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6日,一路的急行軍,我們在下午四點多到達比薩城。
原來一直以為比薩斜塔就是一個古老的傾斜的塔,到達之後發現原來它是比薩大教堂的鐘樓。
和義大利其他教堂一樣,比薩大教堂也是乾淨漂亮的。藍天下,白色的教堂熱情又靈動。比薩斜塔傾斜的角度蠻大的。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修建於1173年,它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它位於羅馬式大教堂後面右側,是比薩大教堂的鐘樓,也是比薩城的標誌。
開始時,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從三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傾斜,在其關閉之前,塔頂已南傾(即塔頂偏離垂直線)3.5米。1990年,義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有關專家對比薩斜塔的全部歷史以及塔的建築材料、結構、地質、水源等方面進行充分的研究,並採用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測試。
比薩中古史學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後認為,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 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但他仍強調指出,當務之急是弄清比薩斜塔斜而不倒的奧妙。
從事觀測該塔的專家蓋裡教授根據比薩斜塔近幾年來傾斜的速度推測出,斜塔將於250年後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緣而傾倒。但是公共事務部比薩斜塔服務局的有關人員,針對蓋裡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駁,認為只按數學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薩斜塔是"一個由多種事實交織成的綜合性問題"。
另一些研究者調查發現比薩斜塔塔身曾一度向東傾斜,爾後又轉向南傾斜,他們同樣認為該塔在過去幾百年間斜而不倒,250年後倒與不倒恐怕不能局限於簡單的假設和預測。
讓比薩斜塔在全世界知名的是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傳說1590年,出生在比薩城的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將兩個重量不同的球體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結果兩個鉛球幾乎同時落地,由此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此前亞里斯多德認為的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的觀點。
奇蹟廣場
比薩斜塔及比薩大教堂坐落在奇蹟廣場,奇蹟廣場又名主教座堂廣場,是義大利託斯卡納大區比薩市中心一片圍牆包圍的區域,部分為草地。有著比薩斜塔等諸多知名建築。
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化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1次會議決定將其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第395號。認為其滿足以下四個獲選條件:
代表了人類創造精神的傑作(奇蹟廣場上的四座建築堪稱建築傑作,它們在空間上的設計從藝術上角度是獨一無二); 通過建築或技術、有紀念意義的藝術品、城市規劃或景觀設計,展現了在一段時期內或在一個文化區域中進行的有重要意義的人文價值的交流(奇蹟廣場的建築深刻影響了從11世紀到1284年的建築發展和14世紀的藝術發展);突出地代表了某一類建築或技術的,並且展示了人類歷史上的某一段或幾段非常重要的時期(奇蹟廣場包含了幾座典型的宗教建築,各自擁有不同的宗教作用,共同組成了一個中世紀基督教建築的典範);直接或明確地同某些具有突出的、普世的價值的事件、現實的傳統、思想、信仰、文化作品或文藝作品相聯繫(19歲的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內觀察銅製吊燈的擺動,從而發現了小擺動的等時性定律,這是他動力學研究的序幕。在比薩斜塔頂的實驗使他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奇蹟廣場上的兩座建築直接同物理學的歷史相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