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以及袁家界景區、楊家界景區、天門山景區等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裡,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的武陵源,奇特的自然景觀和濃鬱的原始野性將人們徵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武陵源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和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武陵源橫跨湘西三縣(原大庸、慈利、桑植),地域遼闊。我們曾四次尋夢武陵源:1985年利用暑假遊覽了初建期的張家界老景區(黃石寨、金鞭溪、水繞四門);1993年參加出版社組織的作家筆會,遊覽了剛開放的天子山和索溪峪景區(黃龍洞、寶峰湖等);2005年的春遊,遊覽了武陵源臨近景區(芙蓉鎮和德夯苗寨);2012年重遊天子山和新開發的袁家界、楊家界景區。僅剩下天門山景區(天門洞、玻璃棧道、玻璃橋等)留待今後有機會再遊。
按照我們遊覽的時間順序,由近及遠,把武陵源的主要觀感寫成兩篇《尋夢武陵源》。
武陵源核心景區一共五個大門,索溪峪為東門,森林公園為南門、梓木崗為東南門,楊家界為西門,天子山為北門。其中,我們站立的位置是索溪峪東門——武陵源標誌性大門。
尋夢武陵源將從天子山景區開始——因為可以乘坐索道纜車直達天子山山頂,然後山上有公路乘坐巴士往返於袁家界、楊家界和百龍天梯,並且方便地從百龍天梯垂直下山。
武陵源景區共有四條空中交通線:天子山索道、黃石寨索道、百龍天梯、楊家界索道。天子山索道全長2084米,上下高差692米,配有封閉式觀光吊廂38個。
乘坐纜車飛渡上山,十幾分鐘便盡覽天子山這「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的迷人景色。記得我1993年第一次登天子山時,也是從索溪峪大門出發,與一班作家們足足攀爬了半天才登上山頂。
沿線風光奇絕,奇松怪石,莽莽翠林,幽幽泉水,嬉戲獼猴,盡收眼底。
天子山原名青巖山,因古代土家族領袖向大坤率領當地農民起義自稱'天子'而得名。它東起天子閣,西至將軍巖,南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綿延盤繞近四十公裡。
天子山最高點天子峰海拔1262.5米,為臺地地貌類型,更有'峰林之王'的美稱。
迎面而來的「仙女散花」:茫茫雲海翻滾,把無數畫峰翠崖變成了座座孤島,石峰俏立雲端,風驅白霧,態極妖嬈,漸露一少女的倩影。
她頭插鮮花,胸脯隆起,懷抱一隻玲瓏的花籃,臉龐還掛著淡淡的微笑,巖頂灌木滴翠,山腳山腰野花如錦,恍如仙女將鮮花撒向人間。
武士訓馬:回眺右側曠谷,但見數十奇峰林立,有一峰似駿馬昂首振鬃長嘶,側有一石似武士訓馬武士牽韁繩馴馬。相傳這是向王天子的坐騎與衛兵。
神堂灣是一個神秘的天國,一座綠色的迷宮,至今無人問津。一個凹形深谷,四面是刀切般的絕壁,終日霧雨霏霏。向下層巒疊嶂,形成五級神堂,谷底深不可測,被稱作'神秘的天國'。
御筆峰位於天子閣西側的山谷。站在觀景臺向西南遠眺,但見山谷中數十座錯落有致的秀峰突起,遙衝藍天,靠右的石峰像倒插的御筆,靠左的石峰似擱筆的'江山'。石筆相傳是向王天子留下的,他當年興兵起義,提此筆批閱公函。御筆峰前的圓柱形石峰就是他的御書臺。
御筆峰是令攝影家與畫家們傾倒的最佳風景點之一,國內外30多家畫刊報紙曾展露過它的芳容。
賀龍公園是為紀念賀龍元帥轉戰天子山而建,坐落在1200米的千層巖左側。屹立在'雲青巖'上的賀龍銅像與大自然連為一體,這是我國近百年塑造的最大的一尊銅像。
銅像背負青山,面壁神堂灣,凝重、莊嚴、和諧地統一在青山綠水的畫圖中,逼真再現了賀龍元帥的鮮明形象。
天子閣位於賀龍公園東200米處的臺地上,登閣遠眺,三面臨淵,遠近群峰山巒盡收眼底。
天子閣高30米,為六層四重簷穿頭式仿古建築。'天子閣'三個字由當代山水畫、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題寫。
天子山的最佳觀景地點在雲青巖。石臺如舌斜出,呈正方形,頂平勢闊,臺左右下臨深淵,正中臺下有石樑伸展。
雲青巖下有5個自然形成,又人工加上安全措施的觀景臺,四周松柏橫生,藤蔓倒掛,眼前的西海峰林無比壯觀、神奇。
極目遠眺,千百座奇峰盡收眼底,專家測算出武陵源石峰共有3103座之多。
猶如一位高超的雕塑大師,模擬宇宙大觀臺萬物,無不形態逼真,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動。
點將臺坐落在白霧繚繞的深谷裡,怪石嶙峋仿佛數十人形,'皇帝'高居正中,前方'傳令官'正在宣讀聖旨,'左丞右相'弓身而立,'將士們'屏息靜聽。傳說向王天子曾在此點將。
在雲青巖的主觀景臺上,可以看到天子山的另一個招牌景觀——石船出海。
長方形的石塊橫在石峰之上,在石峰上面還生長著一顆袖珍的松樹,整個形狀就像一艘揚帆的小船,正向茫茫西海緩緩駛去,相傳這是向王天子在神界出遊時坐過的畫舫。
石船出海所在的石峰,旁邊還有幾座石峰與它相連,細細數來總共有五個石峰,好像一個手掌,因此而得名五指峰。
將軍巖民間傳說是向王天子的化身,身披金甲,背手而立,那神採,那風韻,儼然一位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滄桑無語,歲月無邊,長留天地間的是將軍風採!
寂寞深山萬古幽,天工造化藝人羞,山中天子隨雲去,石上將軍伴歲留。
仙人橋坐落在猴子坡上。橋屬自然形成,長26米,寬1.5米,厚一米多,高約六七十仙人橋米,飛架在兩岸懸崖絕壁之上。
空中田園坐落在天子山兩公裡處,海拔1000餘米。它的下面是萬丈深淵的幽空中田園谷,幽谷上有高達數百米的懸崖峭壁,峭壁上端是一塊有3公頃大的斜坡梯形良田。田園三方峰巒疊翠,林木參天,白雲繚繞,活像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畫。
楊家界景區位於張家界西北部,北鄰天子山,是武陵源繼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之後,新發現的一片神奇景區。從天子山有山上公路直通旅遊巴士,交通十分便利。
楊家界風景同張家界一樣,主要是原始風光自然美,除地質地貌與一部分山峰基本相同以外,又有其獨特之處。
從開始'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嶄露頭角,'一舉成名天下知'。
金雞報曉:楊家界景區去往烏龍寨的路上,對面山坡上有一座高百餘米的石峰,頂端驟然由粗變成尖嘴狀,其下是灌木包圍的崖石。遠遠看去,就像一隻在山頭打鳴報曉的雄雞
清秀、壯麗、險特、雄奇,使人為之傾倒,為之拍案驚奇。
烏龍寨原名叫'黑龍寨',以前是土匪居住的地方,地處偏遠、關隘險絕,四面懸崖,僅有一道上下,地勢險要,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烏龍寨的整個寨子易守難攻。據說,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剿匪部隊與據守烏龍寨的土匪曾經有一場惡戰,扔下了三個營的屍體。
當地旅遊局為了吸引遊客注意,特地按電影《烏龍山剿匪記》裡的土匪窩布置。
寨後四面皆為斷壁深崖。到烏龍寨主要就是為了登上寨後這個觀景臺。
不遠處有一孤石鶴立群山,這便是傳說中的楊家將天波府所在地。
天波府以楊家將十二寡婦為平定武陵蠻叛亂,在此處修建的一所指揮所的名字而命名。
天波府左右數十座絕壁,參差不齊,似殘垣斷壁,場面壯觀。
此外,楊家界還有'宗保峰'、'六郎灣'等,都是為紀念楊家將而命名。
據傳,住在楊家界的楊氏宗族,原來都是歷史楊家將的後代,由北到南,由江西到湖南、到湘西並經過歷代演變,遷移跋涉而來的。這也是楊家界的命名來源。
袁家界位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北面,也是一方山臺地。背依巖峰山巒,面臨幽谷群峰,自東向西延伸。奇幻的砂巖峰林地貌因電影《阿凡達》的拍攝而享譽世界。
袁家界名稱相傳來源於後唐時期,黃巢起義失敗後,朝庭四處捉拿義軍。黃巢手下有一名袁姓將士,為躲避追捕來到了這遠離人世的深山野嶺,結廬為舍,墾荒種糧,並以自己的姓氏將這裡命名為'袁家界'。
從地理位置上講,袁家界雖隸屬於張家界森林公園,卻被眾星捧月般位居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的核心。
站在袁家界觀景臺上,三千奇峰盡收眼底。峻峭之石,如英武將帥;嵯峨之峰,似勇猛壯士。有聲有色,若靜若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黃石寨與袁家界之間一道長長的峽谷將兩山隔開,峽谷中一條小溪水,溪水從「天下第一橋」下面淙淙流過,這便是有名的「沙刀溝」。
石天生橋又叫天下第一橋。作為武陵源的十大絕景之一,橫跨在兩山之間,雄偉壯觀。
天下第一橋橋面寬2米,厚5米,跨度為25米,垂直高差357米,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垂直高差最大的天然自生石板橋。
實際上,天下第一橋所跨的兩座大山原來是連在一起的,只因中間部分的石質較為脆弱,由於風化、崩塌作用,又經過日曬雨淋和流水衝刷,形成了這一曠世奇觀。
在高處的望橋臺上一目了然,橋上蒼松挺拔,橋邊古藤垂掛、綠樹叢簇,滕蔓盤繞鬱鬱蔥蔥,橋下深不可測。
宛如黃山情人谷一樣,欄杆上鎖滿了遊覽至此的有情人,表達永結同心的「連心鎖」。
迷魂臺是袁家界景區最好的天然觀景臺,因只要一站在觀景臺上,魂兒便會被眼前美景所迷。
上百座石峰在峽谷中靜靜矗立,直插藍天,似士兵列陣,似群賢聚會,姿態萬千,氣勢非凡。
天狗望月、海螺出水、將軍列隊、一柱擎天等美景被山坳和屏障有序地分列開來,使這些石峰更顯得鱗次櫛比。
神龜問天。神龜的身體是張家界獨有的一種石頭——龜紋石組成。當石頭還在熔巖果凍狀時產生氣泡,因氣泡很像烏龜的花紋,故名龜紋石。
乾坤柱(又名南天一柱),為武陵源三千奇峰中最為著名的一座。
乾坤柱海拔高度1074米,垂直高度約150米,頂部植被鬱鬱蔥蔥,峰體造型奇特,垂直節理切割明顯,仿若刀劈斧削般巍巍屹立於張家界,有頂天立地之勢,故又名乾坤柱。
2008年12月,好萊塢攝影師漢森在武陵源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外景拍攝,大量風景圖片後來成為美國科幻大片《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各種元素的原型。其中,「南天一柱」就成為「哈利路亞山」即懸浮山的原型。
2010年1月25日,乾坤柱正式被更名為《阿凡達》的「哈利路亞山」。
著名詞作者梁昌武曾站在迷魂臺上,隨口吟出一首《清平樂》:雲霧繚繞,花香鳥語早,南國奇峰何處找,袁家界上獨好。千峰穿雲高聳,萬頃松杉蔥蘢,石林百態千姿,幽谷碧水淙淙。
百龍天梯是自然美景和人造奇觀的完美結合,目前以'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戶外觀光電梯、世界上最高的雙層觀光電梯、世界上載重量最大、速度最快的觀光電梯'三項桂冠被載入基尼斯世界紀錄。
因袁家界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的另一風景集中地,以前遊客必須走三個多小時的艱險山路,從山下水繞四門乘車上山,奇曲的盤山公路非常險惡,行程要170多公裡,費時達五個小時以上。
自從百龍天梯建成以後,這個時間被縮短為1分32秒,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2015年,百龍天梯再次進行升級改造,運力由單梯50人提升至64人,時間由1分58秒縮短至66秒。
百龍天梯氣勢恢弘,垂直高差335米,運行高度326米。
由154米的山體內豎井和l72米的貼山鋼結構井架組成,採用三臺雙層全暴露觀光並列分體運行。
左邊的那位,髮髻高高,似古代戎裝的大將在戰前思考。而他的對面,則是與他相對而言的另一將軍。兩位將軍的身姿,通過兩座山峰,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人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