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宗時期是宋遼兩國交戰的激烈階段,可以說宋遼戰爭基本上都在宋太宗時期打完了,宋真宗時期基本上沒怎麼大打就籤訂和議了,而在北宋初期,宋軍接連遭遇岐溝關、君子館兩場敗仗後,依然無力集中大兵團北伐了,宋太宗主導的北伐都以失敗告終,耗竭了北宋精銳的兵力,所以說在君子館之戰後,遼國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就在北宋北境危機的時候,好在唐河、徐河兩戰為北宋穩住了陣腳。
之前我寫過徐河之戰,當時提過北宋在君子館之戰後採取的是彈性防禦的策略,當然也是被逼無奈,宋軍以無力北伐,自然無法實現以攻代守,也沒有足夠的兵力遏制遼軍南下,只能帶遼軍南下深入宋軍防禦腹地後,才可以擇機殲敵,代價就是除了重城要塞外,其他縣城堡壘很容易被遼軍攻破,也就是說宋軍彈性防禦必須要在防禦戰中重創遼軍,否則難以長久實行。
唐河之戰和徐河之戰就是宋軍站穩腳跟的兩場關鍵戰役, 但是史料記載是相對簡略的,尤其是《遼史》,並不承認唐河戰敗,北宋一方的記載也是多有不同,但是從當時宋遼雙方的對峙局勢是可以推測除唐河徐河之戰是存在的,畢竟遼國在徐河之戰後對北宋保持了長期的和平態勢,並未有大規模的南下行動,而且從《遼史》的記載來看,也可以察覺到唐河之戰的確發生過。
《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六年)六月乙丑,諭諸道兵馬備南徵攻城器具……(九月)旗鼓南伐……(十二月)大軍駐宋境……七年春正月癸未朔,班師。
遼統和六年正是唐河之戰爆發的那一年,可以看出當時遼軍的意圖,戰前就開始準備攻城器械,也就是說遼軍此行南下的目的不是為了襲擾劫掠,而是為了侵蝕北宋的邊境,進一步瓦解北宋的邊防,遼軍的底氣就是在君子館之戰後,宋軍被打怕了,畢竟君子館之戰時宋軍名將李繼隆沒有支援劉廷讓,自己率部撤軍了,雖然李繼隆是情有可原,但是對宋軍士氣打擊也是很大的,因為君子館之戰暴露了宋軍野戰能力的短板,如果在遇到遼軍南侵,你說宋軍將士是出擊還是不出擊?
而此次遼軍南下,名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均參與了,很明顯,這一戰遼軍的胃口不小,其是儘可能的要擴大戰果,進一步削弱北宋國力,徹底令北宋失去和遼國對抗的能力,要知道,在北宋完成內部大部分統一的時候,遼國是害怕的,在宋太宗滅北漢的軍事行動中,遼國的援軍是被擊敗的,當時遼國對北宋的認知是什麼樣的?想一想曾經強悍的中原王朝,漢唐,他們的對手匈奴突厥都被擊敗了,那麼面對新興崛起的北宋,遼國自然是忌憚的,只是宋太宗愣是幫助遼國刷戰績,遼國的自信被多年的戰爭刷出來了,而經歷了岐溝關、君子館系列戰役,遼軍掌握了戰略主動,這個時候自然是要擴大優勢的。
遼國於六月準備攻城器械,九月正是南下,其實八月遼宋邊境就已經爆發戰爭了,攻入宋境後,遼軍四處劫掠,宋軍無人應戰,十二月大軍駐紮宋軍各地,按照這個態勢,遼國可以迫使北宋議和了,可是統和七年初卻班師了,《遼史》沒有記載班師的原因,為何遼軍會放棄這麼大的優勢,本來就是衝著削弱北宋的目的來的,在局勢佔優的情況下撤軍,要麼是自己軍隊內部發生問題,比如疫情、後勤不足等問題撤軍,要麼是吃了敗仗,顯然不是前者,不然不必慘著掖著,什麼也沒提就班師了,前線戰事不利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宋史.太宗本紀》郭守文破契丹於唐河。
《東都事略.郭守文傳》契丹入邊,大破之於唐河。
《宋史紀事本末》倒是沒有記載唐河之戰,不過宋朝一方的記載還是寫了郭守文大破遼軍於唐河,只是作為此戰名義上主帥的郭守文,他在歷史記載中卻沒有明確指揮表現,記載中是李繼隆和袁繼忠打贏了這場戰爭,郭守文可能並未在唐河之戰中有亮眼的表現。
唐河之戰前期,遼軍南下之勢是無人能擋的。
《遼史.聖宗本紀》冬十月乙卯,縱兵四面攻之,城破乃降,因撫諭其眾……戊午,攻沙堆驛,破之……丙子,籌寧奏破狼山捷。辛巳,復奏敗宋兵於益津關……十一月甲申朔,上以將攻長城口,詔諸軍備攻具。庚寅,駐長城口,督大軍四面進攻。士潰圍,委城遁,斜軫招之,不降;上與韓德讓邀擊之,殺獲殆盡,獲者分隸燕軍。
這都是岐溝關、君子館兩場敗仗後,宋軍主力遭遇重創的結果,短期內想要補充防線的兵力,就地徵兵補充是最快的選擇,而這也就導致了宋軍戰力的下滑,加之西北党項一族徹底倒向遼國,借遼宋爭霸之機擴充自己的實力,所以說君子館之戰後,宋軍遭遇北方和西北兩線的軍事壓力,面對遼軍南下,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支撐,宋軍只能在州城要塞屯集重兵,結果就是遼軍可以深入宋境劫掠,而宋軍只能據守城池不敢出戰。
《宋史.李繼隆傳》初,朝議有寇至,令堅壁清野,勿與戰。
北宋朝堂在遼軍南下之前就有定論了,也就是不準大軍出戰,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遼軍選擇南下的時機是秋冬之機,此時戰馬馬膘最肥,加之處於少雨季節,利於騎兵持久機動作戰,而北宋說想要實行堅壁清野太不現實,不可能在遼軍大舉壓境的時候實現徹底的堅壁清野戰術,而且遼軍南下速度太快,北宋邊境也來不及做到堅壁清野,此時若是奉行堅持不出戰的命令,那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能力自衛的只是州城要塞,而其他郡縣則成為遼軍肆虐的地方,北宋百姓自然飽受戰火之苦,更重要的是,如果唐河之戰李繼隆袁繼忠沒有違令出戰,遼軍劫掠夠了撤軍,那麼下次遼軍再南下該怎辦?還都在城池中坐等遼人滿載而歸?那麼北宋的北方防禦不就是形同虛設了嗎?
面對遼軍肆虐宋境的情況,支持出戰的主要有兩人,也就是李繼隆和袁繼忠。
《宋史.袁繼忠傳》會契丹騎大至,駐唐河北,諸將欲堅壁待之。繼忠曰:「今強敵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滅,令長驅深入,侵略他郡,雖欲謀自安之計,豈折衝禦侮之用乎?我將身先士卒,死於寇矣!」
《宋史.李繼隆傳》繼隆曰:「閫外之事,將帥得專。」乃與繼忠出兵,戰數合,擊走之。
李繼隆雖然在君子館之戰中並未支援劉廷讓,令劉廷讓所部幾乎全軍覆沒,但是他還是宋軍一名悍將的,而且他違抗上命已經不是一兩回了,滿城之戰的時候,他就是主張改變宋太宗留下的陣圖的將領之一,那可是冒著殺頭的風險啊,即便李繼隆是外戚,畢竟按照宋太宗留下來的陣圖打,打敗了自己也無大錯,而擅自更改布陣,打敗了那是要付全責的,誰也報不了他。
再者唐河之戰的時候,李繼隆也是說了自己在君子館之戰是退卻了,為的就是留著這副有用之身報效國家,那麼此時不出戰就不是李繼隆的性格了,可以說,李繼隆和袁繼忠是宋軍下滑階段,少有的,有骨氣,有血性的將領了,隨著北宋壓制武將的制度推行,北宋缺將成為了常態。
而宋軍一方除了李繼隆袁繼忠之外,大多數人的態度都是別找事,在城內過安生日子,等到遼軍自己撤軍就好。
《宋史.李繼隆傳》護軍袁繼忠慷慨請出師,中黃門林延壽等五人以詔書止之。
中黃門是宦官官職,顯然林延壽是帶著詔令來前線監軍的啊,還是能感覺到宋太宗的意圖,他多次敢於宋軍作戰,導致大敗,耗竭了宋軍精銳力量,君子館之戰也是他令劉廷讓出戰導致戰敗的,所以唐河之戰時,宋太宗的想法就是單純的守,不打算有主動出擊的想法,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林延壽外,還有其他四人,一共5人反對李繼隆袁繼忠出城作戰,這也就我說的,作為名義上主帥的郭守文並未在唐河之戰中有什麼值得稱讚表現的原因。
在有上命,令宋軍不準出戰的時候,對於是否出戰,歷史記載中沒有明確說明要郭守文的態度,個人感覺他是反對的,也就是和林延壽一起反對出戰的5人之一,畢竟這應該是宋軍高級軍官會議上探討的話題,這5個人的地位低不了,而且作為統帥的郭守文也的確應該就此事表態。
《宋史.郭守文傳》端拱初,改南院使、鎮州路都部署。又為北面行營都部署兼鎮定、高陽關兩路排陣使。是冬,遼騎南侵,大破之唐河。
郭守文在戰前是北面行營都部署,在北宋初期時,這一官職就是宋軍出徵時所置的統帥,所以說唐河之戰的功勞才會算在郭守文的頭上,排陣使是適應陣戰的要求而產生的軍事職官,宋代於戰時會臨時任命排陣使一職,個人猜測,郭守文會不會是宋太宗用來控制北方宋軍將領的一個角色,這也符合北宋多次作戰時的傳統特點,也就是讓一個軍功不高的人作為統帥,以免其擁兵自重。處於這樣地位的郭守文,能做的自然是儘可能按照宋太宗的意思來,人家不讓打就不打唄,所以他也應該是反對李繼隆袁繼忠出戰的。
在決定出戰後,唐河之戰中表現最亮眼的靜塞軍出場了,這支起兵部隊也是被很多人當做北宋的精銳騎兵部隊,甚至是特種部隊,我個人到不這麼看。
《宋史.袁繼忠傳》大將李繼隆以易州靜塞騎兵尤驍果,取隸麾下,畜其妻子城中。
靜塞軍將士大多易州人,易州正是出於宋遼邊境,五代、北宋初,常在此與契丹劇烈戰爭,易州也是已經易手,所以說易州人是有尚武之風的,但是將靜塞軍當做北宋精銳中的精銳,一支戰力超強的部隊,就有些誇張了,雖然說袁繼忠和李繼隆說過,一旦有事,城中沒有部隊可以和靜塞軍相抗,只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靜塞軍是一直戰力超強的部隊,那麼在唐河之戰之前,宋遼的歷次大戰中,這支靜塞軍有什麼耀眼的表現嗎?尤其是在高粱河之戰和雍熙北伐的時候,兩次關鍵的北伐,也沒有看到靜塞軍的身影,唐河之戰倒是成為了這支部隊出場的舞臺。
所以說,我不否認靜塞軍的戰力,畢竟唐河之戰,就是靜塞軍率先攻入遼軍,致使遼軍大潰的,只是當時的事實是,宋軍的騎兵部隊在多次和遼國的戰爭中損失過重,就拿君子館之戰來說。
《遼史.耶律休哥傳》時宋將劉廷讓以數萬騎並海而出,約與李敬源合兵,聲言取燕。
這數萬騎兵可是幾乎全軍覆沒的,這也是宋太宗令宋軍不許出戰的一個原因,騎兵的損失不是北宋可以短期內恢復的,而且還是在西北党項族徹底和北宋敵對的情況下,北宋失去了獲得戰馬的途徑,靜塞軍多少就是在宋軍主力騎兵遭遇重創的階段,填補了宋軍騎兵部隊的空缺,成為唐河之戰宋軍部隊主力騎兵部隊的。
不然的話,但凡當時宋軍還有其他能戰的宋軍騎兵部隊都不會考慮用靜塞軍,不是說靜塞軍戰力不強,而是在唐河之戰時,易州被攻陷了,靜塞軍將士的家屬被遼人擄走了,說實話,這樣的部隊和容易發生譁變的,就看遼人怎麼操作了,本來袁繼忠是打算拆散靜塞軍,分散到不同部隊中去的,避免靜塞軍發生譁變,是李繼隆反其道而行,重賞靜塞軍將士,才暫時穩住靜塞軍軍心的,如果靜塞軍是北宋極其依賴的一直精銳騎兵部隊的話,會傻呵呵的將這支部隊將士的家屬放在易州那個時刻被遼國威脅的地方嗎?
不過好在,李繼隆袁繼忠抓住了機會,讓靜塞軍成為宋軍反擊的先鋒。
《宋史.袁繼忠傳》靜塞軍摧鋒先入,契丹兵大潰。
《忠武李公墓志銘》匈奴八萬騎寇中山......大破虜於唐河,追奔數十裡,俘馘以萬計。
李繼隆的墓志銘號稱遼軍用兵八萬,這也是明確記載遼軍兵力的地方,只是不能確定真假,個人覺得,遼軍整體南下的兵力在八萬上下還是可信的,畢竟當時遼軍的戰略目標是侵蝕北宋邊境,是攻城掠地來的,可是宋軍堅守不戰,遼軍自然存在分兵襲擾其他郡縣的情況,不僅是為了劫掠,也會為了迫使宋軍出城作戰。
只是可能在遼軍認為宋軍不會出戰的時候,宋軍在靜塞軍的帶領下出城反擊,遼軍可能是在沒有太多準備的時候被靜塞軍突襲了,不然靜塞軍的規模可能就兩三千人,不會直接將遼軍主力部隊大亂,給其後的宋軍追擊遼軍的機會。
總的來說,唐河之戰是在宋軍戰力下滑的階段,遼國意圖進一步虛弱北宋而爆發的戰役,此戰宋軍取勝,靠的仍然是前線宋軍忠勇且有能力的武將,靠他們敏銳的戰場嗅覺和出色的指揮能力,完成的一次漂亮防守反擊戰,打擊了遼國企圖蠶食北宋的戰略意圖,穩住了北宋在接連戰敗後的陣腳。
參考資料《宋史.太宗本紀》《宋史.郭守文傳》《宋史.袁繼忠傳》《宋史.李繼隆傳》《東都事略.郭守文傳》《忠武李公墓志銘》《遼史.聖宗本紀》《遼史.耶律休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