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武陵源(1)——美麗中國(葉平)

2020-10-19 葉老師YP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由張家界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天子山自然保護區,以及袁家界景區、楊家界景區、天門山景區等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裡,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三千奇峰、八百秀水的武陵源,奇特的自然景觀和濃鬱的原始野性將人們徵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武陵源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和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武陵源橫跨湘西三縣(原大庸、慈利、桑植),地域遼闊。我們曾四次尋夢武陵源:1985年利用暑假遊覽了初建期的張家界老景區(黃石寨、金鞭溪、水繞四門);1993年參加出版社組織的作家筆會,遊覽了剛開放的天子山和索溪峪景區(黃龍洞、寶峰湖等);2005年的春遊,遊覽了武陵源臨近景區(芙蓉鎮和德夯苗寨);2012年重遊天子山和新開發的袁家界、楊家界景區。僅剩下天門山景區(天門洞、玻璃棧道、玻璃橋等)留待今後有機會再遊。

按照我們遊覽的時間順序,由近及遠,把武陵源的主要觀感寫成兩篇《尋夢武陵源》。

武陵源核心景區一共五個大門,索溪峪為東門,森林公園為南門、梓木崗為東南門,楊家界為西門,天子山為北門。其中,我們站立的位置是索溪峪東門——武陵源標誌性大門。

尋夢武陵源將從天子山景區開始——因為可以乘坐索道纜車直達天子山山頂,然後山上有公路乘坐巴士往返於袁家界、楊家界和百龍天梯,並且方便地從百龍天梯垂直下山。

天子山景區

誰人識得天子山,歸來不看天下山。

武陵源景區共有四條空中交通線:天子山索道、黃石寨索道、百龍天梯、楊家界索道。天子山索道全長2084米,上下高差692米,配有封閉式觀光吊廂38個。

乘坐纜車飛渡上山,十幾分鐘便盡覽天子山這「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的迷人景色。記得我1993年第一次登天子山時,也是從索溪峪大門出發,與一班作家們足足攀爬了半天才登上山頂。

俯瞰山下公路彎曲蜿蜒,如遊龍走蛇。

沿線風光奇絕,奇松怪石,莽莽翠林,幽幽泉水,嬉戲獼猴,盡收眼底。

雲霧繚繞的天子山索道上站。

天子山原名青巖山,因古代土家族領袖向大坤率領當地農民起義自稱'天子'而得名。它東起天子閣,西至將軍巖,南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綿延盤繞近四十公裡。

天子山最高點天子峰海拔1262.5米,為臺地地貌類型,更有'峰林之王'的美稱。

迎面而來的「仙女散花」:茫茫雲海翻滾,把無數畫峰翠崖變成了座座孤島,石峰俏立雲端,風驅白霧,態極妖嬈,漸露一少女的倩影。

她頭插鮮花,胸脯隆起,懷抱一隻玲瓏的花籃,臉龐還掛著淡淡的微笑,巖頂灌木滴翠,山腳山腰野花如錦,恍如仙女將鮮花撒向人間。

武士訓馬:回眺右側曠谷,但見數十奇峰林立,有一峰似駿馬昂首振鬃長嘶,側有一石似武士訓馬武士牽韁繩馴馬。相傳這是向王天子的坐騎與衛兵。

神堂灣是一個神秘的天國,一座綠色的迷宮,至今無人問津。一個凹形深谷,四面是刀切般的絕壁,終日霧雨霏霏。向下層巒疊嶂,形成五級神堂,谷底深不可測,被稱作'神秘的天國'。

御筆峰位於天子閣西側的山谷。站在觀景臺向西南遠眺,但見山谷中數十座錯落有致的秀峰突起,遙衝藍天,靠右的石峰像倒插的御筆,靠左的石峰似擱筆的'江山'。石筆相傳是向王天子留下的,他當年興兵起義,提此筆批閱公函。御筆峰前的圓柱形石峰就是他的御書臺。

御筆峰是令攝影家與畫家們傾倒的最佳風景點之一,國內外30多家畫刊報紙曾展露過它的芳容。

賀龍公園是為紀念賀龍元帥轉戰天子山而建,坐落在1200米的千層巖左側。屹立在'雲青巖'上的賀龍銅像與大自然連為一體,這是我國近百年塑造的最大的一尊銅像。

銅像背負青山,面壁神堂灣,凝重、莊嚴、和諧地統一在青山綠水的畫圖中,逼真再現了賀龍元帥的鮮明形象。

天子閣位於賀龍公園東200米處的臺地上,登閣遠眺,三面臨淵,遠近群峰山巒盡收眼底。

天子閣高30米,為六層四重簷穿頭式仿古建築。'天子閣'三個字由當代山水畫、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題寫。

天子山的最佳觀景地點在雲青巖。石臺如舌斜出,呈正方形,頂平勢闊,臺左右下臨深淵,正中臺下有石樑伸展。

雲青巖下有5個自然形成,又人工加上安全措施的觀景臺,四周松柏橫生,藤蔓倒掛,眼前的西海峰林無比壯觀、神奇。

極目遠眺,千百座奇峰盡收眼底,專家測算出武陵源石峰共有3103座之多。

猶如一位高超的雕塑大師,模擬宇宙大觀臺萬物,無不形態逼真,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動。

點將臺坐落在白霧繚繞的深谷裡,怪石嶙峋仿佛數十人形,'皇帝'高居正中,前方'傳令官'正在宣讀聖旨,'左丞右相'弓身而立,'將士們'屏息靜聽。傳說向王天子曾在此點將。

在雲青巖的主觀景臺上,可以看到天子山的另一個招牌景觀——石船出海。

長方形的石塊橫在石峰之上,在石峰上面還生長著一顆袖珍的松樹,整個形狀就像一艘揚帆的小船,正向茫茫西海緩緩駛去,相傳這是向王天子在神界出遊時坐過的畫舫。

石船出海所在的石峰,旁邊還有幾座石峰與它相連,細細數來總共有五個石峰,好像一個手掌,因此而得名五指峰。

五指峰旁奇峰多

將軍巖民間傳說是向王天子的化身,身披金甲,背手而立,那神採,那風韻,儼然一位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滄桑無語,歲月無邊,長留天地間的是將軍風採!

寂寞深山萬古幽,天工造化藝人羞,山中天子隨雲去,石上將軍伴歲留。

仙人橋坐落在猴子坡上。橋屬自然形成,長26米,寬1.5米,厚一米多,高約六七十仙人橋米,飛架在兩岸懸崖絕壁之上。

空中田園坐落在天子山兩公裡處,海拔1000餘米。它的下面是萬丈深淵的幽空中田園谷,幽谷上有高達數百米的懸崖峭壁,峭壁上端是一塊有3公頃大的斜坡梯形良田。田園三方峰巒疊翠,林木參天,白雲繚繞,活像一幅氣勢磅礴的山水畫。

楊家界景區

楊家界景區位於張家界西北部,北鄰天子山,是武陵源繼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之後,新發現的一片神奇景區。從天子山有山上公路直通旅遊巴士,交通十分便利。

楊家界風景同張家界一樣,主要是原始風光自然美,除地質地貌與一部分山峰基本相同以外,又有其獨特之處。
從開始'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嶄露頭角,'一舉成名天下知'。

金雞報曉:楊家界景區去往烏龍寨的路上,對面山坡上有一座高百餘米的石峰,頂端驟然由粗變成尖嘴狀,其下是灌木包圍的崖石。遠遠看去,就像一隻在山頭打鳴報曉的雄雞

清秀、壯麗、險特、雄奇,使人為之傾倒,為之拍案驚奇。

樹叢中有大量的獼猴棲息。

一步登天

烏龍寨原名叫'黑龍寨',是楊家界新開發的景點。

烏龍寨原名叫'黑龍寨',以前是土匪居住的地方,地處偏遠、關隘險絕,四面懸崖,僅有一道上下,地勢險要,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烏龍寨的整個寨子易守難攻。據說,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剿匪部隊與據守烏龍寨的土匪曾經有一場惡戰,扔下了三個營的屍體。

這就是一道關,又叫一步難行。

峽谷一線天

抵達烏龍寨。

依然是向王天子祭室

當地旅遊局為了吸引遊客注意,特地按電影《烏龍山剿匪記》裡的土匪窩布置。

烏龍山剿匪記的場景地

烏龍山剿匪記的場景地

寨後四面皆為斷壁深崖。到烏龍寨主要就是為了登上寨後這個觀景臺。

不遠處有一孤石鶴立群山,這便是傳說中的楊家將天波府所在地。

天波府以楊家將十二寡婦為平定武陵蠻叛亂,在此處修建的一所指揮所的名字而命名。

天波府左右數十座絕壁,參差不齊,似殘垣斷壁,場面壯觀。

氣勢恢宏地表現了古代將相府地遺址。

氣勢恢宏地表現了古代將相府地遺址。

此外,楊家界還有'宗保峰'、'六郎灣'等,都是為紀念楊家將而命名。

據傳,住在楊家界的楊氏宗族,原來都是歷史楊家將的後代,由北到南,由江西到湖南、到湘西並經過歷代演變,遷移跋涉而來的。這也是楊家界的命名來源。

袁家界景區

袁家界位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北面,也是一方山臺地。背依巖峰山巒,面臨幽谷群峰,自東向西延伸。奇幻的砂巖峰林地貌因電影《阿凡達》的拍攝而享譽世界。

袁家界名稱相傳來源於後唐時期,黃巢起義失敗後,朝庭四處捉拿義軍。黃巢手下有一名袁姓將士,為躲避追捕來到了這遠離人世的深山野嶺,結廬為舍,墾荒種糧,並以自己的姓氏將這裡命名為'袁家界'。

從地理位置上講,袁家界雖隸屬於張家界森林公園,卻被眾星捧月般位居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的核心。

站在袁家界觀景臺上,三千奇峰盡收眼底。峻峭之石,如英武將帥;嵯峨之峰,似勇猛壯士。有聲有色,若靜若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

奇峰的代表:猿人望月。

黃石寨與袁家界之間一道長長的峽谷將兩山隔開,峽谷中一條小溪水,溪水從「天下第一橋」下面淙淙流過,這便是有名的「沙刀溝」。

巨大巖石如駿馬奔騰

石天生橋又叫天下第一橋。作為武陵源的十大絕景之一,橫跨在兩山之間,雄偉壯觀。

天下第一橋橋面寬2米,厚5米,跨度為25米,垂直高差357米,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垂直高差最大的天然自生石板橋。

實際上,天下第一橋所跨的兩座大山原來是連在一起的,只因中間部分的石質較為脆弱,由於風化、崩塌作用,又經過日曬雨淋和流水衝刷,形成了這一曠世奇觀。

在高處的望橋臺上一目了然,橋上蒼松挺拔,橋邊古藤垂掛、綠樹叢簇,滕蔓盤繞鬱鬱蔥蔥,橋下深不可測。

「天橋鎖」在天下第一橋對面。

宛如黃山情人谷一樣,欄杆上鎖滿了遊覽至此的有情人,表達永結同心的「連心鎖」。

迷魂臺是袁家界景區最好的天然觀景臺,因只要一站在觀景臺上,魂兒便會被眼前美景所迷。

上百座石峰在峽谷中靜靜矗立,直插藍天,似士兵列陣,似群賢聚會,姿態萬千,氣勢非凡。

天狗望月、海螺出水、將軍列隊、一柱擎天等美景被山坳和屏障有序地分列開來,使這些石峰更顯得鱗次櫛比。

觀景臺山建立的中韓友誼亭。

神龜問天。神龜的身體是張家界獨有的一種石頭——龜紋石組成。當石頭還在熔巖果凍狀時產生氣泡,因氣泡很像烏龜的花紋,故名龜紋石。

神龜抬頭望天,這是武陵源的特有龜紋石美景。

山頂因此特地開闢了養龜潭。

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烏龜

迷魂臺上觀奇峰

迷魂臺上觀奇峰

乾坤柱(又名南天一柱),為武陵源三千奇峰中最為著名的一座。

乾坤柱海拔高度1074米,垂直高度約150米,頂部植被鬱鬱蔥蔥,峰體造型奇特,垂直節理切割明顯,仿若刀劈斧削般巍巍屹立於張家界,有頂天立地之勢,故又名乾坤柱。 

2008年12月,好萊塢攝影師漢森在武陵源進行了為期四天的外景拍攝,大量風景圖片後來成為美國科幻大片《阿凡達》中「潘多拉星球」各種元素的原型。其中,「南天一柱」就成為「哈利路亞山」即懸浮山的原型。 

2010年1月25日,乾坤柱正式被更名為《阿凡達》的「哈利路亞山」。

著名詞作者梁昌武曾站在迷魂臺上,隨口吟出一首《清平樂》:雲霧繚繞,花香鳥語早,南國奇峰何處找,袁家界上獨好。千峰穿雲高聳,萬頃松杉蔥蘢,石林百態千姿,幽谷碧水淙淙。

袁家界迷魂臺,中國版的阿凡達。

袁家界百龍天梯

百龍天梯是自然美景和人造奇觀的完美結合,目前以'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戶外觀光電梯、世界上最高的雙層觀光電梯、世界上載重量最大、速度最快的觀光電梯'三項桂冠被載入基尼斯世界紀錄。

因袁家界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的另一風景集中地,以前遊客必須走三個多小時的艱險山路,從山下水繞四門乘車上山,奇曲的盤山公路非常險惡,行程要170多公裡,費時達五個小時以上。

自從百龍天梯建成以後,這個時間被縮短為1分32秒,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2015年,百龍天梯再次進行升級改造,運力由單梯50人提升至64人,時間由1分58秒縮短至66秒。

從百龍天梯上站向下俯瞰,萬丈深淵。

百龍天梯氣勢恢弘,垂直高差335米,運行高度326米。

由154米的山體內豎井和l72米的貼山鋼結構井架組成,採用三臺雙層全暴露觀光並列分體運行。

百龍天梯下站,迎面而來的是將軍列隊景點。

眾多山峰獨自兀然挺立,仿佛一幅純天然的水墨畫。

這些矗立的石峰,乃是古代將軍的化身。

左邊的那位,髮髻高高,似古代戎裝的大將在戰前思考。而他的對面,則是與他相對而言的另一將軍。兩位將軍的身姿,通過兩座山峰,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人們眼前。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九色甘南——美麗中國(葉平)
    甘南境內草原廣闊,被稱為中國小西藏和甘肅後花園,擁有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美麗的桑科和尕海、神奇的扎尕那、甘川交界的郎木寺……大自然賜予的神奇景色,神秘的宗教文化以及濃鬱的民族風情,讓甘南成為一顆熠熠閃光的明珠,被譽為純淨聖潔、世人仰慕的九色香巴拉人間仙境。
  • 興義萬峰林——美麗中國(葉平)
    由近兩萬座奇峰翠巒組成的萬峰林,神奇、秀美,綿延達十五公裡,為中國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堪稱中國錐狀喀斯特博物館。被稱為「雲貴奇縫」的馬嶺河峽谷,以萬峰、千島、百瀑、奇谷、彩畫的神奇地縫為景觀特色,被譽為「地球上最美麗的傷疤」。
  • 芙蓉桃花源——美麗中國(葉平)
    這裡是湖南省臨近著名自然景觀武陵源的又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兩者互為犄角,相得益彰。它們就像鳳凰古城一樣,是湘西人文旅遊不可不去的勝地。本篇遊記亦為作者多次經過這些地方的記錄合成,只是時間已逾幾近十餘年。
  • 「美麗武陵源」散文詩歌徵文大賽揭曉 《聆聽武陵源》獲一等獎
    武陵源公眾信息網11月7日訊(記者 鄧道理)11月7日下午,「美麗武陵源」散文詩歌徵文大賽結果順利出爐,54號散文作品《聆聽武陵源》(作者:文霖)獲得一等獎。  獲得本次徵文大賽二等獎的為79號詩歌作品《峰起雲上的音畫》(作者:張威)和127號散文作品《張家界,英雄的豐碑》(作者:豐光明);獲得三等獎的為1號詩歌作品《最美武陵源》、26號散文作品《神堂灣的頌詞》(作者:李文鋒)和47號散文作品《百丈峽感懷》(作者:谷俊德);另有《武陵源的境界》等10件作品獲得優秀獎。
  • 呼倫貝爾草原——美麗中國(葉平)
    呼倫貝爾市有8個國家級一、二類通商口岸,其中滿洲裡口岸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殺進黃河流域,走上中國歷史舞臺的。「呼倫」是蒙古語「哈溜」音轉而來,意為「雌水獺」,因歷史上湖中盛產水獺而得名,俗稱「達賚」(音「賴」),蒙古語意為
  • 麥積山石窟——美麗中國(葉平)
    美麗端莊、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從佛陀的曲眉豐頰間蕩漾開來,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樹。(節選自《散文》2014年第4期)麥積山西崖從麥積山東崖最高的「散花樓」(第4窟),穿過西側「小有洞天」崖壁隧道,經「牛兒堂」(第5窟)沿棧道繼續西行,便進入麥積山的西崖。
  • 河西走廊——美麗中國(葉平)
    絲路山水名城,中國黃河之都。嘉峪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的美稱,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5A級(AAAAA)旅遊景區。然而,為了保護莫高窟,有關部門在洞穴前統一加修了堅固而整齊的水泥護牆(照片中方方正正的建築物),安裝了厚重的防盜門
  • 港澳行追憶(澳門)——美麗中國(葉平)
    澳門旅遊塔(左),是集觀光、美食、商務和冒險於一體的澳門新景點。塔樓高338米,是全球排行第10的獨立塔樓。「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羅」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
  • 開封宋都——美麗中國(葉平)
    開封是河南省地級市,簡稱汴,古稱東京、汴京,為八朝古都,它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歷史上的開封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東京開封更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 龍宮石鐘山——美麗中國(葉平)
    該鐘重達2.1噸,在材質上以錫銅為主,含有500克黃金及多種貴重金屬。鹹豐八年(1858年),彭玉麟稟奏朝廷,曾國藩當即寫了奏摺。同年八月,「著照所請」的聖旨下達,從而啟動了石鐘山的修復工程。紺園為僧寺的別稱(佛國土的顏色為紺青,故僧寺又叫紺園或紺坊)。園前,遠可餐廬山秀色,近可覽上石鐘山全景。傍晚,湖天夕照,彩霞滿天。山色湖光,瞬息萬變,壯麗奇觀,引人入勝。
  • 懷古成都——美麗中國(葉平)
    《全唐詩》僅錄存其詩1卷。 薛濤(約768~832年)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其真正的歷史原因在於,武侯祠建於唐代,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了「漢昭烈廟」,這裡成為了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的祠廟。
  • 懷古上海——美麗中國(葉平)
    上海,中國最大的現代化都市,經濟、科技、工業、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上海在元、明時期屬於松江府,開埠歷史不長,雖然也屬歷史文化名城,但擁有的是近代城市文化底蘊。上海懷古,主要在豫園、城隍廟,它們與鄰近的南京路步行街、外灘,古今秀美之景觀相互輝映。
  • 周莊印象——美麗中國(葉平)
    周莊成功打造了「中國第一水鄉」的旅遊文化,開創了江南水鄉古鎮遊的先河,成為國家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獲得「最受外國人喜歡的50個地方」。中國江南著名的古村鎮,烏鎮、南潯、西遞、宏村、同裡、木瀆、篁嶺、婺源……,已經走過了多數。然而,平生第一次去的古鎮,必定是周莊,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水鄉」,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10多年,只能寫成此篇追憶的印象。
  • 煙雨雲臺山——美麗中國(葉平)
    在我看來,煙雨濛濛的雲臺山,無疑是河南風景最美的地方(沒有之一),雖然因為旅行的時間過早,我們也只是跑了雲臺景區的一半,但仍然有必要展示這些用簡易卡片相機拍攝的美景,並從網上下載若干我們還沒有見過的雲颱風景美圖。真可謂: 早知有雲臺,何必去江南。
  • 葉平:圖說中國文字簡史(1):結繩刻契天雨粟
    ,將20年餘年前撰著的純文字圖書《中國換筆潮》(珠海出版社,1994年版)的部分章節,改編為圖文新版電子書《圖說中國文字簡史》。20餘年前,我們曾合寫了一部科普書 《中國換筆潮——計算機與漢字書寫革命》(葉平、羅治馨著,
  • 湘西鳳凰古城——美麗中國(葉平)
    鳳凰古城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有明清時代特色民居120多棟,各種廟祠館閣30多間,石板街道200多條,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讚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相媲美,享有「北平遙,南鳳凰」之美譽。
  • 南嶽衡山——美麗中國(葉平)
    衡山,又名南嶽、壽嶽、南山,為中國「五嶽」之一,主體部分在湖南衡陽市南嶽區境內,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衡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聖地,環山有寺、廟、庵、觀200多處。衡山山神是民間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黃帝委任鎮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萬物,死後葬于衡山,被尊稱南嶽聖帝。
  • 不到長城非好漢——美麗中國(葉平)
    不到長城非好漢,它是「美麗中國」最重要的標誌。目前比較知名的長城景區主要有:山海關、嘉峪關、八達嶺、居庸關、慕田峪和雁門關。其中,以北京的八達嶺和居庸關最具代表性。 八達嶺長城建於明朝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長達80餘年的修建,共建
  • 本溪尋楓——美麗中國(葉平)
    本溪,遼寧省東部的中心城市,建國初期曾經是中國十大直轄市之一。本溪桓仁五女山城為世界文化遺產,高句麗的發祥地和清朝的肇興地,素有「東北人文祖源」之稱。自唐代杜牧詩云「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以來,紅楓就成了秋的名片;而在秋季觀賞楓葉,必然會想到本溪——這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一個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中國楓葉之都」的城市!
  • 武陵源美麗的一道風景線
    武陵源美麗的一道風景線張家界市有兩個區,永定區和武陵源區。從哪一個入口都可以上山,一張通票,四天內不限次數上下山山上景點:黃石寨(張家界)、楊家界、袁家界、天子山、老屋場、大觀臺。山下景點:十裡畫廊、水繞四門、金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