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鷀捕魚
鶚捕魚
鸕鷀長得既不像鷹,也沒有鷹的兇猛,由此可見,鶚才是真正的魚鷹。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
■趙序茅
民間稱之為魚鷹的鳥類有兩種,一種是鶚,另一種是鸕鷀。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魚鷹?從鳥類分類學的角度來看,這很好解釋。鶚是隼形目、鶚科,隼形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鷹、雕類。而鸕鷀則為鵜形目,嚴格說來是一種水鳥,和猛禽根本不沾邊。
即使沒有分類學知識,聰明人也明白誰長得更像鷹。從外形上看,鶚的體長34~51 釐米,體重1~2千克,上體深褐色,下體大部分純白,頭部白色,頭頂具有黑褐色的縱紋,枕部的羽毛稍微呈延長披針形,形成一個短的羽冠,更顯王者霸氣。而鸕鷀體形稍狹,體長二尺許,每隻成鳥約1.5~2千克,全身羽毛黑色,帶有藍綠色的金屬光澤,有點像烏鴉,所以被人稱作水老鴉、魚老鴉。此外,鶚具有明顯的勾嘴和利爪,而鸕鷀腳上還帶有蹼。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鸕鷀和鷹都相差甚遠。
另外,從行為上看,鶚的飛行能力無疑更強,而鸕鷀更擅長遊泳。鶚捕魚靠的是利爪,而鸕鷀用的是長嘴。鶚食物來源較廣,性情兇猛,雖然主要以魚類為食,但有時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鳥類等其他小型陸棲動物;而鸕鷀以魚為主食,每天食量大。相比其他兇猛的水禽,鸕鷀是比較溫順的了。
顯然,鸕鷀長得既不像鷹,也沒有鷹的兇猛,由此可見,鶚才是真正的魚鷹。
但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兩種鳥混為一談,這主要是因為鸕鷀捕魚對人類作出了貢獻。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開始利用馴化的鸕鷀捕魚了。據文獻資料,秦代的《爾雅》及東漢的《異物志》等書中,就有鸕鷀捕魚的記載。鸕鷀膽大不怕人,人工馴化並不困難。老百姓沒有文學家那種閒情,也沒有博物學家那種專業,他們只喜歡將所有美妙的詞語都用在對自己有用的事物上,因此把「魚鷹」之名送給鸕鷀。
名字只是一個稱呼,就此爭論沒有太大意思。二者的本領到底如何?是不是都可以配得上魚鷹的稱號?
鶚捕魚靠的是利爪,它們腳趾有銳爪,趾底布滿齒,外趾能前後反轉,使四趾變成兩前兩後,加上腳下的粗糙突起,可以像鉗子一樣牢牢地抓住黏滑的魚。除利爪外,鶚還有高超的飛行技巧。鶚平時常在水面上空緩慢地扇動兩翅呈圓圈狀飛行,兩眼注視著水中的魚類,在距離水面30~90米之間時,能夠迅速地振動雙翅,迎風懸停在空中,細察水中獵物的情況。當發現獵物時,鶚兩翅折合,急速降到水面,伸出兩隻長爪將魚緊緊鉗住。然後,隨著高高濺起的水花,鶚提著「戰利品」騰空飛起。不過,魚類也並非瞎子,當見到天空中有黑影落下時,就會本能地向深水處逃走。就算這樣,鶚也能尾隨獵物潛至1米以下的水中進行追捕。
鶚是單兵作戰的勇士,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鸕鷀雖然也喜歡單兵戰鬥,但集體捕獵無疑是它們的看家本領。和鶚相比,鸕鷀沒有利爪,不過它們也有自己的法寶。鸕鷀口腔裡沒有牙齒,咽喉和食道能夠極度擴張,食道前端有一個膨大喉囊,可以貯藏捕捉到的魚。對馴養過的捕魚鸕鷀,漁民常常要用適當大小的草圈套在其頸間,以防止它吞食大魚。此外,鸕鷀的上嘴端鉤曲而尖,像一把鋒利的夾刀,被鉗住的魚兒一般無法逃脫。如果說鶚捕獵成功要靠高超的飛行技巧,那麼鸕鷀的收穫則來自它們精湛的潛水技術。它有四個腳趾,腳趾之間有一個完整的蹼膜,有利於劃遊。鸕鷀的泅水本領很高明,一次潛入水中,可歷時30~40秒,有的甚至達70秒之久。鳥類學家還發現鸕鷀在非常渾濁的水中也能追蹤魚群。在湖水渾濁不堪時,視覺很難發揮作用,此時鸕鷀只能憑藉發達的聽覺了。在自然界有些盲眼鸕鷀就是依靠它們靈敏的聽覺捕魚的。由於視覺和聽覺非常敏銳,10米以內的水下,只要有魚兒在遊動,鸕鷀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其捕到。怪不得俗話說:「魚見鸕鷀骨也軟。」不僅如此,針對不同的情況,鸕鷀還有幾種本領可一一施展。面對小魚群,鸕鷀獨自下水時,渾身縮得只有鷂子大,在水中猶如一隻行動自如的小快艇。當遇到二三十斤重的大魚,自己力不從心時,鸕鷀便發出求援的信號,邀請同伴一起捕捉,它們有的咬魚頭,有的咬魚鰭,有的咬鰓,一起把魚抬出水面。
由此可見,就個人戰鬥素質而言,鶚要略勝一籌。但僅就潛水捕魚技術來看,鸕鷀明顯佔據優勢。如果考慮到為漁民作出的巨大貢獻,給鸕鷀封個「魚鷹」的稱號也是合情合理的。
《中國科學報》 (2017-07-14 第4版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