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行走各地搜羅風味美食,分享烹飪技巧的私享美食作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美食問題。均安蒸豬在《舌尖上的中國》火了幾年關門大吉,原因究竟為何?許多網友說修高架灰塵大導致不得不關門。其實當地人都知道,最主要原因不是修高架,而是多種原因使它生存不下去。下面從5個方面給大家分析一下緣由。
1.不符合現代營養與飲食要求。現代不比舊社會,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這種粗暴的蒸豬方式不僅殘忍而且賣相不好,就算有點口碑也是當地人繼承當年的傳統或追求懷舊情懷所影響。而現在生活節奏快了,許多人去大城市生活,人口也越來越少,團宴自然就變少了,就算壓軸菜也早已換成了餐桌上紅燒或滷味大餐,烹飪方便省事招待客人也好看。這種直接蒸豬的粗狂方式缺少了相應的氣氛場合,早已不再為人所喜愛。有句話叫『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如果蒸豬的店主不能改變傳統方式,恐怕這種土方法很難再維持生計。
2.不那麼好吃,與期望差距太大。《舌尖》拍的是食材,播出來靠的是後期製作,呈現給觀眾的是視覺盛宴,然而這視覺盛宴的背後需經過無數次剪輯處理,把精美的過程留下,把粗糙的刪掉。美食色彩可以通過後期改變亮度與光線,加上誘人的文案和有獨特魅力的配音,讓節目只是看起來好看。但是許多觀眾不懂這些,以為拍出來的就是最好的,然而去當地品嘗後,一系列問題都不如期待中好,期望太高落差極大,口碑自然就下降許多。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對店家的負面影響自然會一落千丈。
3.豬肉肉質有所變化,家養豬供不應求。上節目火了店面以後,聞風而來的客人增加,然而豬的數量供應不上,自家餵養的豬畢竟少之又少,現在食品安全查的嚴,私宰豬通不過檢疫不能入市場。而外面的豬大部分都是圈養,大批加了化學配方的飼料餵養出來的豬肉自然沒有傳統豬肉更香,食材不新鮮,味道自然也比原來差很多。
4.在當地口碑不好,真正好吃的店另有其人。任何一部紀錄片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節目效果在裡面,真正當地最好吃的店或許就不是他家,也許只是某個角落一家不起眼的,甚至連掛牌的都沒有小店面。而一部萬眾矚目的紀錄片不會拍那些沒有掛牌的店。但是換一種思路。哪個有幾十年口碑的師傅不是靠當地人、靠回頭客,而不是從四面八方過去探店的一次性客源。那些不成熟的消費者,也只是被媒體和節目牽著鼻子走,去過一次假裝品嘗一下特色,結果失望至極就不假思索地亂吐槽,暗湧負能量的網評有時也會毀了一家店。
5.節目效果造成壓力太大。《舌尖上的中國》每次播出都收穫千萬粉絲,聰明的店家在節目拍攝後就會聯繫人力物力和各種食材補助,以便應對播出後供不應求的危機。但如果店家不能未雨綢繆,面對一波又一波的遊客或粉絲可能造成供應鏈癱瘓、壓力太大的局面。或許店家只想安安靜靜做個廚師,不想背負太多東西,趁修高架的機會關了店面,在其他不起眼的小地方弄個小攤位,已經做起了真正的口碑美食。
好了,以上就是我能想到並總結的五點原因。大家有什麼不同看法可以在下方討論,也歡迎關注我,我們共同追尋美食享受生活樂趣。
最後的最後我想吐槽一下《舌尖3》,熬夜完成了工作等待了許久的《舌尖3》,讓我看了一集鐵鍋,又看了一集情懷,對此特別不甘心,又重新看了一遍,這次我確定,確實第三部沒有找到真正的美食。。。
大家有什麼當地特色小吃超級好吃的那種,無論何時何地,留言給我,我會安排時間按個去品嘗,拍一個尋味美食的小電影出來。記著要那種特別好吃的!犄角旮旯也無所謂,只要有具體地址就ok!美食私享體驗,追尋真正令人垂涎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