慣於叫它魚鷹,放養魚鷹的人叫放鷹人。在南方等多水、溫度較高地域常見,在相對缺水、氣溫相對低的北方則很少見,更別說它捕魚的場面了。前不久,在內蒙古烏梁素海,小編就見到了鸕鷀捕魚表演,沒想到一隻小小的水鳥,捕魚的場景竟是那麼地驚心動魄,讓人嘆為觀止。下面,請跟隨小編的鏡頭來一睹為快吧。
  • 傳統鸕鷀捕魚人
    ☞☞☞☞點擊上方藍色 關注我們☜☜☜☜傳統鸕鷀捕魚人吳理雲   攝影並撰文    在皖北大地,每年冬季
  • 養10多年,賣10多次都捨不得,農村最後的鸕鷀捕魚人
    「呦嗬嗬——」隨著悠揚的吆喝聲,魚鷹一個個扎進水裡,片刻冒出水面,有的嘴裡已銜著掙扎的魚兒。魚鷹,學名為鸕鷀。它是大型的食魚遊禽,善於潛水。在農村常被人們馴化來捕魚,一般在魚鷹喉部繫繩,捕到後讓其強行吐出來。在農村,鸕鷀已難得一見,看到它,村民都比較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