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之戰,挫敗了遼國蠶食北宋的戰略意圖;靜塞軍非宋軍主力精銳

2020-12-12 歷史塵封

北宋太宗時期是宋遼兩國交戰的激烈階段,可以說宋遼戰爭基本上都在宋太宗時期打完了,宋真宗時期基本上沒怎麼大打就籤訂和議了,而在北宋初期,宋軍接連遭遇岐溝關、君子館兩場敗仗後,依然無力集中大兵團北伐了,宋太宗主導的北伐都以失敗告終,耗竭了北宋精銳的兵力,所以說在君子館之戰後,遼國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就在北宋北境危機的時候,好在唐河、徐河兩戰為北宋穩住了陣腳。

之前我寫過徐河之戰,當時提過北宋在君子館之戰後採取的是彈性防禦的策略,當然也是被逼無奈,宋軍以無力北伐,自然無法實現以攻代守,也沒有足夠的兵力遏制遼軍南下,只能帶遼軍南下深入宋軍防禦腹地後,才可以擇機殲敵,代價就是除了重城要塞外,其他縣城堡壘很容易被遼軍攻破,也就是說宋軍彈性防禦必須要在防禦戰中重創遼軍,否則難以長久實行。

唐河之戰和徐河之戰就是宋軍站穩腳跟的兩場關鍵戰役, 但是史料記載是相對簡略的,尤其是《遼史》,並不承認唐河戰敗,北宋一方的記載也是多有不同,但是從當時宋遼雙方的對峙局勢是可以推測除唐河徐河之戰是存在的,畢竟遼國在徐河之戰後對北宋保持了長期的和平態勢,並未有大規模的南下行動,而且從《遼史》的記載來看,也可以察覺到唐河之戰的確發生過。

《遼史.聖宗本紀》(統和六年)六月乙丑,諭諸道兵馬備南徵攻城器具……(九月)旗鼓南伐……(十二月)大軍駐宋境……七年春正月癸未朔,班師。

遼統和六年正是唐河之戰爆發的那一年,可以看出當時遼軍的意圖,戰前就開始準備攻城器械,也就是說遼軍此行南下的目的不是為了襲擾劫掠,而是為了侵蝕北宋的邊境,進一步瓦解北宋的邊防,遼軍的底氣就是在君子館之戰後,宋軍被打怕了,畢竟君子館之戰時宋軍名將李繼隆沒有支援劉廷讓,自己率部撤軍了,雖然李繼隆是情有可原,但是對宋軍士氣打擊也是很大的,因為君子館之戰暴露了宋軍野戰能力的短板,如果在遇到遼軍南侵,你說宋軍將士是出擊還是不出擊?

而此次遼軍南下,名將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均參與了,很明顯,這一戰遼軍的胃口不小,其是儘可能的要擴大戰果,進一步削弱北宋國力,徹底令北宋失去和遼國對抗的能力,要知道,在北宋完成內部大部分統一的時候,遼國是害怕的,在宋太宗滅北漢的軍事行動中,遼國的援軍是被擊敗的,當時遼國對北宋的認知是什麼樣的?想一想曾經強悍的中原王朝,漢唐,他們的對手匈奴突厥都被擊敗了,那麼面對新興崛起的北宋,遼國自然是忌憚的,只是宋太宗愣是幫助遼國刷戰績,遼國的自信被多年的戰爭刷出來了,而經歷了岐溝關、君子館系列戰役,遼軍掌握了戰略主動,這個時候自然是要擴大優勢的。

遼國於六月準備攻城器械,九月正是南下,其實八月遼宋邊境就已經爆發戰爭了,攻入宋境後,遼軍四處劫掠,宋軍無人應戰,十二月大軍駐紮宋軍各地,按照這個態勢,遼國可以迫使北宋議和了,可是統和七年初卻班師了,《遼史》沒有記載班師的原因,為何遼軍會放棄這麼大的優勢,本來就是衝著削弱北宋的目的來的,在局勢佔優的情況下撤軍,要麼是自己軍隊內部發生問題,比如疫情、後勤不足等問題撤軍,要麼是吃了敗仗,顯然不是前者,不然不必慘著掖著,什麼也沒提就班師了,前線戰事不利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宋史.太宗本紀》郭守文破契丹於唐河。

《東都事略.郭守文傳》契丹入邊,大破之於唐河。

《宋史紀事本末》倒是沒有記載唐河之戰,不過宋朝一方的記載還是寫了郭守文大破遼軍於唐河,只是作為此戰名義上主帥的郭守文,他在歷史記載中卻沒有明確指揮表現,記載中是李繼隆和袁繼忠打贏了這場戰爭,郭守文可能並未在唐河之戰中有亮眼的表現。

唐河之戰前期,遼軍南下之勢是無人能擋的。

《遼史.聖宗本紀》冬十月乙卯,縱兵四面攻之,城破乃降,因撫諭其眾……戊午,攻沙堆驛,破之……丙子,籌寧奏破狼山捷。辛巳,復奏敗宋兵於益津關……十一月甲申朔,上以將攻長城口,詔諸軍備攻具。庚寅,駐長城口,督大軍四面進攻。士潰圍,委城遁,斜軫招之,不降;上與韓德讓邀擊之,殺獲殆盡,獲者分隸燕軍。

這都是岐溝關、君子館兩場敗仗後,宋軍主力遭遇重創的結果,短期內想要補充防線的兵力,就地徵兵補充是最快的選擇,而這也就導致了宋軍戰力的下滑,加之西北党項一族徹底倒向遼國,借遼宋爭霸之機擴充自己的實力,所以說君子館之戰後,宋軍遭遇北方和西北兩線的軍事壓力,面對遼軍南下,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支撐,宋軍只能在州城要塞屯集重兵,結果就是遼軍可以深入宋境劫掠,而宋軍只能據守城池不敢出戰。

《宋史.李繼隆傳》初,朝議有寇至,令堅壁清野,勿與戰。

北宋朝堂在遼軍南下之前就有定論了,也就是不準大軍出戰,實行堅壁清野的戰術,遼軍選擇南下的時機是秋冬之機,此時戰馬馬膘最肥,加之處於少雨季節,利於騎兵持久機動作戰,而北宋說想要實行堅壁清野太不現實,不可能在遼軍大舉壓境的時候實現徹底的堅壁清野戰術,而且遼軍南下速度太快,北宋邊境也來不及做到堅壁清野,此時若是奉行堅持不出戰的命令,那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能力自衛的只是州城要塞,而其他郡縣則成為遼軍肆虐的地方,北宋百姓自然飽受戰火之苦,更重要的是,如果唐河之戰李繼隆袁繼忠沒有違令出戰,遼軍劫掠夠了撤軍,那麼下次遼軍再南下該怎辦?還都在城池中坐等遼人滿載而歸?那麼北宋的北方防禦不就是形同虛設了嗎?

面對遼軍肆虐宋境的情況,支持出戰的主要有兩人,也就是李繼隆和袁繼忠。

《宋史.袁繼忠傳》會契丹騎大至,駐唐河北,諸將欲堅壁待之。繼忠曰:「今強敵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滅,令長驅深入,侵略他郡,雖欲謀自安之計,豈折衝禦侮之用乎?我將身先士卒,死於寇矣!」

《宋史.李繼隆傳》繼隆曰:「閫外之事,將帥得專。」乃與繼忠出兵,戰數合,擊走之。

李繼隆雖然在君子館之戰中並未支援劉廷讓,令劉廷讓所部幾乎全軍覆沒,但是他還是宋軍一名悍將的,而且他違抗上命已經不是一兩回了,滿城之戰的時候,他就是主張改變宋太宗留下的陣圖的將領之一,那可是冒著殺頭的風險啊,即便李繼隆是外戚,畢竟按照宋太宗留下來的陣圖打,打敗了自己也無大錯,而擅自更改布陣,打敗了那是要付全責的,誰也報不了他。

再者唐河之戰的時候,李繼隆也是說了自己在君子館之戰是退卻了,為的就是留著這副有用之身報效國家,那麼此時不出戰就不是李繼隆的性格了,可以說,李繼隆和袁繼忠是宋軍下滑階段,少有的,有骨氣,有血性的將領了,隨著北宋壓制武將的制度推行,北宋缺將成為了常態。

而宋軍一方除了李繼隆袁繼忠之外,大多數人的態度都是別找事,在城內過安生日子,等到遼軍自己撤軍就好。

《宋史.李繼隆傳》護軍袁繼忠慷慨請出師,中黃門林延壽等五人以詔書止之。

中黃門是宦官官職,顯然林延壽是帶著詔令來前線監軍的啊,還是能感覺到宋太宗的意圖,他多次敢於宋軍作戰,導致大敗,耗竭了宋軍精銳力量,君子館之戰也是他令劉廷讓出戰導致戰敗的,所以唐河之戰時,宋太宗的想法就是單純的守,不打算有主動出擊的想法,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林延壽外,還有其他四人,一共5人反對李繼隆袁繼忠出城作戰,這也就我說的,作為名義上主帥的郭守文並未在唐河之戰中有什麼值得稱讚表現的原因。

在有上命,令宋軍不準出戰的時候,對於是否出戰,歷史記載中沒有明確說明要郭守文的態度,個人感覺他是反對的,也就是和林延壽一起反對出戰的5人之一,畢竟這應該是宋軍高級軍官會議上探討的話題,這5個人的地位低不了,而且作為統帥的郭守文也的確應該就此事表態。

《宋史.郭守文傳》端拱初,改南院使、鎮州路都部署。又為北面行營都部署兼鎮定、高陽關兩路排陣使。是冬,遼騎南侵,大破之唐河。

郭守文在戰前是北面行營都部署,在北宋初期時,這一官職就是宋軍出徵時所置的統帥,所以說唐河之戰的功勞才會算在郭守文的頭上,排陣使是適應陣戰的要求而產生的軍事職官,宋代於戰時會臨時任命排陣使一職,個人猜測,郭守文會不會是宋太宗用來控制北方宋軍將領的一個角色,這也符合北宋多次作戰時的傳統特點,也就是讓一個軍功不高的人作為統帥,以免其擁兵自重。處於這樣地位的郭守文,能做的自然是儘可能按照宋太宗的意思來,人家不讓打就不打唄,所以他也應該是反對李繼隆袁繼忠出戰的。

在決定出戰後,唐河之戰中表現最亮眼的靜塞軍出場了,這支起兵部隊也是被很多人當做北宋的精銳騎兵部隊,甚至是特種部隊,我個人到不這麼看。

《宋史.袁繼忠傳》大將李繼隆以易州靜塞騎兵尤驍果,取隸麾下,畜其妻子城中。

靜塞軍將士大多易州人,易州正是出於宋遼邊境,五代、北宋初,常在此與契丹劇烈戰爭,易州也是已經易手,所以說易州人是有尚武之風的,但是將靜塞軍當做北宋精銳中的精銳,一支戰力超強的部隊,就有些誇張了,雖然說袁繼忠和李繼隆說過,一旦有事,城中沒有部隊可以和靜塞軍相抗,只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靜塞軍是一直戰力超強的部隊,那麼在唐河之戰之前,宋遼的歷次大戰中,這支靜塞軍有什麼耀眼的表現嗎?尤其是在高粱河之戰和雍熙北伐的時候,兩次關鍵的北伐,也沒有看到靜塞軍的身影,唐河之戰倒是成為了這支部隊出場的舞臺。

所以說,我不否認靜塞軍的戰力,畢竟唐河之戰,就是靜塞軍率先攻入遼軍,致使遼軍大潰的,只是當時的事實是,宋軍的騎兵部隊在多次和遼國的戰爭中損失過重,就拿君子館之戰來說。

《遼史.耶律休哥傳》時宋將劉廷讓以數萬騎並海而出,約與李敬源合兵,聲言取燕。

這數萬騎兵可是幾乎全軍覆沒的,這也是宋太宗令宋軍不許出戰的一個原因,騎兵的損失不是北宋可以短期內恢復的,而且還是在西北党項族徹底和北宋敵對的情況下,北宋失去了獲得戰馬的途徑,靜塞軍多少就是在宋軍主力騎兵遭遇重創的階段,填補了宋軍騎兵部隊的空缺,成為唐河之戰宋軍部隊主力騎兵部隊的。

不然的話,但凡當時宋軍還有其他能戰的宋軍騎兵部隊都不會考慮用靜塞軍,不是說靜塞軍戰力不強,而是在唐河之戰時,易州被攻陷了,靜塞軍將士的家屬被遼人擄走了,說實話,這樣的部隊和容易發生譁變的,就看遼人怎麼操作了,本來袁繼忠是打算拆散靜塞軍,分散到不同部隊中去的,避免靜塞軍發生譁變,是李繼隆反其道而行,重賞靜塞軍將士,才暫時穩住靜塞軍軍心的,如果靜塞軍是北宋極其依賴的一直精銳騎兵部隊的話,會傻呵呵的將這支部隊將士的家屬放在易州那個時刻被遼國威脅的地方嗎?

不過好在,李繼隆袁繼忠抓住了機會,讓靜塞軍成為宋軍反擊的先鋒。

《宋史.袁繼忠傳》靜塞軍摧鋒先入,契丹兵大潰。

《忠武李公墓志銘》匈奴八萬騎寇中山......大破虜於唐河,追奔數十裡,俘馘以萬計。

李繼隆的墓志銘號稱遼軍用兵八萬,這也是明確記載遼軍兵力的地方,只是不能確定真假,個人覺得,遼軍整體南下的兵力在八萬上下還是可信的,畢竟當時遼軍的戰略目標是侵蝕北宋邊境,是攻城掠地來的,可是宋軍堅守不戰,遼軍自然存在分兵襲擾其他郡縣的情況,不僅是為了劫掠,也會為了迫使宋軍出城作戰。

只是可能在遼軍認為宋軍不會出戰的時候,宋軍在靜塞軍的帶領下出城反擊,遼軍可能是在沒有太多準備的時候被靜塞軍突襲了,不然靜塞軍的規模可能就兩三千人,不會直接將遼軍主力部隊大亂,給其後的宋軍追擊遼軍的機會。

總的來說,唐河之戰是在宋軍戰力下滑的階段,遼國意圖進一步虛弱北宋而爆發的戰役,此戰宋軍取勝,靠的仍然是前線宋軍忠勇且有能力的武將,靠他們敏銳的戰場嗅覺和出色的指揮能力,完成的一次漂亮防守反擊戰,打擊了遼國企圖蠶食北宋的戰略意圖,穩住了北宋在接連戰敗後的陣腳。

參考資料《宋史.太宗本紀》《宋史.郭守文傳》《宋史.袁繼忠傳》《宋史.李繼隆傳》《東都事略.郭守文傳》《忠武李公墓志銘》《遼史.聖宗本紀》《遼史.耶律休哥傳》

相關焦點

  • 這支一人五馬的雜牌軍竟能暴打遼國重騎
    然而,強與不強都是相對而言,幾十萬規模的軍隊裡,自然也會突出精銳的存在。在北宋初年,其實宋軍裡也有一支精銳的具裝騎兵,土豪到一人五馬,更曾暴打遼國的鐵林重騎兵。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支部隊還是雜牌軍出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支精銳的宋軍具裝騎兵部隊,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但在網絡上不那麼著名的「靜塞軍」。而且,靜塞軍一開始也不過是易州地區自己組建的廂軍部隊。
  • 徐河之戰,耶律休哥把自己放到宋軍的圈套之中,打斷了其軍事生涯
    之前寫了過,北宋在岐溝關之戰,君子館之戰後,宋軍精銳部隊遭受重創,無力保護北部邊境,遼人在戰後大肆劫掠,百姓飽受其苦,不過遼人還是給了北宋機會,遼統和六年、七年,也就是宋端拱元年、二年,宋遼爆發了唐河、徐河兩次戰役,這兩次都是遼軍戰敗,耶律休哥此後也是少有大舉南下的軍事行動,北宋通過兩戰也算是彌補些軍事劣勢,今天主要來講一下,徐河之戰,遼軍大意且深入宋境致使了最終大敗
  • 北宋面臨滅國之危,他用兩千廂軍打敗遼國主力
    宋朝控制的河北雖然並沒有那麼大,但也不小,更重要的是,河北如果沒有精兵,遼國就可以直接南下,飲馬黃河,威脅宋朝首都汴梁,這是真正的滅國之危。幽州之戰和君子館之戰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就在遼國虎視眈眈的準備南下的時候,另一邊戰場的一場戰爭讓遼國停止了進兵,這場戰爭就是土墱寨之戰,也叫代州之戰。
  • 10萬宋軍收復燕雲,結果敗給1萬遼軍,必贏之戰是如何打輸的?
    1004年十二月,北宋與遼國締結的了著名的「澶淵之盟」。自此,宋遼兩國結束了長達25年的戰爭狀態,雙方相約為兄弟之國,永不侵犯對方領土。不過對北宋來說,還有一個心結一直無法打開,那就是北方的中原故土「燕雲十六州」仍控制在遼國手中。宋遼締結盟約後,兩國本著和平發展的共同理念,儘量避免摩擦。但對宋人來說,收復燕雲的夢想始終繚繞在心中。
  • 澶淵之役:40萬遼兵深入宋境,20萬宋軍卻隔岸觀火,為何會這樣?
    因為,當時宋朝軍力並沒有弱到一觸即潰的地步,而且,宋軍打的是防守戰,依靠城池和弓弩,完全可以壓製得住遼國騎兵。如鹹平年間,宋遼之間爆發過4次大戰,雙方損失的兵力,都在10萬以上。起初宋軍節節敗退,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士兵也得到了鍛鍊,後面是愈戰愈勇;其中,莫州之戰:宋軍大破遼軍,斬首2萬;望都之戰:主力兵團的大對決,雖然遼軍勝了,但也是慘勝,其死傷竟還在宋軍之上。
  • 高粱河一戰,宋軍兵敗如山倒,造成宋軍慘敗的原因是什麼?
    即便在宋軍已經攻下太原城並毀滅北漢政權之後,遼軍都沒有再輕舉妄動。但是這並不代表遼軍一動不動,遼國封建統治者已經意識到宋軍接下來的戰略目標很有可能就是幽州城。因此,這裡不僅部署了更多的武裝力量,連幽州城也被強化了。宋軍戰略目的的突然變化,讓全軍上下都感到突然。
  • 圖解雍熙北伐,北宋自此無緣燕雲十六州
    公元936年,鎮守太原的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遭到後唐大軍的圍剿。石敬瑭為了能自立為王,向北方的遼國稱臣、稱子。於是在遼國援軍的幫助下,後唐大軍被擊潰,石敬瑭於是稱王,建立後晉。公元979年,在滅了夾在北宋和遼之間的北漢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挾勝利餘威,親自揮兵向北徵討遼國。但宋軍在強攻幽州(今北京)時被遼軍包夾,導致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附近)一帶慘敗,趙光義也受了重傷。在接下來的七年時間裡,宋遼之間不斷發生小規模戰爭,互有勝負。
  • 宋朝的騎兵之殤:失去馬場沒有戰馬,忠勇的將士如何變成歷史?
    這威力,和後來將騎兵送入歷史殿堂的馬克沁機槍有著天壤之別。所以,面對大規模騎兵衝鋒的時候,宋朝的武器優勢實際上是被抵消的。為了可以更好地發揮己方的遠程火力優勢,宋朝軍隊曾經用陣法來增加防禦層次,也確實產生過很好的效果。如歷史上著名的「滿城之戰」,宋軍就依仗正確的陣形配置,打敗了契丹鐵騎。
  • 北宋小將與遼國戰神的決戰,「黑面大王」冒死突襲耶律休哥
    北宋的三關防禦體系想到李繼隆,尹繼倫的眼中多了些光彩。回罷,這次巡檢也就如此了,大將軍還在後方嚴陣以待呢。此次運糧的行動已經被遼國知曉,據諜子傳回的消息,遼國大于越耶律休哥率30000餘騎前來廝殺。經過一番動員,千把宋軍都是血脈噴張,耶耶的,攮他!徐河之戰局勢圖尹繼倫吩咐下去,除了步戰輕甲與隨身短兵器,其他物資糧草長兵甲帳統統丟棄,全軍輕裝,隱身伏形,趁著夜色緊跟在遼軍大隊之後。
  • 宋朝也有諸多名將,盤點北宋初年四大名將,大敗遼國西夏
    他先在固安等地連破遼軍,攻克涿州,但最終因為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於岐溝關之戰大敗,致使宋軍全線潰退。曹彬回朝後,因違令、失律之罪,被貶為右驍衛上將軍。 雍熙四年(987年),曹彬被起用為侍中、武寧軍節度使。淳化五年(994年),遷任平盧軍節度使。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趙恆即位,恢復曹彬檢校太師、同平章事之職。數月後,曹彬被召回朝廷,再次擔任樞密使一職。
  • 唐河之戰,火與霜之協奏曲
    唐河之戰,火與霜之協奏曲唐河之戰,李繼隆又一次負起了主將的責任,沒有死板的執行御詔,而是非常出人意料地以騎制騎,硬拼掉了遼帝國的精騎群英會。此戰之中,宋軍將士無不血漫徵袍,人馬力竭。而耶律休哥也不愧為一代戰神,雖然經此大敗,卻沒有慌張,而是冷靜的帶著殘部後退與遼聖宗的主力會合。之後也沒有急於全軍撤退,而是合理的布陣防禦,直到第二年年初,確認全軍安全後,才緩緩撤回南京。李繼隆設想中的追亡逐北場景完全沒有出現,也不得不嘆服休哥的戰神稱號當之無愧。
  • 遼國耶律休哥,金國完顏婁室,夏朝野利旺榮,北宋有誰?
    在北宋時期,也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先是遼國和北宋與西夏多年的恩怨,遼國被滅之後崛起的金國成為了三國鼎立的又一個國家。在這個時期四個國家中出現了很多的名將,能代表遼國的就是挽救遼國命運的于越耶律休哥,能代表金國的是身份地位不高但是能力很強的完顏婁室,能代表西夏國的是野利旺榮,那麼有哪位名將能代表北宋?
  • 三川口之戰,李元昊聲東擊西調動宋軍,劉平或對宋軍失去掌控能力
    宋仁宗是想不戰而令李元昊屈服,可是李元昊是一個硬茬子,面對北宋的封鎖戰,他在西夏尚有能力的階段,主動對北宋發動了進攻,自李元昊稱帝後,西夏與北宋第一次重大戰役,三川口之戰拉開了大幕。延州北部地勢開闊,自外圍所建立的營寨相對稀疏,戰事必然無法相互救援,同時駐防延州一帶的宋軍並非精銳部隊,沒有悍將統領,這也是讓延州成為西夏的首選軍事目標,誰都知道挑柿子揀軟的捏,至此延州成為西夏打破北宋經濟封鎖的一把鑰匙,李元昊決定以武力令北宋接受自己稱帝的事實。
  • 北宋抗遼「神器」水長城:花血本修三十年,一招三易回河坑死自己
    北宋在太宗、真宗時期開始修建的河北「水長城「可以稱得上是軍事工程學上的奇蹟,「水長城」在宋遼戰爭中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這項工程最後居然在修建維護中把自己修死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易攻難守的河北戰場自從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後,北宋又接連在君子館之戰慘敗。就此,宋軍失去了主動出擊信心,宋朝最終呈現被動防禦態勢。
  • 徐河之戰,大將李繼隆是如何擊敗遼軍,贏得宋朝江山數十年安穩?
    徐河之戰發生在北宋端拱二年,宋朝軍隊在徐河之戰中打敗遼軍的突然襲擊。早在宋遼岐溝關之戰後,宋朝便開始轉變戰略發展目標。為了抵禦遼朝的入侵,於是便決定在邊疆地區設立多座城池,並在此大量囤積士兵駐守邊疆。宋軍將領李繼隆率領軍隊追擊,最終斬首數千餘人,在這一場戰爭中,宋朝大獲全勝,也是由於這場戰爭的勝利使得遼朝退兵,在數年內不敢大肆進攻宋朝。端拱元年,遼朝軍隊開始南下,對宋朝發動了強烈的進攻,幸好宋朝將領李繼隆沒有聽從皇帝的命令而選擇執意出戰,最終在唐河之戰中打敗了由耶律休哥所帶領的遼朝軍隊。
  • 歷史上的遼宋幽州之戰是什麼樣的?與蕭燕燕沒半毛錢關係
    近日,古裝電視劇《燕雲臺》熱播讓許多觀眾對遼國和契丹族的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可令人遺憾的是該劇大量情節都與真實歷史不相符,其中關於遼宋幽州之戰這段劇情尤其誇張。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與大家聊聊歷史上真實的遼宋幽州之戰是什麼樣的。
  • 令遼國聞風喪膽的煙燻太歲火燎金剛,喝了宋太宗一頓酒後就死了
    咱們今天要說的是北宋黑臉名將,卻簡單提了一句臉可能紅也可能不紅的關勝,是因為北宋這位黑臉名將成名的時候,跟小說中的關勝當過一樣的官:巡檢。而那場勝利,來自這位巡檢的一次越界巡邏。尹繼倫的成名之戰叫做徐河之戰,北宋這邊的起決定作用的是巡邏隊長尹繼倫,遼國主將在《宋史》中叫于越。這裡請讀者諸君不要誤會,于越不是人名而是官名——遼國有個大于越府,似乎相當於宋朝的樞密院,而大于越似乎相當於明朝的內閣首輔。這位遼國的于越真名叫耶律休哥。是一個讓宋太宗趙光義一件就肝兒顫的人物——趙光義北徵時被他射傷之後坐著驢車逃跑。
  • 北宋發動第一次汴京保衛戰,挫敗東路金軍
    天會三年(1125),遼國滅亡。女真族長期遭受的奴役、盤剝從此結束。金國在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也重新確立了統治地位。然而,這對於金的統治者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為了謀求更多的財富,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又把鐵騎踏向了中原地區。
  • 滅掉遼國和北宋的金國為什麼沒能一舉統一中國?
    1125年,建國才十年的金國就滅掉遼國,兩年後又順勢南侵北宋,擄走了徽欽二帝,北宋也告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承皇位,紹興八年,宋高宗正式建都臨安,史稱南宋。金國雖幾度南下,都沒能滅掉南宋,最終形成宋金對峙局面。為什麼新興的金國沒能一舉統一中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