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騎兵行不行?這支一人五馬的雜牌軍竟能暴打遼國重騎

2020-12-25 騰訊網

編者按:眾所周知,宋王朝一直面臨缺馬的窘境,所以騎兵一向不強。有些騎兵部隊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馬匹,編制為騎兵部隊卻沒有馬匹是常態。然而,強與不強都是相對而言,幾十萬規模的軍隊裡,自然也會突出精銳的存在。在北宋初年,其實宋軍裡也有一支精銳的具裝騎兵,土豪到一人五馬,更曾暴打遼國的鐵林重騎兵。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支部隊還是雜牌軍出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支精銳的宋軍具裝騎兵部隊,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但在網絡上不那麼著名的「靜塞軍」。而且,靜塞軍一開始也不過是易州地區自己組建的廂軍部隊。由於宋前期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權,有時能自行組建強兵。而易州位於宋遼前線,民風彪悍,地產馬匹,戰士為守衛家鄉而戰,泯不畏死。其「靜塞軍」雖然只是廂軍部隊,但卻也得到了精心經營,是一人五馬的具裝騎兵部隊,精銳異常。其機動力顯然超過了「每正軍一名,馬三匹」的遼國騎兵。雍熙北伐後,龍衛軍等原來的精銳部隊損失慘重,靜塞軍遂一躍為大宋王朝的王牌。

易州位於宋遼對抗的河北前線,可惜後來被遼國奪取

其實,以靜塞軍為代表的宋代重騎兵武器種類繁多,除了常用的長槍之外,還有「雙鉤槍」「單鉤槍」「環子槍」等戟的變種;網傳說法認為靜塞軍全部配鉤連長槍,就是因此產生的以訛傳訛。

宋代環子槍

靜塞軍的副武器則有各式各樣的刀劍與鈍器,也使用弓箭。被稱作「旁牌」的盾牌往往用於護身,一般是圓盾,固定在左臂上。

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全鐵馬甲在宋代幾乎銷聲匿跡。雖然宋朝重鎧形制延續唐朝的札甲並加以改進,但馬甲卻變為鐵皮結合。《武經總要》記載——「馬裝,則並以皮,或如列鐵,或如笏頭」。這裡的「列鐵」「笏頭」都是繪製在皮革上的花紋,與馬鎧上編綴的鐵片外觀相似,遠望能形成一種全鐵的假象。馬裝的含鐵量下降,當然與宋代馬政和馬種都遠不如唐代有關。但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具裝騎兵也確實存在負載過重,續航能力有所欠缺的問題。

宋代馬鎧

那麼,靜塞軍的馬裝含鐵率不高,是否代表宋軍重騎兵防禦力力不如遼國重騎兵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大遼重騎兵的馬鎧顯得單薄

比起曾經威震天下的鮮卑重騎兵,遼國重騎兵只能算猴版,其防護比起當年的高句麗重騎兵都要來得遜色。遼國採取放養政策,提供了巨大的馬匹蓄藏量的同時,馬匹遠不如用精糧餵養來得耐戰。經濟實力的限制也使得遼國的鐵資源匱乏。在冶鐵技術上,遼國甚至還不如東北密林中的女真人。遼這個國號意為「鑌鐵」,真是缺什麼補什麼,就好像金國也缺金子只能找南宋收點歲幣救急一樣。

當然,關鍵還是契丹人確實缺乏重騎兵傳統,更偏好騎射。契丹人建國後雖然組建了重騎兵部隊,但實在不足以與鮮卑、突厥、回鶻這些富於重騎兵傳統的民族相比。網傳的契丹「鐵林軍」,也是一種誤傳。遼國根本沒有所謂鐵林軍的編制,鐵林是遼國對具裝重騎兵的一種統稱,而率領重騎兵的軍官則被稱作鐵林相公。宋史中出現的兩個鐵林相公,都以被宋軍擊斃告終。

重騎兵作戰拼的就是裝備,既然遼國重騎兵裝備不如靜塞軍,靜塞軍自然可以在遼人面前逞強爭能。

在唐河之戰中,宋軍李繼隆和袁繼忠兩名指揮官命令靜塞軍「摧鋒先入」,將有數量優勢的遼軍重騎兵部隊,如熱刀子切黃油一般切成兩半,而後全軍壓上。名將耶律休哥也無法阻止潰敗,不得不撤退到曹河。宋方記載「斬首五千,獲馬萬匹」。

不過,遼軍雖然遭到挫敗,但是卻沒有立刻退回遼國。直到次年(989年)正月初一,遼軍才班師回朝。由此可見,由於宋軍騎兵數量的劣勢,唐河之戰只是一次擊退戰,殲敵數量不宜高估。而之後的徐河之戰則是耶律休哥實實在在的慘敗。此戰一開始,宋將尹繼倫通過輕裝部隊奇襲,使得耶律休哥軍陷入混亂,但當時如果缺乏及時的配合,遼軍恢復秩序後馬上會吃掉尹繼倫部。

北宋名帥李繼隆,曾經兩次擊敗耶律休哥

關鍵時刻,李繼隆又率領著以靜塞軍為核心的大軍趕到,與尹繼倫進行夾擊。驍銳的靜塞軍如同鐵錘一樣,砸在契丹皮室軍的正面。須知契丹皮室軍號稱遼國精銳,結果卻在靜塞軍面前不堪一擊。靜塞軍的夾擊,形成了完美的砧錘戰術,契丹軍陣好像被滅霸打了響指一樣迅速壞滅,崩散向四面八方。雖然此戰遼軍依靠騎兵優勢逃出了大部分人馬,但仍然被殲5000人以上,此後南下入侵的強度明顯減弱。

當然,靜塞軍能夠屢屢挫敗遼軍,不代表北宋其他重騎兵部隊就不是遼軍的對手。實際上,鐵林相公們在宋軍重騎兵面前經常送人頭。《宋史·何承矩傳》:承矩整兵出拒,遲明,列陣酣戰久之,斬馘甚眾,擒其酋所謂鐵林相公者,契丹遁去。《宋史·魏能傳》:契丹入寇,能當城西,與諸將合戰,無憚色,大敗其眾,斬首二萬級。契丹統軍鐵林相公來薄陣,能發矢殪之,並其將十五人,奪甲馬、兵械益眾。

總之,由於缺乏優質重騎兵,契丹人在對付宋軍時只能依靠騎兵數量優勢,尋求擊破宋軍步兵。畢竟宋軍以步兵為主,如若步兵陣勢崩壞,少量精銳具裝也無法改變戰局,北宋對遼國的幾次慘敗,便來源於此。有意思的是,後來金國的女真兵衰退後,依靠契丹人為主的乣軍作戰。在中都保衛戰中,又出現了蒙古重騎兵打不過契丹重騎兵的現象。可見蒙古人雖然以騎射聞名,但重騎兵的戰鬥力卻不怎麼突出的。

澶淵之盟後整個河北地區的宋軍都快速衰退

總之,放眼早期宋遼戰爭,宋軍的勝利往往是精良的具裝騎兵取得的。但澶淵之盟後,北宋的馬政卻快速衰敗,靜塞軍也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北宋和西夏開戰之後,馬政也幾乎沒有恢復的跡象。之後,面對善騎的勁敵,宋朝也有人主張發展騎兵。但這種主張不佔主導地位,宋朝總的對策還是以步制騎。因為組建騎兵需要大量馬匹,而宋朝的馬匹主要是通過與貿易得來,需要耗費巨大的投資。「計一騎之費,可贍步軍五人」,這是許多官員反對發展騎兵的重要理由。

甚至曾與西夏交戰多年的範仲淹也是反對加強騎兵的,範仲淹說「自古騎兵未必有利,沿邊市馬,歲幾百萬緡,罷之則絕戎人,行之則困中國」;沈括則從另一角度分析,以為「契丹,馬所生,而民習騎戰,宋則利弓弩,舍我之長技,勉強其所不能,以敵其天產,未聞可以勝人也」;宋祁說得最乾脆:「臣料朝廷與敵相攻,必不深入窮追,驅而去之,及境而止,然則,不待馬而步可用矣」。

認為堡寨戰術可以醫治西夏問題的範仲淹

由於範仲淹為首的大宋君子們反對重振馬政,主張以步制騎,所以西軍雖然名聲喊得響,其實一直都未能出現北宋初年靜塞軍級別的強力騎兵,面對金人的鐵騎,也只能被踐踏得一片狼藉了。

相關焦點

  • 宋朝丟了養馬的地兒,那宋朝騎兵的馬從哪裡來的呢
    兩宋欺負後周的孤兒寡母,奪取了柴家的江山,但很可惜的是,這之後的日子裡,兩宋的日子就很難過了 不管北方的人馬什麼換,都是身在中原的兩宋給他們買單。大遼如此,金朝也是如此,到了萌蒙元還是老樣子,他們這些政權可以弱小,可以被人毆打欺負,但無論什麼弱雞,打宋朝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 金國騎兵讓人恐懼的狼牙棒,當年宋朝軍隊為何沒有裝備?
    此外北方遊牧民族發明的這些錘子、狼牙棒等武器,也被宋朝時期的遼國所使用,畢竟都同屬遊牧民族,使用使用這些武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後來金國和大宋聯手滅掉遼國之後,金國就繼承了遼國所用的武器,這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說的狼牙棒。金國也正是憑藉這種殺傷力極強的狼牙棒,把宋朝打的節節敗退。
  • 中國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最強騎兵團(隋唐-明清篇)
    手裡用的是宋帝國的騎兵弩(遼國鐵林軍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有記載使用騎兵弩機的,宋帝國以外國家,當時,也就遼國的鐵林軍和宋帝國的騎兵使用騎兵弩)。擁有宋和西夏的這兩個優勢,再加上遼國馬好,遼國鐵林軍自然勝過當時宋朝騎兵和西夏鐵鷂軍。但是由於後來宋遼和談,這支騎兵並沒有太多展露的機會!
  • 唐河之戰,挫敗了遼國蠶食北宋的戰略意圖;靜塞軍非宋軍主力精銳
    《宋史紀事本末》倒是沒有記載唐河之戰,不過宋朝一方的記載還是寫了郭守文大破遼軍於唐河,只是作為此戰名義上主帥的郭守文,他在歷史記載中卻沒有明確指揮表現,記載中是李繼隆和袁繼忠打贏了這場戰爭,郭守文可能並未在唐河之戰中有亮眼的表現。唐河之戰前期,遼軍南下之勢是無人能擋的。
  • 令遼國聞風喪膽的煙燻太歲火燎金剛,喝了宋太宗一頓酒後就死了
    但是在正史中,包公不黑,曹操也不白:如果包公黑,那麼在注重儀表的宋朝就當不了大官;如果曹操長得好看,也就不至於自慚形穢讓崔琰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使者了。一般來說,正史很少描寫一個人的臉是黑是白,除非那個人已經黑出了特點黑出了水平。一本正經的《宋史》就記載了這樣一位令遼國聞風喪膽的煙燻太歲火燎金剛,曾經打得契丹人不敢犯邊,但是這位黑面大王卻在喝了宋太宗趙光義一頓酒之後,死在了半路上,享年只有五十歲。
  • 宋朝的騎兵之殤:失去馬場沒有戰馬,忠勇的將士如何變成歷史?
    這威力,和後來將騎兵送入歷史殿堂的馬克沁機槍有著天壤之別。所以,面對大規模騎兵衝鋒的時候,宋朝的武器優勢實際上是被抵消的。為了可以更好地發揮己方的遠程火力優勢,宋朝軍隊曾經用陣法來增加防禦層次,也確實產生過很好的效果。如歷史上著名的「滿城之戰」,宋軍就依仗正確的陣形配置,打敗了契丹鐵騎。
  • 打不過金兵是因為缺少戰馬?宋朝皇帝一年能吃掉一萬匹戰馬 還有...
    還有一種最差的馬,就是來自福建的本地土馬,因為身材不高、力量不大、耐力也不行,宋朝皇帝難得大方一回:給邊防軍(廂軍)用吧,你們不願意用?那就用來搞郵政(馬遞鋪)傳遞消息吧!看明白了吧?在那個有錢能使磨推鬼的年代,全球第一大土豪宋朝,是根本不缺馬的,因為宋徽宗鬧花石綱的一塊石頭的運費,就足夠搞個騎兵營的。
  • 軍事「弱雞」的宋朝,熬死了遼國金國,還使蒙古鐵蹄從歐非撤軍
    宋朝,一個極其「偏科」的朝代。我們先來看看它分數最低的科目 - 「軍事」和「外交」。在軍事上,宋朝被遼國、西夏、金國、蒙古打得夾著尾巴做人。而宋朝皇帝的解決方法並不是提高戰鬥力,而是「既然打不贏,那就用錢來擺平吧!」
  • 滅掉遼國和北宋的金國為什麼沒能一舉統一中國?
    1125年,建國才十年的金國就滅掉遼國,兩年後又順勢南侵北宋,擄走了徽欽二帝,北宋也告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承皇位,紹興八年,宋高宗正式建都臨安,史稱南宋。金國雖幾度南下,都沒能滅掉南宋,最終形成宋金對峙局面。為什麼新興的金國沒能一舉統一中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為什麼說遼國若亡,北宋也快保不住了?一個致命因素宋朝沒弄明白
    北面有強大的遼國,他們佔據了幽雲十六州這些廣闊的平原地帶。有了這個地帶,遼國可以隨時進攻北宋,而北宋卻沒有任何天險可以依靠,只能依靠平原上的人工建築作為點狀據點,以此,來抵擋契丹人的鐵騎。更有甚者,北宋的步兵都是靠著血肉之軀,抵擋契丹騎兵的進攻,就算贏了,也是慘勝。
  • 同樣是開國精銳之師,為何明朝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不能
    這句話暗含著宋朝軍隊比明朝差的意思在中間。不過,進行這樣的歷史比較是沒有意義的,有一句俗話叫做「張飛打嶽飛,打得滿天飛」,這句俗話就是在批評這種歷史比較。開國初期,宋朝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而明朝收復了,歷史原因是很複雜的,是由各種因素構成的。
  • 率土之濱:曾經的騎兵王者,大魏騎暴力輸出,大魏騎消失之謎
    大魏騎顧名思義就是魏國陣營騎兵組成的隊伍,其中夏侯淵、荀彧則是大魏騎的主要輸出核心。之所以說這兩位武將是大魏騎的主要輸出核心,那是因為這兩位武將的輸出能力非常爆炸,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對敵人造成高額傷害。至於前鋒,最好是選用曹操,讓大魏騎的收益最大化。當然,最經典的大魏騎本就是由夏侯淵、荀彧、曹操所組成的。
  • 宋朝也有諸多名將,盤點北宋初年四大名將,大敗遼國西夏
    宋朝留給人們的印象一向是積貧積弱,為外族所欺凌。但是其實宋朝也是有諸多名將的,今天就來盤點下北宋初年四大名將。這四人抵禦外敵,平定國內。來看看是哪四人。
  • 蒙古騎兵在冷兵器時代堪稱無敵,但要碰到明朝或唐朝,能打過嗎?
    只有明朝有機會,因為時代在進步,明朝有火器火炮專屬軍隊,冷兵器時代騎兵本身就是最強大的,發展到蒙古時期幾乎把騎兵戰術開發的極致,尤其弓騎兵的開發,輕裝上陣,這是漢唐都沒有的,當時蒙古的戰術就是弓輕騎兵敵退我進敵進我退的迂迴牽制對方軍隊,待敵方陣型散亂後重騎兵正面衝擊,弓騎兵再繞到側面夾擊,在冷兵器時代沒有比蒙古更強大的騎兵更沒有如此先進的戰術,這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 北宋時期,遼國最強大,為何宋和西夏不聯合對付遼國?
    這樣一來就形成一個怪像,那就是宋朝雖然在軍事上弱,但是在國力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遼國和西夏在與宋朝的戰爭之中,如果是短期的打,那麼肯定是他們佔便宜的。但如果是長期的對峙,那麼最後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這也是網上有人說宋朝對外戰爭勝率超過百分之70的原因所在。
  • 月兒彎彎照九州(七)宋朝與女真人的交往歷史
    有些書籍和文章中稱趙良嗣向徽宗提出聯金滅遼的策略,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因為無論趙良嗣是哪一年歸宋,他面見徽宗之時,阿骨打尚未起兵反遼,更遑論稱帝建國了,何來聯金之說?趙良嗣生長於遼國,深知長期遭受壓迫女真人深恨遼國,獻上聯合女真人夾攻遼國的策略倒在情理之中。
  • 宋朝對外戰爭勝率這麼高,為什麼又叫「弱宋」,其實我們都誤會了
    宋朝對外作戰的勝率是很高,這和規模關係不大,主要的原因是宋朝的對外戰爭都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所以這樣也導致了宋朝成為人們口中的「弱宋」。宋朝先天不足,因為丟失燕雲十六州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成為帝王,許諾遼國幫助自己就割讓燕雲十六州作為報酬,隨後遼國幫助石敬瑭稱帝當上了皇帝,而且真的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遼國,自己還對遼皇稱兒,這也是「兒皇帝」的由來。
  • 遊牧徵服的秘密:只喜歡玩重騎兵加衝衝衝,蒙古為何能橫掃歐亞?
    而在伐金之初的野狐嶺之戰與墨谷口之戰中,也都有蒙古軍利用長矛重騎兵衝陣的記載。而彭大雅則稱蒙古軍摧堅陷陣都靠三成的披甲重裝,雙方交鋒開始常以一支騎兵縱隊徑直衝擊敵陣,如一次就讓敵陣鬆動,則這支部隊無論兵力多寡都會長驅直入,如果不鬆動該隊就橫過讓出位置,下一支騎兵部隊繼續衝撞,如此反覆,當戰士完全包圍敵人後,則最後到的人發口哨,四面八方的敵人協力響應,同時衝擊⑧。
  • 宋朝之後,遊牧民族為什麼越來越難打了?說出來有點不相信
    這些王朝在對付匈奴都有不錯的戰績,可是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宋朝之後,你發現遊牧民族是越來越難打了,宋朝和遼國對峙百年,宋朝兩次北伐全數戰敗,宋太宗還得了一個「高梁河車神」的赫赫威名,澶淵之盟更是讓宋成為其「大送」的代名詞,而明朝雖然沒有和親賠款,可是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元氣大傷,而且直到明朝滅亡,其始終不能解決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